拯溺扶危的成語故事
拼音zhěng nì fú wēi
基本解釋拯:救。溺:落水者。危:危難。救助落水者,扶持危難中的人或國家。亦作“拯危扶溺”、“拯危濟困”。
出處《陳書·虞寄傳》:“然夷兇剪亂,拯溺扶危,四海樂推,三靈眷命,揖讓而居南面者,陳氏也?!?/p>
暫未找到成語拯溺扶危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拯溺扶危)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木難扶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4回:“巨聞:‘大廈將傾,一木難扶?!拷駧觳乜仗?,民日生怨,軍心俱離,總有良將?!?/td> |
與死扶傷 | 西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白刃合,流矢接,步血屬腸,與死扶傷?!?/td> |
東扶西倒 | 宋 楊萬里《過南蕩》詩:“笑殺槿籬能耐事,東扶西倒野酴醿?!?/td> |
兩瞽相扶 |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五:“兩瞽相扶,不傷墻木,不陷井穽,則其幸也?!?/td> |
臨危下石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9回:“夸談經濟者,少甚么看風使舵、臨危下石之人。” |
臨危不亂 | 梁實秋《槐園夢憶》:“此次事件端賴季淑臨危不亂,鎮定應付,使我得以幸免于禍災?!?/td> |
臨危不懼 | 《鄧析子 無厚》:“死生有命,貧富有時。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貧賤者,不知時也。故臨難不懼?!?/td> |
臨危不憚 | 唐·司空圖《華帥許國公德政碑》:“臨危不憚,赴救遠征?!?/td> |
臨危不撓 | 《周書·李棠柳檜傳論》:“李棠、柳檜并臨危不撓,視死如歸,其壯志貞情,可與青松白玉比質也。” |
臨危不茍 | 老舍《四世同堂》:“我手無縛雞之力,不能去殺敵雪恥,我只能臨危不茍?!?/td> |
臨危不顧 | 《三國志 魏志 陳留王傳》:“和、琇、撫皆抗不撓,拒會兇言,臨危不顧?!?/td> |
臨危制變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明帝紀》:“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td> |
臨危受命 |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td> |
臨危履冰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90卷:“故圣人當言而懼,發言而憂,常如臨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貧?!?/td> |
臨危授命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td> |
臨危效命 | 宋·歐陽修《謝復龍圖閣直學士表》:“徒因學古之勤,粗識事君之節,茍臨危效命,尚當不顧以奮身,況為善無傷,何憚竭忠而報國。” |
臨危自悔 | 元·鄭光祖《鐘離春智勇定齊》第三折:“您今日遭陷擒縛,方才是臨危自悔。” |
臨危自省 | 明·無名氏《云臺山》第二折:“我與你指迷途,臨危自省,我教你得平安,福祿如增?!?/td> |
臨危自計 | 后晉·劉昫《舊唐書·吳溆傳》:“人臣食君之祿,死君之難,臨危自計,非忠也?!?/td> |
臨危致命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td> |
乘人之危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蓋勛傳》:“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
事危累卵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十過》:“故曹小國也,而迫于晉楚之間,其君之危,猶累卵也。” |
于安思危 | 《戰國策 楚策四》:“臣聞之《春秋》,于安思危,危則慮安?!?/td> |
人人自危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李斯列傳》:“法令誅罰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眾?!?/td> |
人命危淺 | 晉 李密《陳情表》:“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
人心惟危 | 《尚書 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
以危為安,以亂為治 | 漢·賈誼《治安策》:“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 |
倒懸之危 | 《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