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善懲惡的成語故事
拼音fú shàn chéng è
基本解釋扶:支持,幫助。幫助善良的打擊邪惡的。
出處郭沫若《文學(xué)與社會(huì)》:“使人們明確地辨別是非,把愛與憎的感情深刻化,從而加強(qiáng)團(tuán)結(jié)的力量,而移入扶善懲惡的行動(dòng)。”
暫未找到成語扶善懲惡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扶善懲惡)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人善射,百夫決拾 | 春秋·魯·左丘明《國(guó)語·吳語》:“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勝未可成也。” |
一介之善 | 《西京雜記》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文藝,居接士之館。” |
一技之善 | 清·朱彝尊《贈(zèng)筆公錢叟序》:“洵夫一技之善有深入人心而不可沒焉者已。” |
一木難扶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4回:“巨聞:‘大廈將傾,一木難扶。’目今庫藏空虛,民日生怨,軍心俱離,總有良將。” |
不亦善夫 | 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問者嘻曰:‘不亦善夫!吾問養(yǎng)樹,得養(yǎng)人術(shù)。’傳其事以為官戒也。” |
不得善終 | 《新編五代史平話 梁史 上卷》:“汝家雖出二帝,可惜不得善終!” |
不念舊惡 | 春秋 孔子《論語 公冶長(zhǎng)》:“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
不惡而嚴(yán) | 《周易 遁》:“君子以遠(yuǎn)小人,不惡而嚴(yán)。” |
與人為善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
與死扶傷 | 西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xùn)》:“白刃合,流矢接,步血屬腸,與死扶傷。” |
丑類惡物 | 《左傳·文公十八年》:“丑類惡物,頑囂不友。” |
東扶西倒 | 宋 楊萬里《過南蕩》詩:“笑殺槿籬能耐事,東扶西倒野酴醿。” |
兩瞽相扶 |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五:“兩瞽相扶,不傷墻木,不陷井穽,則其幸也。” |
嚴(yán)懲不貸 | 明 余繼登《典故紀(jì)聞》:“有或違者,必罰不貸。” |
為善最樂 | 《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日者問東平王,處家何等最樂?王言為善最樂。” |
為惡不悛 | 晉·干寶《搜神記》第七卷:“賈后為惡不悛。” |
為非作惡 | 清·貪夢(mèng)道人《彭公案》第七回:“今天倚仗你那些為非作惡之人,前來擾亂我的公事,對(duì)也不對(duì)?” |
舉善薦賢 | 明·羅貫中《三國(guó)演義》第一百二十回:“舉善薦賢,乃美事也;卿何薦人于朝,即自焚其奏稿,不令人知耶?” |
乏善足陳 | 《追求》:“正所謂賤體粗安,乏善足陳。” |
樂善不倦 | 戰(zhàn)國(guó)·鄒·孟軻《孟子·告子上》:“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 |
樂善好義 | 宋·曾鞏《與杜相公書》:“伏以閣下樸厚清明,讜直之行,樂善好義,遠(yuǎn)大之心,施于朝廷,而博見于天下。” |
樂善好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樂書論》:“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dòng)鹨簦谷苏R而好禮。” |
親仁善鄰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六年》:“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guó)之寶也,君其許鄭。’” |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 《論語·泰伯》:“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
從善如流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八年》:“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 |
從善如登 | 《國(guó)語 周語下》:“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韋昭注:“如登,喻難;如崩,喻易。” |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 《國(guó)語·周語下》:“從善如登,從惡是崩。” |
從善若流 | 《新唐書·張玄素傳》:“從善若流,尚恐不逮,飾非拒諫,禍可既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