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疏學淺的成語故事
拼音cái shū xué qiǎn
基本解釋才:才能;疏:空虛;淺薄。才能不高;學問不深。
出處元 柯丹邱《荊釵記 合巹》:“欲步蟾宮,奈才疏學淺,未得蜚沖。”
暫未找到成語才疏學淺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才疏學淺)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介之才 | 《后漢書·杜詩傳》:“臣詩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創制大業,賢俊在外,空乏之間,超受大恩。”《文選·陸倕〈石闕銘序〉》:“興建庠序,啟設郊丘,一介之才必記,天文之典咸秩。”呂向注:“一介,謂小才也。” |
一家之學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漢·班固《典引》:“司馬遷著書成一家之言。” |
一波才動萬波隨 | 宋 惠洪《冷齋夜話 船子和尚偶》:“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
一表人才 | 元 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夫人,放著你這一表人物,怕沒有中意的丈夫嫁一個么!” |
七步之才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七步奇才 | 清·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文事》:“七步奇才,羨天才之敏捷。” |
上當學乖 | 《涇諺匯錄》:“上當學乖,言吃虧處,即是長見識處也。” |
下學上達 | 《論語 憲問》:“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
不媿下學 | 《戰國策 齊策四》:“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媿下學。” |
不學無術 |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贊》:“然光不學亡術,暗于大理。” |
不學無識 | 宋 葉適《故樞密參政汪公墓志銘》:“大理少卿朱斐對上,指大理寺為詔獄。公論‘斐不自知職業何事,不學無識’,竟罷斐。” |
不學面墻 | 《尚書·周官》:“不學墻面,蒞事惟煩。” |
不愧下學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四》:“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愧下學。” |
不知深淺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9回:“抑且水蕩坡塘,不知深淺。” |
不羈之才 | 《漢書·司馬遷傳》:“仆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 |
臨池學書 | 《晉書 衛恒傳》:“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后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 |
乍入蘆圩,不知深淺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2回:“假若不與他實說,蒙著頭,帶著他走,常言道:‘乍入蘆圩,不知深淺。’” |
交淺言深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四》:“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稱師,是庸說也;交淺而言深,是忠也。” |
交疏吐誠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知幾其神乎,古人以為難;交疏吐誠,今人以為難。” |
親不隔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0回:“你這么個明白人,難道連‘親不隔疏,后不譖先’也不知道?” |
親極反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9回:“寶玉欲將實言安慰,又恐黛玉生嗔,反添病癥,兩個人見了面,只得用浮言勸慰,真真是親極反疏了。” |
親疏貴賤 | 西漢·司馬遷《史記·樂書》:“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予樂。” |
人命危淺 | 晉 李密《陳情表》:“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
人地生疏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門生這一到省,人地生疏,未必登時就有差委。” |
人盡其才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兵略訓》:“若乃人盡其才,悉用其力,以少勝眾者。” |
人才出眾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十二:“年二十五歲,豐姿灑落,人才出眾,琴棋書畫,無所不通。” |
人才濟濟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62回:“閏臣見人才濟濟,十分歡悅。” |
人才輩出 | 清 李漁《閑情偶寄 詞曲 格局第六》:“猶之詩、賦、古文以及時藝,其中人才輩出,一人勝似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