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殘炙冷的成語故事
拼音bēi cán zhì lěng
基本解釋炙:烤肉。指殘剩的飯菜。也指權(quán)貴施舍的東西。
出處宋·陸游《題少陵畫像》詩(shī):“杯殘炙冷正悲辛,仗內(nèi)斗雞催賜錦。”
暫未找到成語杯殘炙冷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杯殘炙冷)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杯羹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吾與項(xiàng)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即幸分我一杯羹。” |
三杯和萬事 | 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三折:“可不道‘三杯和萬事,一醉解千愁?!?/td> |
不冷不熱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五回:“便見他一只手高高兒的舉了一碗熬得透、得到不冷不熱、溫涼適中、可口兒的普洱茶來?!卑徒稹逗埂啡骸斑@一天是這個(gè)山城里少有的不冷不熱的好天?!?/td> |
不擇生冷 | 沙汀《淘金記》九:“我們這場(chǎng)上的事情,你曉得的,有些人一點(diǎn)不擇生冷!一天就想方設(shè)法,拖人下水。” |
不勝杯杓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xiàng)羽本紀(jì)》:“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td> |
不勝杯酌 | 宋·朱彧《萍洲可談》第三卷:“東坡倅杭,不勝杯酌。” |
互相殘殺 | 晉·陳壽《三國(guó)志·魏志·文帝紀(jì)》:“天下之人,互相殘殺。” |
人情冷暖 | 唐 劉得仁《送車濤罷舉歸山》詩(shī):“朝是暮還非,人情冷暖移?!?/td> |
人面逐高低,世情著冷暖 | 明·馮夢(mèng)龍《古今小說》第40回:“常言道:‘人面逐高低,世情著冷暖?!T主事雖然欠下老爺銀兩,見老爺死了,你又在難中,誰肯唾手交還?” |
令人齒冷 | 明 沈德符《野獲編》:“觀萼此疏,欲諛悅?cè)櫠卣Q不經(jīng),令人齒冷?!?/td> |
傳杯弄斝 | 元·無名氏《符金錠》:“投至得今日開筵,傳杯弄斝?!?/td> |
傳杯弄盞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十回:“兩傍列坐,傳杯弄盞,花簇錦攢?!?/td> |
傳杯換盞 | 《儒林外史》第五二回:“說著,家人擺上酒來,三個(gè)人傳杯換盞,吃到半酣。”又第二九回:“傳杯換盞,吃到午后。” |
傳杯送盞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7回:“我三個(gè)人喝個(gè)傳杯送盞,何如?” |
傳杯遞盞 |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三回:“自己卻藏好了書札批文,與張、羅二人傳杯遞盞,暢飲舒懷?!?/td> |
余杯冷炙 | 明·湯顯祖《牡丹亭·尋夢(mèng)》:“受用余杯冷炙,勝如剩粉殘膏?!?/td> |
余腥殘穢 | 明·方孝孺《畸亭記》:“逐逐于眾人之后,求其余腥殘穢以自飫?!?/td> |
保殘守缺 | 《漢書 劉歆傳》:“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妒嫉,不考情實(shí),雷同相從,隨聲是非,抑此三學(xué)?!?/td> |
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王孝伯問王大:‘阮籍何如司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td> |
傍觀冷眼 | 《脂硯齋評(píng)紅樓夢(mèng)》第二回:“詩(shī)云:‘一局輸贏料不真,香銷茶盡尚逡巡。欲知目下興衰兆,順問傍觀冷眼人?!?/td> |
養(yǎng)虎自殘 | 《魏書·羯胡石虎傳》:“丞相便相凌蹈,恐國(guó)祚之滅不復(fù)久矣。真可謂養(yǎng)虎自殘者也。” |
冰清水冷 | 《何典》第四回:“初時(shí)還有些和尚道士,有家中鬧弗清楚,到也不甚覺著。及至斷了七,出過棺材,諸事停當(dāng),弄得家里冰清水冷。” |
冰炭不言,冷熱自明 | 《晉書·王沈傳》:“堯、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諫者,以其款誠(chéng)之心者也,冰炭不言,而冷熱之質(zhì)自明者,以其有實(shí)也。” |
冷冷淡淡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9回:“只是這個(gè)人睡在這里,冷冷淡淡,不像個(gè)模樣。” |
冷冷清清 | 元·鄭光祖《蟾宮曲·夢(mèng)中作》:“冷冷清清瀟湘景晚風(fēng)生,淅留淅零暮雨初晴,皎皎潔潔照櫓篷剔留團(tuán)欒月明?!?/td> |
冷嘲熱諷 | 清 袁枚《隨園三十二種 牘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晉大夫七嘴八舌,冷譏熱諷?!?/td> |
冷嘲熱罵 |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他一進(jìn)一出要受學(xué)生們的冷嘲熱罵,然而也不能不忍耐著裝聾賣啞?!?/td> |
冷心冷面 | 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六十六回:“妾癡情待君五年,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報(bào)此癡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