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牙差互的成語故事
拼音quǎn yá cī hù
基本解釋形容地勢(shì)像犬牙一樣參差不齊。
出處唐·柳宗元《小石潭記》:“其岸勢(shì)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暫未找到成語犬牙差互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犬牙差互)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齒牙為禍 | 《史記 晉世家》:“初,獻(xiàn)公將伐驪戎,人曰:\'齒牙為禍。\'及破驪戎,獲驪姬,愛之,竟以亂晉。 |
嘴里牙多 | 馬力《黑牡丹》:“算啦算啦!你嘴里牙多,我說不過你。” |
犬馬戀主 | 三國(guó)·魏·曹植《上責(zé)躬應(yīng)詔詩表》:“踴躍之懷,瞻望反側(cè),不勝犬馬戀主之情。”南朝·宋·鮑照《從臨海王上荊初發(fā)新渚》詩:“狐涂懷窟志,犬馬戀主情。” |
互通有無 | 唐 韓愈《原道》:“為之賈,以通其有無。” |
參差不齊 | 東漢 班固《漢書 揚(yáng)雄傳下》:“仲尼以來,國(guó)君將相,卿士名臣,參差不齊,壹概諸圣。” |
齜牙咧嘴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五回:“即咨牙咧嘴道:\'不好吃!不好吃!\'” |
伶牙俐齒 | 元 吳昌齡《張?zhí)鞄煛返谌郏骸澳阈菽抢锉懔嫜览X,講三干四,說人好歹,訐人曖昧,損人行止。” |
咬牙切齒 | 元 孫仲章《勘頭巾》第二折:“為甚事咬牙切齒,唬得犯罪人面色如金紙。” |
千差萬別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文遂導(dǎo)師》:“僧問:‘如何是無異底事?’師曰:‘千差萬別。’” |
天差地別 | |
畫虎不成反類犬 | 唐 劉知幾《史通 六家》:“如君懋《隋書》,雖欲祖述商周,憲章虞夏,觀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語》、臨川《世說》,可謂畫虎不成反類犬也。” |
差強(qiáng)人意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吳漢傳》:“帝時(shí)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zhàn)攻之具,乃嘆曰:‘吳公差強(qiáng)人意,隱若一敵國(guó)矣。’” |
犬牙交錯(cuò) | 東漢 班固《漢書 中山靖王傳》:“諸侯王自以骨肉至親,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cuò)者,為盤石宗也。” |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 《老子》:“鄰國(guó)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以牙還牙 | 《舊約全書 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
聲色犬馬 | 宋 蘇轍《龍川別志》上卷:“不然,血?dú)夥絼偅舨涣粢饴暽R,則土木、甲兵、禱祠之事作矣。” |
青面獠牙 | 明 湯顯祖《牡丹亭 圓駕》:“似這般猙獰漢,叫喳喳。在閻浮殿見了些青面獠牙,也不似今番怕。” |
根牙磐錯(cuò) | |
牙白口清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九回:“怎當(dāng)?shù)檬枚ㄒ獑査麄€(gè)牙白口清,急得無法。” |
利齒能牙 | 元 張壽卿《紅梨花》第一折:“這妮子使著呵,早妝聾做啞。潑賤才,堪人罵,再休來利齒能牙。” |
斗牙拌齒 | 《醒世姻緣傳》第一回:“眾人雖俱是珍哥的舊日相知,只因從良以后便也不好十分斗牙拌齒,說了幾句正經(jīng)話,吃了幾杯壯行酒。” |
張牙舞爪 | 《敦煌變文集 孔子項(xiàng)托相問書》:“魚生三日游于江湖,龍生三日張牙舞爪。” |
打牙撂嘴 | 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65回:“這里他女人陪著這些丫鬟小廝吃酒,又和那小廝們打牙撂嘴兒的玩笑。” |
雞犬不寧 |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
牙牙學(xué)語 | 唐·司空?qǐng)D《障車文》:“二女則牙牙學(xué)語,五男則雁雁成行。” |
外合里差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46回:“你說你恁行動(dòng),兩頭戳舌獻(xiàn)勤,出尖兒,外合里差。” |
鬼使神差 | 元 關(guān)漢卿《蝴蝶夢(mèng)》第四折:“也不是提魚穿柳歡心大,也不是鬼使神差。” |
嫁犬逐犬 | 清·李漁《奈何天·逼嫁》:“卻不道嫁犬逐犬,切莫要看樣畫葫蘆,又把那別新郎的鋪蓋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