摛翰振藻的成語故事
拼音chī hàn zhèn zǎo
基本解釋摛:發抒;翰:毛筆;藻:文采。施展文才,鋪陳辭藻。
出處《南齊書·丘巨源傳》:“普喚文士,黃門中書,靡不畢集,摛翰振藻,非為乏人。”
暫未找到成語摛翰振藻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摛翰振藻)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慮周藻密 | 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十三冊)第二節:“元詩矯宋流弊,而失于多學晚唐,……然其佳者則婉轉惆悵,附物切情,工整而流逸,清新而秀麗,慮周藻密而不涉于粗疏,意深韻遠而不失之徑直”。 |
振聾發聵 | 清 袁枚《隨園詩話補遺》第一卷:“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
一蹶不振 | 西漢 劉向《說苑 說叢》:“一噎之故,絕谷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td> |
振振有詞 | 清 梁啟超《關稅權問題》:“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誣者,既振振有詞,其烏可更為無謀之舉,以授之口實也。” |
彈冠振衣 | 語出《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td> |
發蒙振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汲鄭列傳》:“好直諫,守節死義,難惑以非。至如說丞相弘,如發蒙振落耳?!?/td> |
振奮人心 | 峻青《火把贊》:“啊,火把,這飽經革命風暴的膠東老根據地的鄉親們手中高舉的火把,是那么熾熱,那么明亮,那么振奮人心。” |
玉振金聲 | 《梁書·徐勉傳》:“網羅經誥,玉振金聲,義貫幽微,理入神契。”唐˙楊炯《從弟去溢墓志銘》:“至如白雪回光,清風度曲,崔亭伯真龍之氣,揚子云吐鳳之才,莫不玉振金聲,筆有余力?!?/td> |
振領提綱 | 《隋書·文學傳·潘徽》:“總括油素,躬披緗縹,芟蕪刈楚,振領提綱,去其繁雜,撮其指要,勒成一家,名曰《江都集禮》?!?/td> |
稽古振今 | 清譚嗣同《報貝元微書》:“稽古振今,士風一奮。” |
才藻艷逸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粲傳》:“瑀子籍才藻艷逸,而倜儻放蕩?!?/td> |
彈冠振衿 | 語出《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td> |
委靡不振 | 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頹墮委靡,潰敗不可收失?!?/td> |
山節藻棁 | 西漢·戴圣《禮記·明堂位》:“山節藻棁……天子之廟飾也?!?/td> |
雕鏤藻繪 | 明·方孝孺《讀<法言>》:“子云為此書,嘗自擬《論語》……《論語》述圣人言行,猶天地之化,子云方且竊之焉,雕鏤藻繪而蘄類之,其僭甚哉!” |
振振有辭 | 巴金《探索集 究竟屬于誰?》:“這些人振振有辭、洋洋得意,經常發號施令,在大小會上點名訓人?!?/td> |
發蒙振聵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4回:“先生,你這一番議論,真可謂之發蒙振聵?!?/td> |
操翰成章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徐幹傳》:“幹為司空軍謀祭酒掾屬,五宮將文學?!迸崴芍⒁断荣t行狀》:“幹清玄體道,六行修備,聰識洽聞,操翰成章。” |
金聲玉振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下》:“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td> |
揮翰成風 | 清·李漁《意中緣·名逋》:“終日價揮翰成風,潑墨如雨,給不盡好事之求?!?/td> |
如振落葉 | 明·崔銑《洹詞·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
發聾振聵 | 清 蕊珠舊史《京塵雜錄 廠年玉筍志》:“如洛鐘之應銅山,蒲牢夜半鳴,足以發聾振聵?!?/td> |
摧枯振朽 | 《周書·文閔明武宣諸子傳論》:“悠悠邃古,未聞斯酷。豈非摧枯振朽,易為力乎?!?/td> |
染翰成章 |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二:“詩,適情之具。染翰成章,自然高妙,何必苦思以鑿其真?” |
發蒙振槁 | 《明史·楊乃郭詹等傳論》:“蓋天速其禍,如發蒙振槁,無煩驅除矣?!?/td> |
麗藻春葩 | 唐 馮贄《云仙雜記 粲花》:“李白與人談論,皆成句讀,如春葩麗藻,粲于齒牙,時號李白粲花之論?!?/td> |
萎靡不振 | 宋 馬永卿《元城先生語錄》上卷:“至嘉佑末年,天下之事似乎舒緩,委靡不振,當時士大夫亦自厭之,多有文字論列?!?/td> |
聲振林木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湯問》:“餞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