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甲利刃的成語故事
拼音jiān jiǎ lì rèn
基本解釋見“堅甲利兵”。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晁錯傳》:“堅甲利刃,長短相雜。”
暫未找到成語堅甲利刃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堅甲利刃)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本萬利 | 清 姬文《市聲》:“這回破釜沉舟,遠(yuǎn)行一趟,卻指望收它個一本萬利哩。” |
一鱗半甲 | 唐·高仲武《中興閑氣集·蘇渙》:“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于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甲。” |
一鱗片甲 | 清·趙翼《題黃陶庵手書詩冊》詩:“嗚呼公已騎箕去,故紙殘零亦何有。一鱗片甲乃幸存,其字其詩遂不朽。” |
不知利害 | 戰(zhàn)國 宋 莊周《莊子 齊物論》:“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
不私其利 | 春秋·齊·管仲《管子·形勢解》:“不伐其功,不私其利。” |
丟盔卸甲 | 元 孔學(xué)詩《東窗事犯》第一折:“唬得禁軍八百萬丟盔卸甲。” |
丟盔棄甲 |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他在辦公室里被各種意外情況搞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的樣子。” |
丟盔拋甲 |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丟盔撂甲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四章:“許多人丟盔撂甲,礦帽不時碰落在煤堆中,慌亂得半天摸不著……” |
豐功厚利 | 漢·班彪《王命論》:“帝王之祚,必有明圣,顯懿之德,豐功厚利積累之業(yè)。” |
丹鉛甲乙 | 清·戴名世《<陳大士稿>序》:“千子慨然憫之,取一代之文,丹鉛甲乙,辨其黑白。” |
丹黃甲乙 | 清·錢謙益《葛端調(diào)編次諸家文集序》:“句讀之有析,文理之不通,而儼然丹黃甲乙,衡加于經(jīng)傳,不已傎乎!” |
乘利席勝 | 《漢書·蒯通傳》:“楚人起彭城轉(zhuǎn)斗逐北,至滎陽乘利席勝,威震天下。”顏師古注:“席,因也,若人之在席上。” |
乘堅策肥 | 東漢 班固《漢書 食貨志上》:“乘堅策肥,履絲曳縞。” |
乘堅驅(qū)良 | 《后漢書·和熹鄧皇后紀(jì)》:“今末世貴戚食祿之家,溫衣美飯,乘堅驅(qū)良。” |
鄉(xiāng)利倍義 |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鄉(xiāng)利倍義乎!” |
爭名于朝,爭利于市 | 《戰(zhàn)國策 秦策一》:“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 |
爭名奪利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一回:“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 |
爭名競利 | 宋·秦觀《自警》詩:“爭名競利走如狂,復(fù)被利名生怨隙。” |
爭名逐利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青衫記·華陰騎驢>》:“爭名逐利,枉將人白日馳驅(qū)。” |
爭權(quán)奪利 | 鄒韜奮《消弭內(nèi)戰(zhàn)的唯一途徑》:“任何為私人私黨爭權(quán)奪利的內(nèi)戰(zhàn)都必然地要為全國民眾所唾棄。” |
爭權(quán)攘利 | 李大釗《大哀篇》:“鉆營運動、爭權(quán)攘利之不暇,奚暇計及民生哉?” |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 《周易 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
什一之利 | 東漢·班固《漢書·楊惲傳》:“惲幸有余祿,方糴賤販貴,逐什一之利,此賈豎之事,污辱之處,惲親行之。” |
仁言利博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三年》:“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齊侯省刑。” |
仁言利溥 |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后漢光武二十》:“仁人之言,其利溥如此哉!” |
從中漁利 | 清·許奉恩《里乘》第四卷:“說其改醮,已則從中漁利,藉以餬口。” |
以利相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