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取智籠的成語故事
拼音háo qǔ zhì lóng
基本解釋猶言巧取豪奪。
出處宋·陳亮《金元卿墓志銘》:“及其為家也,以儉勤自將,銖積寸累,迄用有成,而豪取智籠之術(shù)一切置不用,故無怨惡于人。”
暫未找到成語豪取智籠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豪取智籠)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急中生智 | 唐 白居易《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序》:“今足下果用所長,過蒙見君,然敵則氣生,急則智生。” |
綠林豪客 | 唐 李涉《井欄砂宿遇夜客》詩:“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 |
強取豪奪 | 周立波《山鄉(xiāng)巨變》下卷:“‘這叫強取豪奪。’謝慶元嘶聲地說。” |
用智鋪謀 | 明·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韓元帥率領(lǐng)軍卒,驅(qū)將校用智鋪謀。” |
取長補短 | 《孟子 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 |
阿世取容 | 魯迅《漢文學(xué)史綱要》第六篇:“至叔孫通,則正以曲學(xué)阿世取容,非重其能定朝儀,知典禮也。” |
殺雞取卵 | 希臘《伊索語言 生金蛋的雞》:一個蠢人想殺了雞從雞肚子里取出金塊,從而一下子發(fā)大財,結(jié)果卻一無所得 |
取而代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
暴取豪奪 | 宋 蘇軾《策斷上》:“國用不足,則加賦于民,加賦而不已,則凡暴取豪奪之法,不得不施于今之世矣。” |
鉆木取火 | 唐·慧能《壇經(jīng)·疑問品》:“若能鉆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
聰明才智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 治家》:“如有聰明才智,識達古今,正當(dāng)輔佐君子,助其不足” |
取之不盡 | 宋·朱熹《朱子語類·孟子·離婁下》:“他那源頭只管來得不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來供自家用。” |
茍合取容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四者無一遂,茍合取容,無所短長之效,可見于此矣。” |
棄重取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2回:“中原乃海內(nèi)之地,兩都皆大漢創(chuàng)業(yè)之方,陛下不取而但爭荊州,是棄重而取輕也。” |
孫龐斗智 | 《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 |
無理取鬧 | 唐 韓愈《答柳柳州食蝦蟆》詩:“鳴聲相呼和,無理只取鬧。” |
嘩眾取寵 | 東漢 班固《漢書 藝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茍以嘩眾取寵。” |
智勇兼?zhèn)?/a> |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49回:“此人智勇兼?zhèn)洌朴谟帽鞴串?dāng)調(diào)回,可以退敵。” |
智欲圓而行欲方,膽欲大而心欲小 | 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凡人之論,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鮮。” |
人取我與 | 《史記·貨殖列傳》:“當(dāng)魏文侯時,李克務(wù)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
取亂存亡 | |
去粗取精 | 毛澤東《實踐論》:“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 |
竭忠盡智 | 《屈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 |
就地取材 | 《詩經(jīng) 豳風(fēng) 七月》:“蠶月條桑。”唐 孔穎達疏《十字注疏》:“條其桑而采之,謂斬條于地,就地采之也。” |
戰(zhàn)勝攻取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三》:“操大國之勢,征強兵伐諸侯,戰(zhàn)勝攻取,利盡歸于陶,國之幣帛竭入太后之家。” |
豪情逸致 | 清·梁章鉅《楹聯(lián)叢話·三話·上·戲樓舊聯(lián)》:“記得丁歌甲舞,曾醉昆侖,豪情逸致,飄飄若仙。” |
智藏瘝在 | 《書 召誥》:“厥終智藏瘝在。”周秉鈞易解:“紂政不善,賢者藏匿,病民者在位。” |
投機取巧 | 陳毅《反對美帝國主義侵略中東》詩:“投機取巧最可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