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昭宋聾的成語故事
拼音zhèng zhāo sòng lóng
基本解釋比喻情況不同。
出處《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齊,曰:‘無假道於宋。’亦使公子馮聘於晉,不假道於鄭。申舟以孟諸之役惡宋,曰:‘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踉唬骸畾⑴?,我伐之?!娤小<八?,宋人止之……乃殺之。”
暫未找到成語鄭昭宋聾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鄭昭宋聾)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震耳欲聾 | 沙汀《呼嚎》:“每座茶館里都人聲鼎沸,而超越這個,則是茶堂倌震耳欲聾的吆喝聲?!?/td> |
聾者之歌 | 《淮南子 原道》:“夫內不開于中,而強學問者,不入于耳而不著于心,此何以異于聾者之歌也,效人為之而無以自樂也,聲出于口則越而散矣?!?/td> |
臭名昭著 |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他們是賀衷寒系統(tǒng)的人,在前方打狗吃,臭名昭著。” |
振聾發(fā)聵 | 清 袁枚《隨園詩話補遺》第一卷:“此數(shù)言,振聾發(fā)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jīng)學談詩者?!?/td> |
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92回:“又道‘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這個笑話,細細想去,卻很有意味?!?/td>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三國志·魏書·高貴鄉(xiāng)公傳》斐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td> |
舌敝耳聾 | 《戰(zhàn)國策·秦策一》:“舌敝耳聾,不見成功?!?/td> |
惡跡昭著 | |
裝聾作啞 | 元 馬致遠《青衫淚》第四折:“可怎生裝聾作???” |
鄭重其事 | 清 曹雪芹《紅樓夢》:“所以鄭重其事,必得三日后方進門。” |
司馬昭之心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高貴鄉(xiāng)公傳》:“高貴鄉(xiāng)公卒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td> |
鄭人爭年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湟蝗嗽唬骸遗c黃帝之兄同年?!A此而不決,以后息者為勝耳?!?/td> |
耳聾眼瞎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回:“那個昏大官人就像耳聾眼瞎的一般?!?/td> |
班香宋艷 | 清 孔尚任《桃花扇 聽稗》:“早歲清詞,吐出班香宋艷;中年浩氣,流成蘇海韓潮?!?/td> |
眾目昭彰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五卷:“在你家里搜出人腿來,眾目昭彰,一傳出去,不見得輕放過了你。” |
昭昭在目 | 唐·裴度《寄李翱書》:“賈誼之文,化成之文也,鋪陳帝王之道,昭昭在目?!?/td> |
不癡不聾,不成姑公 | 《南史·庾仲文傳》:“言‘仲文貴要異他尚書’,又云‘不癡不聾,不成姑公’。敢作此言,亦為異也?!?/td> |
不癡不聾 | 《宋書 庾炳之傳》:“不癡不聾,不成姑公?!?/td> |
耳目昭彰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十七回:“卻說刑部審問過,見耳目昭彰,料難隱瞞,十分為過學士不安,只得會同禮臣復奏一本。” |
妝聾做啞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折:“一個悄悄冥冥,一個絮絮答答。卻早禁住隋何,迸住陸賈,叉手躬身,妝聾做啞。” |
醒聵震聾 | 陶曾佐《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一躍而登此莊嚴美麗之舞臺中,一奮萃此醒聵震聾之盤渦里?!?/td> |
裝聾做啞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十卷:“方氏已許出了口,不好悔得,只得裝聾做啞,聽他娶了一個妾。” |
昭然若揭 | 先秦 莊周《莊子 達生》:“今汝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td> |
杞宋無征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td> |
鄭人買履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td> |
跌宕昭彰 | 南朝 梁 蕭統(tǒng)《序》:“其文章不群,辭彩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td> |
推聾裝啞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3回:“三藏聞言,推聾妝啞,瞑目寧心,寂然不答?!?/td> |
發(fā)聾振聵 | 清 蕊珠舊史《京塵雜錄 廠年玉筍志》:“如洛鐘之應銅山,蒲牢夜半鳴,足以發(fā)聾振聵?!?/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