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93 個濟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jì ruò fú qīng濟弱扶傾 | 弱:弱小;傾:倒塌,比喻境遇困難。扶助弱小和處境困難的人。 | 明 劉基《沁園春》詞:“江左夷吾,關中宰相,濟弱扶傾計甚長。” |
shā fù jì pín殺富濟貧 | 殺掉那些為富不仁的人,向窮人提供救濟和幫助。 | 馮德英《苦菜花》第二章:“遠近聞名的神槍手于得海帶領著他們,殺富濟貧,替窮人做主。” |
rén cái jǐ jǐ人才濟濟 | 人才:指德才兼備的人或有某種特長的人。濟濟:眾多的樣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濟濟:眾多樣子。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62回:“閏臣見人才濟濟,十分歡悅。” |
zhèn pín jì fá振貧濟乏 | 接濟貧窮的人和沒有依靠的人。亦作“振窮恤寡”、“振窮恤貧”。 | 晉·魯褒《錢神論》:“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錢不如無;達窮開塞,振貧濟乏,天不如錢。” |
lì jì jiǔ qū力濟九區 | 濟:幫助,周濟;九區:指全國。以自己的力量周濟全國的民眾。 | 唐·盧照鄰《三國論》:“有大賢而不能用,睹長策而不能施,便謂力濟九區,智周萬物,天下可指麾而定,宇宙可大呼而致也。” |
zhōu jí jì pín周急濟貧 | 周:救濟。救濟有急難或貧窮的人。 |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四折:“我怎敢便忘了你那周急濟貧時。” |
pǔ jì qún shēng普濟群生 | 同“普度眾生”。 | 明·無名氏《慶長生》第一折:“九幽拔苦消災障,普濟群生佑下方。” |
shí yùn bù jì時運不濟 | 時機和命運不佳。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先對莫翁道:‘寄兒蒙公公相托,一向看牛不差。近來時運不濟,前日失了兩牛,今蹇驢又生病,寄兒看管不來。’” |
jì ruò fú wēi濟弱扶危 | 濟:救助;弱:弱小。指救助弱小危難的人。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17回:“如此富貴之時,又昔修橋砌路,濟弱扶危。” |
bō luàn jì wēi撥亂濟危 | 平定亂世,救濟危難。亦作“撥亂濟時”。 | 晉·龔壯《上李壽封事》:“管、蔡既興,讒諛滋蔓,大義滅親,撥亂濟危。” |
jì shì ài mín濟世愛民 | 濟:救助,接濟;愛:關愛。匡濟艱危世道,恤愛苦難民眾。 | 明·屠隆《曇花記·辭家訪道》:“我本清泰世間奇男子,濟世愛民,扶危定難。” |
hé zhōng gòng jì合衷共濟 | 猶言同心協力。 | 謝彬《民國政黨史》第四節:“進步黨亦感兩黨提攜之必要,故遇事胥能合衷共濟。” |
yī rén gāo shēng,zhòng rén dé jì一人高升,眾人得濟 | 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系的人也都跟著沾光。 | 梁斌《紅旗譜》第一卷:“一人高升,眾人得濟。你一個人掙錢,一大家子人不受急窄了。” |
ēn wēi bìng jì恩威并濟 | 恩德與威勢同時并行。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56回:“以為恩威并濟,內外兼籌,布置得七平八穩,可以任我欲為了。” |
jì hán zhèn pín濟寒賑貧 | 濟:救濟;賑:賑濟。救助寒苦,賑濟貧窮。 | 《全相平話·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后集》:“養老尊賢,教其術,畜其能,吊死問孤,濟寒賑貧,與百姓同甘共苦。” |
jì rén lì wù濟人利物 | 謂救助別人,對世事有益。 | 宋·朱熹《記外大父祝公遺事》:“公每清旦輒攜粥藥造之,遍飲食之而后返,日以為常,其他濟人利物之事不勝記,雖傾資竭力無吝色。” |
jì pín bá kǔ濟貧拔苦 | 指救援貧苦人家。 | 《敦煌變文集 維摩詰講經文》:“常行慈悲,濟貧拔苦,歸將有余數不足者,將安樂施厄者。” |
jì shí zhěng shì濟時拯世 | 濟:救助。形容拯濟救助時世。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崔骃列傳》:“且濟時拯世之術,豈必體堯蹈舜然后乃理哉?” |
bá dāo xiāng jì拔刀相濟 | 拔:抽出。拔出刀來助戰,多指見義勇為。 | 明·湯顯祖《紫釵記·劍合釵圓》:“想起黃衫豪客也,女伴仍袖手旁觀,英雄拔刀相濟。” |
cái yōu gàn jǐ材優干濟 | 指才能優異,有干練的辦事能力。 | 《清史稿 高宗紀五》:“劉宗周、黃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優干濟。” |
tóng zhōu gòng jì同舟共濟 | 同坐一條船過河;比喻同心協力;共同渡過難關。舟:船;濟:渡水。 | 先秦 孫武《孫子 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
jì shì zhī cái濟世之才 | 濟:救。具有拯救時世的才能。形容極有政治才能。 | 唐 杜甫《奉待嚴大夫》詩:“殊方又喜故人來,重鎮還須濟世才。” |
jì shèng zhī jù濟勝之具 | 勝:勝地;具:才具。指能登山涉水的健康身體。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棲逸》:“許詢好游山水,而體便登垑,時人云:‘許非徒有勝情,實有濟勝之具。’” |
hé zhōng gòng jì和衷共濟 | 衷:內心;濟:渡水。大家一條心;共同渡江河。比喻團結一致;克服困難。 | 《尚書 皋陶謨》:“同寅協恭和衷哉。”《國語 魯語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濟而已。” |
bá máo jì shì拔毛濟世 | 指受輕微損失而能有利于世人。 | 語出《列子 楊朱》:“禽子問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禽子曰:‘假濟,為之乎?’楊子弗應。” |
jì shí xíng dào濟時行道 | 濟:救助。拯救時世,推行王道仁教。 | 明·楊澄《陳伯玉先生文集后序》:“豈足以知先生之術濟時行道,忠憂之心進進不已哉。” |
shì jì qí měi世濟其美 | 指后代繼承前代的美德。 | 《左傳 文公十八年》:“世濟其美,不隕其名。”孔穎達疏:“世濟其美,后世承前世之美。” |
kuāng shí jì sú匡時濟俗 | 匡:糾正;濟:救助。拯救社會時局和風氣,使之歸于正道。 | 唐 元稹《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策一道》:“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漢征極諫而文學稍進,匡時濟俗,罔不率繇。” |
jì ruò chú qiáng濟弱鋤強 | 濟:幫助。鋤:鏟除。幫助弱者,鏟除強暴。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18回:“這不平之氣,個個有的,若沒個濟弱鋤強的手段,也只干著惱一番。” |
bó shī jì zhòng博施濟眾 | 博:廣泛;濟:救濟。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
jì shì ān rén濟世安人 | 拯救時世,安定人民。 | 唐·劉禹錫《哭呂衡州》:“一夜霜風雕玉芝,蒼生望絕士林悲,空懷濟世安人略,不見男婚女嫁時。” |
jǐ jǐ bīn bīn濟濟彬彬 | 濟濟:莊嚴恭敬的樣子;彬彬:文雅的樣子。形容儀表莊重,舉止文雅。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9回:“朝門外有十余位官員,一個個峨冠博帶,濟濟彬彬,列于兩行。” |
jì kùn fú wēi濟困扶危 | 濟:接濟;扶:扶助。幫助陷入危困境地的人。 | 元 王實甫《西廂記》:“則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憑著這濟困扶危書一緘。” |
zhèn pín jì fá賑貧濟乏 | 賑:救濟。救濟和幫助窮困的人。 | 《舊唐書·李軌傳》:“李軌字處則,武威姑臧人也。有機辯,頗窺書籍,家富于財,賑貧濟乏,人亦稱之。” |
juān qū jì nàn捐軀濟難 | 捐軀:犧牲生命;濟:救助。犧牲生命,以解救國家的危難。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夫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 |
fú wēi jì kùn扶危濟困 | 扶:幫助;支持;濟:拯救。扶持、救濟生活困苦、處境危急的人。比喻盡力救助別人的危難。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素知將軍仗義行仁,扶危濟困,不想果然如此義氣!” |
jǐ jǐ qiāng qiāng濟濟蹌蹌 | 濟濟:莊嚴恭敬的樣子;蹌蹌:走路符合禮節。形容人多而容止有節 | 戰國·趙·荀況《荀子·大略》:“朝庭之美,濟濟蹌蹌。” |
jǐ jǐ yī táng濟濟一堂 | 濟濟:人多的樣子;堂:大廳。形容很多的人匯聚在一起。 | 清 歸莊《靜觀樓講義序》:“今也名賢秀士,濟濟一堂,大義正言,洋洋盈耳。” |
ēn róng bìng jì恩榮并濟 | 恩榮:恩惠榮寵。濟:調濟。恩惠與榮耀兩種手段一起施行。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并濟,上下有節,為治之道,于斯著矣。” |
wú jì yú shì無濟于事 | 濟:有益。對事情沒有什么幫助。比喻不解決問題。 | 清 錢采《說岳全傳》:“我豈不知賊兵眾盛?就帶你們同去,亦無濟于事。” |
tóng è gòng jì同惡共濟 | 見“同惡相濟”。 | 《“五四”愛國運動資料·曹汝霖》:“要之官官相護,同惡共濟。” |
biǎo lǐ xiāng jì表里相濟 | 表里:指內外;濟:救助。指內外互相補充。 | 晉 桓溫《辭參朝政疏》:“不有行者,誰捍牧圉,表里相濟,實深實重。” |
yǐ shuǐ jǐ shuǐ以水濟水 | 比喻雷同附和,對事情沒有好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 |
bǔ tiān jì shì補天濟世 | 修補蒼天,挽回世運。 | |
shuǐ huǒ xiāng jì,yán méi xiāng ché水火相濟,鹽梅相成 | 烹飪賴水火而成,調味兼鹽梅而用。喻人之才性雖各異,而可以和衷共濟。 | 《舊唐書·忠義傳·王義方》:“本欲水火相濟,鹽梅相成,然后庶績咸熙,風雨交泰。” |
tóng zhōu ér jì同舟而濟 | 濟:渡水。大家同坐一條船過河。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戰勝困難。 | 春秋·齊·孫武《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
bīn bīn jǐ jǐ彬彬濟濟 | 形容人才盛多的樣子。 | 鄭觀應《盛世危言 技藝》:“而目前由學塾以升入學院教育者彬彬濟濟,于工藝之道無不各造精微,此皆廣設書院教育得宜之有效也。” |
dǎ fù jì pín打富濟貧 | 打擊豪紳、地主,貪官污吏,奪取其財物救濟窮人。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打日本,反漢奸是天經地義啦,他們又打富濟貧,這全對他的勁。” |
jì qiào piāo fēng濟竅飄風 | 語出《莊子·齊物論》:“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謂大風止則所有的竅孔都空寂無聲。后比喻毫無影響與作用的事物。 | 語出《莊子·齊物論》:“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 |
fú wēi jì jí扶危濟急 | 猶扶危濟困。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鎌田誠一墓記》:“君以一九三○年三月至滬……中遭艱巨,篤行靡改,扶危濟急,公私兩全。” |
kuāng sú jì shí匡俗濟時 | 匡:糾正;濟:救助。拯救社會時局和風氣,使之歸于正道。 | 《宋書 明帝紀》:“王公卿尹,群僚庶官,其有嘉謀直獻,匡俗濟時,咸切事陳奏,無或依隱。” |
xiāng xǔ xiāng jì相呴相濟 | 謂互相救助。語本《莊子·大宗師》:“相呴以濕。” | 語出《莊子·大宗師》:“相呴以濕。” |
wén wǔ jiān jì文武兼濟 | 兼:并。文才與武藝兼具于一身,能文能武。 | 明·無名氏《桃園結義》第一折:“平生正直剛強,文武兼濟,喜看《春秋左傳》。” |
fèng máo jì měi鳳毛濟美 | 舊時比喻父親做官,兒子能繼承父業。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4回:“你不聽見說他們世兄即日也要保道臺?真正是鳳毛濟美,可欽,可敬!” |
jì shì jīng bāng濟世經邦 | 濟:拯救,救助;邦:國家。拯救人世,治理國家。 | 明·屠隆《彩毫記·知畿引退》:“此行指望濟世經邦,誰想竟成畫餅。” |
tóng xīn gòng jì同心共濟 | 亦作“同心協濟”。謂齊心協力,克服困難。 | 宋·歐陽修《朋黨論》:“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共濟。” |
jīng jì zhī cái經濟之才 | 指治國安民的才能。 | 唐 杜甫《上水遣懷》詩:“古來經濟才,何事獨罕有。” |
jiù shì jì mín救世濟民 | 挽救天下,拯濟百姓。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一十八回:“堯、舜、禹、湯、周、孔,時刻以救民濟世為心。” |
yǐ bù jì kě以不濟可 | 指用否定錯誤意見的辦法,幫助國君走上成功之路。不,同“否”。濟,成。 | 《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杜預注:“否,不可也。獻君之否,以成君可。” |
fú qīng jì ruò扶傾濟弱 | 傾:倒塌,這里指遇到困境的人。扶助困難的人,救濟弱小的人。 | 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四折:“你若肯扶傾濟弱,我可便回嗔作笑,一會價記著想念著。” |
jì hé fén zhōu濟河焚舟 | 濟:渡過;焚:燒。渡過河就把渡船燒了。形容斷絕退路;準備決一死戰。 | 左丘明《左傳 文公三年》:“秦伯伐晉,濟河焚舟。” |
huǎn jí xiāng jì緩急相濟 | 緩:和緩,舒緩;急:危急,急迫。不論在平時還是在緊急之時都給予幫助。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65回:“朋友本來有通財之義,何況我們世交,這緩急相濟,理是平常的事了。” |
jié fù jì pín劫富濟貧 | 劫:奪取;濟:救濟。強奪富人的財物;救濟窮苦的百姓。 | 蔡東藩、許厪父《民國通俗演義》第25回:“ 劫富濟貧,自張一幟。” |
yǐ sǐ jì zhī以死濟之 | 不惜一死來把某事繼續下去。形容決心很大,不可動搖。 | 章炳麟《電湘救趙》:“炎公受省憲付托之重,更當以死濟之。” |
tóng bì xiāng jì同敝相濟 | 猶同惡相濟。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宦者傳序》:“同敝相濟,故其有繁,敗國蠹政之事,不可單書。” |
kuān měng xiāng jì寬猛相濟 | 指政治措施要寬和嚴互相補充。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年》:“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
kuān měng bìng jì寬猛并濟 | 見“寬猛相濟”。 | 清·俞樾《春在堂隨筆》第六卷:“入闈后,巨細躬親,寬猛并濟,諸事秩然。” |
yī guān jǐ chǔ衣冠濟楚 | 冠:帽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齊,很漂亮。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折:“衣冠濟楚龐兒俊,可知道引動俺鶯鶯。” |
yōng sūn bù jì饔飧不濟 | 同“饔飧不繼”。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十一回:“今既饔飧不濟,我這里有白銀十兩,暫且拿去使用。” |
jì shì jiù rén濟世救人 | 濟:拯救。拯治時世救濟人民。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一百一十三卷:“乃命其子命龍宮藥方三十首與先生,此真道者,可以濟世救人。” |
wén zhāng jīng jì文章經濟 | 文章和經世濟民之才。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15回:“世兄是錦衣玉衾,無不遂心的,必是文章經濟,高出人上。” |
jiǎ gōng jì sī假公濟私 | 假:借;濟:補益;助。假借公家的名義來謀取個人利益。 | 元 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他假公濟私,我怎肯和他干罷了也呵!” |
kuāng shí jì shì匡時濟世 | 匡:糾正。濟:救助。挽救動蕩的局勢。使其轉危為安。 | 《后漢書·荀淑傳》:“平運則弘道以求志,陵夷則濡跡以匡時。” |
tóng xīn xié jì同心協濟 | 見“同心共濟”。 | 清·陳忱《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四年》:“故仁宗皇帝時,雖有西夏元吳之叛,而晏然若無事者,以韓琦、范仲淹同心協濟也。” |
xiāng kè xiāng jì相克相濟 | 互相制約而又互相促進。 | 明·瞿佑《歸田詩話·陸渾山火》:“其下則水火相克相濟之說也。” |
kuāng guó jì shí匡國濟時 | 匡正國家,挽救時局。 | 《隋書·帝紀第一·高祖上》:“匡國濟時,除兇撥亂。”唐·李翱《卓異記·三十二年居相位》:“玄齡初與杜如晦為友,屬隋室喪亂,未嘗不慨然相顧,有匡國濟時之心。” |
jīng lún jì shì經綸濟世 | 指具有治理國家,經世濟民的才能。經綸:整理絲縷,引申為處理國家大事。濟世:救世。 | 元·鄭德輝《伊尹耕莘》第二折:“想你學成經綸濟世之策,立國安邦之謀。” |
zhěng wēi jì kùn拯危濟困 | 濟:拯救。扶持、救濟有危難和困苦的人。 | |
gōng sī liǎng jì公私兩濟 | 指對公家私人都有好處。 | 《晉書 阮種傳》:“若人有所患苦者,有宜損益,使公私兩濟者,委曲陳之。” |
shǒu wěi gòng jì首尾共濟 | 濟:幫助;救濟。比喻互相支持互相幫助。 | 《明史·方逢時傳》:“兩人首尾共濟,邊境遂安。” |
gāng róu xiāng jì剛柔相濟 | 剛強的和柔和的互相調劑。 | 漢 王粲《為劉荊州與袁尚書》:“當唯義是務,唯國是康。何者?金木水火以剛柔相濟,然后克得其和,能為民用。” |
wén jiān jì è文奸濟惡 | 掩飾奸詐,助長惡行。 | 金·王若虛《論語辨惑》:“蓋其心術不謹,趨向一差,則要利盜名,文奸濟惡,皆學之力也。” |
yī guān jǐ jǐ衣冠濟濟 | 濟濟:美好貌。形容服飾華麗。 |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第12出:“自來不識恁底,平日我衣冠濟濟。” |
bō luàn jì shí撥亂濟時 | 平定亂世,救濟時勢。同“撥亂濟危”。 | 《晉書 武帝紀》:“太祖皇帝撥亂濟時,扶翼劉氏,又用受命于漢。” |
jì shì ān mín濟世安民 | 使國家得到治理,百姓安居樂業。 | 《舊唐書 太宗本紀上》:“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 |
huǎn bù jì jí緩不濟急 | 緩:慢;濟:救助。緩慢的行動適應不了緊急的需要。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3回:“正愁緩不濟急,恰好有現任杭州織造的富周三爺,是門生的大舅子,他有托門生帶來一萬銀子。” |
jì kǔ lián pín濟苦憐貧 | 救濟愛惜窮苦的人。 | 元·侯善淵《沁園春》詞:“善惠謙柔,濟苦憐貧,隨方就圓。” |
pǔ jì zhòng shēng普濟眾生 | 同“普度眾生”。 | 唐·法琳《辨正論》:“妻曰:‘我本佛家女,為我做佛事。’應即往精舍中,見竺曇鏡,鏡曰:‘普濟眾生,但君當一心受持耳。” |
jì shì ān bāng濟世安邦 | 濟:拯救。邦:國家。拯救時世,安定國家。 | 元·無名氏《九世同堂》第一折:“你學濟世安邦策,按六韜三略書。” |
tóng wù xiāng jì同惡相濟 | 同惡:共同作惡的人;濟:助。壞人互相勾結,共同作惡。 | 漢 潘勗《冊魏公九錫文》:“馬超、成宜,同惡相濟。” |
jì shì kuāng shí濟世匡時 | 濟:拯救;匡:匡正。拯救人世,匡正時政。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5回:“有經天緯地之才,濟世匡時之略。” |
bù cún bù jì不存不濟 | 支持不住,受不住。形容半死不活的樣子。 |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第七卷:“不存不濟,香肌瘦損,教俺縈方寸。” |
fú kùn jì wēi扶困濟危 | 扶:幫助,支持;濟:拯救。扶持、救濟有危難和困苦的人。 | 柳洲《風雨桃花洲》:“李大樹在二虎子心目中,已成為自己所不及的、不畏強暴、扶困濟危、本領高強的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