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繼承承的成語故事
拼音jì jì chéng chéng
基本解釋指前后相承,延續不斷。
出處唐 韓愈《平淮西碑》:“圣子神孫,繼繼承承,于千萬年,敬戒不怠。”
暫未找到成語繼繼承承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繼繼承承)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阿諛奉承 | 明 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卻小器易盈,況且是個小人,在人前不過一味阿諛奉承。” |
后繼有人 | 艾蕪《鞍鋼呵,我回來了》:“這是后繼有人,令人喜悅不止。” |
敢不承命 | 《儀禮·士昏禮》:“吾君子順先典,貺某重禮,某不敢辭,敢不承命。” |
子繼父業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使子繼父業,弟承家祀,有何不可?” |
前仆后繼 | 唐 孫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馬慍仆,前仆后踣。” |
前赴后繼 | 艾青《光的贊歌》:“光榮屬于奮不顧身的人,光榮屬于前赴后繼的人。” |
子承父業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利山和尚》:“僧問:不歷僧只獲法身,請師直指。師云:子承父業。” |
繼古開今 | 魯迅《書信集 致鄭振鐸》:“先生如離開北平,亦大可惜,因北平究為文化舊都,繼古開今之事,尚大有可為者在也。” |
起承轉合 | 元 范德璣《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 |
夜以繼日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下》:“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
繼往開來 | 明 王守仁《傳習錄》上卷:“文公精神氣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繼往開來,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 |
承上啟下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故君子戒慎”唐 孔穎達疏:“故,承上啟下之辭。” |
先意承指 | 晉·葛洪《抱樸子·臣節》:“先意承指者,佞諂之徒也。” |
承平盛世 | 《漢書·食貨志》:“王莽因漢承平之業,匈奴稱藩,百蠻賓服。” |
先意承志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于道。” |
膝下承歡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8回:“更是二位賢弟不時的在膝下承歡,省得老人家寂寞。” |
承星履草 | 晉·葛洪《<抱樸子>自敘》:“饑寒困瘁,躬執耕穡,承星履草,密勿疇襲。” |
日以繼夜 | 《國語 吳語》:“孤日夜相繼,匍匐就君。” |
絕長繼短 | 《墨子 非命上》:“古者湯封于毫,絕長繼短。” |
連日繼夜 | 《后漢書·班固傳下》:“及肅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數入讀書禁中,或連日繼夜。” |
承天之祐 | 《周易·大有》:“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
奉天承運 | 明·沈德符《野獲編》:“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獨見。故神訓中云:皇帝所執大圭上鏤‘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誥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運皇帝’。” |
首尾相繼 | 《魏書·侯淵傳》:“時青州城人饋糧者首尾相繼。” |
繼踵而至 | 《晉書·段灼傳》:“由是四方雄俊繼踵而至,故能世為強國,吞滅諸侯,奄有天下。” |
菽水承歡 | 《群音類選 <祝發記 分食寄姑>》:“慈幃恩愛成拋閃,怎能夠菽水承歡。” |
承先啟后 | 清 王昶《湖海詩傳 尹繼善》:“文端公歷任封疆,晚歸臺閣,歲歷五十馀載,承先啟后,三代平章。” |
繼志述事 | 《宣和書譜》第一卷:“一旦用王浚,唾手可行,故天下始一于晉。夫可謂繼志述事之主。” |
難以為繼 | 《禮記·檀弓上》:“孔子曰:‘哀則哀矣,而難為繼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