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恩余烈的成語故事
拼音yí ēn yú liè
基本解釋前人遺留下的恩德功業(yè)。
出處《后漢書 王昌劉永傳論》:“觀更始之際,劉氏之遺恩余烈,英雄豈能抗之哉!”
暫未找到成語遺恩余烈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遺恩余烈)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心有余而力不足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49回:“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為隋臣,不能匡救君惡,致被逆賊所弒,不能報(bào)仇,而事別主,何面目立于世乎?” |
德重恩弘 | 唐·韓愈《袁州刺史謝上表》:“顯榮頻煩,稱效寂蔑,又蒙赦其罪累,授以方州,德重恩弘。” |
余波未平 | |
綽有余裕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下》:“我無官守,我無言責(zé)也,則吾進(jìn)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 |
算無遺策 | 《晉書 桓玄傳》:“自謂經(jīng)略指授,算無遺策。” |
遺形藏志 | 漢·嚴(yán)遵《道德指歸論·上德不德》:“遺形藏志,與道相得。” |
野沒遺賢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那爺爺圣武神文,英明仁孝,真?zhèn)€朝無幸位,野沒遺賢。” |
路無拾遺 | 《孔子家語·相魯》:“孔子初仕為中都宰,中都魯邑制為養(yǎng)生送死之節(jié),長幼異食、如禮年五十異食也強(qiáng)弱異任、任謂力作之事各從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別涂、路無拾遺、器不雕偽,……” |
酒后茶余 | 魯迅《而已集 黃花節(jié)的雜感》:“從別的地方--如北京,南京,我的故鄉(xiāng)--的例子推想起來,當(dāng)時(shí)大概有若干人痛惜,若干人快意,若干人沒有什么意見,若干人當(dāng)作酒后茶余的談助的罷。” |
興高采烈 |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 體性》:“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 |
遺世絕俗 | 宋·蘇軾《前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dú)立,羽化而登仙。” |
一覽無余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江左地促,不如中國,若使阡陌條暢,則一覽而盡,故紆余委曲,若不可測。” |
暴露無遺 | 杜鵬程《保衛(wèi)延安》第二章:“只要在這里發(fā)現(xiàn)敵人主力,那敵人一切詭計(jì)就暴露無遺。” |
蕩然無余 | 南朝·梁·任昉《為梁武帝集墳籍令》:“近災(zāi)起柏梁,遂逐渠閣,青編素簡,一同煨燼,湘囊綖柣,蕩然無余。” |
轟轟烈烈 | 宋 文天祥《沁園春 題張?jiān)S雙廟》詞:“人生欻翕云亡,好烈烈轟轟一場。” |
恩重如山 | 宋 陸游《刪定官供職謝啟》:“及瓜以往,曾無累月之淹。恩重如山,感深至骨。” |
背義忘恩 | 元 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不想他背義忘恩,更待干罷。” |
舊愛宿恩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孫皓傳》:“休以舊愛宿恩,任用興、布,不能拔進(jìn)良才。” |
茶余飯后 | 元 關(guān)漢卿《斗鵪鶉 女校尉》套曲:“茶余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 |
義斷恩絕 | 元·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想人生最苦是離別,可憐是千里關(guān)山,獨(dú)自跋涉。似這般割肚牽腸,倒不如義斷恩絕。” |
恩將仇報(bào)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0卷:“虧這官人救了性命,今反恩將仇報(bào),天理何在!” |
義山恩海 | 元·柯丹丘《荊釵記·憶母》:“欣然便周全助路費(fèi),召共居,感此義山恩海深難棄。” |
施恩望報(bào)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可都是那個(gè)甚么施恩望報(bào),不望報(bào)的這個(gè)脾氣鬧的!” |
綽綽有余 | 清 鄭觀應(yīng)《盛世危言 防邊上》:“崇山峻嶺所在俱有,誠使其險(xiǎn)要,多筑土壘,則進(jìn)攻退守,綽綽有余。” |
讀書三余 | 《三國志·魏志·董遇傳》云:“人有從學(xué)者,……從學(xué)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dāng)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 |
心有余悸 | 柳洲《風(fēng)雨桃花洲》:“談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趙老大心有余悸地說:‘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莊稼全毀了。’” |
恩榮并濟(jì)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并濟(jì),上下有節(jié),為治之道,于斯著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