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膽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hún jīng dǎn luò魂驚膽落 | 形容驚恐萬分。 | 《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目連雖是圣人,亦得魂驚膽落?!?/td> |
xīn yǔn dǎn pò心殞膽破 | 見“心殞膽落”。 | 清·薛福成《書昆明何帥失陷蘇常事》:“用無事籌略紛紜,臨變已張皇失措,一聞賊至,心殞膽破。” |
dǎn dā xīn cū膽大心粗 | 做事膽子在,但心粗??紤]不周全。 | 元 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撲咚咚階下升衙鼓,唬得我手忙腳亂,使不得膽大心粗。 |
xī gān guì dǎn析肝劌膽 | 剖示肝膽。比喻赤誠。亦作“析肝吐膽”。 | 明袁宗道《乞進<大學衍義>疏》:“其當上指與否,俱且和顏受之。有不析肝劌膽者,非夫也?!?/td> |
dú dǎn yīng xióng獨膽英雄 | 指不畏強敵,英勇奮戰,以少勝多的杰出人物。 | |
xīn jīng dǎn hán心驚膽寒 | 同“心驚膽戰”。 | 明·李日華《南西廂記·飛虎授首》:“心驚膽寒,渾身上淋漓雨汗。” |
dǎn xiǎo rú xī膽小如鼷 | 見“膽小如鼠”。 | 《魏書·汝陰王天賜傳》:“言同百舌,膽若鼷鼠?!?/td> |
dǎn chàn xīn jīng膽顫心驚 | 顫:發抖。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 元 施惠《幽閨記 士女隨遷》:“生長升平,誰曾慣遭離亂,苦怎言。膽顫心驚,如何可免?!?/td> |
xīn jīng dǎn zhàn心驚膽戰 | 形容內心極度驚懼恐慌。戰:發抖。 | 元 無名氏《薩真人夜斷碧桃花》第三折:“一個個氣昂昂性兒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軟,不由我不心驚膽戰?!?/td> |
hún jīng dǎn chàn魂驚膽顫 | 形容驚恐萬分。 |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33回:“薛舉一枝畫戟神出鬼沒,若舞梨花,遍身解數。官軍看了,個個魂驚膽顫。” |
hún fēi dǎn luò魂飛膽落 | 同“魂飛魄散”。 | 清·吳趼人《痛史》第三回:“回顧元營,火光四起,愈覺得魂飛膽落。” |
zhōng gān yì dǎn忠肝義膽 | 忠心耿耿,仗義行事。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丞相金鑾直諫君,忠肝義膽孰能群?!?/td> |
chēn mù zhāng dǎn瞋目張膽 | 瞋目:瞪大眼睛;張膽:放開膽量。形容有膽識,敢作敢為。后形容無所顧忌公開放肆地干壞事。 | 西漢·司馬遷《史記·陳余列傳》:“將軍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 |
ǒu xīn tǔ dǎn嘔心吐膽 | 嘔:吐。形容費盡心血,歷盡艱辛。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隱秀》:“嘔心吐膽,不足語窮;鍛發煉年,奚能喻苦?” |
yǒu jiǔ dǎn,wú fàn lì有酒膽,無飯力 | 有借著喝酒顯示出來的膽量,在平常的生活中則沒有勇力。指只有一時沖動的勇氣。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9回:“如今薛蟠本是個憐新棄舊的人,且是有酒膽,無飯力的?!?/td> |
shū gān lì dǎn攄肝瀝膽 | 同“披肝瀝膽”。 | 元·揭傒斯《與蕭維斗書》:“竊為公計,莫若攄肝瀝膽,激昂慷慨,極論天下之賢士,求當今政令之得失?!?/td> |
dǎn chàn xīn hán膽顫心寒 | 顫:顫抖;寒:憂懼,戰栗。形容極度驚慌恐懼。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6回:“半空中一聲霹靂,只震得三妖膽顫心寒。” |
gān dǎn xiāng xiàng肝膽相向 | 肝膽:比喻真誠的心。比喻對人忠誠,以真心相待。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7回:“豪杰遇豪杰,自然話得投機,頃刻間肝膽相向。” |
pī lì gān dǎn披瀝肝膽 | 見“披肝瀝膽”。 | 唐·權德輿《權載之文集·盧相公陳乞第五表》:“前后陳聞,披瀝肝膽,期切之至?!?/td> |
suì xīn liè dǎn碎心裂膽 | 形容異??謶?。 | 《四游記·蕭后呂客談兵》:“仗臣平生所學,排上南天七十二陣,宋之君臣,必茫然莫知,將碎心裂膽,無計所出矣?!?/td> |
zuò xīn xuán dǎn坐薪懸膽 | 坐臥在柴草上,懸膽嘗其味。比喻刻苦自勵,奮發圖強。 | 《金史 術虎筠壽傳》:“中都食盡,遠棄廟社,陛下當坐薪懸膽之日,奈何以球鞠細物動搖民間?!?/td> |
sè dǎn bāo tiān色膽包天 | 形容貪戀淫欲膽量很大。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九回:“常言道:色膽包天,這回鈕逢之竟要把天來包一包?!?/td> |
hún fēi dǎn sàng魂飛膽喪 | 同“魂飛魄散”。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4回:“使人探知大軍離城不遠,遙望水陸路上,旌旗蔽日,船馬相連,嚇得魂消膽喪?!?/td> |
dǎn pò xīn jīng膽破心驚 | 形容非常害怕。 | 明·郭勛《英烈傳》第四回:“猛抬頭,人人自膽破心驚!鐘聲半徹云霄,舞動起多少回鸞翔鳳。” |
lì dǎn duò gān瀝膽墮肝 | 比喻竭盡忠誠。 | 唐 李頎《雜曲歌辭 行路難》詩:“世人逐勢爭奔走,瀝膽隳肝惟恐后?!?/td> |
dǎn xiǎo rú shǔ膽小如鼠 | 膽子小得像老鼠一般。形容人膽小怕事。 | 北齊 魏收《魏書 汝陰王天賜傳》:“言同百舌,膽若鼷鼠。” |
dǎn dà rú dǒu膽大如斗 | 形容膽量極大。 | 《三國志·蜀志·姜維傳》:“維妻子皆伏誅?!迸崴芍⒁妒勒Z》:“維死時見剖,膽如斗大?!?/td> |
xióng xīn bào dǎn熊心豹膽 | 比喻非常膽大。 | 元 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三折:“老元帥!我有熊心豹膽,怎敢掩藏著趙氏孤兒?!?/td> |
sè lì dǎn bó色厲膽薄 | 色:神色。厲:嚴厲、兇猛。?。捍嗳?。外表強硬而內心怯懦。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td> |
lì dǎn huī gān瀝膽隳肝 | 瀝膽披肝。 | 唐·羅隱《冬暮寄裴郎中》詩:“仙郎舊有黃金約,瀝膽隳肝更禱祈?!?/td> |
tí xīn diào dǎn提心吊膽 | 吊:懸著;不塌實。心和膽好像懸起來;不塌實。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17回:“眾僧聞得此言,一個個提心吊膽,告天許愿?!?/td> |
diào dǎn jīng xīn吊膽驚心 | 猶言吊膽提心。 | 《說唐》第八回:“眾將進前射箭,射中的磨旗擂鼓,不中的吊膽驚心。” |
pōu xīn xī dǎn剖心析膽 | 猶剖心析肝。形容掬誠相示。 | 宋·司馬光《辭修起居第三狀》:“且臣前后所陳,剖心析膽,莫非懇到,而朝廷棄置其言,曾不之省,是不以情實待臣也。” |
sàng hún xiāo hún喪膽銷魂 | 喪、銷:失去。形容驚恐到極點。 | 元·無名氏《馮玉蘭》第四折:“暗自凝睛,不由我不喪膽銷魂忽地驚。” |
zhì yù yuán ér xíng yù fāng,dǎn yù dà ér xīn yù xiǎo智欲圓而行欲方,膽欲大而心欲小 | 考慮問題要變通靈活,行為則須端方不茍;膽量要大,心思要縝密。 | 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凡人之論,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鮮?!?/td> |
pò dǎn sàng hún破膽喪魂 | 喪魂:喪失了魂魄。形容恐懼到極點。 | 《太平廣記·張和思》:“北齊張和思,斷獄囚,無問善惡貴賤,必被枷鎖杻械,困苦備極。囚徒見者,破膽喪魂,號生羅剎?!?/td> |
qì zhuàng dǎn cū氣壯膽粗 | 氣勢壯、膽量大。形容無所畏懼。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6回:“她的那點聰明根本不在何玉鳳之下,況又受了公婆的許多錦囊妙計,此時轉比何玉鳳來的氣壯膽粗?!?/td> |
qín xīn jiàn dǎn琴心劍膽 | 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膽識(舊小說多用來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 | 元 吳萊《寄董與幾》詩:“小榻琴心展,長纓劍膽舒。” |
fàng xīn tuō dǎn放心托膽 | 形容毫無顧慮。 | 《何典》第七回:“趕茶娘只道師姑為女子所做,既然修行念佛,自當謹守清規;故放心托膽,打發女兒去?!?/td> |
yì dǎn zhōng gān義膽忠肝 | 指為人正直忠貞。 | 《水滸傳》第七二回:“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 |
yī shēn shì dǎn一身是膽 | 形容膽量大,無所畏懼。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趙云傳》:“以云為翊軍將軍”裴松之注引《趙云別傳》:“先主明旦自來,至云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
míng mù zhāng dǎn明目張膽 | 張膽:放大膽量。原來形容有膽有識;敢作敢為。現在形容干壞事毫無顧忌;公開放肆。 | 《晉書 王敦傳》:“今日之事,明目張膽為六軍之首,寧忠臣而死,不無賴而生矣?!?/td> |
lì dǎn chōu cháng瀝膽抽腸 | 瀝膽披肝。 | 《梁書·王僧辯傳》:“世受先朝之德,身當將帥之任,而不能瀝膽抽腸,共誅奸逆,雪天地之痛,報君父之仇?!?/td> |
gān dǎn qín yuè肝膽秦越 | 肝膽:比喻親近;秦越:秦國與越國,比喻對立或疏遠。比喻雖近猶遠,雖親猶疏。 | 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第26節:“我數百年來蕩析離居、肝膽秦越之父子兄弟,今乃得以代議士之名譽,集茲一堂?!?/td> |
pōu dǎn qīng xīn剖膽傾心 | 剖:破開。比喻竭盡忠誠或開誠相見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9卷:“直請到內衙床前,歡然談笑,說著民風、土俗、錢糧、政務,無一不剖膽傾心,津津不已?!?/td> |
dǎn jīng xīn zhàn膽驚心戰 | 驚:驚懼,害怕;戰:發抖。形容非常害怕。 | 明·陸采《懷香記·索香看墻》:“可憐平地風波變,天那好苦,霎時間膽驚心戰。” |
shū gān lì dǎn輸肝瀝膽 | 見“輸肝剖膽”。 | 宋·司馬光《辭門下侍郎第二札子》:“臣得輸肝瀝膽,極竭以聞道,就鼎鑊死且不朽,飲食寤寐不忘此志。” |
jīng xīn diào dǎn驚心吊膽 | 形容十分害怕或擔心。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12回:“我們在這里也是驚心吊膽?!?/td> |
hún fēi dǎn chàn魂飛膽顫 | 同“魂飛魄散”。 |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22回:“正有些心虛,忽然見床下鉆出一個披頭黑鬼來,二人驚得毛骨悚然,魂飛膽顫,大叫有鬼,戒尺亂打。” |
xián dǎn qī bīng銜膽棲冰 | 銜:嘴含;膽:苦膽;棲:棲息。嘴里含著苦膽,居住在冰上。形容刻苦自勵。 | 《晉書 劉元海載記》:“但以大恥未雪,社稷無主,銜膽棲冰,勉從群議?!?/td> |
jīng xīn diào dǎn驚心掉膽 | 驚:驚嚇;掉:恐懼,戰栗。形容十分害怕或擔心。 | 章炳麟《新方言·釋言》:“今人言懼猶曰驚心掉膽?!?/td> |
qīng xīn lù dǎn傾心露膽 | 傾心:竭盡忠誠。形容待人竭盡誠心。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2回:“次日又排筵宴,各各傾心露膽,講說平生之懷?!?/td> |
jīng xīn liè dǎn驚心裂膽 | 見“驚心破膽”。 | 茅盾《子夜》:“他來上海也已經有兩三天了,然而在前線炮火中的驚心裂膽,以及誤陷入敵陣被俘那時候的猶疑委屈,還不曾完全從他腦膜上褪去。” |
hé dǎn tóng xīn合膽同心 | 猶言同心同德。 | 天地會《共同和合歌》:“和氣自然兄弟眾,合膽同心拜五人?!?/td> |
cháng dǎn mián xīn嘗膽眠薪 |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 見“嘗膽臥薪”。 |
dǎn cū qì zhuàng膽粗氣壯 | 形容膽大氣盛,無所畏懼。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1回:“我只從昨天受了那和尚的一番折磨,又經了十三妹姐姐的一番教化,不覺得膽粗氣壯起來。” |
chì dǎn zhōng gān赤膽忠肝 | 赤:赤誠,真誠;忠:忠誠。形容十分忠誠。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5回:“我這一個丹心碧血扶周主,那一個赤膽忠肝助紂王。” |
gān dǎn guò rén肝膽過人 | 膽量超過一般人。比喻有勇氣,有血性。 | |
zhěn gē cháng dǎn枕戈嘗膽 | 頭枕兵器,口嘗苦膽。形容刻苦自勵,發憤圖強,或報仇雪恥心切。 | 南朝·梁·沈初明《勸進梁元帝第三表》:“陛下英略緯天,沉明內斷,橫劍泣血,枕戈嘗膽。” |
dǎn zhàn xīn yáo膽戰心搖 | 同“膽戰心驚”。 | 清·洪昇《長生殿·驚變》:“呀,你道失機的哥舒翰,稱兵的安祿山,赤緊的離了漁陽,陷了東京,破了潼關,唬得人膽戰心搖。” |
nù cóng xīn tóu qǐ,è xiàng dǎn biān shēng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 比喻憤怒到極點就會膽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也泛指惱怒到極點。 | 《五代史平話》:“朱溫未聽得萬事俱休,才聽得后,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td> |
qīng xīn tǔ dǎn傾心吐膽 | 比喻痛快地說出了心里話。 | 元 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我每買不轉的,都是傾心吐膽說真實話。” |
gān dǎn zhào rén肝膽照人 | 指以赤誠之心待人。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你又怎保得住你那東人父子一定也像你這等肝膽照人,一心向熱的?” |
xīn dǎn jù liè心膽俱裂 | 嚇破了心和膽。形容受到極大的驚嚇。俱:都;裂:破開。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大37回:“竊念備漢朝苗裔,濫叼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綱紀崩摧,群雄亂國,惡黨欺君,備心膽俱裂。” |
xīn jīng dǎn liè心驚膽裂 | 同“心驚膽戰”。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九回:“先鋒將魄散魂飛,合后兵心驚膽裂?!?/td> |
chì dǎn zhōng xīn赤膽忠心 | 赤:赤誠、真誠;忠:忠誠。形容很忠誠;有時也指非常真誠的心。也作“忠心赤膽”。 | 清 錢采《說岳全傳》第30回:“赤膽忠心扶社稷?!?/td> |
qì cū dǎn zhuàng氣粗膽壯 | 氣:氣勢。氣勢大,膽子壯。 |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九首:“然枚獨氣粗膽壯,而奮然治具者,恰別有說焉?!?/td> |
xīn hán dǎn suì心寒膽碎 | 寒:戰栗。形容十分驚恐。 | 《永樂大典戲文·無名氏<小孫屠開封府公斷>》:“心寒膽碎,悔之作不是?!?/td> |
dǎn xiǎo pà shì膽小怕事 | 膽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頭上,怕惹麻煩。 | 曾樸《孽海花》第29回:“誰知四下里物色遍了,遇著的,倒大多數是醉生夢死、花天酒地的浪子,不然便是膽小怕事、買進賣出的商人。” |
xīn jīng dǎn luò心驚膽落 | 同“心驚膽戰”。 | 宋·歐陽修《祭蘇子美文》:“人有遭之,心驚膽落,震汗如麻?!?/td> |
gān dǎn hú yuè肝膽胡越 | 猶言肝膽楚越。胡地在北,越地在南,喻遠隔。肝膽,喻近。 | 《淮南子·俶真訓》:“是故自其異者視之,肝膽胡越;自其同者視之,萬物一圈也。” |
wén fēng pò dǎn聞風破膽 | 聽到一點風聲就嚇破了膽。形容對某種力量的極度惶恐。 | 唐·李德?!妒趶堉傥鋿|面招撫回鶻使制》:“故能望影揣情,已深致虜之術;豈止聞風破膽,益堅慕義之心。” |
dǎn dà xīn xì膽大心細 | 形容辦事果斷,考慮周密。 | 魯迅《書信集 致羅清楨》:“我是主張青年發表作品,要‘膽大心細’的,因為心若不細,便容易走入草率的路。” |
dǎn pò xīn hán膽破心寒 | 形容由于恐懼而伏帖的樣子。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一卷:“膽破心寒,比敵人懾服之狀;風聲鶴唳,驚士卒敗北之魂?!?/td> |
tóng xīn gòng dǎn同心共膽 | 亦作“同心合膽”。心志一致。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鄭太傳》:“不肯同心共膽,與齊進退?!?/td> |
sàng hún xiāo hún喪膽消魂 | 喪:喪失;消:失去。形容驚恐到極點。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1回:“今日路當險處,遇此勁敵,那殘兵又都是個傷弓之鳥,誰人不喪膽消魂!” |
pò dǎn hán xīn破膽寒心 | 猶膽顫心驚。形容非常恐懼。 | 東漢·班固《漢書·谷永傳》 :“臣永所以破膽寒心,豫言之累年。” |
dǎn rú dǒu dà膽如斗大 | 膽:膽量;斗:舊時的一種量器,容量為十升。膽子像斗一樣大。形容膽量極大。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姜維傳》:“維妻子皆伏誅?!迸崴芍⒁妒勒Z》:“維死時見剖,膽如斗大?!?/td> |
yì gāo rén dǎn dà藝高人膽大 | 技藝高超的人膽量也大。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6回:“這正是藝高人膽大。蔣爺竟不慌不忙的答道:‘實是半路出家,何必施主追問呢?’” |
tóng xīn tiě dǎn銅心鐵膽 | 形容人的意志堅定。 | 明·賈仲名《蕭淑蘭》第二折:“秀才每自古眼睛饞,不似這里忒銅心鐵膽?!?/td> |
yǐn dǎn cháng xuè飲膽嘗血 | 謂刻苦自勵。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苦心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也嘗膽也。” |
huī gān cháng dǎn隳肝嘗膽 | 猶言隳肝瀝膽。 | 唐·張九齡《與李侍御書》:“惟教義之所矜,乃譏嫌之見及。恨不能隳肝嘗膽,徇知己以求申。” |
dǎn zhuàng xīn xióng膽壯心雄 | 見“膽大心雄”。 | 《中國歌謠資料·當兵要當紅軍》:“十七十八正年青,當兵就要當紅軍,膽壯心雄志愿大,紅軍到處受歡迎?!?/td> |
shū gān pōu dǎn輸肝剖膽 | 比喻對人極為忠誠。 | 唐·李白《行路難》:“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腰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td> |
hún fēi dǎn liè魂飛膽裂 | 同“魂飛魄散”。 |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十章:“小島左堵右擋支持不住,看到劉鐵沖在前邊直取他來,嚇的他魂飛膽裂,關山一群保護著小島狂跑猛竄!” |
diào dǎn tí xīn吊膽提心 | 提心吊膽。形容非常擔心或害怕。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一個個擦拳磨掌,吊膽提心的,只等姑娘一句話。” |
qì xiāo dǎn duó氣消膽奪 | 形容畏懼到極點。 | 《南史·賊臣傳·侯景》:“初,景之圍臺城,援軍三十萬,兵士望青袍則氣消膽奪?!?/td> |
tǔ gān lù dǎn吐肝露膽 | 喻赤誠相待,說出心里話。 | 明·李贄《復京中友朋》:“我既真切向道,彼決無有厭惡之理……決無不吐肝露膽與我共證明之意。” |
wò xīn cháng dǎn臥薪嘗膽 | 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經常嘗一嘗苦膽。比喻刻苦激勵自身;堅定報仇雪恥的意志。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
dǎn zhuàng qì cū膽壯氣粗 | 見“膽粗氣壯”。 | 袁靜《不可戰勝的力量》:“我們師長是一位優秀的指揮員,有他指揮我們打仗,我們心里特別踏實,膽壯氣粗。” |
tǔ xīn tǔ dǎn吐心吐膽 | 同“吐肝露膽”。 | 宋·朱熹《答劉季章書》:“日用之間,應事接物,直是判斷得直截分明,而推以及人,吐心吐膽,亦只如此,更無回互?!?/td> |
yǒu dǎn yǒu shí有膽有識 | 既有膽量又有見識。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回:“金羽妹子,絕世聰明,有膽有識,今年也是七歲,可憐有才無命?!?/td> |
kōu xīn wā dǎn摳心挖膽 | 摳:挖。把心膽都挖出來。形容待人誠心誠意。 | 曾樸《孽?;ā返谒幕兀骸白镞^!罪過!照這種摳心挖膽的待你,不想出在堂名中人?!?/td> |
yī shēn dōu shì dǎn一身都是膽 | 極言膽大勇敢。 | 《三國志·蜀志·趙云傳》裴松之注引《云別傳》:“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
wén míng sàng dǎn聞名喪膽 | 聽見名字就嚇破了膽。形容威名很大,使人聽到即甚為恐懼。 | 清·姜振名《永慶升平前傳》第八回:“遂在陜西地面三載,綠林賊人聞名喪膽,江湖盜寇望影皆驚。” |
dǎn hán fā shù膽寒發豎 | 形容恐怖之極。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惡登科》:“李少卿又曰操空弮,冒白刃,聞者靡不膽寒發豎,永為子孫之戒?!?/td> |
shū gān xiě dǎn輸肝寫膽 | 見“輸肝剖膽”。 | 唐·白居易《杭州刺史謝上表》:“當陛下旰食宵衣之日,是微臣輸肝寫膽之時?!?/td> |
nù cóng xīn tóu qǐ,è xiàng dǎn biān shēng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 | 比喻憤怒到極點就會膽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也泛指惱怒到極點。 | 《五代史平話》:“朱溫未聽得萬事俱休,才聽得后,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td> |
xīn cū dǎn zhuàng心粗膽壯 | 粗:粗疏,粗略。心思粗疏,膽量很大。形容野心勃勃,肆無忌憚。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55回:“這會有銀子在手里,更是心粗膽壯?!?/td> |
hún wáng dǎn luò魂亡膽落 | 同“魂飛魄散”。 | 《三國演義》第四二回:“魯肅曰:‘聞皇叔用諸葛孔明之謀,兩場火燒得曹操魂亡膽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