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梅舟楫的成語故事
拼音yán méi zhōu jí
基本解釋鹽和梅調和,舟和楫配合。比喻輔佐的賢臣。
出處元柯丹邱《荊釵記 春科》:“際風云,鹽梅舟楫,一德務臣君。”
暫未找到成語鹽梅舟楫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鹽梅舟楫)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破釜沉舟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td> |
私鹽私醋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2回:“我在那邊睡也非為別的,因越了不過李大姐情,一兩夜不在那邊歇了,他守靈兒,誰和他有私鹽私醋?” |
逆水行舟 | 魯迅《且介亭雜文 門外文談》:“即使目下還有點逆水行舟,也只好拉纖?!?/td> |
米鹽博辯 | 《韓非子 說難》:“米鹽博辯 ,則以為多而交之?!?/td> |
刻舟求劍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壑?,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
望梅止渴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孔渎勚?,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 《懷念劉少奇同志·片斷回憶寄深情》:“他常對工作人員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td> |
妻梅子鶴 | 清·徐釚《詞苑叢談》卷三:“林處士妻梅子鶴,可稱千古高風矣。” |
木已成舟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據你說來,則木已成舟,實難挽回了?” |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縫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郡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td> |
順水推舟 | 元 康進之《李逵負荊》:“你休得順水推舟,偏不許我過河拆橋?!?/td> |
敵國通舟 | 清·黃遵憲《由輪舟抵天津作》詩:“敵國通舟今日事,太倉稊米自家身?!?/td> |
舟車勞頓 | 錢鐘書《圍城》第二章:“那兩位記者都說:‘今天方博士舟車勞頓,明天早晨到府聆教?!?/td> |
朝齏暮鹽 | 唐 韓愈《送窮文》:“太學四年,朝齏暮鹽,惟我保汝,人皆汝嫌。” |
扣楫中流 | |
望梅消渴 | 宋·趙長卿《好事近》詞:“猶勝望梅消渴,對文君眉蹙?!?/td> |
吞舟是漏 | 《南史·陳慶之傳》:“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
李郭仙舟 | 《后漢書·郭太傳》載,李膺與郭泰同舟而濟,從賓望之,以為神仙,故稱“李郭仙舟”。 |
吞舟之魚 | 《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薄读凶印钪臁罚骸巴讨壑~,不游枝流;鴻鵠高飛,不集污池?!薄妒酚洝た崂袅袀餍颉罚骸熬W漏于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
止渴望梅 | 清·孫雨林《皖江血·拒敵》:“止渴望梅,究有何益,此誠吾黨大不幸了!” |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 《后漢書·皇甫規傳》注引《孔子家語》:“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可知也?!?/td> |
止渴思梅 |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三折:“到三更四更便似止渴思梅,充饑畫餅。”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二折:“咱正是那止渴思梅?!?/td> |
風雨同舟 | 孫武《孫子 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共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td> |
鹽梅之寄 | 語出《書 說命下》:“若作和羹,樂惟鹽梅。”孔傳:“鹽咸梅醋,羹須咸醋以和之?!?/td> |
調劑鹽梅 | 《尚書·說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td> |
說梅止渴 | 宋·李清照《打馬賦》:“說梅止渴,稍蘇奔競之心;畫餅充饑,少謝騰驤之志?!?/td> |
舟中敵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
駿骨牽鹽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四》:“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大行,蹄申膝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