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覆覆的成語故事
拼音fān fān fù fù
基本解釋翻:翻轉;覆:上下位置顛倒。形容一次又一次重復。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床上臥了兩個多月,翻翻覆覆只是不愈。”
暫未找到成語翻翻覆覆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翻翻覆覆)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醋海翻波 | |
翻箱倒柜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翻箱倒籠,滿屋尋一個遍,那有些影兒。” |
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 |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那妮子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怎當他只留支剌信口開合。” |
一尺水翻騰做百丈波 | 元 王曄《桃花女》第二折:“你將那半句話搬調做十分事,一尺水翻騰做百丈波。” |
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 清 蔣士銓《空谷香 店縊》:“翻手為云,覆手為雨,梁間存寡燕,樹杪沒慈烏。” |
蒼黃翻復 | 《墨子·所染》:“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豈期終始參差,蒼黃翻復。淚翟子之悲,慟朱公之哭。” |
蒼黃翻覆 | 春秋 魯 墨翟《墨子 所染》:“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 |
重蹈覆轍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武傳》:“今不慮前事之失,復循覆車之軌。” |
翻臉不認人 | 老舍《駱駝祥子》:“過河拆橋,老頭子翻臉不認人,他們替祥子不平。” |
翻來覆去 | 宋 朱熹《朱子全書》:“橫說也如此,豎說也如此,翻來覆去,說都如此。” |
人仰馬翻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趙家一門大小,日夜忙碌,早已弄得筋疲力盡,人仰馬翻。” |
覆車之轍 | 《舊五代史·晉書·李專美傳》:“若陛下不改覆車之轍,以賞無賴之軍,徒困蒸民,存亡未可知也。” |
倒海翻江 | 宋 陸游《夜宿陽山磯將曉大雨北風甚勁遂抵雁翅浦》詩:“五更顛風吹急雨,倒海翻江洗殘暑。白浪如山潑入船,家人驚怖篙師屋。” |
器滿將覆 | 明·沈德符《野獲編·兵部·仇鸞談兵之舛》:“不敢具賓主,若兵備則竟隅侍,鸞晏然受之。人謂其器滿將覆矣。” |
翻空出奇 |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 神思》:“意翻空而易奇。” |
翻來復去 | 宋·朱熹《朱子全書性理·理》:“橫說世如此,豎說也如此。翻來復去說都如此。” |
覆水難收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何進傳》:“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 |
翻江倒海 | 唐 李筌《太自陰經》:“東溫而層冰澌散,西烈則百卉摧殘,鼓怒而走石飛沙,翻江倒海。” |
翻山越嶺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他的腿腳好,只要肚子里填飽了瓤子,翻山越嶺,跟年輕人一樣。” |
翻天覆地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05回:“那時,一屋子人,拉這個,扯那個,正鬧得翻天覆地。” |
翻云覆雨 | 唐 杜甫《貧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
翻然改進 |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不是采取排斥態度,而是采取規勸態度,使之翻然改進,棄舊圖新。” |
全軍覆沒 | 《舊唐書 李希烈傳》:“官軍皆為其所敗,荊南節使張伯儀全軍覆沒。” |
天翻地覆 | 唐 劉商《胡笳十八拍》六:“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
家翻宅亂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16回:“你想那一年,我說了林姑娘要回南去,把寶玉沒急死了,鬧得家翻宅亂。” |
翻腸攪肚 | 楊朔《雪花飄飄》:“不過也怪,自從部隊逼近下花園,百歲忽然翻腸攪肚的想念起爹爹來了。” |
東翻西倒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回:“因先入廚房,搜尋食物,那知這廟中,竟無隔宿之糧,東翻西倒,只有一個腌菜壇。” |
三翻四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