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賞濫刑的成語故事
拼音jiàn shǎng làn xíng
基本解釋賞的不是有功的人,罰的不是有罪的人。泛指賞罰不當。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善為國者,賞不僭而刑不濫。”
暫未找到成語僭賞濫刑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僭賞濫刑)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嚴刑峻法 | 東漢 班固《漢書 丙吉傳》:“后遭條獄之詔,吉捍拒大難,不避嚴刑峻法。” |
刑期無刑 | 語出《書 大禹謨》:“刑期于無刑。” |
粗制濫造 | 魯迅《花邊文學 商賈的批評》:“如果并不以賣文為活,因此也無須‘粗制濫造’。” |
雅俗共賞 | 明 孫仁儒《東郭記 綿駒》:“聞得有綿駒善歌,雅俗共賞。” |
濫用職權 | |
賞心悅目 | 《宋史 范鎮傳》:“凡可以蕩心悅目,不宜有加于舊。” |
賞心樂事 | 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 |
論功行賞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顧譚傳》:“時論功行賞,以為駐敵之功大,退敵之功小。” |
照功行賞 | 明 郭勛《英烈傳》第二十八回:“卿等俱宜協力同心,輔成大事,所有富貴,我當照功行賞。” |
賞同罰異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八經》:“故賞賢罰暴,舉善之至者也;賞暴罰賢,舉惡之至者也;是謂賞同罰異。” |
果刑信賞 | |
賞一勸百 | 《文中子·立命》:“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眾。” |
寧缺毋濫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五回:“即令寧缺勿濫,這開封是一省首府,祥符是開封首縣,卻是斷缺不得的。” |
泛濫成災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上》:“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 |
擊節稱賞 | 晉·左思《蜀都賦》:“巴姬彈弦,漢女擊節。” |
賞善罰惡 | 漢·貢禹《贖罪》:“賞善罰惡,不阿親戚。” |
刑余之人 |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余之人不可。’” |
以刑致刑 | 《商君書·靳令》:“罪重刑輕,刑至事生,此謂以刑致刑,其國必削。”又《去強》:“以刑致刑,國治。”《韓非子·飭令》:“罪重而刑輕,刑輕而則事生,此謂以刑致刑,其國必削。” |
明正典刑 | 宋 呂頤浩《辭免赴召乞納節致仕札子》:“如是托疾,自當明正典刑;如委實抱病,伏望天慈,放臣閑退。” |
刑于之化 | 《詩 大雅 思齊》:“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鄭玄箋:“文王以禮法接待其妻。” |
以刑止刑 | 《周書·武帝紀下》:“以刑止刑,世輕世重。罪不及嗣,皆有定科。” |
濫竽充數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
信賞必罰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右上》:“信賞必罰,其足以戰。” |
自由泛濫 | 鄧小平《黨的組織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迫切任務》:“但是如果我們不及時注意和采取堅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濫,就會影響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就不能非常嚴重。” |
孤芳自賞 | 宋 張孝祥《念奴嬌 過洞庭》詞:“應念嶺表經年,孤芳自賞,肝膽皆冰雪。” |
不賞之功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
班功行賞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李云傳》:“舉厝至重,不可不慎。班功行賞,宜應其實。” |
賞賢罰暴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八經》:“故賞賢罰暴,舉善之至者也;賞暴罰賢,舉惡之至者也;是謂賞同罰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