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亢拊背的成語故事
拼音è kàng fǔ bèi
基本解釋扼:用力掐著。亢:通“吭”,喉嚨。拊:擊,拍擊。掐住喉嚨,捺住背脊。比喻控制要害,制敵于死命。亦作“扼吭拊背”、“扼骯拊背”。
出處
暫未找到成語扼亢拊背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扼亢拊背)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不亢不卑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56回:“他這遠愁近慮,不亢不卑,他們奶奶就不是和咱們好,聽他這一番話,也必要自愧的變好了。” |
不卑不亢 | 老舍《四世同堂》五三:“今天,他碰上了不怕他的人,他必須避免硬碰,而只想不卑不亢的多撈幾個錢。” |
不相違背 | 毛澤東《關于蔣介石聲明的聲明》:“結束其傳統的對外妥協,對內用兵、對民壓迫的錯誤政策,將國民黨引導到和人民愿望不相違背的地位。” |
亞肩疊背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3回:“武松在轎上看時,只見亞肩疊背,鬧鬧嚷嚷,屯街塞巷,都來看大蟲。” |
亞肩迭背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3回:“武松在轎上看時,只見亞肩迭背,鬧鬧穰穰,屯街塞巷,都來看大蟲。” |
亢心憍氣 | |
亢極之悔 | 《周易 干》:“上九,亢龍有悔。《晉書 齊王冏傳》:“今明公忘亢極之悔,忽窮高之兇。棄五岳之安,居累卵之危,外以權勢受疑,內以百揆損神。” |
亢音高唱 | 漢 傅毅《舞賦》:“動朱唇,紆清揚,亢音高唱,為樂之方。” |
亢龍有悔 | 《周易 乾》:“上九,亢龍有悔。” |
人前背后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24卷:“君子周而不比,周是遍,人前背后都如此。” |
人心向背 | 宋 魏了翁《鶴山文集》:“師老財殫,幣輕物貴,常產既竭,本根易搖,此人心向背之幾也。” |
倒背如流 | 郭沫若《蘇聯紀行日記 六月廿七日》:“她把說明小冊子的英文部分似乎已經讀得來倒背如流了。” |
冷水澆背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五回:“紅玉聽了,總如冷水澆背一般,唇也青了,面也白了,做聲不得。” |
切齒拊心 | 《戰國策·燕策三》:“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
刮毛龜背 | 宋·蘇軾《東坡》:“刮毛龜背上,何時得成氈?” |
力透紙背 | 唐 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記》:“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 |
勾肩搭背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4卷:“只見尼姑與那些女娘,或是摟抱一會,或是勾肩搭背、偎臉接唇一會。” |
壓肩疊背 | 《水滸傳》第四十回:“江州府看的人,真乃壓肩疊背,何止一二千人。” |
壓肩迭背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回:“江州府看的人,真乃壓肩迭背,何止一二千人。” |
向聲背實 |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常人貴遠賤親,向聲背實;又患暗于自見,謂己為賢。” |
如芒刺背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回:“心下躊躇,坐臥不安,如芒刺背。” |
如芒在背 |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宣帝始立,謁見高廟,大將軍光從驂乘。上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 |
棄好背盟 | |
當面是人背后是鬼 | 海濤《硝煙》:“人世間是有這樣一種角色——當面是人,背后是鬼。” |
當面輸心背面笑 | 魯迅《華蓋集續編·海上通信》:“因為中國向來就是‘當面輸心背面笑’,正不必‘新的時代’的青年才這樣。” |
忘恩背義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六回:“只見蔣舒叫曰:“吾已降了魏也!”僉大怒,厲聲罵曰:“忘恩背義之賊,有何面目見天下人乎!”撥回馬復與魏兵接戰。” |
批亢抵巇 | 漢·楊雄《法言·重黎》:“巇可抵乎?” 唐·韓愈《釋言》:“弱於才而腐於力,不能奔走乘機抵巇,以要權利。” |
批亢搗虛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卷,救斗者不博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