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下之盟的成語故事
拼音chéng xià zhī méng
基本解釋盟:盟約;和約。因強敵兵臨城下而被迫簽訂的屈辱性和約。
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p>
暫未找到成語城下之盟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城下之盟)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世之雄 | 宋 蘇軾《赤壁賦》:“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一丘之貉 | 東漢 班固《漢書 楊惲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td> |
一舉手之勞 | 唐·韓愈《應(yīng)科目時與人書》:“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zhuǎn)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td> |
一之為甚 | 元·侯克中《歸興》詩:“一之為甚其能再,二者何由可得兼。” |
一之已甚 | 唐·任蕃《夢游錄·張生》:“酒至白面少年,復請歌。張妻曰:‘一之已甚,其可再乎?’” |
一之謂甚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五年》:“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六韜》:“屈一人下,伸萬人上,惟圣人能行之。” |
一人之交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54回:“那時我家先父就和婁氏弟兄是一人之交?!?/td> |
一介之善 | 《西京雜記》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文藝,居接士之館?!?/td> |
一介之士 |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彼越王者一節(jié)之人,范蠡一介之士?!?/td> |
一介之才 | 《后漢書·杜詩傳》:“臣詩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創(chuàng)制大業(yè),賢俊在外,空乏之間,超受大恩。”《文選·陸倕〈石闕銘序〉》:“興建庠序,啟設(shè)郊丘,一介之才必記,天文之典咸秩?!眳蜗蜃ⅲ骸耙唤?,謂小才也。” |
一以貫之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參乎!吾道一以貫之?!?/td> |
一偏之見 | 《宋史·劉述傳》:“安石任一偏之見,改立新議,以害天下大公。” |
一偏之論 | 宋·朱熹《答沈叔晦書》:“前日務(wù)為學而不觀書,此固一偏之論?!?/td> |
一劍之任 | 《尉繚子·武議》:“臨難決疑,揮兵指刃,此將事也;一劍之任,非將事也。”《戰(zhàn)國策·齊策六》:“齊桓公有天下,朝諸侯,曹子以一劍之任,劫桓公于壇位之上?!?/td> |
一勇之夫 | 元·無名氏《連環(huán)計》第四折:“我兩個無過是一勇之夫,但有出力去處,自當效命,生死不辭?!?/td> |
一匡天下 | 《論語·憲問》:“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祍矣?!?/td> |
一卒之田 |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晉語》:“無一卒之田。” |
一葉落知天下秋 | 《淮南子 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宋 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shù)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td> |
一命之榮 | 明·沈德符《野獲編·禮部二·滁陽王奉祀官》:“后人不叨一命之榮。滁陽之祭,亦僅有司歲終一舉而已?!?/td> |
一唱雄雞天下白 | 唐·李賀《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拿云,誰念幽寒坐鳴呃?!?/td> |
一夫之勇 | 《三國志·魏志·荀彧傳》:“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zhàn)而禽也?!?/td> |
一夫之用 | 《后漢書·馮異傳》:“異一夫之用,不足為強弱。” |
一孔之見 | 漢 桓寬《鹽鐵論 相刺》:“持規(guī)而非矩,執(zhí)準而非繩,通一孔,曉一理,而不知權(quán)衡?!?/td> |
一字之師 | 明 張岱《與周伯戩之書》:“張乖崖以蕭楚才為一字之師?!?/td> |
一字連城 | 《魏書·彭城王勰傳》:“黃門侍郎崔光讀暮春群臣應(yīng)詔詩。至勰詩,高祖仍為之改一字……勰曰:‘臣聞《詩》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賜刊一字,足以價等連城?!?/td> |
一字長城 | 明 湯顯祖《牡丹亭 折寇》:“仗恩臺一字長城,借寒儒八面威風?!?/td> |
一定之規(guī) | 郭小川《新路歌》:“歷史的發(fā)展,有它新陳代謝的一定之規(guī)?!?/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