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策據(jù)梧的成語故事
拼音zhī cè jù wú
基本解釋語本《莊子·齊物論》:“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jù)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贝酥^昭文彈琴、師曠持杖擊節(jié)、惠子倚在梧桐樹下辯論,三人的技藝幾乎都算得上登峰造極,所以載譽于晚年。后以“支策據(jù)梧”形容用心勞神。
出處語本《莊子·齊物論》:“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jù)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p>
暫未找到成語支策據(jù)梧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支策據(jù)梧)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束手無策 | 宋 王柏《魯齋集》:“士大夫念慮不及此,一旦事變之來,莫不束手無策?!?/td> |
支支吾吾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我既這等苦苦相問,你自然就該侃侃而談,怎么問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
算無遺策 | 《晉書 桓玄傳》:“自謂經(jīng)略指授,算無遺策。” |
胡支扯葉 | |
力不能支 | 隋 王通《文中子 事君》:“大廈將傾,非一木所支也?!?/td> |
進退失據(jù) | 宋 陳亮《謝安比王導》:“溫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故氣不足以決之,而進退失據(jù)?!?/td> |
空頭支票 | 鄒韜奮《三十年前的民主運動》:“他們以為放出一個‘九年預(yù)備’的空頭支票,可以緩和空氣。” |
引經(jīng)據(jù)典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荀爽傳》:“爽皆引據(jù)大義,正之經(jīng)典?!?/td> |
出謀劃策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汝依違觀望其間,并不見出奇畫策,無非因人成事?!?/td> |
支離破碎 | 元 許謙《白云集》:“近代以文辭取士,而不考其實,惟務(wù)雕鐫鏤刻,破碎支離,波淫邪遁之辭,靡所不至?!?/td> |
據(jù)鞍讀書 | 《淵鑒類函·驢三》:“江鄰幾調(diào)藍山尉,騎驢赴官,第據(jù)鞍讀書,至迷失道,家人求之乃覺?!?/td> |
有根有據(jù) |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八回:“鄭恩聽了這一席話,欲待不信,這賣油梆子現(xiàn)在,是他掐算出來的,似乎有根有據(jù),怎么不信?” |
據(jù)理力爭 | 北齊 魏收《魏書 陽固傳》:“崇雖貴盛,固據(jù)理不撓,談?wù)咝姥?。?/td> |
獨木難支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拉楞自欲壞,非一木所能支?!?/td> |
膚末支離 | 清 方苞《書柳文后》:“彼言涉于道,多膚末支離,而無所歸宿?!?/td> |
據(jù)為己有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我故倡為析居之儀,將大宅良田,強奴巧婢,悉據(jù)為己有。” |
策無遺算 | 《北齊書 幼主紀》:“以策無遺算,乃益驕縱?!?/td> |
出謀獻策 | 浩然《艷陽天》第十章:“彎彎繞提出這個問題,明明是給馬之悅出謀獻策,眼前這個笨蛋,偏偏領(lǐng)會不了?!?/td> |
病骨支離 | 宋 陸游《病起書懷》:“病骨支離紗帽寬。” |
增收節(jié)支 | |
運籌決策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赤壁鏖兵用火攻,運籌決策盡皆同?!编嵱^應(yīng)《盛世危言·練兵》:“所以當水陸軍提督者……猶備有參佐數(shù)員,常與運籌決策,以資歷練而審機宜?!?/td> |
支離繁碎 |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為學兩端》:“近時為學不過兩端,一則徑趨簡約,脫略過高;一則專務(wù)外馳,支離繁碎?!?/td> |
支分族解 | 清·劉大櫆《烏程閔君墓志銘》:“又善于誘掖,其言批豁暢朗,支分族解,騃童鈍夫聞之,咸如夢寐驚覺?!?/td> |
左支右絀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西周策》:“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 |
強本弱支 | 《新唐書·高季輔傳》:“強本弱支,自古常事?!?/td> |
龜冷支床 | 《史記·龜策列傳褚少孫論》:“南方老人用龜支床足,行二十余歲,老人死,移床,龜尚生不死?!?/td> |
據(jù)圖刎首 | 《文子 上義》:“左手據(jù)天下之圖而右手刎其喉,雖愚者不為,身貴于天下也?!?/td> |
左支右捂 |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第四卷:“今之描詩者,東拉西扯,左支右捂,都從故紙堆來,不從性情流出,是以手代心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