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啟后的成語故事
拼音chéng qián qǐ hòu
基本解釋承:承接;啟:開創、開始。承接前面的;引出后面的。多用于事業、學問方面。也作“承先啟后?!?/p>
出處明 朱國禎《涌幢小品 曾有菴贈文》:“公承前草創,啟后規模,此之功德,垂之永永?!?/p>
暫未找到成語承前啟后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承前啟后)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力承當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1回:“在晉侯面前,一力承當?!?/td> |
一往無前 | 明 孫傳庭《官兵苦戰斬獲疏》:“曹變蛟遵臣指畫,與北兵轉戰沖突,臣之步兵莫不一往無前?!?/td> |
一往直前 | 陶成章《浙案紀略》第四章第二節:“其行事也,常鼓一往直前之氣,而不慮其他。” |
一柱承天 | 元·袁桷《李士弘枯木風竹圖》詩:“西山古淵人莫測,一柱承天萬牛力?!?/td> |
一脈相承 | 清 李綠園《歧路燈》:“如今這兩個侄兒,雖分鴻臚、宜賓兩派,畢竟一脈相承,所以一個模樣?!?/td> |
三思而后行 | 《南齊書·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td> |
不憤不啟 |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td> |
不敢后人 | 鄒韜奮《抗戰以來》:“凡遇黨政當局對抗戰建國積極方面有所號召,亦無不竭誠響應,不敢后人?!?/td> |
不甘后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李將軍列傳》:“而廣不甘后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
不恥最后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喻老》:“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此君之所以后也?!?/td> |
不記前仇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25回:“今不記前仇,不避禍患,又來苦口相勸?!?/td> |
不遑啟處 | 《詩經 小雅 采薇》:“王事靡盬,不遑啟處?!睗h 韓嬰《韓詩外傳》卷四:“匹夫百畝一室,不遑啟處,無所移之也?!?/td> |
不顧前后 | 《紅樓夢》一二○回:“不是說句不顧前后的話:當初東府里太爺,倒是修煉了十幾年,也沒有成仙。這佛是更難成。” |
丑話說在前頭 | 柳建偉《英雄時代》第23章:“丑話說在前頭,這件事誰的嘴里缺把門的,說了出去,后果只能自負?!?/td> |
專美于前 | 宋·陳亮《復杜伯高》:“左右筆力如川之方至,無使楚漢專美于前,乃副下交之望?!?/td> |
爭先恐后 | 明 屠勛《屠康僖公集 重建陡門橋記》:“匪公帑而樂施者爭先恐后。” |
爭前恐后 | 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五十五回:“歡乃麾兵直進,大眾爭前恐后,一涌而上,無復行列。” |
事后諸葛亮 |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不是我事后諸葛亮,決定拉武裝時我就說過,我們不拉出去,郭忠還可以存在,因為引不起小島的注意。” |
人前背后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24卷:“君子周而不比,周是遍,人前背后都如此。” |
以為后圖 | 《左傳·桓公六年》:“斗伯比言于楚子曰:‘……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x,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為后圖,少師得其君?!?/td> |
以絕后患 | 元 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如今朦朧奏過圣人,將他兩個押赴市曹殺壞了,以絕后患?!?/td> |
以觀后效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安帝紀》:“設張法禁,懇惻分別,而有司惰任,訖不奉行。秋節既立,鷙烏將用,且復重申,以觀后效?!?/td> |
仰承鼻息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9回:“回省之后,不特通省印委人員仰承鼻息,就是撫臺……有時還讓他三分。” |
停滯不前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馬克思主義一定要向前發展,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不能停滯不前?!?/td> |
元戎啟行 | 語本《詩·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啟行?!?/td> |
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 | 張恨水《啼笑姻緣》第13回:“得,就是這樣辦,這叫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td> |
先人后己 | 《禮記·坊記》:“子云:‘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后己?!?/td> |
先公后私 | 《三國志·魏志·杜恕傳》:“憂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辦也?!?/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