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通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cǐ lù bù tōng此路不通 | 指這種方法或途徑行不通。 | 周作人《我的復古的經驗》:“但也因此得到一個極大的利益,便是‘此路不通’的一個教訓。” |
tōng xíng wú zǔ通行無阻 | 阻:阻礙。順暢通行,沒有阻礙。 | 鄒韜奮《抗戰以來·審查父老對社會科學也有貢獻》:“這種新發明恐怕只能在現狀下的中國可以通行無阻。” |
shǒu yǎn tōng tiān手眼通天 | 比喻辦法多,手段高明。 | 老舍《四世同堂》:“這并不是她相信丈夫的能力,而是相信她自己的手眼通天。” |
guān yùn hēng tōng官運亨通 | 運:運氣;亨通:順利;通達。官運很順利;升得很快。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3回:“正碰著官運亨通,那年修理提工案內,得了個異常勞績,保舉免補本班,以府經補用。” |
tōng jīn bó gǔ通今博古 | 通:通曉;博:廣博,知道得多。現代和古代的事情知道得很多。形容知識淵博。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回:“兼且通今博古,出口成文。” |
wū què tōng cháo烏鵲通巢 | 烏:烏鴉;鵲:喜鵲;通:通“同”,共同。烏鴉與喜鵲同巢。比喻異類和睦相處。 | 《隋書·郭雋傳》:“家門雍睦,七葉共居,犬豕同乳,烏鵲通巢,時人以為義感之應。” |
chuàn tōng yī qì串通一氣 | 串通:互相勾結。暗中勾結;互相配合;采取一致的言語行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46回:“鴛鴦聽了,便紅了臉,說道:‘怪道,你們串通一氣來算計我!’” |
zhī shū tōng lǐ知書通禮 | 有才學,懂禮儀。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6回:“看了柴進、燕青出言不俗,知書通禮,先自有八分歡喜。” |
tōng dá ān liàn通達諳練 | 通達:明白;諳練:熟悉,熟練。深知人情事理,處理問題老練。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這人既如此通達諳練,豈有連個禮的輕重過節兒,他也不明白的理?” |
zhōng tōng wài zhí中通外直 | 蓮的莖中心有孔可通上下,其外正直,不彎不曲。比喻人的心胸寬廣,行為端正。 | 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liù tōng sì pì六通四辟 | 謂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時。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 |
hū xī xiāng tōng呼吸相通 | 比喻認識一致,利害相關。 | 《清史稿 顏伯燾傳》:“閩粵互為唇齒,呼吸相通。” |
tōng xiāo shǒu yè通宵守夜 | 通宵不眠或整夜祈禱的行為。 | |
róng shì guàn tōng融釋貫通 | 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 | 清 戴名世《〈讀易質疑〉序》:“世茍有通學古之士,潛心冥會,融釋貫通,其于程朱繼志述事,能補其所未及,是亦程朱之功臣也。” |
chàng tōng wú zǔ暢通無阻 | 暢:不停滯;暢利地。毫無阻礙地通行或通運。多指事情能順利地進行。 |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打通了安合公路,使北路的進軍暢通無阻。” |
qìng diào bù tōng慶吊不通 | 慶:賀喜;吊:吊唁。不予賀喜、吊唁。指不與人來往 | 章炳麟《平等論》:“是四類者,慶吊不通,婚媾不遂,載在冊府,世世無有移易。” |
wén tōng cán jǐn文通殘錦 | 比喻剩下不多的才華。典出《南史·江淹傳》。南朝梁江淹,字文通,年輕時就很有才華。傳說他晚年夢見晉張協對他說:“前以一匹錦相寄,今可見還。”江淹把幾尺殘錦奉還,張大怒說:“那得割截都盡。”江淹的文才從此大不如前。 | 典出《南史·江淹傳》。南朝梁江淹,字文通,年輕時就很有才華。傳說他晚年夢見晉張協對他說:“前以一匹錦相寄,今可見還。”江淹把幾尺殘錦奉還,張大怒說:“那得割截都盡。”江淹的文才從此大不如前。 |
xiāo xī líng tōng消息靈通 | 指對各方面的消息能及時掌握。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就是屯子里消息靈通、心眼挺多的韓家大院的韓老六,也不太清楚。” |
jué dì tiān tōng絕地天通 | 絕:斷絕。斷絕天神降落地上,地神升到天上。指使天地各得其所,人于其間建立固定的秩序紀綱。 | 《尚書·呂刑》:“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 |
róng huì guàn tōng融匯貫通 | 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 | 秦牧《藝海拾貝 獨創一格》:“鄭板橋學習任何東西,都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融匯貫通,發揚創造性。” |
guàn tōng róng huì貫通融會 | 猶言融會貫通。 | 宋·袁燮《〈象山先生文集〉序》:“自始知學,講求大道,弗得弗措,久而寢明,又久而大明,此心此理,貫通融會,美在其中,不勞外索。” |
yǒu wú xiāng tōng有無相通 | 互通有無,互相接濟。 | 宋·文天祥《劉定伯墓志銘》:“朋友有無相通,急難于我乎赴。” |
tōng wén dá lǐ通文達禮 | 謂有學問懂禮儀。 |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七回:“況甥女雖系一小小村女,然讀書識字,通文達禮,有才有德,不減古之列女,豈有上以白壁之姿,下就青衣之列?” |
dá shì tōng rén達士通人 | 通人:學識淵博貫通古今的人。指心胸豁達,學識淵博的人。 | 宋·陸游《雍煕請機老疏》:“伏望尊官長者,達士通人,共燃續慧命燈,不惜判虛空筆,起難遭想,結果勝緣。” |
cū tōng wén mò粗通文墨 | 粗:略微;通:通曉。文墨:指寫文章。稍微懂得一些寫作方面的學問。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六卷:“有一少年,姓王名臣,長安人氏,略知書史,粗通文墨。” |
mì bù tōng fēng密不通風 | 形容包圍緊密或防衛嚴密,連風也透不進去。 | 元 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但要訪的孤兒有影蹤,必然把太平莊上兵圍擁,鐵桶般密不通風。” |
xuè mài xiāng tōng血脈相通 | 血脈:血統。指有血緣親屬關系。比喻關系極為親密。 | 唐·盧氏《逸史·治針道士》:“人血脈相通如江河,針灸在思其要津。” |
tōng rú shuò xué通儒碩學 | 猶言通儒達士。 | 《南史·賀瑒傳》:“通儒碩學,復見賀生。今且還城,尋當相屈。”又《儒林傳·顧越》:“弱冠游學都下,通儒碩學,必造門質疑,計論無倦。” |
hù tōng yǒu wú互通有無 | 相互間拿自己多余的東西去調換自己所缺少的東西。 | 唐 韓愈《原道》:“為之賈,以通其有無。” |
shēng rù xīn tōng聲入心通 | 聲:話音。指一聽見圣人的話,就能領悟它的深意。 | 宋·張載《正蒙·三十》:“六十盡人物之性,聲入心通。” |
bó wù tōng dá博物通達 | 博物:能辨別許多事物;通達:明白人情事理。形容學識淵博,通曉事理。 | 東漢·班固《漢書·公孫列東王楊蔡陳鄭傳贊》:“雖非正法,巨儒宿學,不能自解,博物通達之士也。” |
tōng xiāo chè zhòu通宵徹晝 | 指整天整夜。 | 宋·韓琦《廣陵大雪》詩:“通宵徹晝不暫停,堆積樓臺滿溪谷。” |
róng yè guàn tōng融液貫通 | 猶融會貫通。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 | 清 秦篤輝《平書 文藝下》:“殆于圣賢之義理,心領神會,融液貫通,然后參之經史子集,以發其光華,范之規矩準繩,以密其法律,而后乃稱為文。” |
bù tōng wén mò不通文墨 | 通:精通;文墨:指寫文章、著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識字不多。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5回:“小生舊日在那里住了數年,與他相交時,他雖是個不通文墨的人,為見他與人結交真有義氣,是個好男子。” |
mù jiāo xīn tōng目交心通 | 以眼色傳情,心中相互溝通。 | 宋·無名氏《鬼董》第二卷:“卜居西湖,鄰邸有白衣少婦來寓,艷冶而慧,始見猶自匿,稍久,目交心通。” |
tōng qíng dá lǐ通情達理 | 對事理認識得透徹、明了。指說話、做事很講情理。通、達:明白、通曉。通達人情事理。 | 清 天花才子《后西游記》:“還是這位師兄通情達理,請坐奉茶。” |
tōng cái dá shí通材達識 | 指博學多才、見識練達的人。 | 宋·曾鞏《寄歐陽舍人書》:“至于通材達識,義烈節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 |
sì tōng wǔ dá四通五達 | 四通八達。形容交通暢達無阻。 | 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夫陳留,天下之沖,四通五達之郊地。” |
chù lèi ér tōng觸類而通 | 見“觸類旁通”。 | 《說郛》卷七七引宋·李之彥《東谷所見·壽福德》:“人之念慮一正,則萬善可觸類而通;行一善,則萬善皆萌蘗于此。” |
qióng tōng dé shī窮通得失 | 窮:不得志;通:暢達。遭遇的坎坷與順利,利益的得與失。指人生遭遇。 | 清·胡泉《<聊齋志異>續題》:“快平生,窮通得失,悲歡笑罵假荒唐。” |
gé gǔ tōng jīn格古通今 | 窮究古代,通曉當代。謂學富識廣。 | 明·無名氏《東籬賞菊》第四折:“賢才抱德隱田園,格古通今眾所傳。今番詔取為官后,保祚皇圖億萬年。” |
tōng qián zhì hòu通前至后 | 見“通前徹后”。 | 《平妖傳》第十一回:“先從左壁上起,將手捻定,通前至后,凡有字處,次等拂過,共一十三張。” |
tōng lì hé zuò通力合作 | 不分彼此;共同努力。通:聯合。 | 先秦 孔子《論語 顏淵》:“盍徹乎”宋 朱熹注:“一夫受田百畝,而與同溝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計畝均收。” |
gù zhí bù tōng固執不通 | 固:頑固;執:堅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變通。 | 李脃人《暴風雨前》第三部分:“偏偏室里坐的恰又是那個固執不通的吳翹胡子。” |
bù tōng shì wù不通世務 | 指不了解社會上的情況。 | |
cái yùn hēng tōng財運亨通 | 運:運氣;命運;亨通:順利;通暢。發財的運氣好;錢賺得順利;痛快。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70回:“誰知財運亨通,飄到長人國,那酒壇竟大獲其利。” |
tōng wú gòng yǒu通無共有 | 見“通共有無”。 | 宋·葉適《劉建翁墓志銘》:“建翁內事兩世母,奉從兄,撫幼弟;外交朋友,接鄉里,通無共有。” |
huò rán guàn tōng豁然貫通 | 豁然:開闊通達的樣子;貫:貫穿;通:通曉。一下子就徹底明白;通曉了。 | 宋 朱熹《大學章句》:“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 |
tōng yōu dòng líng通幽洞靈 | 通曉、洞察幽冥靈異之事。 | 南朝·梁·陸倕《新刻漏銘》:“尚辨天意,猶測地情。況我神造,通幽洞靈。” |
shǒu wěi guàn tōng首尾貫通 | 首尾:前后。指前后連貫相通。 | 宋·王觀國《學林·古賦題》:“蓋亦擬張衡《二京》而為《三都賦》……此賦首尾貫通,亦一賦也。” |
shū tōng èr yǒu書通二酉 | 比喻讀書甚多,學識豐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據說小酉山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于此而學,因留之。見《太平御覽》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后因以此為喻。 | 語出《太平御覽》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小酉山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于此而學,因留之。” |
tōng gǔ bó jīn通古博今 | 同“通今博古”。 | 《鐘山》1981年第4期:“你是一個老大學生了,通古博今,知書達理,何必與姚金根那種人一般見識,他小人得志。” |
tōng rú dá shí通儒達識 | 見“通儒達士”。 | 《南齊書·禮志》:“漢之于周,世代于此,通儒達識,不以為非。” |
lěi shì tōng jiā累世通家 | 累:接連;通家:世交。世世代代互相交好。 | 《續漢書》:“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也。” |
mù dá ěr tōng目達耳通 | 形容感覺靈敏,非常聰明。 |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策考》:“噽為人覽聞辯見,目達耳通,諸事無所不知。” |
tōng nán chè běi通南徹北 | 謂貫穿南北。 | 趙樹理《三里灣》:“又往前走,就看見東山根通南徹北的一條河從北邊的山縫里鉆出來,又鉆進南邊的山縫里去。” |
qū jìng tōng yōu曲徑通幽 | 彎曲的小路通到隱蔽幽深的地方。形容園林曲折幽深。 | 唐 常建《破峙禪院》:“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
tōng cái shuò xué通才碩學 | 學識通達淵博的人。 | 鄭觀應《致家塾潘教習論朱星源十大學書》:“一般自命開通之學生,粗得西學皮毛,輒滿口名詞,自詡為通才碩學……有不可一世之概。” |
tōng shàng chè xià通上徹下 | ①謂從天到地。②從上到下。指所有的人。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73卷:“天地是舉其大體而言,鬼神是舉其中運動變化者,通上徹下而言。” |
tōng yōu dòng wēi通幽洞微 | 通曉、洞察幽深而細微的道理。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佛光滿禪師法嗣》:“并鉤深索隱,通幽洞微。” |
mài mài xiāng tōng脈脈相通 | 血管彼此相通。比喻關系密切。 | 李大釗《Bolshevism的勝利》:“人間的生活,都在這大機軸中息息相關,脈脈相通。” |
tōng xiǎn chàng jī通險暢機 | 使險要之地暢通無阻。 | 鄭觀應《上晉撫胡蘄生中丞條陳》:“今欲通險暢機,誠非火車鐵路不為功。” |
tiáo tiáo dà lù tōng luó mǎ條條大路通羅馬 | 比喻采用許多不同的方法辦事,都可以收到同樣的效果。 | 艾煊《大江風雷》第五部:“小司書不等何為說完,就打斷了她的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 |
tōng guān quán jú通觀全局 | 通:全、遍。把事情整個地加以考慮、謀劃。 | 清·錢泳《履園叢話·水學·三江》:“大凡治事必需通觀全局,不可執一面論。” |
shuǐ xiè bù tōng水泄不通 | 泄:泄漏。原意為水都流不出去。形容擁擠和包圍得非常嚴密。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德山門下,水泄不通,佛事門中,風行草偃。” |
fēi tōng xiǎo kě非通小可 | 非:不;通:同“同”;小可:尋常,一般。指情況嚴重或事情重要,不能忽視。 | 《永樂大典戲文·<小孫屠·朱令史誣陷孫必達>》:“這的是人命事,非通小可。” |
tōng jiā zhī hǎo通家之好 | 指兩家交情深厚,象一家人一樣。 |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四折:“有西鄰趙國器,是這揚州奴父親,與老夫三十載通家之好。” |
tōng qián chè hòu通前徹后 | 從開頭到結尾。全部,整個。 |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經四》:“大凡讀書須要通前徹后看,故得圣人之意。” |
róng huì guàn tōng融會貫通 | 融會:融合領會;貫通:透徹理解。指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合貫穿在一起;從而取得對事理全面透徹的理解。 | 宋 朱熹《朱子全書 學三》:“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后能融會貫通,以至于此。” |
tōng cái zhī yì通財之誼 | 誼:交情。在錢財上互通有無、互相支援的交情。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3回:“你雖是個便家,況你我還有通財之誼;只是你在差次,那有許多銀子?” |
tōng xiāo chè dàn通宵徹旦 | 見“通宵徹晝”。 | 《九尾魚》第169回:“秋谷知道自己寒熱來得厲害的時候,他們兩人都是通宵徹旦的伏侍,心上十分感激。” |
tōng jīn dá gǔ通今達古 | 同“通今博古”。 | 胡蘊玉《<中國文學史>序》:“述學派之流別,論政治之得失,縱有通今達古之才,而無瑰瑋奇麗之筆,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
tōng qú dà yì通衢大邑 | 同“通都大邑”。 | 清·王瑬《鈔幣議》:“又令通衢大邑設立官局,民以他省鈔至者,驗明準其換本省鈔行用。” |
bó shí duō tōng博識多通 | 博:廣博。識:學識。通:精通事理。指學識廣博,精通事理。 | |
yī niàn tōng tiān一念通天 | 十分專注的一個心念可以和上天溝通。指心念專一 | 漢·魏伯陽《參同契》:“精勤不退,一念通天。” |
shí tōng yùn tài時通運泰 | 泰:平安。時運通泰。形容時世遭遇都很順利安泰。 | 《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且忍耐在家里,俟時通運泰必有發跡的分也。” |
tōng gōng yì shì通功易事 | 分工合作,互通有無,拿多余的換沒有的。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余粟,女有余布。” |
tōng gǔ dá biàn通古達變 | 通曉古代的學問,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行事。 | 宋·王禹偁《省試四科取士何先論》:“非經天緯地、通古達變者,其文不貴,則文學得其士也。” |
tōng tóng zuò bì通同作弊 | 作弊:用欺騙的手段做違法亂紀或不合規定的事情。串通一起做壞事。 | 元 白樸《墻頭馬上》第三折:“你與孩兒通同作弊,亂我家法。” |
xī xī xiāng tōng息息相通 | 連呼吸都是共同的;相通的。比喻彼此關系密切。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他這店就是華中堂的本錢,他們里里頭息息相通,豈有不曉得的道理?” |
tōng wén diào wǔ通文調武 | 謂賣弄文才和武藝。 | 明·無名氏《精忠記·嚴刑》:“我這里是甚麼衙門?誰許你通文調武,可惡!” |
tōng wén dá yì通文達藝 | 多才多藝,知識淵博。 | 《西游補》第一回:“我們老和尚是個通文達藝之人,卻又慈悲太過。” |
tōng quán dá lǐ通權達理 | 通曉權宜與事理。 | 漢·王粲《彈棋賦》序:“因行聘志,通權達理,六博是也。” |
yān huì guàn tōng淹會貫通 | 猶融會貫通。 | 明·高啟《〈史要類鈔〉序》:“遂使義理之微不備,事變之實不詳,無以淹會貫通,明其同異而辨其得失矣。” |
tōng shū dá lǐ通書達禮 | 謂通詩書,懂禮儀。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二卷:“原來田氏是東村田貢元的女兒,倒有十分顏色,又且通書達禮。” |
sì tōng bā dá四通八達 | 通、達:暢通無阻。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便利。 | 《子華子 晏子問黨》:“其涂之所出,四通而八達,游士之所湊也。” |
tōng qú guǎng mò通衢廣陌 | 四通八達的寬廣大路。 | 唐·牛僧儒《玄怪錄·崔紹》:“二使者押紹之后,通衢廣陌,杳不可知際,行五十許里。” |
páng tōng qǔ chàng旁通曲暢 | 亦作“旁通曲鬯”。普遍通達。 | |
chù lèi páng tōng觸類旁通 | 觸類:接觸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互相貫通。指掌握或懂得了某一事物的知識或規律;就可以由此及彼;了解和掌握同類的其它事物。 | 《周易 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
tōng shí dá wù通時達務 | 謂了解客觀形勢。 | 清·陳確《答沈朗思書》:“而通時達務之士,則又群相驚懼危恐,蓄縮而莫取出一言。” |
tōng dōu jù yì通都巨邑 | 同“通都大邑”。 | 鄭觀應《致家塾潘教習論朱星源小大學書》:“通都巨邑雖有大學,而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事不問矣。” |
tōng shí hé biàn通時合變 | 同“通權達變”。 | 清·梅曾亮《復上汪尚書書》:“立者非他,通時合變,不隨俗為陳言者是已。” |
hàn gé bù tōng捍格不通 | 捍格:互相抵觸,格格不入。固執成見,不能變通。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一回:“其余十八行省,那一處不是執迷不化,捍格不通呢?” |
tōng sú yì dǒng通俗易懂 | 廣大人民群眾都能懂得。 | 鄧小平《躍進中原的勝利形勢與今后的政策策略》:“這十六個字,通俗易懂。” |
bā xiān guò hǎi,gè xiǎn shén tōng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 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辦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領互相比賽。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81回:“正是八仙過海,獨自顯神通。” |
tōng wén dá lǐ通文達理 | 謂有學問懂道理。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二回:“周員外,依你這許多通文達理,我道為些什么,不過要我替丈夫娶妾么!” |
shí shí tōng biàn識時通變 | 見“識時達變”。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9回:“爾祖子文,為楚名臣,識時通變。” |
guǎng dà shén tōng廣大神通 | 神通:指神奇的本領。原為佛教語。形容本領、手段極為高超,無所不能。 | 清·頤瑣《黃繡球》第五回:“公門中人,三頭六臂,廣大神通,真令人無從捉摸。” |
tōng fēng bào xùn通風報訊 | 見“通風報信”。 | 秦牧《憤怒的海》:“徐大奎進城到縣衙門去了,芹姊覷了便,才趕回來通風報訊給我們。” |
páng tōng qǔ chàng旁通曲鬯 | 見“旁通曲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