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杖則受,大杖則走的成語故事
拼音xiǎo zhàng zé shòu,dà zhàng zé zǒu
基本解釋杖:用棍子打。輕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認為這是孝子受父母責罰時應抱的態(tài)度。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第八卷:“小菙則待笞,大杖則逃。”
暫未找到成語小杖則受,大杖則走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小杖則受,大杖則走)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元大武 | 《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 |
一則一,二則二 | 元 無名氏《抱妝盒》第三折:“則要你一則一,二則二。” |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論語·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一家老小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回:“當日接了書信,便與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四十余人,帶從者百余人,車百余輛,徑望兗州而來。”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七卷:“你若無事退回,我自養(yǎng)你一家老小,如要原錢還府,也是我出。” |
一小撮 | 毛澤東《國民黨反動派由“呼吁和平”變?yōu)楹粲鯌?zhàn)爭》:“一小撮死硬派不要幾天就會從寶塔尖上跌下去,一個人民的中國就要出現(xiàn)了。” |
一驚非小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56回:“燈籠滅了,包袱也不見了,這一驚非小。” |
一秉大公 | 明·張居正《答工部郎中劉公伯燮言用人毀譽》:“仆近來用人處事,一秉大公。” |
一走了之 | 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我亦尚在看看人間世,不過總有一天,是終于要‘一走了之’的,現(xiàn)在是這樣的世界。” |
七大八小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回:“有幾張樹根的坐具,卻是七大八小的不勻。”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八回:“這十二釵說是金陵的,怎么家里這些人如今七大八小的就剩了這幾個。” |
七老八小 | 馮志《敵后武工隊》第五章:“起開,我又不七老八小的,攙著架著干什么?” |
萬事大吉 | 宋 釋惟白《續(xù)傳燈錄 明州大梅祖鏡地英禪師》:“歲朝把筆,萬事大吉,急急如律令。” |
三十六著,走為上著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娘道:‘我兒,三十六著,走為上著,只恐沒處走。’” |
三十六策,走為上策 | 《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 《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 《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上當受騙 | 陸文夫《微弱的光》:“這九年也沒有完全浪費,思考了不少問題,不再那么容易上當受騙。” |
上根大器 | |
下坂走丸 | 漢 荀悅《漢紀 高祖紀一》:“則邊城皆喜,相率而降,此由以下阪而走丸也。” |
下阪走丸 |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走丸之辯》:“張九齡善談論,每與賓客議論經(jīng)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
不以一眚掩大德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不修小節(jié) | 《晉書 石苞傳》:“石苞……雅曠有智局,容儀偉麗,不修小節(jié)。” |
不大對頭 | 老舍《正紅旗下》:“他也許真是個職業(yè)的伶人吧?可又不大對頭。” |
不平則鳴 | 唐 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
不拘小節(jié)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虞延傳》:“(延)性敦樸,不拘小節(jié),又無鄉(xiāng)曲之譽。” |
不無小補 | 宋 朱熹《朱子全集 尚書一》:“諸家雖或淺近,要亦不無小補,但在詳擇之耳。” |
不登大雅 | 見“不登大雅之堂”。 |
不登大雅之堂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這部評話,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
不知大體 | 《舊唐書·田弘正傳》:“時度支使崔倰不知大體,固阻其情,凡四上表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