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引株求的成語故事
拼音màn yǐn zhū qiú
基本解釋順著蔓尋根。比喻一網打盡。
出處清 孔尚任《桃花扇 逮社》:“奉命今將逆黨搜,須得你蔓引株求。”
暫未找到成語蔓引株求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蔓引株求)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引物連類 | 唐·韓愈《送權秀才序》“權生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辭引物連類,窮情盡變。”宋·蘇軾《〈居士集〉敘》:“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于至理。” |
引鬼上門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吾本等好意,卻叫得‘引鬼上門’,我而今不便追究,只不理他罷了。” |
反求諸己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
誅求無度 | 《舊唐書·于頔傳》:“擅興全師,僭為正樂,侵辱中使,擅止制囚,殺戮不辜,誅求無度,臣故定謚為厲。” |
孜孜以求 | 孫犁《蕓齋瑣談》:“因為他那種孜孜以求、有根有據、博大精深的治學方法,也為人所熟知了。” |
旁征博引 | 清 王韜《淞隱漫錄》:“生數典已窮,而女博引旁征,滔滔不竭,計女多于生凡十四則。” |
拋磚引玉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時有一僧便出,禮拜,師曰:‘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墜子。’” |
供不應求 | 《茅盾選集 長春南關行》:“現在接受了南方六個單位的訂貨單,每天生產一至二噸,供不應求。” |
救經引足 | 荀況《荀子 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猶伏而咶天,救經而引其足也。” |
有求必應 | 唐 李煙《妒神頌》:“所求必應,高山仰止。” |
引領翹首 | 《武松演義》第15回:“都監大人張燈結彩,設宴款待英雄,正是引領翹首。” |
引人注目 |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十四件大事》:“也有敲鑼打鼓,引人注目的。” |
刻舟求劍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
吹毛求疵 | 韓非《韓非子 大體》:“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 |
實事求是 | 東漢 班固《漢書 河間獻王劉德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
引吭高歌 | 晉 張華注《離經》:“搏則利嘴,嗚則引吭。” |
引狼入室 | 元 張國寶《羅李郎》:“我不是引的狼來屋里窩,尋得蛐蜒鉆耳朵。” |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37回:“此時慕政弄得沒法,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 《孟子·離婁上》:“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
隱居求志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
求仁得仁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
新益求新 | 清·王韜《練水師》:“西國船制,日有變更,精益求精,新益求新。” |
殺妻求將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齊人攻魯,魯欲將吳起。吳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吳起于是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魯卒以為將。將而攻齊,大破之。” |
引經據典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荀爽傳》:“爽皆引據大義,正之經典。” |
媚外求榮 | 清·吳趼人《痛史》第19回:“這是媚外求榮的結局,表過不提。” |
拜鬼求神 | 唐 王建《三臺》詩:“揚州橋邊小婦,長于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 |
守株待兔 | 戰國 韓 韓非《韓非子 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觸柱折頸而死。” |
枯株朽木 | 宋 陳亮《又癸卯秋書》:“如亮已為枯株朽木,與一世并無所關涉,惟于秘書,不敢不致其區區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