棨戟遙臨的成語故事
拼音qǐ jǐ yáo lín
基本解釋棨戟:古代權貴出行的儀仗;臨:到。貴人從遠方到來。
出處唐·王勃《滕王閣序》:“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p>
暫未找到成語棨戟遙臨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棨戟遙臨)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逍遙法外 | 南朝 梁 蕭統《梁昭明集 林鐘六月》:“敬想足下,藏形月府,遁跡冰床,披莊子之七篇,逍遙物外;玩老聃之兩卷,恍惚懷中?!?/td> |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則愿得姐姐長命富貴,若有些兒好歹,我少不得報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td> |
臨危受命 |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td> |
下臨無地 | 唐·王勃《滕王閣序》:“飛閣流丹,下臨無地?!?/td> |
室邇人遙 | 宋·蘇軾《次韻劉貢父所和憶持國》:“顏紅底事發先白,室邇何妨人自遙?!?/td> |
臨危授命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td> |
遙遙無期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7回:“看看前頭存在黃胖姑那里銀子漸漸花完,只剩得千把兩銀子,而放缺又遙遙無期?!?/td> |
遙遙領先 | 羅來勇《世界在他們眼前展開》:“我們的聲譽就是實力——遙遙領先的技術和工藝?!?/td> |
居高臨下 | 北齊 魏收《魏書 財安王》:“繳山立柵,分為數處,居高臨下,隔水為營?!?/td> |
戟指怒目 | 馬輅《國共和談演義》第六回:“張學良還要解釋,蔣早氣得七竅生煙,戟指怒目。抗日,抗日,等我死了以后,你再去抗日好了!” |
臨陣脫逃 | 清 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四回:“你們中國的兵勇,一到有起事來,不是半途潰散,便是臨陣脫逃,那是不關我教習的事,在乎你們自己未雨綢繆的?!?/td> |
臨時抱佛腳 | 唐 孟郊《讀經》詩:“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td> |
臨潼斗寶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75回:“于是天天宰豬割羊,屠鵝戮鴨,好似臨潼斗寶一般,都要賣弄自己家的好廚役好烹炮?!?/td> |
戟指嚼舌 | 魯迅《華蓋集 “碰壁”之余》:“或則戟指嚼舌,噴血而亡?!?/td> |
臨池學書 | 《晉書 衛恒傳》:“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后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td> |
臨渴掘井 | 明 朱伯廬《游家格言》:“宣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td> |
臨陣磨槍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70回:“‘臨陣磨槍’也不中用!有這會子著急,天天寫寫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
折戟沉沙 | 唐 杜牧《赤壁》詩:“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td> |
遙相呼應 | 《清史稿 許友信傳》:“且鄭成功出沒閩、浙,奉其為號,遙相應和,聲勢頗張。” |
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結交警語》:“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
遙遙華胄 | 唐·李延壽《南史·何昌寓傳》:“何昌寓為吏部尚書,嘗有客姓閔,求官……謂坐客曰:‘遙遙華胄!’” |
提牌執戟 | 元·無名氏《衣錦還鄉》第一折:“他是個架海擎天的玉柱,看承做提牌執戟小人哉?!?/td> |
臨事制變 | 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臨事制變,困而能通,智者之慮也?!?/td> |
臨難不茍 | 西漢·戴圣《禮記·曲禮上》:“臨難毋茍免?!?/td> |
犬牙相臨 | 西漢·司馬遷《史記·漢興以來諸侯年表》:“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秉甚厄塞地利?!?/td> |
貫頤備戟 | |
長戟高門 | 唐 張鷟《游仙窟》:“鳴鐘食鼎,積代衣纓;長戟高門,因循禮樂?!?/td> |
臨淵羨魚 | 東漢 班固《漢書 董仲舒傳》:“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