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抒胸臆的成語故事
拼音zhí shū xiōng yì
基本解釋謂不加掩飾地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
出處明·胡震亨《唐音癸簽》第十回:“杜公七律,正以其負力之大,寄悰之深,能直抒胸臆,廣酬事物之變而無礙。”
暫未找到成語直抒胸臆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直抒胸臆)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往直前 | 陶成章《浙案紀略》第四章第二節:“其行事也,常鼓一往直前之氣,而不慮其他。” |
一錢不直 | 金·元好問《晨起》詩:“多病所須惟藥物,一錢不直是儒冠。” |
不直一文 |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四:“士大夫若愛一文,不直一文。” |
不直一錢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生平毀程不識不直一錢,今日長者為壽。” |
中通外直 | 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主圣臣直 | 東漢·班固《漢書·薛廣德傳》:“張猛進曰:‘臣聞主圣臣直。’” |
主明臣直 | 明·張居正《帝鑒圖說》上篇:“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也。” |
主觀臆斷 | |
舉枉措直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
舉直厝枉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楊彪傳》:“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聰明仁智,輔相漢朝,舉直厝枉,致之雍熙也。” |
舉直措枉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
舉直錯枉 | 《隸釋·漢巴郡太守樊敏碑》:“舉直錯枉,譚思舊制。” |
義憤填胸 | 《兒女英雄傳》第五回:“[十三妹]把白臉兒狼、傻狗二人商量的傷天害理的這段陰謀聽了個仔細,登時義憤填胸。” |
了然于胸 | 《晉書 袁齊傳》:“夫經略大事……智者了然于胸。” |
事核言直 | 語出《漢書·司馬遷傳贊》:“其文直,其事核。” |
仗義直言 | 《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回》:“此人姓范名汝為,仗義直言,救民水火。” |
仗氣直書 | 《陳書·后主紀》:“其有負能仗氣,擯壓當時,……亦宜去此幽谷,翔茲天路。” |
以直報怨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春秋·魯·孔丘《論語·憲問》:“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以直抱怨 | |
以訐為直 | 春秋·魯·孔丘《論語·陽貨》:“惡繳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以訐為直者。” |
眾曲不容直 | 西漢·司馬遷《淮南子·說山訓》:“此所謂同污而異涂者,眾曲不容直,眾枉不容正。” |
例直禁簡 | 《晉書 杜預傳》:“例直易見,禁簡允犯。” |
全局在胸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沒有全局在胸,是不會真的投下一著好棋子的。” |
公平正直 | 元·孫仲章《勘頭巾》第四折:“也只要全大人體面,方才得公平正直萬人傳。” |
鳳臆龍鬐 | |
憑空臆造 | 清·江藩《經解入門》:“憑空臆造,蔑古又熟甚哉!” |
分文不直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八:“有人贊嘆此事,如虎帶角;有人輕毀此事,一文不值,一等是恁么事,因什么毀贊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