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竹彈絲的成語故事
拼音chuí zhú dàn sī
基本解釋吹奏管樂器,彈撥弦樂器。
出處唐·韓愈《代張籍與李浙東書》:“未必不如吹竹彈絲,敲金擊石也?!?/p>
暫未找到成語吹竹彈絲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吹竹彈絲)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絲來線去 | 《朱子全書·論語》:“但顏子得圣人說一句,直是傾腸倒肚是了,更無許多廉纖纏繞,絲來線去?!?/td> |
治絲益棼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四年》:“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 |
一絲不茍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訪知,見世叔一絲不茍,升遷就在指日。” |
定時炸彈 | 鄧小平《黨在組織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迫切任務》:“他們是一股有野心的政治勢力,不可小看,如果不在整黨中解決,就會留下禍根,成為定時炸彈?!?/td> |
胸有成竹 | 宋 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td> |
不費吹灰之力 | 清 劉鶚《老殘游記》第17回:“他因聽見老殘一封書去,撫臺便這樣的信從,若替他辦那事,自不費吹灰之力。” |
成竹在胸 | 宋 蘇軾《文與可畫筼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td> |
千絲萬縷 | 宋 辛棄疾《蝶戀花》:“會少離多看兩鬢。萬縷千絲,何況新來病?!?/td> |
罄竹難書 | 《舊唐書 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td> |
竹籃打水一場空 | 清·惜陰堂主人《二度梅》第15回:“這個孩子今日被小姐看出他的面目來了,只怕老爺要將小姐許配與他,你我不是竹藍打水一場空嗎?” |
一彈指頃 | 《翻譯名義集 時分》:“壯士一彈指頃六十五剎那?!?/td> |
對牛彈琴 | 漢 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td> |
風吹草動 | 《敦煌變文集 伍子胥變文》:“偷蹤竊道,飲氣吞聲。風吹草動,即便藏形。” |
翠竹黃花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慧海禪師》:“迷人不知法身無象,應物現形,遂喚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郁郁黃華,無非般若。黃華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td> |
吹毛求疵 | 韓非《韓非子 大體》:“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td> |
相慶彈冠 | 東漢·班固《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舍也。” |
彈冠相慶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舍也?!?/td> |
新沐彈冠 | 戰國·楚·屈原《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td> |
彈冠振衣 | 語出《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磬竹難書 | 《舊唐書 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td> |
鏤塵吹影 | 《關尹子·一宇》:“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鏤塵,圣智造迷,鬼神不識。” |
鞭絲帽影 | 宋陸游《齊天樂 左綿道中》詞:“塞月征塵,鞭絲帽影,常把流年虛占?!?/td> |
擊石彈絲 | 宋·秦觀《代賀興龍節表》:“加籩折俎,初償露酎之醇;擊石彈絲,始奏《鈞天》之妙。” |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嚴絲合縫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七回:“外省的地平,又多是用木板鋪的,上面嚴絲合縫蓋上,輕易看不出來?!?/td> |
藕斷絲聯 | 宋 黃機《滿庭芳 時欲之宮永興》詞:“人道郴陽無雁,奈情鐘,藕斷絲聯?!?/td> |
勢如破竹 | 《晉書 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后,皆迎刃而解。” |
吹胡子瞪眼 | 劉紹棠《漁火》第一章三:“這個挨了罵的司務長惱羞成怒,吹胡子瞪眼,在橋上張牙舞爪?!?/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