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繞梁的成語故事
拼音yú yīn rào liáng
基本解釋余音:音樂演奏后好像還留下樂聲。仿佛遺留下來的樂聲圍著屋打轉轉。形容歌聲、樂聲高亢、悅耳;使人經久不忘。
出處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湯問》:“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暫未找到成語余音繞梁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余音繞梁)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梁孟相敬 | 《后漢書·梁鴻傳》:“每歸,妻為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齊眉。伯通察而異之,曰:‘彼傭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
音信杳無 | 明·吾邱瑞《運甓記·剪發延賓》:“盼前程音信杳無。” |
心有余而力不足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余波未平 | |
綽有余裕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下》:“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 |
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 郭澄清《大刀記》第十章:“千錘打鑼,一錘定音——隊長,你就決定吧。” |
棟梁之材 | 南朝 梁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庾子嵩目和嶠,森森如千丈松,雖磊砢有節目,施之大廈,有棟梁之用。” |
酒后茶余 | 魯迅《而已集 黃花節的雜感》:“從別的地方--如北京,南京,我的故鄉--的例子推想起來,當時大概有若干人痛惜,若干人快意,若干人沒有什么意見,若干人當作酒后茶余的談助的罷。” |
笑貌聲音 |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下卷:“女輾轉床席,絕而復蘇者數次,迨至轉危為安,笑貌聲音,不殊常度,而言動舉止,如出兩人。” |
一覽無余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江左地促,不如中國,若使阡陌條暢,則一覽而盡,故紆余委曲,若不可測。” |
蕩然無余 | 南朝·梁·任昉《為梁武帝集墳籍令》:“近災起柏梁,遂逐渠閣,青編素簡,一同煨燼,湘囊綖柣,蕩然無余。” |
音容如在 | 《何典》第八回:“真堪愛,如花似玉風流態。風流態,眠思夢想,音容如在。” |
音聲如鐘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盧植傳》:“身長八尺二寸,音聲如鐘。” |
茶余飯后 | 元 關漢卿《斗鵪鶉 女校尉》套曲:“茶余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 |
雕梁畫棟 | 元 鄭廷玉《看錢奴》第三折:“這的是雕梁畫棟圣祠堂。” |
綽綽有余 | 清 鄭觀應《盛世危言 防邊上》:“崇山峻嶺所在俱有,誠使其險要,多筑土壘,則進攻退守,綽綽有余。” |
德音莫違 | 《詩經·邶風·谷風》:“德音莫為,及爾同死。” |
讀書三余 | 《三國志·魏志·董遇傳》云:“人有從學者,……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 |
弦外之音 | 清 袁枚《隨園詩話》第三卷:“故言盡而意亦止,絕無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
心有余悸 | 柳洲《風雨桃花洲》:“談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趙老大心有余悸地說:‘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莊稼全毀了。’” |
音容宛在 | 唐 李翱《祭吏部韓侍郎文》:“遣使祭斝,百酸攪腸,音然宛在,曷日而忘?” |
異口同音 | 南朝·梁·沈約《宋書·庾炳之傳》:“伏復深思,只有愚滯,今之事跡,異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測得物之數耳。” |
泰山梁木 | 《禮記·檀弓上》:“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于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染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
弦外遺音 | 西漢·戴圣《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嘆,有遺音聲矣。” |
空谷足音 | 莊周《莊子 徐無鬼》:“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
積善余慶 | 《周易 坤》:“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豎起脊梁 | 宋·陳亮《癸卯秋答朱元晦秘書書》:“伯恭欽夫敏妙固未易及,然正大之體,挺特之氣,豎起脊梁,當時輕重有無,獨于門下歸心而已。” |
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湯問》:“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