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上人茅齋”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巳公的茅屋下面,可以寫出新的詩篇。
枕席鋪設在幽靜的樹林間,用茶果待客,長時間地把我挽留。
江面上的蓮花像搖動著的白色羽毛,天門冬延伸著清翠的藤蔓。
我徒然忝列在像許詢這樣的名士中間,巳公則如同高人支遁,精深的議論讓我難以酬答。
注釋
巳上人:事跡不詳。上人,指隱士。
簟(diàn):供坐臥用的竹席。
天棘:即天門冬,一種藤蔓植物。
忝(tiǎn):有愧于,謙辭。
許詢:東晉人,好游山水,通佛學,曾與東晉佛學者支遁交游。
支遁:東晉佛學家。精通佛理,有詩文傳世。
“巳上人茅齋”鑒賞
賞析
此詩描繪了巳上人居處的僻靜,環境的優美,對他的品格和才學予以贊嘆。巳上人住在僻靜的林間茅庵里,池上的白蓮迎風而舞,像鷺鷥羽毛般輕盈。巖畔天門冬飄拂著青青的絲蔓。走過悠長而狹窄的林間小徑,來到山的幽密深處,一間并不張揚的茅屋突然出現眼前,像是進入世外桃源的先兆一般,頓時使心胸為之豁然開朗。
杜甫來到這里不覺詩興大發。小心翼翼,懷著崇敬的心情,緩緩步入屋內,置身其中,心中的詩情被無端地撩撥,一首新詩似乎將隨之噴薄而出。那安臥于寂靜林間的枕席,在綠樹掩映下,似乎也帶著蔥蘢的生意。主人置枕簟于林下,留他消夏,喝茶吃瓜,一坐就是大半天。茶葉與各種瓜果,就地取材,應有盡有,此刻以特殊的形式在小巧的木桌上棲息。品茶餐果,享用天然,被世俗浸潤已久的心靈,正被一絲絲喚醒,自然以最簡單和質樸的方式昭示了其原初的存在,它的美好充滿芳香。不遠處溪流淙淙而過,習習的涼風,撲面而來,使原本激越的心瞬間變得沉靜。
圣潔的蓮花在風中搖曳,恰似揮著白羽的智者,在指點人生的迷津。天門冬,山間隨處可見的藤蔓植物,隨心盡興,伸展著長長的綠色手臂,盡情將青翠揮灑。作為后學,陪侍巳公左右,說道談玄,內心忽覺自愧,自己并非是許詢那樣的人物,而巳公如高僧支遁那樣,以超越塵俗的智慧,以清音妙語開解蒙昧的人生《高僧傳》載東晉高僧支遁講《維摩經》,他每通釋一義,居土許詢無以設難;許詢每設一難,支遁也不能再作通釋。
杜甫與巳上人談禪,稱贊他造詣很高,簡直像支遁一樣,而自愧不如許詢。這是客套話,但可看出他當時曾與學問僧有過交往,多少也懂得點佛學。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于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當時杜甫在齊趙間漫游,就地拜訪聞名已久的巳上人,了卻夙愿,有感而作。陳貽焮《杜甫評傳》則認為此詩可能是杜甫在開元二十九年居住在陸渾山莊時的作品。
杜甫簡介
唐代·杜甫的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杜甫的詩(1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