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說”譯文及注釋
譯文
清代文學家劉蓉年少時在養晦堂西側一間屋子里讀書。他低下頭讀書,遇到不懂地方就仰頭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內踱來踱去。這屋有處洼坑,直徑一尺,逐漸越來越大。每次經過,劉蓉都要被絆一下。起初,劉蓉感到很別扭,時間一長也就習慣了。
一天,父親來到屋子里坐下,回頭看看那處洼坑笑著說:“你連一間屋子都不能治理,憑什么能治理好國家呢?”隨后叫仆童將洼坑填平。父親走后,劉蓉讀書思索問題又在屋里踱起步來,走到原來洼坑處,感覺地面突然凸起一塊,心里一驚,覺得這塊地方似乎突然高起來了,低頭看,地面卻是平平整整。以后踏這塊地,仍舊還有這樣的感覺。又過了好些日子,才慢慢習慣。
唉!習慣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厲害的啊!腳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適應坑洼;時間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于把長久以來的坑填平,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卻認為是阻礙而不能適應。所以說君子做學問,最重要的就是開始時需謹慎。
注釋
習:積習、習慣。
蓉:作者自稱。
少:年少,年齡小。
養晦堂:劉蓉居室名,在湖南湘鄉縣。
俯:低頭。
弗得:沒有心得。
旋:徘徊。
徑尺:直徑一尺。
浸(qīn )淫日廣:日漸向外擴展。
履:踩,走。
苦:總是。
躓(zhì):絆倒。
語之:對他談了這事。語,告訴。
顧:看。
何……為:哪里還談得上……。
童子:未成年的仆人。 平:填平。
蹶(jué)然:受驚而疾起的樣子。
坦然:地面平坦的樣子。
既:已。
中(zhòng)人:適合于人,這里是影響人的意思。中,深入影響。
不與洼適:不能適應凹地。適,適應。
洼者若平:走凹地像平地一樣。
故:緣故。
窒焉:受阻礙的樣子。窒,阻礙。寧:安寧。
慎始:一開始就慎重。
“習慣說”鑒賞
賞析
這篇文章通過作者少年在書房中讀書的事情,告訴人們:一個人是很容易適應外物的,適應了外物,也就由不習慣變為習慣。而習慣養成之后,對外物是否合理,對外物的是非優劣,往往也就不加詳察,不予追究了。這篇文章以小見大,見微知著,于日常瑣事中寄寓哲理,于平淡質樸中透出思想力度。
“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輒起繞室以旋。”這一描述,就生動地勾勒了一個善于思考的讀書人的形象。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善于思考,就很難說學有所獲,更談不上什么有獨到的見解。文章以“思”為經,貫穿始末。因“思”而“繞室以旋”,從“旋”而極其自然地引渡到主題的闡發。總之,這都是善于思考的結果。
書房里有一塊洼地,愈來愈向外擴展。在這塊地上踱來踱去,當然很不自在。可是時間久了,卻習以為常了。等到填平這塊洼地,卻又感到“蹶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經過一段時間,這才恢復到正常的感覺。洼地踩慣了如履平地,一旦填平,反而感到不適應。這是什么緣故呢?作者深有感觸地說:“習之中人甚矣哉!”這是一篇之警策,撮辭舉要,統攝全文。習慣成自然,這是一個很樸素的真理。由此推論,如何培養良好的習慣,乃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文章最后的結論是:“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意即治學一開始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有了良好的習慣,就有了良好的開端。這一體會,不僅對育才樹人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做好一切事情,都有著普遍的借鑒作用。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習慣成自然,這是人人常說也人人熟知的道理。養成好習慣,一生終身受益;養成壞習慣,一輩子受害無窮。這篇文章就是作者為了告誡世人治學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于是通過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而寫的一篇文章。
劉蓉簡介
清代·劉蓉的簡介

(1816—1873)湖南湘鄉人,字孟容,一作孟蓉,號霞仙。諸生。少時與曾國藩、羅澤南講學,咸豐四年,佐曾國藩幕府。十一年,受駱秉章聘入蜀,由知府擢至布政使。同治元年,在大渡河戰地受石達開殘部降,檻送達開至成都殺害。旋任陜西巡撫,鎮壓捻軍及回民起事。五年,為張宗禹所敗,罷歸。有《養晦堂集》。
...〔? 劉蓉的詩(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