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三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ān shǒu liù bì三首六臂 | 同“三頭六臂”。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六十三回:“子牙見對營門一人,三首六臂,青面獠牙?!?/td> |
sān cháng liǎng duǎn三長兩短 | 比喻意外的災(zāi)禍或事故;現(xiàn)多指死亡。 | 明 羅貫中《三遂平妖傳》:“萬一些后再有三長兩短,終不能靠著太醫(yī)活命?!?/td> |
sān píng èr mǎn三平二滿 | 比喻生活過得去,很滿足。 | 宋 黃庭堅《四休居士詩序》:“粗茶淡飯飽即休,被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td> |
chuí xián sān chǐ垂涎三尺 | 垂:東西的一頭向下;涎:口水。流出的口水有三尺長。原形容嘴饞到極點?,F(xiàn)多形容見了別人的好東西就眼紅;并極想弄到手的貪婪樣子。 | 唐 柳宗元《三戒》:“臨江之人,略得麋麂,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 |
sān jiàn zhī yì三諫之義 | 《公羊傳 莊公二十四年》:“戎將侵曹,曹羈諫曰:‘戎眾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懿唬骸豢?。’三諫不從,遂去之,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焙涡葑⒁鬃釉唬骸八^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此之謂也。”后以“三諫之義”指事君之正道。 | 《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戎將侵曹,曹羈諫曰:‘戎眾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懿唬骸豢伞!G不從,遂去之,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此之謂也?!?/td> |
sān guò qí mén ér bù rù三過其門而不入 | 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熱心工作,因公忘私。 | 《孟子·離婁下》:“禹、稷當(dāng)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td> |
jǔ yī fǎn sān舉一反三 | 反:類推。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相似的許多事情。比喻善于學(xué)習(xí);能夠由此及彼。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td> |
jiǎo tù sān kū狡兔三窟 | 窟:洞穴。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穴。原比喻藏身的地方特別多;用來躲避災(zāi)難禍患?,F(xiàn)多比喻掩蓋的方法多;隱身的計劃周密。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fù)鑿二窟?!?/td> |
bā sān lǎn sì巴三攬四 | 形容說話東拉西扯。 | 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四折:“我說的丁一確二,你說的巴三攬四?!?/td> |
lián èr bìng sān連二并三 | 同“連三接二”。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只見兩邊鋪面排山也似價開著,大小客店也是連二并三?!?/td> |
lián èr gǎn sān連二趕三 | 急忙;趕快。 | 姚雪垠《長夜》三二:“菊生不敢怠慢,連二趕三地穿好衣服,跳下床來?!?/td> |
èr táo sān shì二桃三士 | 士:武士。春秋時齊景公將兩個桃子賜給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論功而食,三人棄桃自殺。比喻借刀殺人。 | 三國 蜀 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td> |
lián sān bìng sì連三并四 | 同“連三接二”。 | 老舍《趙子曰》第十九:“趙子曰一聲不發(fā),只連三并四的磕瓜子。”又《二馬》第四段三:“李子榮拉住馬威的手不放,連三并四的說:‘謝謝你!’” |
sān péng sì yǒu三朋四友 | 泛指各種朋友。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大樹坡義虎送親》:“自有一班無賴子弟,三朋四友,和他檠鷹放鷂,駕犬馳馬,射獵打生為樂?!?/td> |
sān cóng sì dé三從四德 | 三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也叫四行;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指封建禮教為壓迫、束縛婦女的封建禮教。 | 元 武漢臣《老生兒》第一折:“不學(xué)些三從四德,俺一家兒簇捧著為甚么來?!?/td> |
sān xūn sān mù三薰三沐 | ①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這是我國古代對人極為尊重的一種禮遇。同“三釁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攜。 | 金·元好問《丙午九日詠菊》:“三薰復(fù)三沐,歲宴與君期?!?/td> |
sān jiǎo liàn ài三角戀愛 | 指一個人和兩個異性同時戀愛的不正常的關(guān)系。 | 老舍《黑白李》:“三角戀愛,不得勁兒?!?/td> |
èr sān qí dé二三其德 | 二三:不專一。形容三心二意。 | 《詩經(jīng) 衛(wèi)風(fēng) 氓》:“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
sān jù bù lí běn háng三句不離本行 | 本行:個人從事的行業(yè)。形容一說話總要講到自己從事的行業(yè)。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里掏出捐冊來送給人看?!鼻?頤瑣《黃繡球》第十回:“我是業(yè)醫(yī)的,你們不要笑我三句不離本行。” |
rì yǐ sān gān日已三竿 | 同“日上三竿”。 | 明·王錂《春蕪記·探遺》:“你看日已三竿,且到佛殿前探望一回何如?” |
sān nán sì nǚ三男四女 | 泛指眾多子女。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回:“我掙了一份大家私,又沒有三男四女,只得這個孩子,若得他一舉成名,祖宗面上,也有些光彩?!?/td> |
guān wú sān rì jǐn官無三日緊 | 指衙門辦事往往先緊后松,有始無終。 | 明·羅貫中《平妖傳》第14回:“常言道:官無三日緊。過了幾年之后,這事便懶散了?!?/td> |
èr táo shā sān shì二桃殺三士 | ||
jìng yī zhōu sān徑一周三 | 徑:圓的半徑;周:圓的周長。即圓的半徑與圓的周長比為1:3,比喻兩者相差很遠。 | 《周髀算經(jīng)》上卷:“勾股圓方圖?!睗h 趙爽注:“圓徑一而周三。” |
sān nián bù kuī yuán三年不窺園 | 窺:偷看。眼睛看不見園中的景色。形容學(xué)習(xí)、研究專心致志。 | 東漢·班固《漢書·董仲書傳》:“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yè),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td> |
dǐng zú ér sān鼎足而三 | 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也泛指三個方面。 | 清 和邦額《夜譚隨錄 崔秀才》:“內(nèi)則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 |
huǒ mào sān chǐ火冒三尺 | 見“火冒三丈”。 | 姚雪垠《李自成 》第一卷第十五章:“當(dāng)自成在路上才得到報告時,他不禁火冒三尺,恨恨地罵了一聲:‘該死!’” |
bù sān bù sì不三不四 | 不像這也不像那。即不像樣子;不倫不類。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樣子。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五卷:“可見元宵之夜,趁著喧鬧叢中干那不三不四勾當(dāng)?shù)模灰欢??!?/td> |
sān gào tóu zhù三告投杼 | 比喻流言數(shù)傳能使人信而轉(zhuǎn)疑。 | 《戰(zhàn)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又冈唬骸嶙硬粴⑷?。’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淠干锌椬匀粢?。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淠笐郑惰逃鈮Χ?。 |
sān rì dǎ yú,liǎng rì shài wǎng三日打魚,兩日曬網(wǎng) | 比喻對學(xué)習(xí)、工作沒有恒心,經(jīng)常中斷,不能長期堅持。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因此也假說來上學(xué),不過是三日打魚,兩日曬網(wǎng),白送些束修禮物與賈代儒?!?/td> |
sān fān sì fù三番四覆 | 番:次;覆:反復(fù)。變化無?;蚍磸?fù)多次。 | 清·敖英《彩雪亭雜言·鄺子元》:“或事到跟前,可以順應(yīng),卻乃畏首畏尾,三番四覆,猶豫不決?!?/td> |
sān yáng kāi tài三陽開泰 | 《周易》稱爻連的為陽卦,斷的為陰爻,正月為泰卦,三陽生于下;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常用以稱頌歲首或寓意吉祥。 | 《易·泰》:“泰,小往大來,吉亨。”《宋史·樂志》:“三陽交泰,日新惟良?!?/td> |
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三寸不爛之舌 | 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 | 元 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一折:“老兒放心,憑著我三寸不爛之舌,見了伍員,不怕他不來?!?/td> |
yī chàng sān tàn一唱三嘆 | 原指宗廟的樂曲;一個人唱;三個人贊嘆應(yīng)和。 | 先秦 荀況《荀子 禮論》:“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也?!?/td> |
sān zāi bā nàn三災(zāi)八難 | 比喻小孩生來多病。也形容經(jīng)常遭遇不幸。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1回:“況且自己又三災(zāi)八難的,好容易懷了一個哥兒,到了六七個月還掉了?!?/td> |
sān bǎi wèng jī三百甕齏 | 指長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貧。齏,咸菜。三百甕,極言其多,一時吃不完。 | 宋·趙與顏《娛書堂詩話》上卷:“舊傳一貧士死,見陰更,為言‘當(dāng)年生,汝有三百甕齏祿未盡?!?/td> |
tāng qù sān miàn湯去三面 | 《史記·殷本紀(jì)》:“湯出,見野張網(wǎng)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wǎng)。’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wǎng)?!T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后因以“湯去三面”泛言普施仁德。 | 《史記·殷本紀(jì)》:“湯出,見野張網(wǎng)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wǎng)。’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wǎng)?!T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td> |
fēn sān bié liǎng分三別兩 | 同“分星擘兩”。 | 老舍《牛天賜傳》二十:“更使他慚愧的是,他分三別兩,誰的是誰的?!?/td> |
sān shēng wǔ dǐng三牲五鼎 | 舊時形容祭品豐盛。后來也形容食物美好。 | 元 高明《琵琶記 蔡公逼伯喈赴試》:“三牲五鼎供朝夕,須勝似啜菽并飲水?!?/td> |
zhū lǚ sān qiān珠履三千 | 珠履:綴有珠玉的鞋子。形容貴賓眾多。 | 唐·李白《江上贈竇長史》:“不同珠履三千客,別欲論交一片心?!?/td> |
dé qí sān mèi得其三昧 | 三昧:梵語,意為正定。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專心致志,達到悟境。引申為訣竅或精義。指在某方面造詣深湛,熟知精義。 | 宋·蘇軾《又贈老謙》:“瀉湯舊得茶三昧。” |
sān zhāo wǔ rì三朝五日 | 三、五天。 | |
sān bù zhī三不知 | 指對開頭、中間到結(jié)尾一無所知。也指什么都不知道。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八回:“清晨起來,恐怕蘇友白見親事不成,三不知去了,便忙忙梳洗了,親到寺中來請他?!?/td> |
ná sān piē sì拿三撇四 | ||
sān xiě chéng wū三寫成烏 | 同“三寫易字”。 | 清·黃宗羲《辯野史》:“去今五十年,耳目相接,其大者已牴悟如此。向后欲憑紙上之語,三寫成烏,豈復(fù)有實事哉?!?/td> |
jiǔ qú sān shì九衢三市 | 指繁華的街市。 | 宋·柳永《看花回》詞:“九衢三市風(fēng)光麗,正萬家、急管繁弦?!?/td> |
sān gè chòu pí jiàng,hé chéng yī gè zhū gě liàng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 | 諸葛亮:三國時蜀國劉備的軍師。比喻人多智廣。 | 毛澤東《組織起來》:“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 |
ràng zài ràng sān讓再讓三 | 謂幾次三番地推讓。 | 明·史可法《復(fù)多爾袞書》:“群臣勸進,今上悲不自勝,讓再讓三,僅允監(jiān)國。” |
wǔ shēn sān lìng五申三令 | 三令五申。謂再三告誡。 | 前蜀·杜光庭《川主太師南斗大醮詞》:“玉律金科,慮爽重輕之信;五申三令,漸乖訓(xùn)撫之宜。” |
èr dì sān wáng二帝三王 | 二帝:唐堯、虞舜;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指古代帝王。 | 東漢 班固《漢書 揚雄傳》:“昔在二帝三王……財足以奉郊廟、御賓客,充庖廚而已?!?/td> |
sān bìng sì tòng三病四痛 | 謂病痛很多。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二回:“到老沒個兒女,設(shè)或三病四痛,沒個貼體親人,那時要茶無茶,要飯沒飯,便是活受地獄,何須定要變得牛馬!” |
sān jiào jiǔ liú三教九流 | 指宗教或?qū)W術(shù)上的各種流派。也泛指社會上各行各業(yè)的人。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nóng)家。 | 宋 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第六卷:“(梁武帝)問三教九流及漢朝舊事,了如目前?!?/td> |
sān zāi liù nán三災(zāi)六難 | 見“三災(zāi)八難”。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24回:“誰家也有三災(zāi)六難哩!互相幫助嘛!” |
huì cháng sān chǐ喙長三尺 | 喙:嘴。嘴長三尺。形容人善于辨說。 | 莊周《莊子 徐無鬼》:“丘愿有喙三尺。” |
zhāo sì mù sān朝四暮三 | 原指使用騙術(shù)欺騙人。后比喻經(jīng)常變卦,反復(fù)無常。 | 梁啟超《余之幣制金融政策》:“其后有以調(diào)停之說進者,吾見其朝四暮三,無關(guān)宏旨?!?/td> |
sān zú dǐng lì三足鼎立 | 鼎:古代烹煮的炊器;圓形;三足;兩耳。像三條腿的鼎那樣立著。比喻三方分立的局面。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欲三分鼎,連衡合從,也宜以時定。” |
bù yī ér sān不壹而三 | 指再三;多次。 | 《孔子家語 弟子行》:“子貢既與衛(wèi)將軍文子言。適魯,見孔子曰:‘衛(wèi)將軍文子問二三子之于賜,不壹而三焉。賜也辭,不獲命;以所見者對矣。’” |
mèng mǔ sān qiān孟母三遷 | 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huán)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 | 漢·趙歧《孟子題詞》:“孟子生有淑質(zhì),幼被慈母三遷之教?!?/td> |
sān xīn èr yì三心二意 | 又想這樣又想那樣;猶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專一。 | 元 關(guān)漢卿《救風(fēng)塵》第一折:“爭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td> |
féng rén zhǐ shuō sān fēn huà逢人只說三分話 | 逢:遇見。指人與人互相欺瞞,不把實際情況或心里話說出來。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21卷:“如今俗語云,逢人只說三分話,只此便是不忠?!?/td> |
sān yuàn chéng fǔ三怨成府 | 言與三人結(jié)怨則仇恨集身,難以免禍。 | |
tiāo sān huō sì挑三豁四 | 謂挑撥是非。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57回:“我們這個攪家不良,挑三豁四,丈二長的舌頭,誰家著的他罷?” |
hǒu sān hè sì吼三喝四 | 大聲吆喝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四回:“維持會這些人,每天就在一塊肥吃大喝,紙煙不離嘴,見人開口就是‘媽的屄’,整天吼三喝四抖威風(fēng)?!?/td> |
dǎo sì diān sān倒四顛三 | 顛:顛倒。形容言行無條理或神智不清。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3回:“來呵!到明日,只弄得倒四顛三,一個黑沙,也是不值?!?/td> |
dà pú sān rì大酺三日 | 酺:聚飲。大聚飲三天。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文帝紀(jì)》:“饒安縣言白雉見?!迸崴芍⒁段簳罚骸百n饒安縣田租,勃??ぐ賾襞>?,大酺三日。” |
sān hūn wǔ yàn三葷五厭 | 泛指葷腥食物。 | |
sān yán èr yǔ三言二語 | 三兩句話。形容言語十分簡短。 | 朱自清《論朗誦詩》:“或者三言二語,或者長篇大套。” |
sān dōng èr xià三冬二夏 | 猶言三兩年。 | |
dǐng fēn sān zú鼎分三足 | 見“鼎足三分”。 | 《水滸傳》第二十回:“今番克敵制勝,誰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卻?!?/td> |
sān dié yáng guān三迭陽關(guān) | 三迭:反復(fù)歌唱某一句;陽關(guān):古關(guān)名,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南。原指古代送別的曲調(diào)。后也比喻離別。 | 唐·王維《渭城曲》詩:“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td> |
sān huí jiǔ zhuǎn三回九轉(zhuǎn) | ①形容曲折回蕩。②猶三番五次。 | 清·李漁《奈何天·逃禪》:“誦真經(jīng)三回九轉(zhuǎn),敲鐘磬動地驚天。” |
wú fēng sān chǐ làng無風(fēng)三尺浪 | 比喻無緣無故也會生出事來。 | |
tí jiàn sān xún蹄閒三尋 | 指馬奔走時,前后蹄間一躍而過三尋。形容馬奔跑得快。同“蹄間三尋”。 | |
sān hù wáng qín三戶亡秦 | 三戶:幾戶人家;亡:滅。雖只幾戶人家,也能滅掉秦國。比喻正義而暫時弱小的力量,有暴力的必勝信心。 | 《史記·項羽本紀(jì)》:“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
sān yíng sān xū三盈三虛 | 盈:滿。虛:空。指孔子的滿門弟子,被少正卯講學(xué)所吸引,多次離開孔子之門。形容講學(xué)效果好,影響大。 | 漢·王充《論衡·講瑞》:“少正卯在魯,與孔子并,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出?!?/td> |
sān guì jiǔ kòu三跪九叩 | 最敬重的禮節(jié)。叩:磕頭。 | 清 昭槤《嘯亭雜錄 內(nèi)務(wù)府定制》:“福晉父率闔族謝恩,行三跪九叩禮?!?/td> |
tiāo sān bō sì挑三撥四 | 見“挑三豁四”。 | 周立波《山鄉(xiāng)巨變》下卷:“這家伙在挑三撥四,我去闖破她不呢?” |
sān bēi hé wàn shì三杯和萬事 | 和:緩和。指飲酒可以解脫愁悶消除煩惱 | 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三折:“可不道‘三杯和萬事,一醉解千愁?!?/td> |
tí xián sān xún蹄閑三尋 | 見“蹄間三尋”。 | |
zǎn sān jí wǔ攢三集五 | 見“攢三聚五”。 | 冰心《寄小讀者》十一:“憶起昨夜那些小孩子,接過禮物,攢三集五,聚精凝神,一層層打開包裹的光景。” |
diào sān cùn shé掉三寸舌 | 掉:擺動,搖。玩弄口舌。多指進行游說。 | 《史記 淮陰侯列傳》:“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余城?!?/td> |
kuáng sān zhà sì狂三詐四 | 多方欺詐。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九回:“我們老太太最是惜老憐貧的,比不得那個狂三詐四的那些人?!?/td> |
zhāng sān lǐ sì張三李四 | 假設(shè)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百丈恒禪師法嗣》:“問:‘如何是佛?’師曰:‘張三李四?!?/td> |
sān rì xīn fù三日新婦 | 舊時過門三日之新婦,舉止不得自專。因以喻行動備受拘束者。 | 《梁書·曹景宗傳》:“今來揚州作貴人,動轉(zhuǎn)不得,路行開車幔,小人輒言不可。閉置車中,如三日新婦。遭此邑邑,使人無氣?!?/td> |
sān bù liǎng jiǎo三步兩腳 | 快速行走貌。 | 周立波《民兵》:“她靸著鞋子,三步兩腳趕到側(cè)鋪的跟前?!?/td> |
sān chǐ tóng zǐ三尺童子 | 指年幼不懂事的兒童。 | 《宋史·胡銓傳》:“夫三尺童子至無識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則怫然怒?!?/td> |
sān fēn xiàng rén,qī fēn sì guǐ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 罵人的話。罵人長相難看。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我嫁得這等一個,也不枉了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樹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氣!” |
qiú sān bài sì求三拜四 | 到處求人幫忙。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0回:“媽媽和二哥哥也算不得不盡心的了;花了銀錢不算,自己還求三拜四的謀干?!?/td> |
tiáo sān wō sì條三窩四 | 搬弄是非,挑拔離間。 | |
sān yán liǎng yǔ三言兩語 | 三兩句話。形容言語十分簡短。 | 元 施惠《幽閨記 姐妹論思》:“有三言兩語,寄也無因。” |
sān gè chòu pí jiàng,sài guò zhū gě liàng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請經(jīng)過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個好辦法來。 | |
diào sān huò sì調(diào)三惑四 | 見“調(diào)三斡四”。 | 《紅樓夢》第十回:“惱的是那狐朋狗友,搬是弄非、調(diào)三惑四。” |
sān qīng sì bái三清四白 | 謂非常清白。 | |
yī xiàn sān shòu一獻三售 | 見“一獻三酬”。 | 唐·劉禹錫《問大鈞賦》:“楚臣《天問》不酬,今臣過幸,一獻三售?!?/td> |
bàn yè sān gēng半夜三更 | 三更:舊時一夜分為五更;半夜子時為三更;即夜十一點至凌晨一點。 | 元 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折:“這船上是什么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 |
sān fēn xiàng rén,qī fēn xiàng guǐ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 形容人長相丑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后不成人樣子。 | 宋 無名氏《張協(xié)狀元 大公資助張協(xié)》:“我嫁你!看牛骨自不中,三分像人,七分像鬼?!?/td> |
sān tóu liǎng rì三頭兩日 | 三二天。形容時間相隔很近。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回:“一切日用盤費,三頭兩日俱是通州差人送來?!?/td> |
sān fū chéng shì hǔ三夫成市虎 | 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dāng)事實。同“三人成虎”。 | 《宋書 樂志三》:“三夫成市虎,慈母投杼趨?!?/td> |
jūn zǐ sān jiè君子三戒 | 戒:戒規(guī)。君子有三條戒規(guī):少年時戒美色;壯年時戒毆斗;老年時戒貪圖。 | |
sān zhān cóng èr三占從二 | 三個人一同算卦,聽從其中兩個人的意見。比喻聽從多數(shù)人的意見。 | 《尚書 洪范》:“三人占,從二人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