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三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ān zhǐ xiàng gōng三旨相公 | 用來諷刺庸祿低能的大官。 | 《宋史·王圭傳》:“以其上殿進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訖,云領圣旨;退諭稟事者,曰已得圣旨也。” |
sān qiú sì gào三求四告 | 再三求告。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0回:“嫌我不好,誰叫你們瞎了眼,三求四告的,跑了我們家做甚么去了?” |
ái sān dǐng wǔ捱三頂五 | 形容人群擁擠,接連不斷。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賣油郎獨占花魁》:“覆帳之后,賓客如市,捱三頂五,不得空閑。” |
yī yú sān fǎn一隅三反 | 從一件事物的情況、道理類推而知道許多事物的情況、道理。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bā nàn sān zāi八難三災 | 比喻小孩生來多病。也形容經常遭遇不幸。 | 元 無名氏《小張屠》第三折:“但有些八難三災,一心齋戒。” |
diū sān wàng sì丟三忘四 | 見“丟三落四”。 | 《紅樓夢》第七二回:“我如今竟糊涂了!丟三忘四,惹人抱怨,竟不大像先了。” |
tiāo sān bō sì挑三撥四 | 見“挑三豁四”。 | 周立波《山鄉巨變》下卷:“這家伙在挑三撥四,我去闖破她不呢?” |
sān wèi yī tǐ三位一體 | 比喻三個人、三件事或三個方面聯成一個整體。 | 毛澤東《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為什么提出‘鞏固和平’、‘爭取民主’、‘實現抗戰’這樣三位一體的口號?” |
sān shǐ shè hé三豕涉河 | 比喻文字傳寫或刊印訛誤。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
máo lú sān gù茅廬三顧 | 見“草廬三顧” | 元·無名氏《醉寫赤壁賦》第一折:“不肯去蘭省一朝登北闕,便想這茅廬三顧到南陽。” |
tuī sān lā sì推三拉四 | 推:推諉。找各種借口推托、阻撓。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2回:“好生給姨太太捶腿。要茶要水,別推三拉四的。” |
sān xiě yì zì三寫易字 | 晉葛洪《抱樸子 遐覽》:“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后以“三寫易字”謂古書傳寫易致差錯。 | 晉·葛洪《抱樸子·遐覽》:“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 |
ràng sān ràng zài讓三讓再 | 見“讓再讓三”。 | 康有為《大同書》辛部第四章:“且各曹長被舉之人,亦必須讓三讓再以副舉賢若夔龍之美事,及再三為大眾所推乃得受之,以弘讓德而鎮囂爭焉。” |
dà pú sān rì大酺三日 | 酺:聚飲。大聚飲三天。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文帝紀》:“饒安縣言白雉見。”裴松之注引《魏書》:“賜饒安縣田租,勃海郡百戶牛酒,大酺三日。” |
sān xiě chéng wū三寫成烏 | 同“三寫易字”。 | 清·黃宗羲《辯野史》:“去今五十年,耳目相接,其大者已牴悟如此。向后欲憑紙上之語,三寫成烏,豈復有實事哉。” |
cháo sān mù èr朝三暮二 | 比喻主意多變。 | |
kào shǎng sān jūn犒賞三軍 | 犒:以財物或食物慰勞、鼓勵。三軍:春秋時稱中軍、左軍、右宮為三軍;后統稱軍隊。現指陸、海、空三軍。指獎賞、慰勞軍隊將士。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49回:“再命戶部頒發糧草彩緞,工部發出御酒三百壇,著禮部加封,差出內臣田思忠,解往潭州岳爺軍前,犒賞三軍。” |
sān yán liǎng jù三言兩句 | 見“三言兩語”。 |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二折:“我到那里,三言兩句,肯寫休書,萬事俱休。”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二折:“哥哥你放心者,老身到那里,不消三言兩句,管教他隨順哥哥便了。” |
lián sān jiē èr連三接二 | 猶言接連不斷。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六回:“王夫人不免暗里落淚,悲女哭弟,又為寶玉耽憂.如此連三接二,都是不隨意的事,那里擱得住?” |
bì jūn sān shè避軍三舍 | 指退讓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 見“避君三舍”。 |
sān tóu bā bì三頭八臂 | 見“三頭六臂”。 | 《法苑珠林》卷九:“[修羅道者]體貌粗鄙,每懷瞋毒,棱層可畏,擁聳驚人,并出三頭,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 |
sān tāng wǔ gē三湯五割 | 見“三湯兩割”。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0回:“眾人祭畢,陳敬濟下來還禮,請去卷棚內三湯五割管待出門。” |
yuē fǎ sān zhāng約法三章 | 約:商議確定;法:法律。訂立法律三條。原指訂立法律;相約遵守。后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大家監督遵守。 | 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
zài shuāi sān jié再衰三竭 | 竭:盡了。形容力量一再消耗;士氣已經低落;無法再振作。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
sān rì dǎ yú,liǎng rì shài wǎng三日打魚,兩日曬網 | 比喻對學習、工作沒有恒心,經常中斷,不能長期堅持。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因此也假說來上學,不過是三日打魚,兩日曬網,白送些束修禮物與賈代儒。” |
diào sān huò sì調三惑四 | 見“調三斡四”。 | 《紅樓夢》第十回:“惱的是那狐朋狗友,搬是弄非、調三惑四。” |
liǎng bān sān yàng兩般三樣 | 不一樣,不一致。 | |
èr dì sān wáng二帝三王 | 二帝:唐堯、虞舜;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指古代帝王。 | 東漢 班固《漢書 揚雄傳》:“昔在二帝三王……財足以奉郊廟、御賓客,充庖廚而已。” |
sān zāi liù nán三災六難 | 見“三災八難”。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24回:“誰家也有三災六難哩!互相幫助嘛!” |
sān sān wǔ wǔ三三五五 | 三個一群,五個一伙。 | 唐·李白《采蓮曲》:“岸上誰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
yī rì sān suì一日三歲 | 《詩·王風·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后以“一日三歲”形容對人思念殷切。 | 《詩·王風·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
zài sān zài sì再三再四 | 重復好幾次。 | 元 范康《竹葉舟》第二折:“今日我這道友再三再四的度脫你出家,你則不省悟。” |
tiāo sān jiǎn sì挑三檢四 | 見“挑三揀四”。 | 金近《穿花裙的狼》:“你這孩子,沒有你弟弟乖,挑三檢四的。” |
huá fēng sān zhù華封三祝 | 華:古地名。封:疆界,范圍。華封:華州這個地方。華州人對上古賢者唐堯的三個美好祝愿。 | 《莊子外篇·天地篇》:“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圣人!請祝圣人壽…圣人富…圣人多男子。” |
lián sān kuà wǔ連三跨五 | 形容動作迅速。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說著,出門下階,嗖的一聲,托地跳上房去,順著那屋脊,邁步如飛,連三跨五,霎時間不見蹤影。” |
sān qīn liù gù三親六故 | 親戚故舊的總稱。 | 梁斌《播火記》:“誰家沒個三親六故,誰家沒個青黃不接的時候?” |
tí jiàn sān xún蹄閒三尋 | 指馬奔走時,前后蹄間一躍而過三尋。形容馬奔跑得快。同“蹄間三尋”。 | |
wǔ dà sān cū五大三粗 | 形容人高大粗壯,體格魁梧。 | 梁斌《播火記》:“猛回頭,身后站著一個五大三粗的人,仔細一看是大貴。” |
zhòu rì sān jiē晝日三接 | 一日之間三次接見。形容深受寵愛禮遇。 | 《易·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孔穎達疏:“晝日三接者,言非惟蒙賜蕃多,又被親寵頻數,一晝之間,三度接見也。” |
sān rén chéng hǔ三人成虎 | 城里本沒有虎;但只要有三個人說城里有虎;聽者就信以為真。比喻謠言或訛傳一再傳播;就能使人信以為真。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魏策二》:“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矣。” |
cuán sān jù wǔ攢三聚五 | 三三五五聚在一起。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52回:“暖閣之中有一玉石條盆,里面攢三聚五栽著一盆單瓣水仙。” |
rì chū sān gān日出三竿 | 太陽升起來離地面已有三根竹竿那樣高。約為午前八、九點鐘。形容天已大亮,時間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 《南齊書 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黃,日暈,虹抱珥直背。” |
yī ér èr,èr ér sān一而二,二而三 | 由一至二,由二至三。指由此及彼聯想開去。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八回:“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復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時此際,欲為何等蠢物,杳無所知,逃大造,出塵網,便可解釋這段悲傷。” |
jiǎo tù sān kū狡兔三窟 | 窟:洞穴。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穴。原比喻藏身的地方特別多;用來躲避災難禍患。現多比喻掩蓋的方法多;隱身的計劃周密。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
sān zhǐ wú lǘ三紙無驢 | 形容寫文章廢話連篇,不得要領。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勉學》:“鄴下諺曰:‘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 |
sān cháo yuán lǎo三朝元老 | 元老:資格最老,聲望最高的老臣。原指受三世皇帝重用的臣子。現在用來指在一個機構里長期工作過的資格老的人。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章帝紀》:“行太尉事節鄉侯熹三世在位,為國元老。” |
liǎng dào sān kē兩道三科 | 說三道四,花言巧語。 | 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誰聽你兩道三科,嚷似蜂窩,甜似蜜缽。” |
sān jiā cūn三家村 | 指偏僻的小鄉村。 | 宋 蘇軾《用舊韻送魯遠翰知洛州》:“永謝十年舊,老死三家村。” |
jiǔ qú sān shì九衢三市 | 指繁華的街市。 | 宋·柳永《看花回》詞:“九衢三市風光麗,正萬家、急管繁弦。” |
sān jī liǎng bǎo三饑兩飽 | 猶言饑一頓,飽一頓。形容生活艱難。 |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野夫長短句》:“跛子一生別無路,展手教,化三饑兩飽。回視云漢,聊以自誑元神。” |
yī bō sān zhé一波三折 | 原指寫字的筆法曲折多變。現比喻文章的結構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進行中意外的變化很多。 | 《宣和書譜 太上內景神經》:“然其一波三折筆之勢,亦自不茍。” |
sān fēn xiàng rén,qī fēn xiàng guǐ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 形容人長相丑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后不成人樣子。 | 宋 無名氏《張協狀元 大公資助張協》:“我嫁你!看牛骨自不中,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
sān gū liù pó三姑六婆 | 泛指不同職業的婦女;亦指從事不正當職業的婦女。 | 明 陶宗儀《輟耕錄 三姑六婆》:“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也。” |
qiú sān bài sì求三拜四 | 到處求人幫忙。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0回:“媽媽和二哥哥也算不得不盡心的了;花了銀錢不算,自己還求三拜四的謀干。” |
féng rén qiě shuō sān fēn huà逢人且說三分話 | 逢:遇見。指人與人互相欺瞞,不把實際情況或心里話說出來。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2卷:“孫富叫家童算還了酒錢,與公子攜手下船,正是: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
sān jiàn zhī yì三諫之義 | 《公羊傳 莊公二十四年》:“戎將侵曹,曹羈諫曰:‘戎眾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曹伯曰:‘不可。’三諫不從,遂去之,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此之謂也。”后以“三諫之義”指事君之正道。 | 《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戎將侵曹,曹羈諫曰:‘戎眾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曹伯曰:‘不可。’三諫不從,遂去之,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此之謂也。” |
zhē sān mán sì遮三瞞四 | 謂說話、做事多方掩飾,不爽快。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三回:“昨夜怎么他兩個一同出來,你且告訴了我,我自有主意,可不要遮三瞞四的。” |
xián wǔ dēng sān咸五登三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方將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鳴和鸞,揚樂頌,上咸五,下登三。”《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引此文,顏師古注:“咸,皆也,言漢德與五帝皆盛,而登于三王之上也。”后因以“咸五登三”謂帝德廣被,同于五帝而超于三王。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方將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鳴和鸞,揚樂頌,上咸五,下登三。”《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引此文,顏師古注:“咸,皆也,言漢德與五帝皆盛,而登于三王之上也。” |
yóu xì sān mèi游戲三昧 | 原為佛家語,意思是排除雜念,使心神平靜。也比喻事物的精義、決竅。后指用游戲的態度對待一切。 | 宋 陳巖肖《庚溪詩話》下卷:“東坡謫居齊安,時以文筆游戲三昧。” |
lì shì sān bèi利市三倍 | 形容買賣得到的利潤極多。 | 《易·說卦》:“為近利,市三倍。” |
yī zhāo bèi shé yǎo,sān nián pà jǐng shéng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 | 一次被蛇咬了,看見井邊斷了的繩子也害怕。比喻在某事上吃了苦頭,以后碰到類似的情況也會害怕。 | 老舍《小坡的生日》:“南星摸著頭上的大包,頗有點‘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的神氣。” |
sān gù cǎo lú三顧草廬 | 見“草廬三顧”。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7回回目:“劉玄德三顧草廬。” |
sān nián zhī ài三年之艾 | 病久了才去尋找治這種病的干艾葉。比喻凡事要平時準備,事到臨頭再想辦法就來不及。 | 《孟子·離婁上》:“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
dǐng fēn sān zú鼎分三足 | 見“鼎足三分”。 | 《水滸傳》第二十回:“今番克敵制勝,誰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卻。” |
sān zhān cóng èr三占從二 | 三個人一同算卦,聽從其中兩個人的意見。比喻聽從多數人的意見。 | 《尚書 洪范》:“三人占,從二人之言。” |
sān chǐ tóng zǐ三尺童子 | 指年幼不懂事的兒童。 | 《宋史·胡銓傳》:“夫三尺童子至無識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則怫然怒。” |
sān sī ér hòu xíng三思而后行 |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經過反復考慮,然后再去做。 | 《南齊書·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
sān qī xián nìng三期賢佞 | 漢王尊任京兆尹,凡三歲,除惡安良,治績顯著,后為御史大夫所誣,免官。湖縣三老上書為之辯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間,乍賢乍佞,豈不甚哉!”見《漢書 王尊傳》。后以“三期賢佞”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實。 | 漢王尊任京兆尹,凡三歲,除惡安良,治績顯著,后為御史大夫所誣,免官。湖縣三老上書為之辯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間,乍賢乍佞,豈不甚哉!”見《漢書·王尊傳》。 |
sān nián wǔ zǎi三年五載 | 載:年。指三五年。形容不很長的幾年時間。 | 元 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二折:“也須知俺這三年五載,看看衰邁,還有甚精金響鈔,暗暗藏埋。” |
féng rén qiě shuō sān fēn huà,wèi kě quán pāo yī piàn xīn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 逢:遇見。指人與人互相欺瞞,不把實際情況或心里話說出來。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2卷:“孫富叫家童算還了酒錢,與公子攜手下船,正是: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
liǎng liǎng sān sān兩兩三三 | ①謂三兩為群。②形容稀疏。 |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上卷:“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兩相抵。” |
sān hún chū qiào三魂出竅 |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 |
liǎng yì sān xīn兩意三心 | 心里想這樣又想那樣。形容猶豫不決或意見不堅定。 | 許地山《無法投遞之郵件》:“似怕人知道我們曾相識,兩意三心,把舊時的好話都撇在一邊。” |
chá sān fǎng sì察三訪四 | 察:考查;訪:探查。指愛打聽調查別人的事情。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2回:“饒這樣,天天還是察三訪四。自己再不看破些,且養身子。” |
sān jiào jiǔ liú三教九流 | 指宗教或學術上的各種流派。也泛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 宋 趙彥衛《云麓漫鈔》第六卷:“(梁武帝)問三教九流及漢朝舊事,了如目前。” |
jìng yī zhōu sān徑一周三 | 徑:圓的半徑;周:圓的周長。即圓的半徑與圓的周長比為1:3,比喻兩者相差很遠。 | 《周髀算經》上卷:“勾股圓方圖。”漢 趙爽注:“圓徑一而周三。” |
shì bié sān rì,dāng guā mù xiāng dài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 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 《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quē sān duǎn sì缺三短四 | 形容物品殘缺不全。 | |
sān shí ér lì三十而立 | 指人在三十歲前后有所成就。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
tí xián sān xún蹄閑三尋 | 見“蹄間三尋”。 | |
mèng mǔ sān qiān孟母三遷 | 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 | 漢·趙歧《孟子題詞》:“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
sān jù huà bù lí běn háng三句話不離本行 | 行:行當,職業。指人的言語離不開他所從事的職業范圍。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里掏出捐冊送給人看。” |
yī rì sān fù一日三復 | 謂在一天之內多次反復玩味。 | 《梁書·何遜傳》:“沈約亦愛其文,嘗謂遜曰:‘吾每讀卿詩,一日三復,猶不能已。’” |
wú fēng sān chǐ làng無風三尺浪 | 比喻無緣無故也會生出事來。 | |
ái sān dǐng sì捱三頂四 | 挨:通“挨”,擠進。形容人群擁擠,接連不斷。 | 明 羅貫中《平妖傳》第四回:“半仙到柵欄門首下馬,也不進宅,徑在堂中站著,眾人捱三頂四,簇擁將來,一個個伸出手來,求太醫看脈。” |
sān shěng wú shēn三省吾身 | 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面來檢查自己。一說一日反省三次。后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亦作“吾日三省”。 | 《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
zhāng sān lǚ sì張三呂四 | 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 宋·何承裕《戲為舉子對句》詩:“曉來狗吠張三婦,日暮猿啼呂四妻。” |
sān huí jiǔ zhuǎn三回九轉 | ①形容曲折回蕩。②猶三番五次。 | 清·李漁《奈何天·逃禪》:“誦真經三回九轉,敲鐘磬動地驚天。” |
wéi biān sān jué韋編三絕 | 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
hóng rì sān gān紅日三竿 | 指日高三竿;天已大亮;時候不早了;也作“日上三竿”。 | 《南齊書 天文志上》:“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黃,日暈。” |
bīng dòng sān chǐ,fēi yī rì zhī hán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比喻一種情況的形成,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醞釀的。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2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bā sān lǎn sì巴三覽四 | 比喻說話拉扯,沒有中心。 | 元 蕭德祥《殺狗勸夫》第四折:“我說的丁一確二,你說的巴三覽四。” |
yī mù sān zhuō fà,yī fàn sān tǔ bǔ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 | 沐:洗頭;捉:用手攥住;哺:口中含的食物。洗一次頭與吃一頓飯要停頓三次。形容渴求賢才,謙恭下士。形容為延攬賢才而忙碌。 | 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
sān wǎ liǎng xiàng三瓦兩巷 | 見“三瓦兩舍”。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9回:“平昔在三瓦兩巷行走耍子,搗子都認認的。” |
sān jiē liǎng shì三街兩市 | 泛稱各街市。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四:“終日只是三街兩市,和著酒肉朋友串哄。” |
bù sān bù sì不三不四 | 不像這也不像那。即不像樣子;不倫不類。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樣子。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五卷:“可見元宵之夜,趁著喧鬧叢中干那不三不四勾當的,不一而足。” |
sān tóu liǎng xù三頭兩緒 | 形容事務繁雜,不易弄清頭緒。 | 宋 朱熹《答張敬夫書》:“則不免將一個心把捉另一個心,外面未有一事時,里面已是三頭兩緒。” |
èr xīn sān yì二心三意 | 想這樣又想那樣。形容意念不專,主意不定。同“三心二意”。 | 明 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六回:“念佛是一樁正事,豈有二心三意?” |
yǒu sān yǒu liǎng有三有倆 | 謂有富馀錢財。 | |
wáng qín sān hù亡秦三戶 |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后因以“亡秦三戶”指不畏強暴,奮起推翻黑暗統治之事。 |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