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聽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piān tīng piān yán偏聽偏言 | 偏:只注重一方面。只聽信一方面,指處理問題態度不公正,方法不妥當。 | 漢 王符《潛夫論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
shì ér fú jiàn,tīng ér fú wén視而弗見,聽而弗聞 | 視: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作沒看見,聽到了當作沒聽見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鬼神之為德其咸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 |
tīng qí yán ér guān qí xíng聽其言而觀其行 | 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 |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
piān tīng piān xìn偏聽偏信 | 偏:只注重一方面。只聽信一方面的話;就以為真;指處理問題態度不公正;方法不妥當。 | 漢 王符《潛夫論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
hùn xiáo shì tīng混淆視聽 | 故意用假象或謊話迷惑人;使人產生錯覺;不易分辨真偽和是非。 |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顯示出一種極左的面貌,來憂亂陣容,混淆視聽。” |
yán tīng jì yòng言聽計用 | 同“言聽計從”。 | 《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
huì ěr zhūn zhūn,tīng wǒ miǎo miǎo誨爾諄諄,聽我藐藐 | 教誨不倦的樣子。藐藐:疏遠的樣子。講的人不知疲倦,聽的人若無其事。形容徒費唇舌。 | 《詩 大雅 抑》:“誨爾諄諄,聽我藐藐。” |
tīng qí zì rán聽其自然 | 聽任它自然發展;不去過問。形容放任自流。也指尊重客觀規律。聽:聽憑。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8回:“王玉輝也不懊悔,聽其自然,每日在牛公庵看書。” |
yóu yú chū tīng游魚出聽 | 水里的魚游到水面上來聽音樂。形容音樂美妙動聽。 | 戰國·趙·荀況《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游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
tiān gāo tīng bēi天高聽卑 | 卑:低下。原指上天神明可以洞察人間最卑微的地方。舊時稱好的帝王了解民情。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宋微子世家》:“天高聽卑。君有君人之言三,熒惑宜有動。” |
ěr tīng xīn shòu耳聽心受 | 用耳朵聽,并記在心里。 | |
shù shǒu tīng mìng束手聽命 | 拱手聽從命令。 | 宋·陳亮《酌古論·馬燧》:“三鎮平,則淄青之膽破矣。命一辯士持天子之詔往諭之,彼安得不束手聽命哉!” |
gǎn bù tīng mìng敢不聽命 | 敢:反語,“怎敢”、“不敢”之意。怎么敢不遵照你的命令辦呢?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七年》:“齊侯次于虢,燕人行成,曰:‘敝邑知罪,敢不聽命!’” |
xǐ ěr gǒng tīng洗耳拱聽 | 見“洗耳恭聽”。 | 元·宮天挺《范張雞黍》第一折:“哥哥才學,與在下不同,有什么名人名書,前皇后代,哥哥講說些兒,小官洗耳拱聽。” |
yán tīng móu jué言聽謀決 | 謂說的話聽從照辦,出的主意決定實行。 | 清·昭槤《嘯亭雜錄·朱白泉獄中上百朱二公書》:“繹堂制府以為能,言聽謀決。” |
tián mì dòng tīng甜蜜動聽 | 悅人的甜美。 | |
wēi cí sǒng tīng危辭聳聽 | 故意說嚇人的話使人聽了吃驚、害怕。 | |
tīng fēng tīng shuǐ聽風聽水 | 形容善于賞玩自然景色。 | 相傳龜茲國王與樂人于大山間傾聽風和水聲,感興而制樂。唐 王建《霓裳辭》之一:“弟子部中留一色,聽風聽水作《霓裳》。” |
tīng rén chuān bí聽人穿鼻 | 聽:任憑;穿鼻:牛鼻子穿桊。比喻聽憑別人擺布。 | 《南史 張弘策傳》:“徐孝嗣才非柱石,聽人穿鼻。” |
shě shí tīng shēng舍實聽聲 | 不察實際,只聽虛名。 | 漢·王符《潛夫論·實貢》:“周顯拘時,故蘇秦;燕噲利虛譽,故讓子之;皆舍實聽聲,嘔哇之過也。” |
chǐ rén guān tīng侈人觀聽 | 謂加強人們在觀感聽覺上的印象。 | 《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云門》:“直從大禹以前,就有七十九代,都有曾封禪。后來只有秦始皇和漢武帝兩個,這怎叫得有道之君?無非要粉飾太平,侈人觀聽。” |
xuàn shì huò tīng眩視惑聽 | 迷惑人的視聽。 | 章炳麟《*書訂文》附《正名雜義》;“樊(樊宗師)盧(盧仝)諸子,憙為險怪,以眩視惑聽邪?” |
tīng tiān yóu mìng聽天由命 | 聽任事態自然發展變化;不作主觀努力;這是一種宿命論思想。聽:任憑;由:順隨。 | 清 無名氏《說唐》:“公主遵兄之命,在彩樓上,拋球擇婿,對天祝道:‘姻緣聽天由命。’” |
yán tīng xíng cóng言聽行從 | 謂說話、做事有人聽從。形容威望很高。 | 《鹖冠子·道端》:“圣人之功,定制于冥冥,求至欲得,言聽行從,近親遠附,明達四通。” |
sǒng dòng tīng wén聳動聽聞 | 聳:通“悚”,驚動。夸大或捏造事實,使人聽了感到驚異或震動。 | 宋·周密《齊東野語·洪君疇》:“‘職臣在憲府,不惟不能奉承大臣風旨,亦不敢奉承陛下風旨。’固已聳動聽聞矣。” |
zhī wú bù yán,yán wú bù tīng知無不言,言無不聽 | 說的人,凡是知道的無不說出,聽的人,沒有一句話不接受。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9回:“此時素臣正在得君,真個知無不言,言無不聽。旬月之內,把在京在外貪官污吏參劾殆盡。” |
jí wēn tīng lì即溫聽厲 | 《論語·子張》:“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后以“即溫聽厲”稱面受尊者的教誨。 | 《論語·子張》:“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
tīng wēi jué yí聽微決疑 | 微:隱微。注意細微的情節,解決疑難的問題。形容思想縝密,善于通過聽察解決疑難。 | 《鹖冠子·天則》:“圣王者有聽微決疑之道,能屏讒權實。” |
bǎi tīng bù yàn百聽不厭 | 形容樂曲或歌曲好聽,使人聽多少遍也不厭煩。 | |
tīng ér wú wén,shì ér wú jiàn聽而無聞,視而無見 | 視: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作沒看見,聽到了當作沒聽見 | 《鹖冠子·度萬八》:“知無道,上亂天文,下滅地理,中絕人和,治漸終始,故聽而無聞,視而無見,白晝而暗,有義而失謚。” |
gū wàng tīng zhī姑妄聽之 | 姑:姑且;妄:隨便。姑且隨便聽聽;不一定就相信。 | 莊周《莊子 齊物論》:“予嘗為女妄言之,女以妄聽之。” |
mí huò shì tīng迷惑視聽 | 使人耳目迷亂。比喻以錯誤的言論欺騙社會,毒害群眾。 | 蕭作霖《復興社述略》:“這是因為當時我們畢竟還不敢公然承認我們主張實行法西斯主義,還是覺得抱著三民主義這塊招牌較能迷惑視聽。” |
yán zhī zhūn zhūn,tīng zhī miǎo miǎo言之諄諄,聽之藐藐 | 說的人很誠懇,聽的人卻不放在心上。 | 《詩經 大雅 抑》:“誨爾諄諄,聽我藐藐。” |
hài rén shì tīng駭人視聽 | 使人目見耳聞感到震驚。 | 《隋書·王劭傳》:“或文詞鄙野,或不軌不物,駭人視聽,大為有識所嗤鄙。” |
jiān tīng zé míng,piān xìn zé àn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 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 漢 王符《潛夫論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
shì ér bù jiàn,tīng ér bù wén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 | 戰國·宋·莊周《莊子·知北游》:“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
tīng zhī rèn zhī聽之任之 | 任憑事物存在發展而不去過問。聽:聽憑;之:文言代詞;代人或事物。 | 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見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不憤恨,不勸告,不制止,不解釋,聽之任之,這是第八種。” |
hài rén tīng wén駭人聽聞 | 駭:驚嚇;震驚。指使人聽了非常吃驚。 |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詹師書》:“浙中近年怪論百出,駭人聽聞,壞人心術。” |
bì mù sè tīng閉目塞聽 | 塞:堵塞。閉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聽。形容對外界事物全不了解。 | 東漢 王充《論衡 自紀》:“閉明塞聰,愛精自保。” |
yǎn guān sì l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觀四路,耳聽八方 | 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 清·文康《新兒女英雄傳》:“強盜的本領,講的是觀六路,耳聽八方。” |
yán tīng jì cóng言聽計從 | 聽:聽從;從:依從。說的話都相信;出的主意、計謀都采納。形容對某個人十分信任。也作“言聽計用”。 | 《魏書 崔浩傳》:“屬太宗為政之秋,值世祖經營之日,言聽計從,寧廓區夏。” |
tīng tiān rèn mìng聽天任命 | 聽:任憑;任:聽憑;命:命運。聽任事態自然發展變化,不做主觀努力。 | 《孔叢子·鶚賦》:“聽天任命,填厥所修。” |
tīng qí yán guān qí xíng聽其言觀其行 | 聽一個人說什么,又看他做什么。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31回:“自以為舉世可欺,聽其言而觀其行,殊不知肺肝如見。” |
ěr tīng shì xū,yǎn jiàn wéi shí耳聽是虛,眼見為實 | 虛:虛假。聽到的不足信,親眼看到的才真實可靠。 | 《星火燎原 跨上新的高度》:“那時我還缺乏理解,但是也曉得大部分同志習慣于‘耳聽是虛,眼見為實’,‘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
xǐ ěr gōng tīng洗耳恭聽 | 洗耳:擦洗耳朵;比喻很重視聽對方說話;恭:恭敬地。洗干凈耳朵恭恭敬敬聽別人講話。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指專心地聽。 | 元 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請大王試說一遍,容小官洗耳恭聽。” |
hài rén wén tīng駭人聞聽 | 見“駭人聽聞”。 | 《豆棚閑話·小乞兒真心孝義》:“[吳賢]忽一日仰天而嘆,說出一句駭人聞聽之言,道人生天地間,上不做玉皇大帝,下情愿做卑田乞兒,若做個世上不沉不浮,可有可無之人,有何用處?” |
tì tīng yuǎn wén逖聽遠聞 | 謂視聽范圍很遠很廣。 | 唐 姚思廉《梁書 武帝紀中》:“庶以矜隱之念,昭被四方,逖聽遠聞,事均親覽。” |
yàn wén yù tīng厭聞飫聽 | 謂充分聽取。 | 宋·曾鞏《送江任序》:“既已得其所處之樂,而厭聞飫聽其人民之事,而江君又有聰明敏急之材。” |
dào tīng yuǎn wén逷聽遠聞 | “逷”同“逖”。謂視聽范圍很遠很廣。 | |
shì zhī bù jiàn,tīng zhī bù wén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 戰國·宋·莊周《莊子·知北游》:“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
nèi shì fǎn tīng內視反聽 | 內視:向內看;反聽:聽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聽取別人的意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商君列傳》:“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
lián kuī bì tīng簾窺壁聽 | 簾:布簾;窺:偷看;壁:墻壁;聽:偷聽。指竊聽與偷看。 | 宋 何坦《西疇常言》:“步遠則有前導,燕坐則毋簾窺壁聽。” |
sǒng rén tīng wén聳人聽聞 | 聳:引起注意;使人吃驚。指故意夸大事實或作過于激動的表情;使人聽到或看了感到震驚。 | 清 惲敬《雜記》:“豫章大鎮,或書有不可達者,故托辭為此;抑為州將者,以此聳人聽聞,豫絕系援,皆未可知。” |
yán zhě zhūn zhūn,tīng zhě miǎo miǎo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 諄諄:教誨不倦的樣子;藐藐:疏遠的樣子。說的人很誠懇,聽的人卻不放在心上。形容徒費口舌。 | 《詩經 大雅 抑》:“誨爾諄諄,聽我藐藐。” |
ěr bù páng tīng耳不旁聽 | 兩耳不往旁邊聽。形容專心致志的神態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48回:“因見他姐妹們說笑,便自己走到階下竹前,挖心搜膽的耳不旁聽,目不斜視。” |
móu tīng jì xíng謀聽計行 | 猶言言聽計從。 | 宋·王令《讀<孟子>》:“然后天下之君,下堂去席,引手倒耳,以傾就其說而謀聽計行。” |
chuí lián tīng jué垂簾聽決 | 見“垂簾聽政”。 | 清·薛福成《庸庵筆記·史料一·咸豐季年三奸伏誅》:“皇上沖齡,未能親政,天步方艱,軍國事重,暫請皇太后垂簾聽決。” |
qīng ěr ér tīng傾耳而聽 | 傾:歪,側著。側著耳朵仔細聽。 | 《禮記·孔子閑居》:“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 |
niú tīng dàn qín牛聽彈琴 | 比喻聽不懂。 | 瞿秋白《亂彈》:“現在,‘治于人的小人’,要想在無線電的播音里去聽清楚昆曲的平上去入,自然是牛聽彈琴,一竅不通了。” |
gǒng shǒu tīng mìng拱手聽命 | 拱手:雙手合抱在胸前,以示敬意。恭順地聽從對方的命令,毫無反抗。 | 《明史 陳九疇傳》:“邊臣怵利害,拱手聽命,致內屬番人勾連接引,以至于今。” |
yǎn guān liù l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 六路:指上、下、四方;八方: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 清·石玉昆《續小五義》第三回:“魏真道爺可算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正與雷英動手。” |
xī tīng zūn biàn悉聽尊便 | 一切由您的意思 | 茅盾《如是我見我聞》:“那同志忿極而去,亦聲言,‘悉聽尊便,自尋活路。’” |
tīng mìng yóu tiān聽命由天 | 聽:任憑;由:順隨。聽任事態自然發展變化,不做主觀努力。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4卷:“不若放寬了心度日去,聽命由天。” |
mù shǐ tīng jīng牧豕聽經 | 一面放豬,一面聽講。比喻求學努力。 | 《后漢書·承宮傳》:“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豕。鄉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息廬下,樂其業,因就聽經,遂請留門下,為諸生拾薪。” |
wěi wěi kě tīng娓娓可聽 | 娓娓:說話連續不倦的樣子。形容善于講話,使人喜歡聽。 | 清·朱彝尊《曝書亭記·寄禮部韓尚書》:“謹令其叩講席,歸沐之暇,試進而討論,其言頗娓娓可聽。” |
tīng tiān wěi mìng聽天委命 | 聽:任憑;命:命運。聽任事態自然發展變化,不做主觀努力。 | 明·屠隆《彩毫記·汾陽報恩》:“我們學道之人聽天委命,不可怕死。” |
fǎn tīng nèi shì反聽內視 | 內視:向內看;反聽:聽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聽取別人的意見。 | 《史記 商君列傳》:“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后漢書 王允傳》:“夫內視反聽,則忠臣竭誠;寬賢務能,則義士厲節。” |
chuāi gǔ tīng shēng揣骨聽聲 | 原指舊時相法之一種。不相其面,而摸其骨骼,聽其語聲,以判貴賤。后以喻牽強附會,妄加評判。 | 宋·彭乘《墨客揮犀》卷一:“又有觀畫而以手摸之,相傳以謂色不隱指者為佳畫。此又耳鑒之下,謂之揣骨聽聲。” |
yán tīng jì xíng言聽計行 | 同“言聽計從”。 | 《新唐書·魏知古盧懷慎傳贊》:“觀玄宗開元時,厲精求治,元老魁舊,動所尊憚,故姚元崇、宋璟言聽計行,力不難而功已成。” |
tì tīng xiá shì逖聽遐視 | 謂視聽范圍很遠很廣。 | 《新唐書·選舉志下》:“圣主明目達聰,逖聽遐視,罪其私冒不慎舉者,小加譴責,大正刑典,責成授任,誰敢不勉?” |
zhōu tīng bù bì周聽不蔽 | 周聽:廣泛聽取;蔽:蒙蔽。廣泛地聽取意見就不會受蒙蔽。 | 漢·賈誼《新書·道術》:“周聽則不蔽,稽驗則不惶。” |
yán zhě wú yì,tīng zhě yǒu xīn言者無意,聽者有心 | 說話的人不是有心的,聽話的人卻認真計較。 |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中冊:“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這句話正觸著阿珠的‘隱痛’,要想保持平靜也不可能了。” |
dào tīng ěr shí道聽耳食 | 對傳聞之辭不加去取,盲目輕信。 | 清·葉燮《原詩·外篇下》:“村學究道聽耳食,竊一言以詫新奇,此等之論是也。” |
wéi mìng shì tīng唯命是聽 | 是命令就服從,不敢有半點違抗。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聽。” |
xiáo huò shì tīng淆惑視聽 | 故意用假象或謊言迷惑人,使人分辨不清是非真偽。 | 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一,這些人一般都打著所謂民主的幌子,很容易淆惑視聽。” |
qīng ěr xì tīng傾耳細聽 | 側耳留意而聽。 | |
tīng qí zì liú聽其自流 | 指不加約束、引導,聽任自由發展。 | 《淮南子 修務訓》:“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
fǔ shǒu tīng mìng俯首聽命 | 俯:低下;首:頭;腦袋。低著腦袋聽從命令。形容馴服順從的樣子。 | 漢 焦贛《易林 兌之否》:“俯伏聽命,不敢動搖。” |
yán tīng shì xíng言聽事行 | 謂說話能聽從,事情能執行。 | 《韓非子·說疑》:“言聽事行,則如師徒之勢。” |
hú tīng zhī shēng狐聽之聲 | 指冰下水流之聲。 | 《水經注·河水一》引《述征記》:“冰始合,車馬不敢過,要須狐行,云此物善聽,冰下無水乃過,人見狐行方渡。”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狐之為獸,又多猜疑,故聽河冰無流水聲,然後敢渡。” |
zhǐ tīng lóu tī xiǎng,bù jiàn rén xià lái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 比喻只是口頭說說,沒有實際行動。 | 司馬文森《風雨桐江》第三章:“一去就是好些年,說要回來,總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
jì xíng yán tīng計行言聽 | 行其計,聽其言。形容十分信任。 | 《金史·術虎高琪傳》:“高琪止欲以重兵屯駐南京以自固,州郡殘破不復恤也。宣宗惑之,計行言聽,終以自斃。” |
shōu shì fǎn tīng收視反聽 | 不視不聽。指不為外物所驚擾。 | 晉·陸機《文賦》:“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 |
qiě tīng xià huí fēn jiě且聽下回分解 | 分解:敘述。宋元以來章回小說結束語。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畢竟史進與三個頭領怎地脫身,且聽下回分解。” |
wěi wěi dòng tīng娓娓動聽 | 形容善于講話;使人喜歡聽。娓娓:說話連續不倦的樣子。 | 清 黃云鴻《福惠全書 刑名部》:“若言入耳,娓娓可聽。” |
fǎn tīng shōu shì反聽收視 | 不聽不視。指不為外物所驚擾。 | 宋˙范仲淹《蒙以養正賦》:“務實去華,育德之方斯在;反聽收視,養恬之義相應。” |
xū jǐ yǐ tīng虛己以聽 | 形容接受意見的態度誠懇。 | 漢·韓嬰《韓詩外傳》第二卷:“君子盛德而卑,虛己以受人。” |
tīng jiàn fēng jiù shì yǔ聽見風就是雨 | 剛聽到一點兒風聲,就當要下雨了。形容聽到一點風聲就竭力附和渲染。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五回:“他們做都老爺的,聽見風就是雨,皇上原許他風聞奏事,說錯了又沒有不是的。” |
gōng tīng bìng guān公聽并觀 | 多方面聽取意見和觀察事物。 | 東漢 班固《漢書 鄒陽傳》:“公聽并觀,垂明當世。” |
yǐ zhèng shì tīng以正視聽 | 為保證事實的正確理解。 | 徐貴祥《歷史的天空》第九章:“同日軍進行幾場影響較大的戰斗,為輿論宣傳提供依據,以正視聽。” |
yǎn guān sì ch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 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3回:“為將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
tiān gāo tīng xià天高聽下 | 謂天子圣明,雖居朝廷之上而能洞察下情。 | 《南齊書·王融傳》:“皇鑒燭幽,天高聽下,賞片言之或善,矜一物之失時。” |
tīng qí zì biàn聽其自便 | 聽:聽任。聽任它自然發展與行動。 | 清·薛福成《請豁除舊禁招徠華民疏》:“中國出洋之民數百萬,粵人以傭工為較多,其俗里雖賤視之,尚能聽其自便,衣食之外,頗積余財。” |
tīng ér bú wén聽而不聞 | 聞:聽。聽了跟沒聽到一樣。形容不關心,不在意。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
gé bì tīng huà隔壁聽話 | 見“隔壁聽”。 | 明·唐順之《答王遵巖書》:“蓋非特文章氣節平生所劼力而事者,既于真性不切及所聞于經書師友與意見之所窺測,而自以為道者,亦竟如隔壁聽話,全無交涉。” |
dào tīng tú shuō道聽途說 | 道、途:路。路上聽說來的;又在路上傳播。指隨便傳說不可靠的消息;或指沒有根據的消息。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道聽而涂(途)說,德之棄也。” |
shōu shì fǎn tīng收視返聽 | 收:停止;返:還。不視不聽。指人對事物的看法不為外物所驚擾。 | 梁啟超《新民說》:“其祈焉則必收視返聽,清其心以對越于神明。” |
kuǎn yán bù tīng款言不聽 | 款:通“窾”,空。對于不真實的話不要聽信。 | 東漢·班固《漢書·司馬遷傳》:“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實不中其聲者謂之款;款言不聽,奸乃不生。” |
guān huà tīng fēng觀化聽風 | 謂希望看到良好的政治教化。 | 《漢書·張敞傳》:“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傾耳,觀化聽風。”顏師古注:“言改易視聽,欲急聞見善政化了。” |
ěr tīng bā fāng耳聽八方 | 八是四方(東西南北)和四隅(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的總稱。耳朵同時察聽各方面來的聲音;形容人靈敏機警。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3回:“為將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