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忘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jì gōng wàng guò記功忘過 | 見“記功忘失”。 | 明·張居正《為故大學士高拱乞恩疏》:“山藏川納,記功忘過者,明主之深仁也。” |
wàng shēng shě sǐ忘生舍死 | 忘卻性命,不怕犧牲。 |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四折:“呀,可怎生帳前空掛著虎皮袍,枉了你忘生舍死立唐朝。” |
bù wàng gōu hè不忘溝壑 | 溝壑:山溝。念念不忘為正義而死,棄尸山溝。形容有為正義獻身的思想準備。也比喻人發跡之后不忘過去貧賤的日子。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趙歧注:“志士守義者也,君子固窮,故常念死無棺槨沒溝壑而不恨也。” |
bù wàng gù jiù不忘故舊 | 故舊:舊交、舊友。不忘記老朋友。 | 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四折:“多謝大王不忘故舊。” |
mò chǐ nán wàng沒齒難忘 | 終身不能忘記。 | 明 無名氏《四賢記 出家》:“修行報德,慨從我志,沒齒難忘。” |
yǒng zhì bù wàng永志不忘 | 永遠記住,不遺忘。 | 冰心《〈兒童文學選〉序言》:“捻軍的失敗,也引起人民無盡的悲憤,他們對起義的英雄們是永志不忘的。” |
wàng cān shī qǐn忘餐失寢 | 廢:停止;寢:睡覺。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專心致志。 | 明·崔時佩《西廂記·北堂負約》:“小生只為小姐,忘餐失寢,夢斷魂芳,常忽忽如有失。” |
bèi ēn wàng yì背恩忘義 | 背:背叛。辜負別人對自己的恩義。 | 《晉書 忠義傳序》:“雖背恩忘義之徒不可勝載,而蹈節輕生之士無乏于時。” |
fèi qǐn wàng cān廢寢忘餐 | 忘記了睡覺,顧不得吃飯。形容對某事專心致志或忘我地工作、學習。 | 南朝 齊 王融《曲水詩》序:“猶且具明廢寢,昃晷忘餐。” |
gōng ér wàng sī公而忘私 | 為了公事而不考慮自己的私利。 | 漢 賈誼《治安策》:“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在。” |
guì rén shàn wàng貴人善忘 | 用來嘲諷人善忘。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64回:“就是大帥前日,也曾推舉項城,難道是貴人善忘嗎?” |
wàng hū suǒ yǐ忘乎所以 | 形容由于激動而忘了應有的態度;作出不適宜的舉動。乎:古漢語虛詞;無詞匯意義;所以:指原來應有的態度或行為。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夫人傾身陪奉,忘其所以。” |
fā fèn wàng cān發憤忘餐 | 發憤:下決心,立志;餐:吃飯。發憤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 | 《魏書·高允傳》:“拔萃衡門,俱漸鴻翼,發憤忘餐,豈要斗食。” |
měi fàn bù wàng每飯不忘 | 指時刻不忘。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張釋之馮唐列傳》:“文帝曰:‘吾居代時,吾尚食監高袪數為我言趙將李齊之賢,戰于鉅鹿下。今吾每飯,意未嘗不在鉅鹿也’” |
diū sān wàng sì丟三忘四 | 見“丟三落四”。 | 《紅樓夢》第七二回:“我如今竟糊涂了!丟三忘四,惹人抱怨,竟不大像先了。” |
wù wàng zài jǔ勿忘在莒 | 比喻不忘本。 | 《呂氏春秋·直諫》:“使公毋忘出奔于莒也。” |
mò chǐ bù wàng沒齒不忘 | 沒齒終生。一輩子也忘不了。 | 漢 張衡《同聲歌》:“樂莫斯夜樂,沒齒焉可忘。” |
yí xíng wàng xìng遺形忘性 | 見“遺形藏志”。 | 前蜀·杜光庭逸句:“返樸還淳皆至理,遺形忘性盡真銓。” |
dé yì wàng xíng得意忘形 | 形:形骸指自身的存在。高興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態。形容淺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記了應持的態度。 | 《晉書 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 |
liú lián wàng fǎn流連忘返 | 流連:留戀;舍不得離開。返:回;歸。指沉迷于游樂而忘歸。后常形容對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戀。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下》:“從流下而忘返謂之流,從流上而忘返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茺,樂酒無厭謂之亡。” |
xùn yì wàng shēng殉義忘生 | 殉:獻出生命。為追求正義而獻身。 | 唐·陳子昂《為蘇宏暉謝表》:“臣等殉義忘生,報恩惟死,不任感激慶戴之至。” |
xùn yì wàng shēn殉義忘身 | 殉:獻出生命。為追求正義而獻身。 | 《陳書·魯廣達傳論》:“魯廣達全忠守道,殉義忘身,蓋亦陳代之良臣也。” |
pín jiàn zhī jiāo bù kě wàng,zāo kāng zhī qī bù xià táng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貧賤之交:貧困時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麩。富貴時不要忘記貧賤時的朋友,不要拋棄共同患難過的妻子。 | 《南齊書·劉悛傳》:“后悛從駕登蔣山,上數嘆曰:‘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顧謂悛曰:‘此況卿也。’” |
ōu lù wàng jī鷗鷺忘機 | 機:機心。指人無巧詐之心,異類可以親近。比喻淡泊隱居,不以世事為懷 |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黃帝》:“海上之人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 |
rì zè wàng shí日昃忘食 | 太陽已偏西還顧不上吃飯。形容專心致志,勤勉不懈。 | 《晉書·張軌傳》:“未能雪天人之大恥,解眾庶之倒懸,日昃忘食,枕戈待旦。” |
mò shēn bù wàng沒身不忘 | 沒身:終身。一輩子不能忘記。 | 宋·陳亮《眾祭孫沖季文》:“失聲而號,痛裂肺腸。何以尉子?沒身不忘。” |
mò shì bù wàng沒世不忘 | 一輩子也忘不了。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所以沒世不忘也。” |
lè yǐ wàng yōu樂以忘憂 | 由于快樂而忘記了憂愁。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
bèi yù wàng ēn背義忘恩 | 指背棄道義,忘卻恩德。同“背恩忘義”。 | 元 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不想他背義忘恩,更待干罷。” |
liǎo chóng wàng xīn蓼蟲忘辛 | 吃慣了蓼(一種有辣味的草)的蟲子已經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為了所好就會不辭辛苦。 | 《文選·王粲(七哀)》:“蓼蟲不知辛,去來勿與咨。”晉·左思《魏都賦》“習蓼蟲之辛,玩進退之維谷。” |
wàng zhàn bì wēi忘戰必危 | 戰:戰備。危:危險,危機。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記了戰備就一定會產生危機。 | 東漢·班固《漢書·主父偃傳》:“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 |
liú lián wàng fǎn留連忘返 | 指喜歡一個地方或環境或伴隨情況而延緩啟程,舍不得離去。 | 《南史·劉紆傳》:“每游山澤,輒留連忘返。” |
shèng bù wàng shuāi盛不忘衰 | 盛:興隆,盛大。興盛時不忘記衰敗時。形容安不忘危,能深謀遠慮。 | 東漢·班固《漢書·匈奴傳》:“及孝元時,儀罷守塞之備,侯應以為不可,可謂盛不忘衰,安必思危,遠見識微之明矣。” |
wàng nián zhī jiāo忘年之交 | 年輩不相當而結交為友。 | 《后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南史·何遜傳》:“弱冠州舉秀才,南鄉范云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 |
yōu guó wàng shēn憂國忘身 | 憂:憂慮。一心憂慮國事,忘了自身安危。 | 《晉書·淮南忠壯王允傳》:“故淮南王允忠考篤誠,憂國忘身,討亂奮發,幾于克捷。” |
niàn niàn bù wàng念念不忘 | 念念:一遍遍地思念。時刻思念;永不忘記。 | 宋 朱熹《朱子全書 論語》:“其言于忠信篤敬,念念不忘。” |
ān bú wàng wēi安不忘危 | 安:平安;危:危險;災難。平安的時候不忘危險;或太平的時候不忘危機或災難。 | 《周易 系辭下》:“是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
lè ér wàng sǐ樂而忘死 | 形容胸襟曠達,忘懷一切。 | 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遂居深山之間,積土為室,編蓬為戶,彈琴其中,以詠先王之風,亦可以樂而忘死矣。” |
rù bào wàng chòu入鮑忘臭 | 鮑魚:咸魚。如同進入咸魚店,時間一長就聞不到它的腥臭味。比喻環境對人的熏染和影響。 | 南朝·梁·蕭綱《與湘東王書》:“入鮑忘臭,效尤至禍。” |
guì rén duō wàng shì貴人多忘事 | 官位高的人善于忘記。原指地位高的人對人傲慢;不念舊交。后用以嘲諷人健忘。 |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卷二》:“倘也貴人多忘,國士難期,使仆一朝出其不意,與君并肩內閣,側眼相視,公始悔而謝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 |
liú dàng wàng fǎn流蕩忘反 | 流蕩:流浪;反:同“返”,回家。指長期在外面飄泊而不知返回。 | 宋·王禹偁《答張知白書》:“后人流蕩忘反,蓋其得也,薦宗廟,插管弦。” |
shě shēng wàng sǐ舍生忘死 | 不把個人的生死放在心上。舍:舍棄。 | 元 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說與俺能爭好斗的番官,舍生忘死家將。” |
ōu niǎo wàng jī鷗鳥忘機 | 機:機心。指人無巧詐之心,異類可以親近。比喻淡泊隱居,不以世事為懷 | 唐 陸龜蒙《酬襲美夏首病愈見招》詩:“除卻伴淡秋水外,野鷗何處更忘機。” |
míng gǎn bù wàng銘感不忘 | 銘:在器物上刻字,比喻記在心里。深刻地記在心里,感激不忘。 | 清·吳趼人《痛史》第七回:“得蒙仗義釋放,已是銘感不忘,厚貺斷不敢受。” |
wàng xíng zhī qì忘形之契 | 不拘身分、形跡的知心朋友。同“忘形交”。 | 舊題宋 尤袤《全唐詩話 韋丹》:“丹與東林靈澈上人為忘形之契,丹嘗為《思歸》絕句以寄澈。” |
yí shì wàng lèi遺世忘累 | 避世隱居而不為世俗之事牽累。 | 明·方孝孺《學士亭記》:“故或放跡于江海,或養操于山林,求遺世忘累志士而與之游。” |
jiǔ yāo bù wàng久要不忘 | 久要:舊約、舊交。不忘舊約或舊交。 | 《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
wěi bù wàng qǐ痿不忘起 | 痿:肢體萎弱。肢體萎弱的人不忘起行。比喻意志堅強。 | 西漢·司馬遷《史記·韓信列傳》:“仆之思歸,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視也。” |
mò shì nán wàng沒世難忘 | 沒世:死。一輩子也忘不了。 | 《禮記 大學》:“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
wàng nián zhī hǎo忘年之好 | 忘記年齡的交友。即不拘年歲行輩產差異而結交的朋友。 | 南朝 宋 顏延之《吊張茂度書》:“言面以來,便申忘年之好。比雖艱隔成阻,而情問無睽。” |
pò sǐ wàng shēng破死忘生 | 不顧性命危險;不顧一切。 | 《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張太太]今日在舅太太屋里聽得姑爺果然中了,便如飛的從西過道兒里直奔到這里來,破死忘生的大著膽子上去,要當面叩謝魁星的保佑。” |
tān shé wàng wěi貪蛇忘尾 | 比喻只圖眼前利益而不考慮后果。 | 宋·文瑩《玉壺清話》:“貪蛇前行,必忘其尾。” |
wàng ēn shī yì忘恩失義 | 猶忘恩負義。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二回 :“李固道:‘我不是忘恩失義的人,慢慢地報答你兩個。’” |
wàng nián jiāo忘年交 | 即不拘年歲行輩產差異而結交的朋友。同“忘年之好”。 | 《南史 何遜傳》:“遜字仲言,八歲能賦詩,弱冠,州舉秀才。南鄉范云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 |
mèng mèi bù wàng夢寐不忘 | 夢寐:在睡夢中。在夢中也念念不忘。 | 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第17節:“吾知我必有復與諸君握手戮力以成就我輩所夢寐不忘,一日大事之日,吾以是自信,吾以是自慰。” |
bàn miàn bù wàng半面不忘 | 半面:見過面。見過面就不遺忘。形容記憶力極強。 | 《北齊書 楊愔傳》:“其聰記強識,半面不忘。” |
xuān cǎo wàng yōu萱草忘憂 | 傳說食萱草能令人忘憂,指想法解憂。 | 《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同‘萱’)草,言樹之背?”毛傳:“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 |
fā fèn wàng shí發憤忘食 | 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
gǎn yù wàng shēn感遇忘身 | 感遇:感激恩遇;忘身:愿舍身相報。舊時士大夫向皇帝謝恩,表示忠心的套話。 | 《晉書·庚亮傳》:“且先帝謬顧,情同布衣,感今恩重命輕,遂感遇忘身。” |
shě sǐ wàng shēng舍死忘生 | 舍死:舍得犧牲;忘生:忘掉性命。不把個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 元 無名氏《鎖魔鏡》第二折:“你須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勛。” |
rì gàn wàng cān日旰忘餐 | 形容工作勤勞,忘了時間,忘了吃飯。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儒林傳上 尹敏》:“與班彪親善,每相遇,輒日旰忘食,夜分不寢。” |
tān lì wàng yì貪利忘義 | 貪求財利,忘卻道義。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 姚滴珠避羞惹羞》:“我是此間良人家女兒,在姜秀才家為妾,大娘不容。后來連秀才貪利忘義,竟把來賣與這鄭媽媽家了。” |
guò mù bù wàng過目不忘 | 看過一遍就不會忘記;形容記憶力強;也形容給人的印象深刻。 | 《晉書 苻融載記》:“耳聞則誦,過目不忘,時人擬之王粲。” |
wàng chuò fèi zhěn忘啜廢枕 | 謂不食不眠。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黃九郎》:“生邑邑若有所失,忘啜廢枕,日漸委悴。” |
liàn xīn wàng jiù戀新忘舊 | 戀慕新的,忘卻舊的;對愛情不專一。 | 《群音類選·八聲甘州·閨情》:“從他別后,杳無半紙音書,多應他戀新往舊,撇得我一日三餐如醉癡。” |
lè ér wàng guī樂而忘歸 | 樂:喜悅。非常快樂,竟忘記返回。形容非常留戀。 |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本紀》:“西巡狩,樂而忘歸。” |
xiāng wàng xíng hái相忘形骸 | 謂彼此不拘形跡,無所顧忌。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小梅》:“答云:‘小梅事我年余,相忘形骸,我已婉求之矣。’” |
wàng qí suǒ yǐ忘其所以 | 指因過分興奮或得意而忘了應有的舉止。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1卷:“一來看見大郎殷勤,道是敬他人才,安然托大,忘其所以。” |
míng jì bù wàng銘記不忘 | 比喻牢記在心,永遠不忘。 | 梁曉聲《表弟》:“我相信,他將慶幸自己的生活里出現過那么一個女孩兒,他將對我終生銘記不忘!” |
zhī ān wàng wēi知安忘危 | 只知道過太平日子而忘記了危險的時候。 | 晉·潘岳《秋興賦》:“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 |
zhǐ dí wàng shēn指敵忘身 | 指敵:與敵人作戰。與敵人作戰,要舍生忘死,勇于犧牲。 | 戰國·尉繚《尉繚子·兵教下》:“兵有五致:為將忘家,逾垠忘親,指敵忘身,必死則生,急勝為下。” |
tài shàng wàng qíng太上忘情 | 太上:指圣人。圣人不為情感所動。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 |
fèi shí wàng qǐn廢食忘寢 | 廢:停止;寢:睡覺。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專心致志。 | 唐·王勃《送劼赴太學序》:“廢食忘寢,渙然有所成望然。” |
qì xìn wàng yì棄信忘義 | 棄:丟棄;信:信用;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 《北史·周紀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鄰,棄信忘義。” |
tú shēn wàng guó圖身忘國 | 圖:謀取。只謀取個人的利益而不顧國家的安危。 | 唐·白居易《有木詩序》:“余讀漢書列傳,見佞順媕婀,圖身忘國,如張禹輩者。” |
guó ěr wàng jiā國爾忘家 | 爾:助詞。為了國家而不顧家庭。 | 東漢 班固《漢書 賈誼傳》:“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在。” |
wàng hū qí xíng忘乎其形 | 猶忘形。形容得意或興奮得失去常態。 | 郭沫若《高漸離》第五幕:“秦始皇已忘乎其形,愈搖動其身體,愈向高漸離身旁走去。” |
yōu guó wàng jiā憂國忘家 | 因憂慮國事而不考慮自己的家事。 | 《后漢書·來歙傳》:“中郎將來歙,攻戰連年,平定羌、隴,憂國忘家,忠孝彰著。” |
xǐ zhái wàng qī徙宅忘妻 | 徙:遷移;宅:住所。搬家忘記把妻子帶走。比喻粗心到了荒唐的地步。 | 西漢 劉向《說苑 敬慎》:“予聞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諸。” |
gōng ěr wàng sī公爾忘私 | 一心為公而忘卻私事。 | 明·李贄《晃錯》:“[晃錯]公爾忘私,而其父又唯知日夜傷晃氏之不安矣。” |
hǎo le chuāng bā wàng le tòng好了瘡疤忘了痛 | 比喻情況好轉后就忘了過去的困難或失敗的教訓。 | |
shì xìng wàng lǜ適性忘慮 | 謂順悅情性忘卻憂慮。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半山老人》:“本圖適性忘慮,反苦思勞神,不如且已。” |
wàng ēn bèi yì忘恩背義 | 猶忘恩負義。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六回:“只見蔣舒叫曰:“吾已降了魏也!”僉大怒,厲聲罵曰:“忘恩背義之賊,有何面目見天下人乎!”撥回馬復與魏兵接戰。” |
wàng nián zhī qì忘年之契 | 即不拘年歲行輩產差異而結交的朋友。同“忘年之好”。 | 唐 顏真卿《孫逖文集序》:“十五時,相國齊公崔日用試《土火爐賦》,公雅思遒麗,援翰立成,齊公駭之,約忘年之契。” |
dé yì wàng quán得意忘筌 | 捕得魚后;忘了捕魚的竹器。比喻達到目的之后;就忘記了原來的憑借。 | 《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
lè dào wàng jī樂道忘饑 | 謂醉心于圣道。 | 《晉書·樂志》:“與君周旋,樂道忘饑。我心虛靜,我志沾濡。” |
pín jiàn zhī jiāo bù kě wàng貧賤之交不可忘 | 貧賤之交:貧困時的知心朋友。指人富貴時不要忘記貧賤時的朋友。 | 唐·陳子昂《薛大夫山亭宴序》:“夫貧賤之交不可忘,珠玉滿堂而不足貴,薛大夫其人也。” |
yōu gōng wàng sī憂公忘私 | 關心公益,不顧私利。 | 《三國志·魏志·杜恕傳》:“憂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辦也。” |
jiǔ jiǔ bù wàng久久不忘 | 久久:好久,很久。形容印象深刻。 | 陶鑄《松樹的風格》:“雖是坐在車子上,一棵棵松樹一晃而過,但它們那種不畏風霜的姿態,卻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 |
dé xīn wàng jiù得新忘舊 | 得:得到。得到新的,忘掉舊的。多指愛情不專一 | 明·胡文煥《前腔八首》:“得新忘舊,到前丟后,妄想處一味驕矜,滿意時十分馳驟。” |
suì mí wàng fǎn遂迷忘反 | 見“遂迷不寤”。 | 《南齊書·顧憲之傳》:“竊尋民之多偽,實由宋季軍旅繁興,役賦殷重,不堪勤劇,倚巧祈優,積習生常,遂迷忘反。” |
wàng xíng jiāo忘形交 | 不拘身分、形跡的知心朋友。 | 《新唐書 孟郊傳》:“孟郊者,字東野,湖州武康人。少隱嵩山,性介,少諧合。愈一見,為忘形交。” |
fèi qǐn wàng shí廢寢忘食 | 廢:停止。顧不上睡覺;忘掉了吃飯。形容學習或工作積極努力;用心專一。 | 南朝 齊 王融《曲水詩序》:“猶且具明廢寢,昃晷忘餐。” |
cóng liú wàng fǎn從流忘反 | 謂習從流俗而不可扭轉。 | 《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一記得了,久而久之,不論尊卑長幼,遠近親疏,一股腦子,把稱謂擱起來,都叫別號,尤其怪。照這樣從流忘反,流到我大清二百年后,只怕就會有‘甲齋父親’‘乙亭兒子’的通稱了。” |
dé yú wàng quán得魚忘荃 | 比喻已達目的,即忘其憑借。“荃”亦作“筌”。 | 《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 |
yōu guó wàng sī憂國忘私 | 憂:憂慮。憂慮國事,忘記了私事。 | 《古文苑·楚相孫叔敖碑》:“其憂國忘私,乘馬三年,不別牝牡。” |
guó ěr wàng jiā,gōng ěr wàng s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 | 為了公事而忘記私事,為了國事而忘記家事。形容一心為公為國。 | 東漢·班固《漢書·賈誼傳》:“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生。” |
gōng ěr wàng sī公耳忘私 | 見“公爾忘私”。 | 漢·賈誼《治安策》:“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在,上之化也。” |
yí wù wàng xíng遺物忘形 | 泯滅物我界限,謂舍棄外在形式,精神進入忘我境界。 | 宋·秦觀《心說》:“目無外視,耳無外聽,遺物忘形,在我而已。” |
chū gōng wàng sī出公忘私 | 出于公心忘掉私情。 | 清·梅曾亮《送周石生序》:“非出公忘私、盡掃刮同異恩怨、屏置城府外,不足稱朝廷委任、寄耳目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