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路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yī xiàn zhī lù一線之路 | 謂一條活路。 |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六:“若權奸之去,則正當洗腸滌胃。若借溫太真之事,為小人開一線之路;借范堯夫之言,為君子憂后來之禍,則失之矣。” |
yì lù méi huā驛路梅花 | 同“驛使梅花”。 | 唐·牟融《送范啟東還京》詩:“官橋楊柳和愁折,驛路梅花帶雪看。” |
āi hóng mǎn lù哀鴻滿路 | 哀鴻:哀鳴的鴻雁,比喻災民。比喻到處都是流離失所、呻吟呼號的饑民。 | 清 洪昇《長生殿 收京》:“流離百室,哀鴻滿路悲戚。” |
yī lù fú xīng一路福星 | 路:本為宋代的行政區域名,后指道路;福星:歲星。原指一個行政區域為民謀福的好長官。后用作祝人旅途平安的客套話。 | 清 范寅《越諺》上卷:“一路福星,又一路順風,送遠行語。” |
tiáo tiáo dà lù tōng luó mǎ條條大路通羅馬 | 比喻采用許多不同的方法辦事,都可以收到同樣的效果。 | 艾煊《大江風雷》第五部:“小司書不等何為說完,就打斷了她的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 |
zǒu shēn wú lù走身無路 | 無路可走。比喻身陷絕境。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2卷:“公子道:‘今走身無路,只得所天命,早晚是死,不得見你了。’” |
bàn lù xiū xíng半路修行 | 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從事另一工作。 | 參見“半路出家”。 |
tiān tái lù mí天臺路迷 | 天臺:山名,在今浙江省天臺縣北。原指誤入仙境而迷途。后用以形容前途茫茫,無路可走。 | 《太平御覽》卷九六七引《幽冥錄》:“剡縣劉晟,阮肇共入天臺山取谷皮,迷不得返。” |
jiǎo jīn dōng lù角巾東路 | 《晉書·羊祜傳》:“嘗與從弟琇書曰:‘既定邊事,當角巾東路,歸故里,為容棺之墟。’”意謂辭官退隱,登東歸之路。后用以為歸隱的典故。 | 《晉書·羊祜傳》:“嘗與從弟琇書曰:‘既定邊事,當角巾東路,歸故里,為容棺之墟。’” |
lù sǒu zhī yōu路叟之憂 | 指百姓的疾苦。 | 漢·劉向《說苑·敬慎》:“孔子行游,中路聞哭者聲,其音甚悲……見之,丘吾子也,擁鐮帶索而哭。孔子辟車而下問曰:‘夫子非有喪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對曰:‘吾有三失。’孔子曰:‘原聞三失。’ |
jìn tuì lù qióng進退路窮 | 猶言進退無路。 | 《晉書·苻堅載記》:“丕進退路窮,乃謀于群僚。” |
fāng cān bìng lù方驂并路 | 猶并駕齊驅。 | 《宋書·王景文傳論》:“與袁粲群公方驂并路,傾覆之災,庶幾可免。” |
jìn tuì wú lù進退無路 | 指前進后退均無路可走,處境困難。 | 《陳書 蕭摩訶傳》:“今求戰不得,進退無路,若潛軍突圍,未足為恥。” |
yuàn shēng yíng lù怨聲盈路 | 怨恨之聲充滿道路。形容不滿情緒十分普遍。 | 《魏書·高肇傳》:“肇既當衡軸,每事任己,本無學識,動違禮度,好改先朝舊制,出情妄作,減削封秩,抑黜勛人。由是怨聲盈路矣。” |
qí lù pái huái歧路徘徊 | 歧路:岔路;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比喻猶豫。在岔道上走來走去。比喻猶豫觀望,主意不定。 | 南朝 齊 謝眺《觀朝雨》:“動息無兼遂,歧路多徘徊。” |
tǔ bā lù土八路 | 八路:八路軍。指非正規軍,引申為土氣的人。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51回:“汽車上的敵人,聽見山坡上有人叫喊,一看是幾個‘土八路’,跳下車來。” |
yǎn guān sì l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觀四路,耳聽八方 | 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 清·文康《新兒女英雄傳》:“強盜的本領,講的是觀六路,耳聽八方。” |
xíng bù yóu xī zhōu lù行不由西州路 | 行:走路;西州:城名,在今南京。指懷念故人,悲悼亡友。 | 《晉書·謝安傳》:“安薨后,輟樂彌年,行不由西州路。” |
lù wú shí yí路無拾遺 | 見“路不拾遺”。 | 《孔子家語·相魯》:“孔子初仕為中都宰,中都魯邑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如禮年五十異食也強弱異任、任謂力作之事各從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別涂、路無拾遺、器不雕偽,……” |
bì lù lán lǚ蓽路藍縷 | 藍縷:破衣服。坐著柴車,穿著破衣服,去開辟山林。形容創業的艱苦。 | 宋·司馬光《和王介甫巫山高》:“嗟嗟若敖、蚡冒,蓽路藍縷空辛勤。” |
xiá lù xiāng féng狹路相逢 | 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沒有地方可讓。后多用來指仇人相見;彼此都不肯輕易放過。 | 元 無名氏《爭報恩》:“不如做個計較,放了他回去,狹路相逢,安知沒有報恩之處?” |
qū shě yì lù趨舍異路 | 趨舍:同“趣舍”,趨向和舍棄。選擇和遵循的道路不同。 | 漢·荀悅《漢紀·武帝紀》:“仆與李陵趨舍異路,素非相善也。” |
sǐ lù yī tiáo死路一條 | 無路可走,比喻沒有前途。 | 歐陽山《苦斗》:“那是死路一條。咱們見不上面了。” |
yún ní shū lù云泥殊路 | 象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那樣高下不同。比喻地位懸殊。 | 北魏·荀濟《贈陰梁州》:“云泥已殊路。” |
xiān fán lù gé仙凡路隔 | 上天和人世無路相通。比喻親友被隔絕,無法相會。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9回:“揉著眼睛,細想昨夜又不曾夢見,可是‘仙凡路隔’了。” |
dù jué yán lù杜絕言路 | 杜絕:斷絕,阻塞;言路:進言之路。堵塞和斷絕一切進言之路,指不納諫言。 | 《后漢書·袁紹傳》:“操欲迷奪時明,杜絕言路。” |
qiáng huā lù cǎo墻花路草 | 見“墻花路柳”。 | 明·徐復祚《紅梨記·詩要》:“非執拗,那壁廂是墻花路草,怎比得日邊紅杏倚云高?”明·高濂《玉簪記·詞媾》:“如本是柔枝嫩條,休比做墻花路草。” |
pái huí qí lù徘徊歧路 | 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歧路:岔路。在岔道口上來回地走。比喻猶豫不決。 | 唐 駱賓王《代李敬業討武曌檄》:“若或眷戀窮城,徘徊歧路。” |
kòu hūn wú lù叩閽無路 | 叩:敲。閽:宮門。無法敲到宮廷的門。形容百姓無處伸冤。亦作“叩閽無計”、“叩天無路”。 | 《明史·翟鳳翀傳》:“大臣造膝無從,小臣叩閽無路。” |
yī lù shùn fēng一路順風 | 旅途平安(多用于祝人)。 | 清 俞萬春《蕩寇志》第122回:“更喜云陳兩處亦無動靜,一路順風無些毫打叉之事。” |
lù jiàn bù píng,bá dāo xiāng jiù路見不平,拔刀相救 | 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見義勇為。 | 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續集·金竹寺》:“路見不平,拔刀相救。佛菩薩賞其義俠,故遠導幻影以生之。” |
yì lù tóng guī異路同歸 | 通過不同的道路,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 《文子 精誠》:“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異路而同歸。” |
yán yǔ lù jué言語路絕 | 猶言言語道斷。 | |
qiáng huā lù liǔ墻花路柳 | 喻娼妓。 | 明·高明《二郎神·秋懷》套曲:“風流。恩情怎比,墻花路柳?記待月西廂,和你攜素手。” |
zǒu tóu wú lù走投無路 | 無路可走(投:投奔)。指陷入絕境。 | 元 楊顯之《瀟湘雨》第三折:“淋的我走投無路,知他這沙門島是何處酆都。” |
tuì ràng xián lù退讓賢路 | 退讓:辭職的謙詞;賢路:賢才仕進路。辭官退隱,讓有才能的出來做事。 | 《史記 萬石張叔列傳》:“愿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 |
gēng zhě ràng pàn,xíng zhě ràng lù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 畔:田界。耕田的人把田界所占的地面讓給對方,走路的人讓開路給對方行走。形容禮讓已成為社會風氣。 | 《孔子家語·好生》:“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
dào lù cè mù道路側目 | 側目:側目而視。在路上相遇,不敢交談,以目示意。形容政治黑暗暴虐。 | 《元史·阿魯諢薩理傳》:“所在囹圄皆滿,道路側目,無敢言者。” |
guǎng kāi xián lù廣開賢路 | 賢:有才德的人。指從多方開辟招納賢才的路徑。 | 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四折:“圣天子思求良輔,下弓旌廣開賢路。” |
shān yáo lù yuǎn山遙路遠 | 形容路途遙遠。 | 元 陳以仁《存孝打虎》楔子:“避不的山遙路遠。” |
mí zōng shī lù迷蹤失路 | 迷失了道路。 | |
fēng huí lù zhuǎn峰回路轉 | 峰巒重疊環繞,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勝路徑曲折復雜。 | 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xíng zhě ràng lù行者讓路 | 行走的人相互讓路。謂大家都謙遜有禮。 | 《孔子家語·好生》:“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
bì ràng xián lù避讓賢路 | 避讓:辭職的謙詞;賢路:賢才仕進路。辭官退隱,讓有才能的出來做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萬石張叔列傳》:“愿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 |
gāo shān dī tóu,hé shuǐ ràng lù高山低頭,河水讓路 | 比喻人民群眾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無窮力量。 | 鄧拓《英雄的路》:“人們常說的‘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的奇跡,在寶成路上真正實現了。” |
kòu tiān wú lù叩天無路 | 叩:敲;閽:宮門;叩閽:鳴冤。指沒辦法申訴冤屈。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二回:“生員自小女被惡侯搶劫,叩天無路,逢人哭訴。” |
tóu shí wèn lù投石問路 | 原指夜間潛入某處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無反應,借以探測情況。后用以比喻進行試探。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12回:“此名為‘投石問路’。下面或是有溝,或是有水,就是落在實地,再沒有聽不出來的。” |
zhōng shēn ràng lù,bù wǎng bǎi bù終身讓路,不枉百步 | 枉:白白地,冤枉。一輩子給人讓路,也不會多走一百步冤枉路。比喻對人謙讓不會有什么損失。 | 《新唐書·朱敬則傳》:“敬則兄仁軌……嘗誨子弟曰:‘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 |
zǒu tóu méi lù走頭沒路 | 無路可走,已到絕境。比喻處境極困難,找不到出路。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18卷:“火器一齊發作,殺得他走頭沒路,大敗虧輸。” |
zhū mén jiǔ ròu chòu,lù yǒu dòng sǐ g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富貴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窮人門卻在街頭因凍餓而死。形容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 | 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guǎng kāi cái lù廣開才路 | 指讓有才干的人廣泛得到任用。 | |
rén shēng lù bù shú人生路不熟 | 比喻初到一個地方各方面都很陌生。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4卷:“欺他是個單身窮軍,人生路不熟,料沒有人曉得他來蹤去跡。” |
péng lù áo xiáng鵬路翱翔 | 鵬路:遠大前程;翱翔:飛翔。比喻人奮進在遠大前程上。 | 唐·杜甫《入衡州》詩:“柴荊寄樂土,鵬路觀翱翔。” |
xiū qiáo bǔ lù修橋補路 | 修建橋梁,補好道路。舊喻熱心公益,解囊行善。 |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一折:“我賈仁也會齋僧布施,蓋寺建塔,修橋補路,惜孤念寡,敬老憐貧。” |
xiàng shàng yī lù向上一路 | 佛教禪宗謂不可思議的徹悟境界。 | 《碧巖錄》第二卷:“向上一路,千圣不傳。學者勞形,如猿捉影。” |
yī lù fēng qīng一路風清 | 形容安定升平的景象。 | 明·沈德符《野獲編·吏部·用違其才》:“沈里孝清直名臣,使其建牙內地,將見一路風清,乃使作陜西巡撫,助討寧夏。” |
chuō wú lù ér戳無路兒 | 搗鬼,無中生有的挑撥。 | |
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 《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傳》斐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zhě yī sè lù赭衣塞路 | 穿囚服的人擠滿了道路。形容罪犯很多。 | 《漢書·刑法志》:“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 |
fēn lù yáng biāo分路揚鑣 | 揚鑣:指驅馬前進。分路而行。比喻目標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 北齊 魏收《魏書 拓跋志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
qióng tú mò lù窮途末路 | 窮途:絕路。末路:路盡頭。形容到了無路可走的地步。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你如今是窮途末路,舉目無依。” |
shàng tiān wú lù,rù dì wú mén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 形容無路可走的窘迫處境。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法眼宗 西余體柔禪師》:“進前即觸途成滯,退后即噎氣填胸,直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
yī lù fēng chén一路風塵 | 形容旅途辛苦。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國舅老爺大喜!國舅老爺一路風塵辛苦。小的聽見昨日的頭起報馬來報,說今日大駕歸府,略預備了一杯水酒撣塵,不知賜光謬領否?” |
lù yáo zhī mǎ lì,rì jiǔ jiàn rén xīn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路途遙遠才能知道馬的力氣大小,日子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 |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則愿得姐姐長命富貴,若有些兒好歹,我少不得報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mò lù qióng tú末路窮途 | 窮途:處境困窘。無路可走。比喻處境極端困難。 | 《吳越春秋 王僚伎公子光傳》:“子胥曰:‘夫人賑窮途,少飯亦何嫌哉?” |
lù bù shí yí路不拾遺 | 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撿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 漢 賈誼《新書 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遺,國無獄訟。” |
jì lù yī yán季路一言 | 比喻信用極好。 | 《左傳·哀公十四年》:“千乘之國,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 |
zǒu tóu méi lù走投沒路 | 沒路可走。比喻陷入絕境,沒有出路。 | 元 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你如今走投沒路。我和你去李家叔叔討口飯兒吃咱。” |
shì tóng lù rén視同路人 | 路人:過路人,指素不相識的人。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與親人或熟人非常疏遠。 | |
yǎn guān liù l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 六路:指上、下、四方;八方: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 清·石玉昆《續小五義》第三回:“魏真道爺可算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正與雷英動手。” |
wú lù kě zǒu無路可走 | 處于極限,到達不可能逾越之處。 | |
chuán duō bù ài lù船多不礙路 | 比喻各走各的路,彼此不妨礙。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6回:“自古‘船多不礙港,車多不礙路’,我不肯招他,當初那個怎么招我來?” |
lù jiàn bù píng,bá jiàn xiāng wéi路見不平,拔劍相為 | 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見義勇為。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天寧卓禪師法嗣》:“育王被人推倒了,也還有路見不平,拔劍相為底么。” |
bì jīng zhī lù必經之路 | 經:經過。一定要經過的道路。亦作“必由之路”。 | 老舍《無名高地有了名》十九:“二十五號才是敵人反撲必經之路,那里高,那里窄,我們不易仰攻,也無法多用人力。我們須在適當時間,放棄了它,堅守主峰和二十七號。” |
shū lù tóng guī殊路同歸 | 同“殊涂同歸”。 | 漢·桓寬《鹽鐵論·利議》:“諸生對冊,殊路同歸。指在于崇禮義,退財利,復往古之道,匡當世之失。” |
chī fàn fáng yē,zǒu lù fáng diē吃飯防噎,走路防跌 | 吃飯時要防止被食物噎住,走路時要防止摔跤。形容處事小心謹慎。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回:“豈不聞古人言:‘吃飯防噎,走路防跌?’” |
dào lù zhǐ mù道路指目 | 指目:手指而目視。道路上的人用手指著,用眼看著。形容事情十分明顯。 | 鄒韜奮《我們對于國事的態度和主張》:“迄今抗戰陣營中尚潛伏著若干妥協主和分子,道路指目,當非空穴來風。” |
qián jìn wú lù,hòu tuì wú mén前進無路,后退無門 | 形容處境非常困難。 | 劉流《烈火金剛》第29回:“要是利用不好,那就是前進無路,后退無門,動不能動,轉不能轉,成為死地。” |
bì lù lán lǚ篳路藍褸 | 篳路:柴車;藍褸:破衣服。坐著柴車,穿著破衣服,去開辟山林。形容創業的艱苦。 | 鄭振鐸《梁任公先生傳》:“雖未必有精湛不磨的成功,然而他的篳路藍褸,以開荒荊的功績,則已不小了。” |
táo shēng bù bì lù,dào chù biàn wéi jiā逃生不避路,到處便為家 | 指人在逃生時慌不擇路,只要有地方躲藏就可以安家。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回:“這魯達急急忙忙行過了幾處州府,正是‘逃生不避路,到處便為家’。” |
liú hòu lù留后路 | 比喻辦事時為防失敗而預留退路。 | 劉知俠《鐵道游擊隊》第18章:“要給自己留后路呀!” |
yī lù píng ān一路平安 | 旅途上平安順利。 | 明 范受益《尋親記》:“大王爺,保佑弟子一路平安,腳輕手健。” |
yún ní yì lù云泥異路 | 像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比喻地位相差懸殊。 | 宋·陳亮《與辛幼安殿撰書》:“亮空閑沒可做時,每念臨安相聚之適,而一別遽如許,云泥異路又如許。 |
lù jiàn bù píng,bá dāo xiāng zhù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 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見義勇為。 | 元 楊顯之《酷寒亭》楔子:“這個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則是誤傷人命。” |
qiáo guī qiáo,lù guī lù橋歸橋,路歸路 | 比喻互不相干的事應該嚴格區分開來。 |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上冊:“借款是另外一回事,通裕墊米又是一回事,橋歸橋,路歸路。” |
shú mén shú lù熟門熟路 | 熟悉門徑,了解情況,很有經驗。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回:“王孝廉是熟門熟路,管門的一向認得,立時請進,并不阻擋。” |
mò lù zhī nán末路之難 | 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艱難的。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艱巨。也比喻保持晚節不易。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秦策五》:“‘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難。” |
tuì bì xián lù退避賢路 | 賢路:賢人出任的路。指辭去職位,讓賢人接替。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28章:“張懷芝皓電請各省聯名電勸李‘退避賢路’。” |
xiān chén lù gé仙塵路隔 | 塵:塵世。上天和人世無路相通。比喻親友被隔絕,無法相會。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羅剎海市》:“仙塵路隔,不能相依。” |
lù yuǎn tiáo tiáo路遠迢迢 | 形容路途遙遠。 | 魯迅《彷徨 孤獨者》:“十三大人從寒石山路遠迢迢地上城來,問他可有存款,他一聲也不響。” |
zǒu tóu wú lù走頭無路 | 絕路。比喻陷入絕境,沒有出路。 | 《水滸傳》第五六回:“徐寧妻子并兩個婭嬛,如熱鏊子上螞蟻,走頭無路。不茶不飯,慌做一團。” |
shú lù qīng chē熟路輕車 | 見“熟路輕轍”。 | 明·許自昌《水滸記·縱騎》:“一任恁地網天羅,怎禁俺熟路輕車。” |
rì mù lù yuǎn日暮路遠 | 同“日暮途遠”。 | 《尉繚子·兵教下》:“日暮路遠,還有挫氣;師老將貪,爭掠易敗。” |
yǎn guān liù lù眼觀六路 | 眼睛因看到四面八方。形容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全面了解。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3回:“為將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
bì lù lán lóu蓽路藍蔞 | 篳路:柴車。坐著柴車,穿著破衣服,去開辟山林。形容創業的艱苦。 | 西漢·司馬遷《史記·楚世家》:“蓽路藍蔞,以處草莽。” |
yī lù huò sè一路貨色 | 一路:同一類。貨色:貨物。比喻同一類丑貨。 | 郭澄清《大刀記》第七章:“叫我看,一進了他們這個大染缸,就全變成一路貨色了。” |
qióng jiā fù lù窮家富路 | 指居家應節儉,出門則要多帶盤纏,免遭困窘。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23回:“再者銀子雖多,賢弟只管拿去。俗語說得好:‘窮家富路。’” |
lù yáo zhī mǎ lì,shì jiǔ jiàn rén xīn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 路途遙遠,才可以知道馬的力氣的大小;經歷的事情多了,時間長了,才可識別人心的善惡好歹。 |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結交警語》:“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
féng shān kāi lù,yù shuǐ dié qiáo逢山開路,遇水迭橋 | 逢:遭逢,遇見;迭:一層加上一層。遇到山則打通道路,遇見水則架起橋梁。比喻不畏艱險,打通前進道路上的重重障礙。 |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三千鴉兵為先鋒,逢山開路,遇水迭橋。” |
yī lù shén qí一路神祇 | 謂同伙的人。意含譏諷。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5回:“因指著應伯爵、謝希大說道:‘這兩個天殺的,和他都是一路神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