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有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yǒu zhāo yī rì有朝一日 | 朝:日;天。指將來有一天。 | 元 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我也勸你不得;有朝一日準備著搭救你塊望夫石。” |
xiōng yǒu chéng lüè胸有成略 | 指胸有已成的策略。 | 清·周亮工《黃母周宜人七軼序》:“江都天人之學,長沙治安之書,摩切已深,胸有成略,足以應當世之所求。” |
yóu rèn yǒu yú游刃有馀 | 語出《莊子·養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閑,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閑,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后用以謂觀察事物透徹,技藝精熟,運用自如。 | |
è rén zì yǒu è rén mó惡人自有惡人磨 | 磨:折磨。指狠毒的人自然會有更狠毒的人來折磨他。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八卷:“好人還遇好人救,惡人自有惡人磨。” |
dà yǒu jiàn dì大有見地 | 很有見解。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43回:“這等人如何能夠相與,怪不得帝君要召回令師兄,正是大有見地。” |
xì fǎ rén rén huì biàn,gè yǒu qiǎo miào bù tóng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 | 比喻為人做事像變戲法一樣,各有各的巧妙之處。 | 魯迅《現代史》:“俗話說,‘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其實是許多年間,總是這一套,也總有人看。” |
yǒu diǎn yǒu zé有典有則 | 典:制度;則:法則。有制度,有法則可供依據。 | 唐·劉穆之《盧公清德頌》:“無偏無黨,有典有則。” |
guó jiā jiāng xīng,bì yǒu zhēn xiáng國家將興,必有禎祥 | 禎祥:吉兆。國家興盛必定有某種征兆。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
yǒu chǐ qiě gé有恥且格 | 謂人有知恥之心,則能自我檢點而歸于正道。 | 先秦·孔子《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tiān ruò yǒu qíng tiān yì lǎo天若有情天亦老 | 天倘若有情意,也會因悲傷而衰老的。常用以形容強烈的傷感情緒。也指自然法則是塢的。 | 唐 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
yǒu lì kě tú有利可圖 | 圖:謀取。有利益可謀求。 |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六回:“等到有利可圖,可否即允照辦。” |
yǒu sǔn wú yì有損無益 | 損:減少,損失;益:增加,益處。只有減少,沒有增加。也指只有損害,沒有益處。 | 清·霽園主人《夜譚隨錄·贛子》:“今日二瓶,明日三瓶,有益無損也。多沽傷費,多飲傷身,有損無益也。” |
xíng jǐ yǒu chǐ行己有恥 | 一個人行事,凡自己認為可恥的就不去做。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路》:“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
gè yǒu qiǎo miào bù tóng各有巧妙不同 | 比喻為人做事像變戲法,各自有其靈巧奧妙的變化。 | 《上饒集中營·煉獄雜記》:“個別談話……或先軟后硬,或先硬后軟,或忽硬忽軟,各有巧妙不同。” |
luó fū yǒu fū羅敷有夫 | 舊指女子已有丈夫。 | 漢·無名氏《陌上桑》詩:“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
fā fèn yǒu wéi發奮有為 | 精神振作,有所作為。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39回:“你也可以借此報效朝廷,正是男子漢發奮有為之時。” |
lǎo yǒu suǒ zhōng老有所終 | 年老者能有個合適的歸宿。 | 西漢 戴圣《禮記 禮運》:“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
huò fú yǒu mìng禍福有命 | 舊時迷信認為,災禍與幸福都有一定的氣數,都是命中注定的。 | 宋·陸游《謝曾侍郎啟》:“禍福有命,豈其或置于胸中。” |
jǐng jǐng yǒu xù井井有序 | 有條理,有秩序。 | 駱賓基《鄉親——康天剛》:“一切都是井井有序,和往常一樣。” |
gǔ yǐ yǒu zhī古已有之 | 古代就已經有了。 | 魯迅《且介亭雜文》序言:“其實‘雜文’也不是現在的新貨色。是‘古已有之’的。” |
cǐ chǔ bù liú rén,huì yǒu liú rén chǔ此處不留人,會有留人處 | 指這里不可居留,自會有可居留的地方。 | 《通俗編》卷十三引《平陳錄》:“張貴妃權寵,沈后經半年不得御。陳主當御沈后處,暫入即還,謂后曰:‘何不見留?’贈以詩曰:‘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也去。此處不留人,會有留人處。’” |
xī yī yǒu yī,xī shí yǒu shí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 惜:愛惜。愛惜衣服,才有衣服穿;愛惜糧食,才有糧食吃。指珍稀財物不浪費。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三卷:“怎么說福不可享盡?常言道:‘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
yǎn zhōng yǒu tiě眼中有鐵 | 比喻軍容整肅。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陳世祖天嘉五年》:“春,正月,庚申朔,齊主登北城,軍容甚整。突厥咎周人曰:‘爾言齊亂,故來伐之。今齊人眼中亦有鐵,何可當耶!’” |
pǐ fū yǒu zé匹夫有責 | 匹夫:古時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泛指平常的人;有責:有責任。每個人都有責任。 | 清 顧炎武《日知錄 正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
cháng yòu yǒu xù長幼有敘 | 指年長者和年幼者之間的先后尊卑。亦作“長幼有序”。 | 《孟子·滕文公上》:“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
jǐng rán yǒu wù憬然有悟 | 憬然:覺悟的樣子。有所覺悟。 | 《詩經 頌泮水》:“憬彼淮夷,來獻其琛。”朱熹:“憬,覺悟也。” |
rén wú yuǎn lǜ,bì yǒu jìn yōu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慮:考慮;憂:憂愁。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表示看事做事應該有遠大的眼光,周密的考慮。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yǒu bǎi hài ér wú yī lì有百害而無一利 | 百害:泛指許多壞處。有許多壞處,沒有一點好處。 | |
luò huā yǒu yì,liú shuǐ wú qíng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 比喻這一方面有情,那一方面無意(多指男女戀愛)。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卷五十 溫州龍翔竹庵士珪禪師》:“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花。” |
yǒu quán yǒu shì有權有勢 | 勢:地位和權力。既有權力,又有地位。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2卷:“從來有權有勢的,多不得善終,都是如此。” |
chéng shì bù zú,bài shì yǒu yú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 指辦不好事情,反而把事情弄糟。 |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三:“梅廠長這個人的能力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
jìn tuì yǒu cháng進退有常 | 常:規律。前進和后退都有規律。 | 《鹖冠子 泰鴻十》:“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極,度之稽也,月信死信生,進退有常。數之稽也。” |
qǔ yù yǒu jié取予有節 | 獲取和給予是有節制的,比喻不茍貪得。 | 《淮南子·本經訓》:“取予有節,出入有時。” |
bié yǒu yòng xīn別有用心 | 用心:存心;打算。心中另有打算。現多指心里打著壞主意。 | 宋 朱熹《與劉子澄書》:“方別尋得一頭緒,似差簡約端的,始終文字言語之處,真別有用心處。” |
chuò chuò yǒu yù綽綽有裕 | 形容很寬綽,有多余。綽綽:寬裕的樣子。 | 《詩經·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綽綽有裕。” |
mǐ bù yǒu chū,xiǎn kè yǒu zhōng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 靡:無;初:開始;鮮:少;克:能。事情都有個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多用以告誡人們為人做事要善始善終。 | 《詩經 大雅 蕩》:“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
yǒu xuè yǒu ròu有血有肉 | 有生命;有活力;形容文藝作品形象生動;內容充實。 | 秦牧《藝海拾貝 核心》:“但是總覺得那種思想交鋒并不是有聲有色,有血有肉,語言獨特,激動人心的。” |
bù kě wú yī,bù néng yǒu èr不可無一,不能有二 | 形容獨一無二或唯一的。 | 清·張岱《周宛委墓志銘》:“如此異才,求之天下,真不可無一,不能有二也。” |
yǒu qián mǎi mǎ,méi qián zhì ān有錢買馬,沒錢置鞍 | 有錢買一匹馬,卻沒有錢添置馬鞍。比喻用錢不當,花得起大錢,卻花不起必要的小錢。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71回:“你看這‘有錢買馬,沒錢置鞍’的事么!有本兒開鋪子,倒沒有廚柜了。” |
wǎng ruò yǒu shī惘若有失 | 惘:失意。神情頹喪,好像失去所愛所戀的樣子。 | 三國·魏·吳質《答東阿王書》:“精散思越,惘若有失,非敢羨寵光之休。” |
guó zhī jiāng wáng,bì yǒu yāo niè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 妖孽:妖魔鬼怪。國家將要滅亡必定有某種征兆。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
xiū wù zhī xīn,rén jiē yǒu zhī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 羞:羞愧;惡:恥。羞恥的心情,人人都會有的。 | 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lì yǒu wèi dǎi力有未逮 | 能力做不到。 | |
yǒu yǎn wú zhū有眼無珠 | 珠:眼珠。長著眼睛沒有眼珠。比喻沒有識別人或事物的能力。 | 元 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常言道賢者自賢,愚者自愚,就似那熏蕕般各別難同處。怎比你有眼卻無珠。” |
bù qiú yǒu gōng,dàn qiú wú guò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 不要求立功,只希望沒有錯誤。 | 《中國現在記》第二回:“總而言之,一句話,現在的情形,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
kāi juàn yǒu yì開卷有益 | 開卷:打開書本;益:益處;收獲。打開書來看;就會有收獲。 | 晉 陶潛《與子儼等疏》:“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
xiāng jīng bó yǒu相驚伯有 | 伯有:春秋時鄭國大夫良霄的字,相傳他死后鬼魂作祟。形容無緣無故自相驚擾。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七年》:“鄭人相驚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則皆走,不知所往。” |
ruò yǒu suǒ shī若有所失 | 好像丟失了什么東西似的。形容神情悵惘;心神不定的樣子。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南朝 梁 劉孝標注:“悵然若有所失。” |
yǒu yán zài xiān有言在先 | 把話說在前頭。指事前打過招呼。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張淑兒巧脫楊生》:“他有言在先,你今日不須驚怕。” |
zhòng shǎng zhī xià,bì yǒu sǐ fū重賞之下,必有死夫 | 指用重金懸賞,就會有勇于出來干事的人。 | 《后漢書 耿純傳》:“重賞甘餌,可以聚人者也。”李賢注引《黃石公記》:“芳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 |
shēng cái yǒu dào生財有道 | 原指生財有個大原則,后指搞錢很有辦法。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
qiān lǐ kuì liáng,shì yǒu jī sè千里餽糧,士有饑色 | 指遠糧不解近饑。 | |
yǒu míng wú shí有名無實 | 光有虛名;并無事實。指實際上并不是那么好。 | 《國語 晉語八》:“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 |
jiàng mén yǒu jiàng將門有將 | 舊指將帥門第也出將帥。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孟嘗君列傳》:“文聞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 |
bié yǒu tiān dì fēi rén jiān別有天地非人間 | 別:另外;天地:風格或境界。另有一番新的境界,不是人間所有的。 | 唐·李白詩《答山中人》詩:“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
yǒu xì kě chéng有隙可乘 | 有空子可利用。 | 唐 李絳《論河北三鎮及淮西事宜狀》:“若物故之際,有間可乘,當臨事圖之,于今用兵,則恐未可。” |
yǒu jī kě chèn有機可趁 | 機:機會。有空子可鉆。 |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趙振<說敗>》:“外強見其有機可趁,乃庇此黨而擊彼黨……而國勢不可復振,復欲脫其庇亦不可得,而國隨之以瓜分豆剖。” |
yǒu sǐ wú èr有死無二 | 表示意志堅定,雖死不變。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五年》:“必報德,有死無二。” |
bǐ shàng bù zú,bǐ xià yǒu y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趕不上前面的,卻超過了后面的。這是滿足現狀,不努力進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話。有時也用來勸人要知足。 | 晉 張華《鷦鷯賦》:“鷦螟巢于蚊睫,大鵬彌乎天隅,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普天壤以遐觀,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 |
kōng qián wèi yǒu空前未有 | 前所未有,以前從來沒有的。 | 毛澤東《評國民黨十一中全會和三屆二次國民參政會》:“須知正是在國民黨十一中全會之后,內戰危機是空前未有的。” |
zhì zhě qiān lǜ,huò yǒu yī shī智者千慮,或有一失 | 指聰明人對問題深思熟慮,也難免出現差錯。 | 《舊唐書 宇文融傳》:“臣聞智者千慮,或有一失;愚夫千計,亦有一得。” |
yán zhī yǒu wù言之有物 | 物:指內容。說話或寫文章內容具體。 | 《周易 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
dú yǒu qiān gǔ獨有千古 | 具有流傳久遠的價值;具有獨特的專長或優點。同“獨有千秋”。 | 清 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七:“唐之李義山(李商隱)、宋之黃涪翁(黃庭堅),皆杜法也。先生撮在此一首中,真得其精微矣。方翁(陸游)、道園(虞集)皆未嘗有此等議論,即使不讀遺山詩集,已自可以獨有千古矣。” |
gé chuāng yǒu ěr隔窗有耳 | 隔著窗有人偷聽。指墻外有人偷聽,秘密泄漏。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胭脂》:“蝴蝶過墻,隔窗有耳,蓮花瓣卸,墮地無蹤。” |
méi yǒu shuō de沒有說的 | 指沒有可以指責的缺點。 | |
yǒu qí fù bì yǒu qí zǐ有其父必有其子 | 有什么樣的父親一定會有什么樣的兒子。 | 《孔叢子·居衛》:“有此父斯有此子,人道之常也。” |
qiáng zhōng gèng yǒu qiáng zhōng shǒu強中更有強中手 | 比喻技藝無止境,不能自滿自大。 | 元 王曄《桃花女》第二折:“我想有這桃花女,怎顯我的陰陽,只等問成了親事時,不怕不斷送在我手里。正是強中更有強中手,惡人終被惡人磨。” |
shí bù zhī nèi,bì yǒu fāng cǎo十步之內,必有芳草 | 芳草:香草,比喻美德。比喻處處都有人才。 | 漢·劉向《說苑·談叢》:“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
yǒu huà biàn cháng,wú huà jiù duǎn有話便長,無話就短 | 唐代以后說書藝人用語,有話要說的話,就講得長,沒話要說的話,就簡單講幾句。 | 巴金《談自己的創作·小序》:“想到哪里就寫到哪里,有話便長,無話就短。” |
wù gè yǒu zhǔ物各有主 | 主;主人。世間萬物各有其所屬。 | 宋·蘇軾《赤壁賦》:“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 |
yǒu wén wú xíng有文無行 | 雖有文才而人品不好。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或有文無行,久而穢跡惡聲,使人不屑齒錄者,其勢亦可以乞食。” |
yǒu jìn wú tuì有進無退 | 只有前進,沒有后退。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一回:“軍中無戲言!吾二人當親冒矢石,晝夜攻之,有進無退。” |
chū yán yǒu zhāng出言有章 | 說話有條理。 | 《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歸于周,萬民所望。” |
bì yǒu sì zhǒu臂有四肘 | 比喻不凡的相貌。 | 《幼學瓊林 卷二 身體類》:“耳有三漏,大禹之奇形,臂有四肘,成湯之異體。” |
xià bǐ yǒu shén下筆有神 | 寫起文章來,文思泉涌,如有神力。形容才思敏捷,文章寫得又快又好。亦作“下筆如神”、“下筆如有神”。 | 唐·王勃《綿州北亭公宴序》:“五際飛文,想群眾之不讓;一言留贈,知下筆之有神。” |
chū shī yǒu míng出師有名 | 有正當理由進行征伐。 | 京劇《將相和》第一場:“趙若獻璧,乃懼怕我邦,不難臣服;若是不獻,再去征討,方算出師有名。” |
shì bù yǒu yú事不有余 | 謂達到極點。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娘兒倆先哭了個事不有余,大家勸住,他便忙著到祠堂行禮。” |
yǒu jiǔ dǎn,wú fàn lì有酒膽,無飯力 | 有借著喝酒顯示出來的膽量,在平常的生活中則沒有勇力。指只有一時沖動的勇氣。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9回:“如今薛蟠本是個憐新棄舊的人,且是有酒膽,無飯力的。” |
zhì zhě qiān lǜ,bì yǒu yī shī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 智者:聰明人;慮:思考,謀劃;失:差錯。指聰明人對問題深思熟慮,也難免出現差錯。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廣武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yǒu tiǎn zǔ dé有忝祖德 | 有愧于祖宗的德行,辱沒了祖宗的聲譽。 | |
yán zhī yǒu lǐ言之有禮 | 說的話有道理。 | |
yǒu bīn kě chéng有蠙可乘 | 見“有隙可乘”。 | |
qíng yǒu kě yuán情有可原 | 原:原諒。從情理上說;有可以原諒的地方。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霍谞傳》:“光之所至,情既可原,守闕連年而終不見理。” |
yǒu běn yǒu yuán有本有原 | 亦作“有本有源”。謂有根源;源源本本。 | 唐·韓愈《原毀》:“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 |
yán zhě wú yì,tīng zhě yǒu xīn言者無意,聽者有心 | 說話的人不是有心的,聽話的人卻認真計較。 |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中冊:“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這句話正觸著阿珠的‘隱痛’,要想保持平靜也不可能了。” |
yǒu wǒ wú rén有我無人 | 極言其自傲而輕視他人。 | 蔡東藩《五代史演義》第二回:“[朱溫]到了難星已過,依然趾高氣揚,有我無人。” |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yī jiù yǒu chái shāo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 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條件,其他問題就可得到解決。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二回:“身子是根本,俗語說的:‘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
shì shàng wú nán shì,zhǐ pà yǒu xīn rén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 指只要肯下決心去做,任何困難都能克服。 | 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38回:“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既來至此,焉有怯進之理?” |
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有眼不識泰山 | 泰山:我國的名山;在山東省境內。有眼睛;卻不認得地位很高或本領很大的著名人物。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
tú yǒu xū míng徒有虛名 | 空有名望。指有名無實。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卻說司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聽是何將引兵守街亭。回報曰:‘乃馬良之弟馬謖也。’懿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 |
dé wèi céng yǒu得未曾有 | 從來沒有過。 | 唐 萬齊融《阿育王寺常住田碑》:“阿寶塔之莊嚴,得未曾有。” |
hé zuì zhī yǒu何罪之有 | 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清白無辜,沒有過錯。 | 《墨子·公輸》:“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
yǒu jiào wú lèi有教無類 | 類:類別。不分貴賤賢愚;對各類人都進行教育。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
yǒu zuǐ méi xīn有嘴沒心 | 見“有嘴無心”。 | |
shàn yǒu shàn bào善有善報 | 善:好的。報:報應。做好事必有好的報答。常與“惡有惡報”連用。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一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
shàng yǒu tiān táng,xià yǒu sū háng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 指蘇州、杭州比天堂還要美好。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4回:“從來江山秀麗,人物奢華,所以相傳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
máng zhōng yǒu cuò忙中有錯 | 在慌張忙亂中照顧不周而產生差錯。亦作“忙中有失”。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40回:“他這一樂,樂得忙中有錯,爬起來慌慌張張的也向舅太太磕了個頭。” |
cùn yǒu suǒ cháng寸有所長 | 寸比尺短,但用于更短處即顯其長。比喻平平常常的人或事物,也會有他的長處。 | 戰國 楚 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
xīn lǐ yǒu dǐ心里有底 | 心中知道底細或內情而有把握。 | 徐光耀《平原烈火》:“我們一見副政委精神就來了,跟著他,就覺著心里有底,腰里也硬。” |
yǒu léng yǒu jiǎo有棱有角 | 比喻為人方正。也形容臉色嚴峻。 | 古華《芙蓉鎮》第四章:“十分強調培養有棱有角的女接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