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遠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chí gāo wù yuǎn馳高騖遠 | 馳:追馳;騖:從事,追求。比喻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 | 清·李漁《閑情偶寄·器玩·制度》:“但其構思落筆之初,未免馳高騖遠?!?/td> |
shēn lǜ yuǎn yì深慮遠議 | 慮:思考,考慮。深入細致的思考,從長遠計議。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5回:“此事當深慮遠議,不可造次。” |
gāo xiáng yuǎn zhù高翔遠翥 | 翔:回旋而飛;翥:飛舉。形容避世隱居。 | 宋·范仲淹《靈鳥賦》:“靈鳥靈鳥爾之為禽兮,何不高翔而遠翥,何為號呼于人兮。” |
cháng pèi yuǎn yù長轡遠馭 | 用長韁繩遠遠地駕馭拉車的馬。比喻遠距離操縱,控制另外的人或物。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通變》:“是以歸略文統,宜宏大體,先博覽以精閱,總綱紀而攝契,然后拓衢路,置關鍵,長轡遠馭,從容按節?!?/td> |
chí gāo wù yuǎn弛高騖遠 | 猶好高騖遠。比喻不切合實際地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 | 清李漁《閑情偶寄 器玩 制度》:“但其構思落筆之初,未免弛高騖遠?!?/td> |
cái gāo shí yuǎn才高識遠 | 才能超眾,見識深遠。 | 宋·強至《祠部集·送王賓玉》:“志節慷慨忠義俱,才高識遠器有余?!?/td> |
gāo fēi yuǎn dùn高飛遠遁 | 制擺脫不利的環境,躲避到遠防去。同“高飛遠走”。 | 清 孔尚任《桃花扇 辭院》:“事不宜遲,趁早高飛遠遁,不要連累別人?!?/td> |
yuǎn mén jìn zhī遠門近枝 | 比喻遠親近親。 | |
piāo rán yuǎn zhù飄然遠翥 | 翥:向高處飛。輕快地向高處飛去。比喻放棄權利之爭,遠離庸俗的官場。 | 蔡鍔《致唐繼堯皓電》:“儕輩中果有三數人身先引退,飄然遠翥,實足以對于今日號稱偉人志士、英雄豪杰一流直接下一針砭,為后來留一榜樣。” |
yán jìn zhǐ yuǎn言近旨遠 | 旨:題旨;所要表達的意思。言語雖然淺近;含意卻很深遠。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td> |
dàn bó yǐ míng zhì,níng jìng yǐ zhì yuǎn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 淡泊:恬淡寡欲;寧靜:安寧恬靜;致:達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才可有所作為。 | 漢 劉安《淮南子 主術訓》:“是故非淡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 |
yán jìn zhǐ yuǎn言近指遠 | 見“言近旨遠”。 | 語出《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睂O奭疏:“言辭之近而指意遠者,乃為善言者也。” |
rén wú yuǎn lǜ,bì yǒu jìn yōu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慮:考慮;憂:憂愁。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表示看事做事應該有遠大的眼光,周密的考慮。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td> |
yuǎn jiàn zhuó shí遠見卓識 | 卓:高超;識:見識。遠大的目標和卓越的見識。 | 明 焦靖《玉堂叢話 調護》:“解縉之才,有類東方朔,然遠見卓識,朔不及也。” |
yuǎn bù jiàn qīn遠不間親 | 間:離間。關系疏遠者不參與關系親近者的事。 | 《管子 五輔》:“夫然,則不下倍(背叛)上,臣不殺君,賤不逾貴,少不凌長,遠不間親,新不間舊,小不加大,淫不破義。凡此八者,禮之經也?!?/td> |
shuǐ yuǎn shān cháng水遠山長 | ①同“水遠山遙”。②謂山河遼闊。 | 宋·辛棄疾《臨江仙》:“憶得舊時攜手處,如今水遠山長。” |
yuǎn zài qiān lǐ,jìn zài mù qián遠在千里,近在目前 | 認為遠的話就遠在千里,認為近的話就近在眼前。指對事物的看法,依人的主觀認識而轉移。也指要尋找的事物就在眼前。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0回:“素臣喜道:‘廳上所貼的對聯,有劉夏文臣四字,不知所謂,畢竟指著何人?!聍胄Φ溃骸h在千里,近在目前。’” |
gōu shēn tú yuǎn鉤深圖遠 | 謂對僻遠的異族圖謀予以討伐。 | 《后漢書·文苑傳上·杜篤》:“是時孝武因其余財府帑這蓄,始有鉤深圖遠之意,探冒頓之罪,校平城之讎。” |
gāo jiàn yuǎn shí高見遠識 | 謂見識高遠。 | 宋·趙彥衛《云麓漫鈔》卷十:“圣人高見遠識,固不可以小智測度也。” |
yuè jìn lái yuǎn悅近來遠 | 使近者悅服,遠者來歸。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近者悅,遠者來?!?/td> |
bù yuǎn qiān lǐ不遠千里 | 不遠:不以為遠。不以千里為遠。指不怕長途跋涉的辛勞。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
shě jìn jí yuǎn舍近即遠 | 見“舍近務遠”。 | 春秋·齊·孫武《孫子·九地》:“易其居,迂其途。”杜牧注:“易其居,去安從危,迂其途,舍近即遠?!?/td> |
yuǎn shuǐ bù jiù jìn huǒ遠水不救近火 | 比喻在遙遠的地方或較長的時間以后;雖然能找到解救的辦法;但解救不了眼前的急難。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說林上》:“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 |
jí mù yuǎn wàng極目遠望 | 極:盡。用盡目力向遠處眺望。 | 三國 魏 王朗《與許靖書》:“子雖在裔土,想亦極目而迥望,側耳而遐聽,延頸而鶴立也?!?/td> |
yuǎn zǒu gāo fēi遠走高飛 | 向遠處走;向高處飛。多指擺脫困境;尋找光明的前途。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卓茂傳》:“汝獨不欲修之,寧能高飛遠走,不在人間邪?” |
qīng jǔ yuǎn yóu輕舉遠游 | 指避世隱居。 |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遠游》:“悲時俗之迫厄兮,愿輕舉而遠游?!?/td> |
yuān móu yuǎn lüè淵謀遠略 | 深謀遠略。 | 宋·曾鞏《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其淵謀遠略,必中事幾。”宋·岳飛《奏畫守襄陽等郡營田札子》:“陛下淵謀遠略,非臣所知。” |
gāo shí yuǎn duó高識遠度 | 識:見識。見識高超,器度深遠。 | 《周書·張軌傳》:“宇文公文足經國,武可定亂。至于高識遠度,非愚管所測。” |
yuǎn shān fú róng遠山芙蓉 | 遠山:形容女子的眉毛像遠山一樣青翠。芙蓉:比喻女子的臉色像芙蓉花一樣美麗。比喻女子貌美。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云翠仙》:“異史氏曰:‘得遠山芙蓉,與共四壁,與以南面王豈易哉?’” |
fù zhòng shè yuǎn負重涉遠 | 見“負重致遠”。 | 晉·葛洪《抱樸子·勤求》:“不辭負重涉遠,不避經險履危?!?/td> |
quán shēn yuǎn hài全身遠害 | 遠:離。保全生命,遠離災害、危害之地。亦作“遠害全身”、“全身遠禍”、“潛身遠禍”。 | 《詩經·王風·君子陽陽序》:“君子遭亂,相招為祿仕,全身遠害而已。” |
shí wēi jiàn yuǎn識微見遠 | 謂看到事物的苗頭而能察知它的發展遠景。 |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第11卷:“是時海禁初開,恭恪此奏可謂識微見遠?!?/td> |
zhuī yuǎn shèn zhōng追遠慎終 | 猶言慎終追遠。 | 《陳書·南康愍王曇郎傳》:“夫追遠慎終,抑聞前誥?!?/td> |
yuǎn sù bó suǒ遠溯博索 | 謂廣泛地推尋考索。 | 明·宋濂《題〈壽昌胡氏譜〉后》:“司馬遷作《史記》,遠溯博索,于孔子所不敢述者,皆采而實之?!?/td> |
shēn jì yuǎn lǜ深計遠慮 | 猶深思遠慮。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田疇傳》:“竊恐未得其志,而輕薄之徒自相侵侮,偷快一時,無深計遠慮?!?/td> |
zhú jìn qì yuǎn逐近棄遠 | 追求近的,舍棄遠的。 | 唐·劉知幾《史通·漢書五行志錯誤》:“今班《志》所引,上自周之幽厲,下終魯之定哀,而不云《國語》,惟稱《史記》,豈非忘本徇末,逐近棄遠者乎?” |
yuǎn nián jìn suì遠年近歲 | 過去至現在;長期以來。 | 元·武漢臣《老生兒》楔子:“張郎,將俺那遠年近歲欠少我錢鈔的文書,都與我搬運將出來,算一算是多少?!?/td> |
gāo qíng yuǎn yùn高情遠韻 | 見“高情遠致”。 | 明·宋濂《答張秀才認詩書》:“獨陶元亮天分之高……直超建安而上之,高情遠韻,殆猶大羹充铏,不假鹽醯而至味自存者也。” |
rèn zhòng dào yuǎn任重道遠 | 擔子很重;路程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 | 先秦 孔子《論語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td> |
dào yuǎn zhī jì,shì wěi zhī xián道遠知驥,世偽知賢 | 驥:良馬。路途遙遠才可以辨別良馬,世間的虛偽狡詐才能鑒別賢才。比喻經過長久的磨練,才能看出人的優劣。 | 三國·魏·曹植《矯志》“道遠知驥,世偽知賢?!?/td> |
shě jìn móu yuǎn舍近謀遠 | 舍:放棄;謀:營求;放棄近的,謀求遠的。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臧宮傳》:“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td> |
róu yuǎn suí huái柔遠綏懷 | 安撫遠方歸順者。懷,歸附。 | 清·林則徐《喻各國商人呈繳煙土稿》:“雖以天朝柔遠綏懷,亦不能任其藐玩,應即遵照新例,一體從重懲創。” |
yuǎn chù kuā chēng,jìn fāng mài nòng遠處夸稱,近方賣弄 | 夸稱:夸獎。在遠近各處夸獎、稱頌,炫耀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6回:“全靠恩官作成,遠處夸稱,近方賣弄?!?/td> |
tiān gāo huáng dì yuǎn天高皇帝遠 | 原指偏僻的地方,中央的權力達不到?,F泛指機構離開領導機關遠,遇事自作主張,不受約束。 | 元 無名氏《臺溫處樹旗謠》:“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 |
cháng pèi yuǎn yù長轡遠御 | ①放長韁繩,駕馬遠行。比喻帝王用某種政策、手段羈縻邊遠地區。②比喻駕馭創作手段從容達到寫作的理想境界。 | 晉 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長轡遠御,妙略潛授?!?/td> |
yuǎn xíng wú jí bù遠行無急步 | 長途跋涉不能用急速的步子。比喻完成重大任務,不能急躁 | 《后西游記》第十回:“遠行無急步。此去靈山,路程遙遠,老師忙也不在一時?!?/td> |
gāo zhǎng yuǎn zhí高掌遠蹠 | 比喻開拓,開辟 | 漢 張衡《西京賦》:“綴以二華,巨靈赑屃,高掌遠蹠,以流河曲。” |
yán zhī bù wén,xíng zhī bù yuǎn言之不文,行之不遠 | 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同“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 宋 陸游《嚴州到任謝王丞相啟》:“黼黻圣猷,謂言之不文則行之不遠;甄陶士類,每舍其所短而取其所長?!?/td> |
yuǎn lái dé hé shàng huì niàn jīng遠來的和尚會念經 | ||
gāo qíng yuǎn yì高情遠意 | 見“高情遠致”。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西昆體》:“義山詩世人但稱頌其巧麗,至與溫庭筠齊名。蓋俗學只見其皮膚,其高情遠意,皆不識也?!?/td> |
dùn xíng yuǎn shì遁形遠世 | 猶言避世隱居。 | 《后漢書·逸民傳·法真》:“真曰:‘吾既不能遁形遠世,豈飲洗耳之水哉?’遂深自隱絕,終不降屈?!?/td> |
gāo fēi yuǎn jí高飛遠集 | 制擺脫不利的環境,躲避到遠防去。 | 語出戰國 楚 屈原《九章 惜誦》:“欲高飛而遠集兮,君罔謂女何之?”漢 東方朔《七諫 怨世》:“欲高飛而遠集兮,恐離罔而滅敗?!?/td> |
cháng wǎng yuǎn yǐn長往遠引 | 指引身遠行,一去不返。 | 明 張居正《再乞歸葬疏》:“茲又奉圣母申命之頒,耿耿孤忠,寧敢自負。但臣今日所祈,非欲長往遠引,忍于背違者也?!?/td> |
cháng suàn yuǎn lüè長算遠略 | 猶言深謀遠慮。 | 宋 洪邁《容齋續筆 名將晚謬》:“搴旗陷陣,將軍事也,長算遠略,老夫事也?!?/td> |
hào gāo wù yuǎn好高騖遠 | 好:喜歡;騖:從事;追求。喜歡高的;追求遠的。指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 | 《宋史 道學傳一 程灝》:“病學者厭卑近而騖高遠,卒無成焉?!?/td> |
fú yī yuǎn qù拂衣遠去 | 拂衣:振衣而去。振衣遠遠離去。指歸隱。 | 《新五代史·一行·鄭遨傳》:“見天下已亂,有拂衣遠去之意?!?/td> |
wén fēng yuǎn dùn聞風遠遁 | 聽到風聲就逃之夭夭。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木綿庵鄭虎臣報冤》:“賈似道打聽得蒙古有事北歸,鄂州圍解,遂將議和稱臣納幣之事瞞過不提,上表夸張己功。只說蒙古俱己威名,聞風遠遁?!?/td> |
tì tīng yuǎn wén逖聽遠聞 | 謂視聽范圍很遠很廣。 | 唐 姚思廉《梁書 武帝紀中》:“庶以矜隱之念,昭被四方,逖聽遠聞,事均親覽?!?/td> |
dào tīng yuǎn wén逷聽遠聞 | “逷”同“逖”。謂視聽范圍很遠很廣。 | |
wén fēng yuǎn yáng聞風遠揚 | 一聽到風聲,就逃到遠方去。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木綿庵鄭虎臣報冤》:“賈似道打聽得蒙古有事北歸,鄂州圍解,遂將議和稱臣納幣之事瞞過不提,上表夸張己功。只說蒙古俱己威名,聞風遠遁?!?/td> |
lǐ xián yuǎn nìng禮賢遠佞 | 禮:表示敬意;遠:疏遠;佞:善于運用花言巧語獻媚的人。敬重有才德的人,遠離巧言獻媚的人。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50回:“趙盾等屢屢進諫,勸靈公禮賢遠佞,勤政親民。” |
gāo fēi yuǎn xiáng高飛遠翔 | 飛得既高有遠。比喻前程遠大。 | 漢 劉向《說苑 尊賢》:“鴻鵠高飛遠翔,其所恃對者六翮也。” |
xù jìn hū yuǎn恤近忽遠 | 恤:周濟;忽:不重視。救濟自己親近的人,對不親近的人就不重視。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8回:“紹恤近忽遠,公慮無不周,此仁勝也?!?/td> |
shān yáo lù yuǎn山遙路遠 | 形容路途遙遠。 | 元 陳以仁《存孝打虎》楔子:“避不的山遙路遠?!?/td> |
yuǎn qiú qí jì遠求騏驥 | 騏驥:良馬。到遠方去尋求良馬。比喻各處訪求人材。 | 《晉書·馮跋載記》:“吾遠求騏驥,不知近在東鄰,何識子之晚也!” |
chí gāo wù yuǎn馳高鶩遠 | 猶言好高騖遠。 | 清·李漁《閑情偶寄·器玩·制度》:“但其構思落筆之初,未免馳高鶩遠。” |
yuǎn zhǔ gāo zhān遠矚高瞻 | 猶言高瞻遠矚。 | 清·黃鈞宰《金壺浪墨·平山堂》:“既而憚其勞也,攜筇散步,隨意所之,遠矚高瞻,不復造極。” |
gāo cái yuǎn shí高才遠識 | 才能高超,見識深遠。 | 《三國志·魏志·和洽傳》“清醇有鑒識”裴松之注引三國·魏·周斐《汝南先賢傳》:“召陵謝子微,高才遠識?!?/td> |
gāo shí yuǎn jiàn高識遠見 | 見“高見遠識”。 | 宋·王楙《野客叢書·王珪母妻識見》:“其高識遠見,甚非常人所能及者。” |
xíng yuǎn shēng gāo行遠升高 | 《書·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譬)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焙笏煲浴靶羞h升高”比喻為學由淺入深,逐步提高。 | 《書·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薄抖Y記·中庸》:“君子之道,辟(譬)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td> |
táng gāo lián yuǎn堂高廉遠 | 堂:廳堂;廉:廳堂的側邊。比喻尊卑有定規。 | 東漢·班固《漢書·賈誼傳》:“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眾庶如地。故陛九級上,廉遠地,則堂高,陛亡級,廉近地,則堂卑?!?/td> |
gé gāo yì yuǎn格高意遠 | 謂文章的格調高雅,含意深遠。 | 宋·王禹偁《送丁謂序》:“去年得富春生孫何文數十篇,格高意遠,大得六經旨趣?!?/td> |
gāo míng yuǎn shí高明遠識 | 高明:(見解或技能)高超。遠識:遠大的眼光。指見識高遠。亦作“高明遠見”。 | 宋·錢世昭《錢氏私志·蔡魯公》:“公高明遠識,洞鑒古今,知國家之事,必至于斯乎?” |
gāo dǎo yuǎn yǐn高蹈遠引 | 蹈:踩上;引:避開。指遠離官場,隱居起來。 | 明·李贄《焚書·復焦弱侯》:“況乎以一時之喜怒,以一人之愛憎,而欲視天下高蹈遠引之士,混俗和光之徒,皮毛臭穢之夫,如周丘其人者哉!” |
táng gāo jí yuǎn堂高級遠 | 堂:廳堂;級:臺階。比喻尊卑有定規。 | 《晉書·劉寔傳》:“夫堂高級遠,主尊相貴。” |
yán zhī wú wén,xíng ér bù yuǎn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 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 | 《左傳·襄公二十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而無文,行而不遠。’” |
shān cháng shuǐ yuǎn山長水遠 | 比喻道路遙遠艱險。 | 唐 許渾《寄宋邧》詩:“山長水遠無消息,瑤瑟一彈秋月高。” |
tiān gāo rì yuǎn天高日遠 | 指偏遠地區。比喻離帝王很遠。 | 宋·秦觀《代王承事乞回授一官表》:“臣父獨嬰罪釁,流寓江海,天高日遠,自新無路,臣誠私心痛之?!?/td> |
shēn móu yuǎn yóu深謀遠猷 | 謀:計劃;猷:謀略。指計劃得很周密,考慮得很長遠。 | 《晉書·元帝紀》:“陛下明并日月,無幽不燭,深謀遠猷,出自胸懷?!?/td> |
gōu shēn zhì yuǎn鉤深致遠 | 致:招致。探取深處的,使遠處的到來。比喻探討深奧的道理。 | 《周易 系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td> |
shēn cáng yuǎn dùn深藏遠遁 | 遁:隱去。藏身于深密之處,遠遠地離開人群。指避世隱居。 | 宋·楊萬里《論相上》:“古之君子之相其君,亦不敢犯天下之所不許,天下不許而君許之,君子有深藏遠遁,以自脫天下之譏而已?!?/td> |
yuǎn chuí bù xiǔ遠垂不朽 | 永垂不朽。 | 明·李贄《與汪鼎甫書》:“所謂水中鹽味,可取不可得,是為千古絕唱,當與古文遠垂不朽者也。” |
wéi qī bù yuǎn為期不遠 | 指快到規定或算定的日子。期:預定的日子。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15回:“為期不遠,你等著瞧罷?!?/td> |
yuǎn nián jìn rì遠年近日 | 見“遠年近歲”。 | 元·劉君錫《來生債》楔子:“到家中我將這遠年近日欠少我錢鈔的文契,我都燒了?!?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恰才柳隆卿胡子傳把那遠年近日欠下我的銀子,都對付在你身上,你還我銀子來。” |
gāo zhǎng yuǎn zhí高掌遠跖 | 比喻開拓,開辟。 | 漢 張衡《西京賦》:“綴以二華,巨靈赑屃,高掌遠跖,以流河曲?!?/td> |
yuǎn qīn bù rú jìn lín遠親不如近鄰 | 指遠方的親戚雖然關系密切;但不如住在近處的鄰居能夠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關系更密切。 | 元 秦簡夫《東堂老》第四折:“豈不聞遠親呵不似我近鄰,我怎敢做的個有口偏無信。” |
yuǎn tú cháng lǜ遠圖長慮 | 圖:謀劃。長遠的謀劃知考慮。 | 漢·蔡邕《漢交祉都尉胡府君夫人黃氏神誥》:“心耽其榮,體安其玄,遠圖長慮,用遺舊居。” |
dào gǔ jī jīn,yán yuǎn hé jìn道古稽今,言遠合近 | 道:講;稽:考核;合:契合。談論古時的事要結合今天的實際,說遠處的事要結合眼前的事。 | 漢·桓寬《鹽鐵論·論災》:“夫道古者稽之今,言遠者合之近。” |
yuǎn zhì ěr ān遠至邇安 | 遠方來歸附,近民安居樂業。形容政治清明,國家大治。 |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恕思以明德,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遠至邇安?!?/td> |
qīng wēi dàn yuǎn清微淡遠 | 清雅微妙,淡泊深遠。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2回:“小時跟著你們雨村先生念書,也曾看過。內中也有近情盡理的,也有清微淡遠的。” |
yán jìn yì yuǎn言近意遠 | 同“言近旨遠”。 |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二:“所謂言近意遠,合《三百篇》之旨也。” |
gāo xiáng yuǎn yǐn高翔遠引 | 形容避世隱居。 | 漢·孔融《與曹操論盛孝章書》:“向使郭隗倒懸而王不解,臨溺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遠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td> |
fáng wēi lǜ yuǎn防微慮遠 | 慮:考慮,思慮。指在錯誤或壞事剛露頭的時候,就加以防止,并考慮長遠的計策。 | 唐·鄭亞《唐丞相太尉衛國公李德裕會昌一品制集序》:“由是洞啟宸衷,大破群議,運籌制勝,舉無遺策,防微慮遠。” |
yuǎn huái jìn jí遠懷近集 | 謂遠近的人都來歸附。 | 晉·葛洪《抱樸子·博喻》:“德盛業廣則宅心者眾,舍瑕錄用則遠懷近集?!?/td> |
shān gāo huáng dì yuǎn山高皇帝遠 | 指王法管轄不到。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你們山高皇帝遠,干的好事,只當我姓白的不知道?” |
gāo dǎo yuǎn jǔ高蹈遠舉 | 意為隱居避世。 | 宋·王琳《野客叢書·穆生鄒陽》:“穆生高蹈遠舉,意蓋有在,逆知異日必不能免,非知幾疇克爾哉?!?/td> |
róu yuǎn néng ěr柔遠能邇 | 懷柔遠方,優撫近地。謂安撫籠絡遠近之人而使歸附。 | 《尚書·舜典》:“食哉惟時,柔遠能邇,惇德允云?!?/td> |
páng sōu yuǎn shào旁蒐遠紹 | 廣泛搜集,遠承古人。同“旁搜遠紹”。 | |
gāo jǔ yuǎn qù高舉遠去 | 舉:起飛。指遠離官場,隱居起來。 | 宋·蘇舜欽《上范希文書》:“閣下居長安,統二于人,不能明白立功名,不如高舉遠去?!?/td> |
yán wēi zhǐ yuǎn言微旨遠 | 旨:含意。言辭微妙,含意深遠。 | 唐·白居易《禮部試策王道》:“圣哲垂訓,言微旨遠?!?/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