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85 個威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wēi xíng sù wù威刑肅物 | 以嚴刑使人恭順。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桓公在荊州,全欲以德被江漢,恥以威刑肅物。” |
guān bù wēi,yá zhǎo wēi官不威,牙爪威 | 牙爪:爪牙,比喻輔佐的人。指官員未必威風兇悍,手下人則仗勢逞威耍狂 |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俺也是文齊福不齊,你正是官不威牙爪威。” |
wēi wǔ bù qū威武不屈 | 強暴的壓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堅貞頑強。威武:權勢;武力。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zuò fú zuò wēi作福作威 | 原指國君專行賞罰,獨攬威權。后用以形容妄自尊大,濫用權勢。 | 語出《書 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 |
wēi fú zì jǐ威福自己 | 威福:指賞罰。任賞任罰,自己一人說了算。比喻大權在握,獨斷專行。 | 《周書·尉遲迥傳》:“楊堅以凡庸之才,藉后父之勢,挾幼主而令天下,威福自己,賞罰無章,不臣之跡,暴于行路。” |
lóng wēi yàn hàn龍威燕頷 | 形容威嚴雄武的相貌。 | 清·錢泳《履園叢話·雜記·阿文成公》:“余時在畢秋帆尚書幕下,見之,乃身裁短小,弱不勝衣,并無龍威燕頷之相也,亦奇矣哉!” |
yào wǔ yáng wēi耀武揚威 | 耀:炫耀;夸耀;武:武力;揚威:顯示威風。炫耀武力;顯示威風;也作“揚威耀武”。 | 元 鄭光祖《老君堂》第二折:“俺這唐兵人強馬壯,耀武揚威,真個是將勇兵驍也。” |
yóu xíng shì wēi游行示威 | 廣大群眾為了慶祝、紀念、示威等在街上結隊而行。 | 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這些口號下煽動一部分人游行示威,蓄謀讓外國人把他們的言論行動拿到世界上去廣為宣傳。” |
jiǎ hǔ zhāng wēi假虎張威 | 猶言狐假虎威。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忠孝記·欲進諫章>》:“費盡他機智,只是要貪名固位,假虎張威。” |
ēn wēi bìng zhuó恩威并著 | 恩德與威勢同時并行。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39卷:“所用之人,各有職掌,恩威并著,無不欽服。” |
jié wēi fǎn wén節威反文 | 節:節制;威:威力,威風;反:同“返”,歸還。節抑威強,復用文理。 | 戰國·趙·荀況《荀子·強國》:“節威反文。案用夫端誠信全之君子治天下焉。” |
xià mǎ wēi下馬威 | 原指官吏初到任時對下屬顯示的威風,后泛指一開始就向對方顯示自己的威力。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李彪終久是衙門人手段,走到灶下取一根劈柴來,先把李旺打一個下馬威。” |
wēi wàng sù zhù威望素著 | 威望:威信,聲望;素:一向;著:明顯。一向很有威望。 | 《宋史 宗澤傳》:“澤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誅舍賊者數人。下令曰:‘為盜者贓無輕重,并從軍法。’由是盜賊屏息,民賴以安。” |
lì yòu wēi xié利誘威脅 | 利誘:用利益誘惑;威脅:恐嚇。形容軟硬兼施,使別人順從。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68章:“但是他們經不起帝國主義的利誘威脅。” |
wēi wàng sù zhù威望素著 | 威望:威信,聲望;素:一向;著:明顯。一向很有威望。 | 《宋史 宗澤傳》:“澤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誅舍賊者數人。下令曰:\'為盜者贓無輕重,并從軍法。\'由是盜賊屏息,民賴以安。” |
wēi fēng lǐn lǐn威風凜凜 | 形容威嚴可畏;氣勢逼人。威風:使人敬畏的氣勢或氣派;凜凜:可敬畏的樣子。 | 元 費唐臣《貶黃州》:“見如今御臺威風凜凜,怎敢向翰林院文質彬彬。” |
lóng wēi hǔ zhèn龍威虎震 | 形容氣勢奔放雄壯。常形容書法筆勢的遒勁有力,靈活舒展。 | 宋·趙與時《賓退錄》第二卷:“梁鵠書,如龍威虎震,劍拔弩張。” |
cǎo mù zhī wēi草木知威 | 連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勢極大。 | 《新唐書 張萬福傳》:“朕謂江淮木草亦知爾威名。” |
zhǎng tā rén ruì qì,miè zì jǐ wēi fēng長他人銳氣,滅自己威風 | 長:助長。指助長別人的聲勢,輕視自己的力量。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10回:“吾何畏彼哉,公等休長他人銳氣,滅自己威風。” |
wēi zūn mìng jiàn威尊命賤 | 威:威力。法令尊嚴、生命賤微,指軍令如山倒,寧可犧牲生命,不得抗令。 | 唐·李華《吊古戰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 |
xiáng lín wēi fèng祥麟威鳳 | 麒麟和鳳凰,古代傳說是吉祥的禽獸,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見到。后比喻非常難得的人才。 | 《宋史·符瑞志中》:“元康四年,南郡獲威鳳。” |
zhèn zhǔ zhī wēi震主之威 | 威:威勢。使君主畏忌的威勢。 |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
wèi wēi huái dé畏威懷德 | 懷:思念。畏懼聲威,感念德惠。 | 《國語 晉語八》:“民畏其威,而懷其德,莫能勿從。” |
shēng wēi dà zhèn聲威大震 | 聲勢威望急速增長;使人非常震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10回:“將軍功績已成,威聲大震。” |
fèn wǔ yáng wēi奮武揚威 | 振奮勇氣,施展威風。 | 《三國演義》第一一○回:“[姜維]奮武揚威,殺入魏軍之中,左沖右突,魏兵大亂。” |
guān bù wēi,zhǎo yá wēi官不威,爪牙威 | 爪牙:比喻輔佐的人。指官員未必威風兇悍,手下人則仗勢逞威耍狂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2卷:“少不得官不威,爪牙威,做都管,做大叔,走頭貼,打驛吏,欺估客,詐鄉民,總是這一干人丁。” |
huái dé wèi wēi懷德畏威 | 畏:害怕,恐懼。對君王或上司既感懷恩德又畏懼其威嚴。 | 《北齊書·文宣帝紀》:“懷德畏威,向風清順。” |
xuān wēi yào wǔ宣威耀武 | 耀:炫耀;武:武力。炫耀武力,顯示威風。 | |
xù ruì yǎng wēi蓄銳養威 | 蓄:積聚。積蓄銳氣,蓄養威力。 | 《周書·韋孝寬傳》:“今若更存遵養,且復相時,臣謂宜還崇鄰好,申其盟約,安人和眾,通商惠工,蓄銳養威,觀釁而動。” |
ēn wēi bìng xíng恩威并行 | 安撫和強制同時施行。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周魴傳》:“魴在郡十三年卒,賞善罰惡,恩威并行。” |
xià mǎ zuò wēi下馬作威 | 指官吏到任故意用嚴法處理下屬樹立威風。泛指先給對方一點厲害。 | 東漢·班固《漢書·敘傳》:“定襄聞伯素貴,年少,自請治郡,畏其下馬作威,吏民竦息。” |
hè sī zhī wēi赫斯之威 | 赫:顯耀。斯:語氣助詞。威:威嚴。指帝王或顯耀人物威武奮發貌。 | 《晉書·應詹傳》:“陛下宜奮赫斯之威,臣等當得負戈前驅,庶憑宗廟之靈,有征無戰。” |
zhǎng tā rén zhì qì,miè zì jǐ wēi fēng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 指一味助長別人的聲勢,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三回:“眾怪上前道:‘大王,怎么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你兩個閉了鳥嘴!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
wēi fèng piàn yǔ威鳳片羽 | 由一根鳳羽而顯示其全貌。比喻卓越的人才所表現出來的某一方面或珍貴難得的事物的零星片斷。 |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詩話·費鹿峰詩箋》:“泛然酬應之作,猶是七子遺響,集未必存,威鳳片羽,亦不可輕棄也。” |
wēi zhèn tiān xià威震天下 | 威:威勢或威望。震:震動。威勢或威望震動天下。亦作“威振天下”。 | 漢·桓寬《鹽鐵論·非鞅》:“蒙恬卻胡千里,非無功也,威震天下,非不強也。” |
zhǎng tā rén wēi fēng,miè zì jǐ zhì qì長他人威風,滅自己志氣 | 長:助長。指助長別人的聲勢,輕視自己的力量。 | 魯迅《同意和解釋》:“這原是國貨,何苦違背民族主義,引用外國的學說和事實——長他人威風,滅自己志氣呢?” |
wēi fēng sǎo dì威風掃地 | 完全喪失了威嚴和信譽。 | 趙樹理《三里灣》:“要是完全聽他的,以前的威風掃地,以后就再不得為王。” |
wēi wǔ xióng zhuàng威武雄壯 | 威力強大,壯盛有氣勢。 | 毛澤東《論持久戰》:“然而他們憑借這個舞臺,卻可以導演出許多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戲劇來。” |
yáng wǔ yào wēi揚武耀威 | 見“揚威曜武”。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臣已有退諸葛亮之計。不用魏軍揚武耀威,蜀兵自然走矣。” |
dǎ xià mǎ wēi打下馬威 | 官吏初到任時,嚴厲對待屬員,并加以責打,以顯示威風。后也指初見面時借故給人出難題,以顯示自己的權威 | 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執所攜巴棍而毒毆之,名曰打下馬威。” |
wēi yí kǒng shí威儀孔時 | 威儀:莊嚴的儀容和舉止;孔:甚,很。儀容嚴肅,舉止莊重,很合時宜。 | 《詩經·大雅·既醉》:“威儀孔時,君子有孝子。” |
lǐn lǐn wēi fēng凜凜威風 | 凜凜:可敬畏的樣子。形容聲勢氣派令人敬畏。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08回:“有一個守旗壯士,冠簪魚尾,甲皺龍鱗,身長一丈,凜凜威風,便是險道神郁保四。” |
wēi zhòng lìng xíng威重令行 | 權勢大,有令必行。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4回:“鳳姐自己威重令行,心中十分得意。” |
fā wēi dòng nù發威動怒 | 威:威力,威風。發威風,動怒氣。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5回:“你們太鬧的不像了,她是個姑娘家,不肯發威動怒。” |
hú jiè hǔ wēi狐藉虎威 | 比喻仰仗別人威勢或倚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同“狐假虎威”。 | 《宋書 恩幸傳序》:“曾不知鼠憑社貴,狐藉虎威,外無逼主之嫌,內有專用之功。” |
wēi wǔ bù néng qū威武不能屈 | 威武:武力。不屈從于威勢的鎮懾之下。形容不畏強暴。 | 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fù guì bù yín,wēi wǔ bù qū富貴不淫,威武不屈 | 富:有錢;貴:地位高;淫:惑亂;威武:武力。指不因有錢有勢而惑亂,不因武力或權勢而脅迫屈服。 | 清·方亨咸《邵村雜記·武風子傳》:“其有道者歟?不然,何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耶?” |
xià chē zuò wēi下車作威 | 原指封建時代官吏一到任,就顯示威風,嚴辦下屬。后泛指一開頭就向對方顯示一點厲害。 | 《漢書·序傳》:“定襄聞伯素貴,年少,自請治劇,畏其下車作威,吏民竦息。” |
yáng wēi yào wǔ揚威耀武 | 見“揚威曜武”。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五回:“揚威耀武顯神通,走石飛沙弄本事。” |
wēi ér bù měng威而不猛 | 有威儀而不兇猛。 | 春秋·魯·孔丘《論語·述而》:“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
yǎng ruì xù wēi養銳蓄威 | 見“養威蓄銳”。 | 《清史稿·洪承疇傳》:“我軍亦得養銳蓄威,居中制外。” |
wēi zhèn tiān xià威振天下 | 威:威名。威力和名望使天下人拜服。 | 漢·荀悅《漢紀·元帝紀》:“今延壽湯所誅,威振天下,雖易之折售,詩之雷霆,不能及也。” |
wēi xìn sǎo dì威信掃地 | 威信:威望和信譽。威望、信譽全部喪失。比喻威望和信譽完全喪失。 | 郭沫若《南京印象》:“而且就是他,使得法紀蕩然,使得政府的威信掃地,他到底有什么收獲?” |
hàn guān wēi yí漢官威儀 | 原指漢朝官吏的服飾制度。后常指漢族的統治制度。 | 《后漢書·光武帝紀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 |
shàn zuò wēi fú擅作威福 | 擅:自作主張。濫用職權,作威作福。 |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一折:“方今漢朝獻帝在位,被那董卓專權,擅作威福,生殺由己。” |
wēi fēng bā miàn威風八面 | 形容神氣十足,聲勢懾人。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鄙人面奉御旨,辦理‘七七’周年紀念——有人早就這樣替我宣傳出去了——應該是威風八面的事。” |
zhǐ chǐ wēi yán咫尺威顏 | 同“咫尺天顏”。 | 宋·王安石《和蔡樞密孟夏旦日西府書事》:“聯翩人賀知君意,咫尺威顏不隔霄。” |
zuò wēi zuò fú作威作福 | 作威:橫行霸道;作福:奢侈享樂。原指國君專行賞罰;獨攬威權。現形容耀武揚威;橫行霸道。 | 《尚書 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 |
shī wēi shèng hǔ獅威勝虎 | 勝:勝過,超過。獅子的威力超過老虎。比喻婦人十分悍妒。 | 清·孔尚任《桃花扇·逢舟》:“獅威勝虎,蛇毒如刃。” |
bā miàn wēi fēng八面威風 | 八面:各方面。形容聲勢氣派十足。 | 元 鄭德輝《三戰呂布》第三折:“托賴著真天子百靈咸助,大將軍八面威風。” |
wēi fú yóu jǐ威福由己 | 威福:指賞罰。任賞任罰,自己一人說了算。比喻大權在握,獨斷專行。 | 《新唐書·劉煒之傳》:“太后威福由己,而帝營救,速吾禍也。” |
hǔ wēi hú jiǎ虎威狐假 | 假:假借,憑借。狐貍假借老虎的威風去嚇唬其他野獸。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去欺壓別人。 | 北周·庾信《哀江南詩》:“或以集翼鷃披,虎威狐假。” |
bìng wēi ǒu shì并威偶勢 | 指聚集聲威勢力。 | 《三國志 魏志 袁紹傳》:“謂為將軍心合意同,混齊一體,必當并威偶勢,御寇寧家。” |
hǔ láng zhī wēi虎狼之威 | 威:威力,威風。形容威嚴的氣派和聲威 |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四折:“告大人暫息雷霆之怒,略罷虎狼之威。” |
kè ài kè wēi克愛克威 | 《書·胤征》:“威克厥愛,允濟;愛克厥威,允罔功。”后因以“克愛克威”謂恩威得當而使人心悅誠服。 | 《書·胤征》:“威克厥愛,允濟;愛克厥威,允罔功。” |
wēi fèng xiáng lín威鳳祥麟 | 麒麟和鳳凰,古代傳說是吉祥的象征,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見到。后比喻非常難得的人才。 | 《宋書 符瑞志中》:“元康四年,南郡獲威風。”《宋史 樂志一》:“九年,嵐州獻祥麟。” |
hú hǔ zhī wēi狐虎之威 | 狐貍與老虎相互勾結而表現出來的威勢。比喻權貴當道者與其爪牙串通一氣而發出的淫威。 | 魯迅《且介亭雜文·憶韋素園君》:“因為段祺瑞總理和他的幫閑們的迫壓,我已經逃到廈門,但北京的狐虎之威還正是無窮無盡。” |
qiè nòng wēi quán竊弄威權 | 指玩弄權柄。 | 宋·蘇舜欽《火疏》:“在輔弼無椑國體者去之,居左右竊弄威權者去之。” |
yǎng wēi xù ruì養威蓄銳 | 培植威力,積蓄銳氣。 | 唐·于公異《李晟收復西京露布》:“養威蓄銳,真殄元兇。” |
shè wēi shàn shì攝威擅勢 | 謂憑借權勢,專橫跋扈。 | 西漢·劉安《淮南子·汜論訓》:“昔者齊簡公釋其國家之柄,而專任其大臣,將相攝威擅勢,私門成黨,而公道不行。” |
wēi pò lì yòu威迫利誘 | 既用暴力威脅、誘惑;又用名利強迫。指軟硬兼施。誘:誘惑。 | 宋 王灼《頤堂文集 卷三 李仲高石君堂》詩:“利誘威脅擬奪去,仲高誓死君之側。” |
wēi xié lì yòu威脅利誘 | 用軟硬兼施的手段,企圖使人屈服。 | 李喬《歡笑的金沙江》:“在他的威脅利誘下,他們沒有辦法,只好鬼混下去。” |
shā wēi bàng殺威棒 | 舊時為壓倒犯人的氣焰,用棍棒打剛抓到或解到的犯人的腿或臀部。借指滅人威風的工具或手段。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回:“先皇太祖武德皇帝圣旨事例,但凡新入流配的人,須先吃一百殺威棒。” |
wēi fèng yī yǔ威鳳一羽 | 謂略見善政一斑之意。 | 《梁書·劉遵傳》:“及弘道下邑,未申善政,而能使民結去思,野多馴雉,此亦威鳳一羽,足以驗其五德。” |
lóng wēi shèng róng祲威盛容 | 莊重的聲威和盛大的儀容。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班固傳》:“鳳蓋颯灑,和鸞玲瓏。天官景從,祲威盛容。” |
zhǎng bié rén zhì qì,miè zì jǐ wēi fēng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 長:助長。指助長別人的聲勢,輕視自己的力量。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你兩個閉了鳥嘴!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
ēn wēi bìng jì恩威并濟 | 恩德與威勢同時并行。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56回:“以為恩威并濟,內外兼籌,布置得七平八穩,可以任我欲為了。” |
ēn wēi bìng yòng恩威并用 | 安撫和強制同時施行。現也指掌權者對手下人,同時用給以小恩小惠和給以懲罰的兩種手段。 | 《三國志 吳書 周魴傳》:“魴在郡十三年卒,賞善罰惡,恩威并行。” |
shè wēi shàn shì社威擅勢 | 倚仗權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 《淮南子·汜論訓》:“將相攝威擅勢,私門成黨,而公道不行。” |
hú jiǎ hǔ wēi狐假虎威 | 假:假借;憑借。狐貍借著老虎的威風去嚇唬其他野獸。比喻憑借別人的威勢來欺壓人。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一》:“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
wēi fēng xiáng lín威風祥麟 | 麒麟和鳳凰,古代傳說是吉祥的禽獸,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見到。后比喻非常難得的人才。 | 《宋史·符瑞志中》:“元康四年,南郡獲威風。”《宋史·樂志一》:“九年,嵐州獻祥麟。” |
yáng wēi yào wǔ揚威曜武 | 炫耀武力,顯示威風。 | 《魏書·蠕蠕匈奴宇文莫槐等傳論》:“是故魏氏祖宗揚威曜武,驅其畜產,收其部落。” |
wēi wǔ bù néng qū,pín jiàn bù néng yí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 | 威武:武力;賤:地位低。不屈從于威勢的鎮懾之下,不因貧賤而改變節操。 | 魯迅《記蘇聯版畫展覽會》:“而且證明了我們中國,確有許多‘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必說真話的人們。” |
qún wēi qún dǎn群威群膽 | 形容大家團結一致英勇戰斗時表現出來的力量和勇敢精神。 | 毛澤東《評西北大捷兼論解放軍的新式整軍運動》:“大家出力量,不怕犧牲,克服物質條件的困難,群威群膽,英勇殺敵。” |
ēn wēi bìng zhòng恩威并重 | 安撫和強制同時施行。 | 《三國志·吳書·周魴傳》:“魴在郡十三年卒,賞善罰惡,恩威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