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行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yán bù gù xíng,xíng bù gù yán言不顧行,行不顧言 | 說話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行為,行事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諾言。指言行不一致。 | 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 |
jiǔ háng bā yè九行八業 | 指各種行業。 | 顧笑言《你在想什么》:“礦山是除了神話中的仙境之外,最令人神往的去處,而三教九流,九行八業之中,礦工是最崇高的職業。” |
xíng bù yú fāng行不逾方 | 謂行動不逾越法度。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班彪傳上論》:“班彪以通儒上才,傾側危亂之間,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進,貞不違人。” |
niǎo shòu xíng鳥獸行 | 像飛禽走獸一樣的行為。比喻亂倫。 | 《周禮·夏官·大司馬》:“外內亂,鳥獸行,則滅之。” |
bài dé rǔ xíng敗德辱行 | 敗壞道德和操守。 | |
nì tiān xíng shì逆天行事 | 逆:違背。違背天意做事。比喻違背客觀形勢或規律。 | 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二折:“逆天行事的無徒子,怎與皇家做柱石。” |
jiù jiā xíng jìng舊家行徑 | 行徑:行為。比喻舊時的行為。 | 明·梅鼎祚《玉合記·逃禪》:“向雞園托跡,虎口逃生,眉愁翠斂,容羞紅潤,怕難藏舊家行徑。” |
qián dé yǐn xíng潛德隱行 | 謂不為人知的德行。 | 宋·歐陽修《右班殿直贈右羽林軍將軍唐君墓志銘》:“士之為善者,雖潛德隱行,必有時而發。” |
kuà zhě bù xíng跨者不行 | 跨:跨步前進。跨步前進的人不能走長路。比喻急于求成的人,難以持之以恒。 |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24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
shēng zhī ān xíng生知安行 | 生來就知道天下通行的大道,從容安然地實現天下的大道。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
xíng ruò gǒu zhì行若狗彘 | 指人無恥,行為像豬狗一樣。 | 西漢 賈誼《論治安策》:“故此一豫讓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 |
gū xíng jǐ yì孤行己意 | 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固執地照自己的意見行事。 | 魯迅《集外集·記“楊樹達”君的襲來》:“我想,原來是一個孤行己意,隨隨便便的青年,怪不得他模樣如此傲慢。” |
xíng chéng gōng mǎn行成功滿 | 行:道行;功:功德。指功德修煉已成,道行圓滿。 | 金·王喆《夜行船》詞:“一炷名香經十卷,三千日行成功滿。” |
sān sī ér hòu xíng三思而后行 |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經過反復考慮,然后再去做。 | 《南齊書·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
nì tiān ér xíng逆天而行 | 逆:違背。違背天意做事。比喻違背客觀形勢或規律。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2回:“今孔明自負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敗亡也。” |
yì jǐn zhòu xíng衣錦晝行 | 穿了錦繡衣裳在白天出行。舊時形容在本鄉做官,或在外地做官告老回鄉,榮耀異常。同“衣繡晝行”。 | 宋 葉適《朝請大夫主管沖佑觀煥章侍郎陳公墓志銘》:“大父康伯,相高宗,值逆亮送死,竭臣子力,賴累圣威靈,幸而破虜。臨內禪,特詔定第,自請退休,得守鄉社。都人稱贊曰:‘所謂衣錦晝行者也。’” |
cāo shēn xíng shì操身行世 | 猶言立身處世。 | 明 方孝孺《與盧編修希魯書》:“痛以禮義自繩約,既率己之頑惰,又以化頑惰者,使之知操身行世之大方,孝親忠君之大節。” |
wǎng shuǐ xíng zhōu罔水行舟 | 罔:沒有。沒有水在陸地上行船。比喻行為違背常理。 |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靈渠》:“竊嘆始皇之猜忍,其余威能罔水行舟。” |
jié jiǎn lì xíng節儉力行 | 節儉:節省,節約;力行:努力去做。生活儉樸,以身作則。 | 西漢·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以節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
gōng xíng tiān fá恭行天罰 | 奉天之命進行懲罰。古以稱天子用兵。 | 《尚書 甘誓》:“今予惟恭行天之罰。” |
gǒu xīn gǒu xíng狗心狗行 | 比喻歹毒的心腸、行為。 |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三折:“這等人玩的是狗氣狗聲,這等人使的是狗心狗行。 |
sì nüè héng xíng肆虐橫行 | 肆虐:任意殘殺或迫害。橫行:仗勢作惡,蠻橫兇暴。隨心所欲地為非作歹。 | 明 馮夢龍《智囊全集 迎刃 留志淑》:“中官畢貞,逆濠黨也。至自江西,聲勢翕赫,擁從牙士五百余人,肆行殘賊,人人自危。” |
yóu xíng shì wēi游行示威 | 廣大群眾為了慶祝、紀念、示威等在街上結隊而行。 | 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這些口號下煽動一部分人游行示威,蓄謀讓外國人把他們的言論行動拿到世界上去廣為宣傳。” |
dǐ xíng mó míng砥行磨名 | 磨礪德行與名節。 | 南朝宋·周朗《報羊希書》:“夫下之士,砥行磨名,欲不辱其志氣,運奇蓄異,將進善于所滅。” |
zhì yuán xíng fāng智圓行方 | 圓:圓滿,周全;方:端正,不茍且。知識要廣博周備,行事要方正不茍。 | 《文子 微明》:“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 |
zhī yì xíng nán知易行難 | 知:懂得。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 | 《尚書 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 |
shì zài bì xíng事在必行 | 事情非做不可。 | 宋·蘇軾《東坡志林·養生說》:“如孫武令,事在必行,何卜之有?” |
cái mào xíng jié材茂行潔 | 才智豐茂,行為廉潔。 | 《漢書 薛宣傳》:“竊見少府宣,材茂行潔,達于從政。” |
xíng lìng cāi quán行令猜拳 | 行令:行酒令;猜拳:猜枚游戲。喝酒時劃拳行酒令。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回:“行令猜拳頻遞盞,折牌道字慢傳鐘。” |
xíng jiàn zuò shǒu行監坐守 | 監:監視;守:看守。指對人的一言一行都在嚴密地監視和看守。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我著你但去處行監坐守,誰著你迤逗的胡行亂走?” |
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jiǔ shí行百里者半九十 |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認真對待。 | 《戰國策·秦策五》:“詩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 |
què xíng qiú qián卻行求前 | 語本《韓詩外傳》卷五:“夫明鏡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惡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襲蹈其所以安存者,則無異乎卻行而求逮于前人也。”后因以“卻行求前”謂以倒退求前進,比喻方法不對,因而不可能達到目的。 | 語出《韓詩外傳》卷五:“夫明鏡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惡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襲蹈其所以安存者,則無異乎卻行而求逮于前人也。” |
gāo è xíng yún高遏行云 | 形容歌聲高亢嘹亮。 | 宋·晏殊《山亭柳》詞:“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云。” |
yuǎn xíng wú jí bù遠行無急步 | 長途跋涉不能用急速的步子。比喻完成重大任務,不能急躁 | 《后西游記》第十回:“遠行無急步。此去靈山,路程遙遠,老師忙也不在一時。” |
sān jù huà bù lí běn háng三句話不離本行 | 行:行當,職業。指人的言語離不開他所從事的職業范圍。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里掏出捐冊送給人看。” |
lìng chū wéi xíng令出惟行 | 令:命令;惟:只。命令一發出就必須徹底實行。 | 《尚書·周官》:“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 |
jǔ jǔ dú xíng踽踽獨行 | 踽踽:孤獨的樣子。孤零零地獨自走著。形容孤獨無親或獨來獨往。 | 宋 張柞《祭程伊川文》:“先生踽踽獨行于世,眾乃以為遷也。” |
yán yáng xíng jǔ言揚行舉 | 根據德行和名聲來選擇人才。 | 西漢 戴圣《禮記 文王世子》:“凡語于郊者,必取賢斂才焉: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 |
jǐn yán shèn xíng謹言慎行 | 謹:小心;慎:謹慎。小心謹慎地說話、做事。 | 西漢 戴圣《禮記 緇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于言而慎于行。” |
yí shì wú gōng,yí xíng wú míng疑事無功,疑行無名 | 疑:疑慮。行動有疑慮就不會成功,做事有疑慮就沒有效果。 | 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臣聞之:疑事無功,疑行無名。” |
cái xiǔ xíng huì材朽行穢 | 謂無才無德。有時用為謙詞。 | 漢·楊惲《報孫會宗書》:“惲材朽行穢,文質無所底。” |
yì xiù zhòu xíng衣繡晝行 | 晝:白天。穿了錦繡衣服在白晝行走。比喻在本鄉作官,或富貴后回到故鄉。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張既傳》:“還君本州,可謂衣繡晝行矣。” |
xíng lè jí shí行樂及時 | 行:從事;及時:抓緊時機。不失時機,尋歡作樂。 | 漢樂府《西門行》:“今日不作樂,當待何時?逮為樂,當及時。” |
qiū xíng xià líng秋行夏令 | 令:時令。時已秋季,還在做夏令的事。指不合時令。 | 魯迅《阿Q正傳》第八章:“但現在是暮秋,所以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盤辮家不能不說是萬分的英斷,而在未莊也不能說無關于改革了。” |
shēng huá xíng shí聲華行實 | 聲:聲譽;華:顯耀;行:品行;實:樸實。聲望很高,品行樸實。 | 唐·韓愈《舉薦張藉狀》:“聲華行實,光映儒林。” |
yǎn wǔ xíng wén偃武行文 | 同“偃武修文”。 | 《史記·留侯世家》:“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 |
bīng xíng guǐ dào兵行詭道 | 兵:用兵;行:使用;詭:欺詐;道:方法。用兵可以運用詭異和詐偽的戰法。 | 先秦 孫武《孫子 計》:“兵者,詭道也。” |
hǔ bù lóng xíng虎步龍行 | 原形容帝王的儀態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將軍的英武姿態。 | 《宋書 武帝紀上》:“劉裕龍行虎步,視瞻不凡,恐不為人下,宜早為其所。” |
yòng xíng cáng shě用行舍藏 | 任用就出來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隱。這是早時世大夫的處世態度。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
yòng zhī zé xíng,shě zhī zé cáng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 用:任用;行:做,實行;舍:不用;藏:退隱。任用就出來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隱。 | 春秋·魯·孔丘《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
xíng yán zì wéi行言自為 | 行:行為;言:言論。行為和言論都是自己發出的。比喻要自己約束自己。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地》:“行言自為而天下化,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圣治。” |
xī xíng pú fú膝行匍伏 | 見“膝行蒲伏”。 | 清·趙執信《海鷗小譜·長句》:“綺羅紅粉輕于塵,膝行匍伏擎金樽。” |
yì jǐn yè xíng衣錦夜行 | 穿了錦繡衣服在黑夜里行走。比喻身居官位;卻未能使人看到自己的榮耀。 | 東漢 班固《漢書 項籍傳》:“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 |
lì xíng chāi shì例行差事 | 指按照規定或慣例處理的公事。 |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六章:“現在還要來查對一番,只不過是為了完成例行差事罷了。” |
xíng huà rú shén行化如神 | 行動變化之快速就像神仙。形容行動變化快得出奇。 | 漢·荀悅《漢紀·武帝紀》:“當今陛下臨制海內,一齊天下,口雖未言,聲疾雷電,令雖未發,行化如神。” |
gǎi yù gǎi xíng改玉改行 | 見“改步改玉”。 | 《國語·周語中》:“晉文公既定襄王于郟,王勞之以地,辭,請隧焉。王不許,曰:‘……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 |
ēn wēi bìng xíng恩威并行 | 安撫和強制同時施行。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周魴傳》:“魴在郡十三年卒,賞善罰惡,恩威并行。” |
xiū rén xíng yì修仁行義 | 修:實行。施行仁愛正義。 |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楚之際月表》:“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義十余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 |
yán bù yuàn xíng言不愿行 | ||
tīng qí yán guān qí xíng聽其言觀其行 | 聽一個人說什么,又看他做什么。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31回:“自以為舉世可欺,聽其言而觀其行,殊不知肺肝如見。” |
gāo shān jǐng xíng高山景行 | 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 《詩經 小雅 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xíng bù shèng yī行不勝衣 | 衣服都禁受不起,比喻體力衰弱。 |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 |
yǒu wén wú xíng有文無行 | 雖有文才而人品不好。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或有文無行,久而穢跡惡聲,使人不屑齒錄者,其勢亦可以乞食。” |
yán zhī bù wén,xíng zhī bù yuǎn言之不文,行之不遠 | 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同“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 宋 陸游《嚴州到任謝王丞相啟》:“黼黻圣猷,謂言之不文則行之不遠;甄陶士類,每舍其所短而取其所長。“ |
yú shí zhuì xíng余食贅行 |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贅疣。比喻遭人討厭的東西。 | 《老子》:“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 |
bù xiàn xíng zhēn步線行針 | 比喻周密布置。 | 元 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那怕你指天畫地能瞞鬼,步線行針待哄誰?又不是不精細,又不是不伶俐。” |
fēng xíng diàn sǎo風行電掃 | 見“風行電擊”。 | 《隋書·韋洸傳》:“公鴻勛大業,名高望重,率將戎旅,撫慰彼方,風行電掃,咸應稽服。” |
diàn zhào fēng xíng電照風行 | 如電光之照耀,如風之流動。比喻影響甚大。 | 南朝·梁·劉孝標《辯命論》:“電照風行,聲馳海外。” |
fēng xíng diàn jī風行電擊 | 形容氣勢迅猛。 | 《隋書·揚諒傳》:“文安請為前鋒,王以大軍繼后,風行電擊,頓于霸上,咸陽以東可指麾而定。” |
bián yú shī xíng便宜施行 | 指可斟酌情勢,不拘規制條文,不須請示,自行處理。同“便宜從事”。 | 《史記 蕭相國世家》:“[蕭何]為法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上,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 |
yī yán yī xíng一言一行 | 每句話,每個行動。 | 清 馮景《今世說序》:“則夫一言一行,傳其人之神,何以異是。” |
bāo jū gōng xíng苞苴公行 | 苞苴:蒲包,指饋贈的禮物;公行:公開。公開用金錢、財物賄賂別人。 | 戰國·趙·荀況《荀子·大略》:“苞苴行與?讒夫興與?” |
hǎo xíng xiǎo huì好行小慧 | 愛耍小聰明。 | 《論語·衛靈公》:“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何晏集解引鄭玄曰:“小慧,謂小小之才知。”慧,一本作“惠”。 |
zì yì wàng xíng恣意妄行 | 恣意:任意,隨意;妄行:胡作非為。隨心所欲,胡作非為。 | 《漢書 杜周傳》:“曲陽侯要前為三公輔政,知趙昭儀殺皇子,不輒白奏,反與趙氏比周,恣意妄行。” |
zhì jiān xíng kǔ志堅行苦 | 行:行為。指意志堅定,行為刻苦。 | 唐·李公佐《謝小娥傳》:“娥志堅行苦,霜舂雨薪,不倦筋力,十三年四月,始受具戒于泗州開元寺,竟以小娥為法號,不忘本也。” |
gēng zhě ràng pàn,xíng zhě ràng lù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 畔:田界。耕田的人把田界所占的地面讓給對方,走路的人讓開路給對方行走。形容禮讓已成為社會風氣。 | 《孔子家語·好生》:“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
nì ěr lì xíng逆耳利行 | 猶言忠言逆耳利于行。謂忠誠正直的話雖然不順耳,但有益于行為。 | 《舊唐書·王晙傳》:“臣蒙天澤,叨居重鎮,逆耳利行,敢不盡言。” |
tāo tiān zuì xíng滔天罪行 | 滔天:漫天。比喻罪惡極大。 | 毛澤東《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除對親日派破壞抗日、襲擊人民軍隊、發動內戰之滔天罪行,另有處置外……” |
dú xíng jǔ jǔ獨行踽踽 | 孤零零地一個人走路。 | 《詩唐·風杕杜》:“獨行踽踽,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毛傳:“踽踽,無所親也。” |
xiān xíng hòu wén先行后聞 | 猶先斬后奏。 | 《后漢書·酷吏列傳》:“故臨民之職,專事威斷,族滅奸軌,先行后聞。” |
zūn wén xíng zhī尊聞行知 | 尊:尊重。重視聽到的意見,實行已懂的道理。 | 東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曾子曰:‘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 |
yī bǎi èr shí háng一百二十行 | 猶三百六十行。指各種行業。 | 《宣和遺事》前集:“[微宗等]無日歌歡作樂,遂于宮中內列為市肆,令其宮女賣茶賣酒及一百二十行經紀買賣皆全。” |
héng xíng wú jì橫行無忌 | 橫行:行動蠻橫;倚仗暴力干壞事;無忌:肆無忌憚。仗勢無所顧忌地干壞事。 | 《明史 趙南星傳》:“鄉官之權大于守令,橫行無忌,莫敢誰何?” |
zhàng yì xíng rén仗義行仁 | 注重義氣,施行仁德。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5回:“素知將軍仗義行仁,扶危濟困,不想果然如此義氣!倘蒙存微命,當以捐軀保奏。” |
gǒu qiě xíng zhǐ茍且行止 | 茍且:不正當的。指不正當的行為。 | |
cāi méi xíng lìng猜枚行令 | 猜枚:一種酒令,原指手中握若干小物件供人猜測單雙、數目等。現亦指劃拳。行令:行酒令。喝酒時行酒令。 | 元 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三折:“某已來了也,有酒拿來我先打三鐘,然后猜枚行令耍子。” |
xíng yuǎn shēng gāo行遠升高 | 《書·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譬)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后遂以“行遠升高”比喻為學由淺入深,逐步提高。 | 《書·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譬)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
xíng bù yóu jìng行不由徑 | 徑:小路,引伸為邪路。從來不走邪路。比喻行動正大光明。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 |
jiāng hé xíng dì江河行地 | 長江大河永遠地在地上流動。比喻事情明顯;無所置疑;顛撲不破。 | 清 鄭燮《焦山別峰庵雨中無事書寄舍弟墨》:“豈得為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哉?” |
rì yuè jīng tiān,jiāng hé xíng dì日月經天,江河行地 | 太陽和月亮每天經過天空,江河永遠流經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偉大。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馮衍傳上》:“其事昭昭,日月經天,河海帶地,不足以比。” |
yán zhī wú wén,xíng ér bù yuǎn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 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 | 《左傳·襄公二十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而無文,行而不遠。’” |
xíng huò shǐ zhī行或使之 | 行:所作所為;使:命令,指使。所作所為好像有人指使似的。比喻做事自覺主動。 | 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
héng xíng bù fǎ橫行不法 | 指不守法紀,放肆妄為。 | 《辛亥革命》:“福建漳浦縣天主教民,平日橫行不法,縣令又極意袒護,故平民銜恨次骨。” |
xíng wú yuè sī行無越思 | 行:做事。所做的事不要超越所想的內容。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其過鮮矣。” |
bù jīn xì xíng不矜細行 | 指不注重小事小節。 | 語出《書 旅獒》:“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
xíng zhě ràng lù行者讓路 | 行走的人相互讓路。謂大家都謙遜有禮。 | 《孔子家語·好生》:“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
biàn yí xíng shì便宜行事 | 便宜:方便合適;行事:處理事情。指根據實際情況或臨時變化;不必請示自行處理的事情。 | 宋 葉適《奏議 紀綱四》:“始委張浚以川、陜,而宣撫、處置之名立焉,便宜行事之命出焉。” |
fāng yán jǔ xíng方言矩行 | 謂言行方正,合乎規范。 | 清·錢泳《履園叢話·科第·孝感》:“彭一庵,名瓏,字云客,長洲人,方言矩行,士林推重。” |
xíng yín zuò yǒng行吟坐詠 | 吟:吟詠;詠:歌唱。走著念誦,坐著歌唱。形容到處都在讀書。 | 《南史·郭祖深傳》:“陛下昔歲尚學,置立五館,行吟坐詠,誦聲溢境。” |
zhǔ tuō bù xíng屬托不行 | 屬:通“囑”,托付。請托為其謀利,行不通。形容為官清正,大公無私。 | 西漢·劉向《說苑·政理》:“晏子對曰:‘前臣之治東阿也,屬托不行,貨賂不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