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推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zhǐ lǐ tuī zhāng指李推張 | 謂相互推委,逃避責任。 | 清·黃六鴻《福惠全書·錢谷·比較》:“臨期聽比,無指李推張之弊。” |
tuī tāo zuò làng推濤作浪 | 作:興起。推動波濤,掀起浪頭。比喻助長壞人壞事,煽動情緒,制造事端。 | 毛澤東《文匯報的資產階級方向應當批判》:“呼風喚雨,推濤作浪,或策劃于密室,或點火于基層。” |
tuī chóng bèi zhì推崇備至 | 推崇:推重,敬佩。極其推重和敬佩。 | 清 曾樸《孽海花》第八回:“所談西國政治、藝術,石破天驚,推崇備至,私心竊以為過當。” |
zhǎn zhuǎn tuī tuō展轉推托 | 展轉:同“輾轉”,循環反復;推托:借故推延。指一再拖延推辭。 | 明·瞿佑《剪燈新話·三山福地志》:“展轉推托,遂及半年。” |
qián wǎn hòu tuī前挽后推 | 形容前后都有人幫助。 | 《左傳·襄公十四年》:“衛君必入,夫二子者,或挽之,或推之,欲無入得乎?” |
tuī chéng xiāng dài推誠相待 | 誠:誠實的心意。指以真心對待人。 | 《北齊書·慕容紹宗傳》:“我與晉州推誠相待,何忽輒相猜阻,橫生此言。” |
qióng yuán tuī běn窮源推本 | 窮:尋求到盡頭。探求事物的本源。 | 明·沈鯨《雙珠記·賣兒系珠》:“明珠懸項,窮源推本應根究。” |
tuī chéng xiāng xìn推誠相信 | 誠:真心。以誠心相待,互相信任。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5回:“臣與蜀主,推誠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殺臣之家小也。” |
tuī xián jìn shàn推賢進善 | 推薦賢士,引進好人。 | 唐·蘇鶚《杜陽雜編》上卷:“上親自考試,用絕請托之門,是時文學相高,公道大振,得路者咸以推賢進善為意。” |
shàng tuī xià xiè上推下卸 | 把責任推給上級,卸給下級,自己卻不負責任。 | |
jiě yī tuī shí解衣推食 | 推:讓。把衣服脫給別人穿;把食物讓給別人吃。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
jiě cān tuī shí解驂推食 | 驂:古代駕在車前兩側的馬。解下駕在車前兩側的馬匹,換取食物送給急需的人。指以自己的財物解救他人之急。 | 宋·蘇軾《洗玉池銘》:“維伯時父,吊古啜泣,道縫玉人,解驂推食。” |
tuī gǔ jiàn shì推轂薦士 | 轂:車輪中心;推轂:比喻推薦人才;薦:舉薦。推舉人才,引薦賢士。 | 唐·權德輿《齊成公神道碑銘序》:“其他推轂薦士,為廷臣,成天下重名碩望者,不可勝書。” |
tuī chéng xiāng jiàn推誠相見 | 指以真心對待人。推:展示;誠:誠實的心意。 | 《北齊書 慕容紹宗傳》:“我與晉州推誠相待,何忽輒相猜阻,橫生此言。” |
tuī xián rèn rén推賢任人 | 推:舉薦。推薦賢士,任用能人。 | 唐·嚴郢《駁議呂湮》:“公踐臺衡,專以推賢任人為務。” |
tuī qíng zhǔn lǐ推情準理 | 推:推測;準:定。按照情理來推測確定。 | 《魏書·禮志》:“假使八世,天子乃得事七;六世,諸侯方通祭五;推情準理,不其謬乎!” |
tuī xián xùn néng推賢遜能 | 推:舉薦;遜:退讓。舉薦賢人,讓位于能者。 | 元·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社稷寧謐,黎民樂業,皆晏推賢遜能之助。” |
yǐ cǐ lèi tuī以此類推 | 根據這一事物的道理,去推出與此類似的其它事物的道理。 | 宋·周煇《清波雜志》卷六:“宣和間,宗室圍爐次,索炭,既至,訶斥左右云:‘炭色紅,今黑,非是。’蓋嘗供熟火也。以此類推之,豈識世事艱難!” |
tuī gàn jiù shī推干就濕 | 同“推燥居濕”。 | 明·徐田臣《殺狗記·孫榮奠墓》:“三年乳哺恩愛深,推干就濕多勞頓。” |
tuī jīn sòng bào推襟送抱 | 襟、抱:指心意。向對方表示殷勤的心意。 | 南朝 梁 張充《與王儉書》:“所可通夢交魂,推襟送抱,唯丈人而已。” |
tuī lóng zuò yǎ推聾作啞 | 見“推聾妝啞”。 | 明·梅鼎祚《昆侖奴》第二折:“他說著英雄話,你怎的喬禁架,使不得推聾作啞。” |
yǐn duǎn tuī cháng引短推長 | 謂有意不露才以形己之短,顯人之長。 | 《南史·劉峻傳》:“武帝每集文士策經史事,時范云、沈約之徒皆引短推長,帝乃悅,加其賞赍。” |
qiān tuī wàn zǔ千推萬阻 | 推:推拖。阻:阻攔。多次推拖阻攔。形容百般推辭、拒絕。 | 明·朱權《荊釵記》第四十六出:“鄧尚書說親,直恁千推萬阻;見王太守樂意,卻不顧五典三綱。” |
tuī zōng míng běn推宗明本 | 推:推求;明:闡明。指推求闡明宗旨。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65卷:“其道經焉,推宗明本,窮玄極妙,總眾枝于真根,攝萬條于一要。” |
ràng zǎo tuī lí讓棗推梨 | 小兒推讓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愛。 | 《梁書 王泰傳》:“年數歲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栗于床上。群兒皆競之,泰獨不取。”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孔融傳》李賢注引《孔融家傳》:“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 |
nǐ tuī wǒ ràng你推我讓 | 指雙方互相謙讓。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卷:“他三個兀自你推我讓。” |
yǔ shí tuī yí與時推移 | 隨著世道的變化而變化以合時宜。 | 唐 李白《冬夜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吾不凝滯于物,與時推移。” |
páng tuī cè yǐn旁推側引 | 從側面啟發引導。 | 梁斌《紅旗譜》:“我旁推側引地轉著問了半天,他只說些革命的道理,不說出他們的根柢在什么地方。” |
kòu yuán tuī wěi叩源推委 | 追究其根源。 |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第六卷:“徐昌轂雖不得叩源推委,而風調高秀,十不能得五。” |
bàn tuī bàn jiù半推半就 | 推:推辭;就:靠攏;接受。一面推辭;一面接受。形容表面推辭;但內心愿意接受;假意拒絕的樣子。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驚又愛,檀口揾香腮。” |
tuī xián ràng néng推賢讓能 | 推:舉薦;讓:謙讓。舉薦賢人,讓位于能者。 | 《尚書·周官》:“推賢讓能,庶官乃和。” |
tuī lí ràng zǎo推梨讓棗 | 指兄弟友愛。 | 漢末孔融兄弟七人,融居第六,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取小者,大人問其故,答道:“我小兒,法當取小者。”見《后漢書·孔融傳》李賢注。又南朝梁王泰幼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栗于床,群兒皆競取,泰獨不取。問之,答道:“不取,自當得賜。”見 |
tuī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推之四海而皆準 | 之:代詞,指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準:準確。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處都適用。 | 西漢·戴圣《禮記·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
tuī tuī sǎng sǎng推推搡搡 | 粗暴地、接連不斷地猛推。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30回:“于是由這些妖人推推搡搡地到了第二層大院子內。” |
tuī qún dú bù推群獨步 | 推群:超出一般人。杰出超群,獨一無二。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七回:“那諸葛公彈琴退敵,謝太傅圍棋賭墅,名士大半專會摹調,只如今就算得江左夷吾,讓他推群獨步了。” |
tuī lóng zuò yǎ推聾做啞 | 假裝聾啞。指故意不理睬,假做不知。 | 元·無名氏《鬧銅臺》第二折:“我如今裝醉如癡,推聾做啞,待時守分。” |
hòu làng tuī qián làng后浪推前浪 | 后面的波浪推動前面的波浪不斷前進。多指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永不停息向前發展。 | 宋 文珦《過苕溪》詩:“只看后浪催前浪,當悟新人換舊人。” |
shàng yuán xià tuī上援下推 | 上面牽引下面推。比喻推薦引進。 | 《禮記·儒行》:“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讒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 |
cháng jiāng hòu làng tuī qián làng長江后浪推前浪 | 比喻事物的不斷前進。多指新人新事代替舊人舊事。 | 元 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二折:“水呵抵多少長江后浪推前浪,花呵早則一片西飛一片東,歲月匆匆。 |
tuī lún pěng gǔ推輪捧轂 | 古代帝王任命將帥時的隆重禮遇。 | 明·無名氏《精忠記·告奠》:“生不能請功受賞,推輪捧轂,拜將登壇。” |
tuī běn sù yuán推本溯源 | 探索根源,尋找原因。 | |
qī tuī bā zǔ七推八阻 | 比喻有意為難。 | 明 高明《琵琶記 蔡公逼試》:“我教你赴選,也只是要改換門閭,光顯祖宗,你卻七推八阻,有這許多說話。” |
jiè shuǐ tuī chuán借水推船 | 亦作“借水行舟”。謂趁勢行事。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0卷:“獄官借水推船,權把吳清收監,候病痊再審,二趙取保在外。” |
tuī sān lā sì推三拉四 | 推:推諉。找各種借口推托、阻撓。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2回:“好生給姨太太捶腿。要茶要水,別推三拉四的。” |
sān tuī liù wèn三推六問 | 推:推究;問:審問。舊時指反復審訓。 | 元 孫仲章《勘頭巾》第三折:“有他娘子將小人告到官中,三推六問,吊拷繃扒,打的小人受不過,只得屈招了。” |
tuī xián jìn shì推賢進士 | 推:舉薦。推薦賢人,引進學者。 | 唐·姚崇《答張九齡書》:“近蒙獎擢,倍勵駑庸,每以推賢進士為務,欲使公卿大夫稱職。” |
wū wū tuī ài屋烏推愛 | 猶言愛屋及烏。 | 明·許自昌《水滸記·漁色》:“蒙尊嫂留小生進里面來坐,這個都是看宋公明的分上,屋烏推愛,一時相繾綣。” |
tuī chén zhì xīn推陳致新 | ①排除陳舊的,生出新的來。指肌體內的新陳代謝。②泛指排除舊的,創出新的。 | 《東坡帖》:“吳子野勸食白粥,云能推陳致新,利膈養胃。” |
tuī zào jū shī推燥居濕 | 把干的地方讓給幼兒,自己睡在濕的地方。形容撫育孩子的辛勞。 | 《孝經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養殷勤,推燥居濕,絕少分甘。” |
tuī shí jiě yī推食解衣 | 推:讓。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別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別人吃。形容對人熱情關懷。 | 《史記 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
tuī ér guǎng zhī推而廣之 | 推展開來而且把它擴大。也指從一件事情推及其它。 | 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若其紀一事,詠一物,風云草木之興,魚蟲禽獸之流,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 |
tuī chéng jiē wù推誠接物 | 拿出真心來對待別人。 | 《晉書·劉元海載記》:“明刑法,禁奸邪,輕財好施,推誠接物,五部俊杰無不至者。” |
tuī xián xià shì推賢下士 | 推:贊許。指有地位的人能降格與有賢德的人交往 | 《梁書·徐勉傳》:“當應推賢下士,先物后身,然后可以報恩明主,克保元吉。” |
xū tuī gǔ rén虛推古人 | 虛:憑空。憑空推崇古人。 | 南朝·齊·祖沖之《辯戴法興難新歷》:“此臣以俯信偏識,不虛推古人者也。” |
shùn shuǐ tuī zhōu順水推舟 | 順著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順著某個趨勢或某種方便;說話辦事。 | 元 康進之《李逵負荊》:“你休得順水推舟,偏不許我過河拆橋。” |
tuī chéng bù gōng推誠布公 | 示人以誠,公正無私。 | 明·劉元卿《賢奕編·官政》:“亦使士大夫識得行記己用世規模,須在推誠布公,集謀廣益。” |
tuī chéng bù xìn推誠布信 | 誠:真心,誠意;信:誠實,信義。指以誠心待人,坦白無私 | 《周書·于翼傳》:“翼又推誠布信,事存寬簡,夷夏感悅,比之大小馮君焉。” |
tuī lóng zhuāng yǎ推聾裝啞 | 比喻裝作一無所知的樣子。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3回:“三藏聞言,推聾妝啞,瞑目寧心,寂然不答。” |
tuī sān dàng sì推三宕四 | 推:推諉;宕:拖延。形容一再推諉拖延。 | 曾樸《孽海花》第五回:“原來倉樵欠了米店兩個月的米賬,沒錢還他,那店伙天天來討,總是推三宕四,那討賬人發了急,所以就吵了起來。” |
yǒu xíng kě jiǎn,yǒu shù kě tuī有形可檢,有數可推 | 推:推求。有形跡可檢驗,有數據可推求 | 南朝·宋·祖沖之《辨戴法興難新歷》:“遲疾之率,非出神怪,有形可檢,有數可推。” |
tuī jǐ jí wù推己及物 | 同“推己及人”。 | 宋·程顥《二程遺書》第11卷:“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 |
tuī dōng zhǔ xī推東主西 | 猶言推三阻四。 | 元·鄭廷玉《后庭花》第四折:“你休推東主西,可甚么‘三從四德’,那些個‘家有賢妻’。” |
tuī xián lè shàn推賢樂善 | 推:推崇;樂:愛好。推崇賢人,愛好善事。 | 《晉書·傅玄傳》:“疾惡如仇,推賢樂善,常慕季文子、仲山甫之志。” |
shùn shuǐ tuī chuán順水推船 | 比喻順應情勢說話行事。 | 元·王實甫《破窯記》第一折:“擠眉弄眼,俐齒伶牙,攀高接貴,順水推船。” |
yī tuī liǎng sǎng一推兩搡 | 形容一再推托。 | |
tuī zhōu yú lù推舟于陸 | 推船在陸地上行,比喻勞而無功。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運》:“今蘄行周于魯,是猶推舟于陸也!勞而無功,身必有殃。” |
fǎn fù tuī qiāo反復推敲 | 多次捉摸,選擇最佳方案。 | 《詩話總龜》:“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著‘推’字,煉之未定。” |
míng tuī àn jiù明推暗就 | 表面上推拒,暗地里接受。形容裝腔作勢、假意拒絕的樣子。 | 清 李漁《慎鸞交 債餌》:“那老婆子走來央求我,被我故意作難,說了幾句明推暗就的話,少不得我前腳走到,他后腳自會趕來。” |
tuī chén chū xīn推陳出新 | 推出糧倉里的舊糧;更換新糧。引申為剔除舊事物中的糟粕;吸取精華;使之向新的方向發展。陳:倉儲存的舊糧。 | 《明史 范濟傳》:“嚴偽造之條,開倒換之法,推陳出新,無耗無阻。” |
tuī xīn zhì fù推心致腹 | 見“推心置腹”。 | 宋·王禹偁《請撰大行皇帝實錄表》:“故得百萬之師,如臂使指,億兆之眾,推心致腹。” |
tuī chéng zhì fù推誠置腹 | 同“推心置腹”。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二卷:“吾推誠置腹,何愁彼不賓服?” |
tuī chéng dài wù推誠待物 | 誠:真心;物:他人。以誠心對人。 | 《明史·鄒智傳》:“陛下豈不欲推誠待物哉?由其進身之初,多出私門,先有以致陛下之厭薄。” |
hù xiāng tuī tuō互相推托 | 彼此之間互相推托,誰也不愿承擔責任。 | 《新刊大宋宣和遺事》:“彼此互相推托,皆齊之不收,反遺之以與金人用。” |
yī cǐ lèi tuī依此類推 | 按此標準向同類推理。 | 宋·周煇《清波雜志》第六卷:“蓋嘗供熟火也,以此類推之,豈識世事艱難!” |
tuī bō zhù lán,zòng fēng zhǐ liáo推波助瀾,縱風止燎 | 瀾:大波浪。比喻從旁鼓動,助長事物的聲勢,擴大影響。 | 隋·王通《文中子·問易》:“真君、建德之事,適足推波助瀾、縱風止燎爾!” |
yǒu qián néng shǐ guǐ tuī mò有錢能使鬼推磨 | 俗語。舊時形容金錢萬能。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正是‘官無三日緊’,又道是有錢能使鬼推磨。” |
tuī xīn zhì fù推心置腹 | 把赤誠的心交給人家。比喻真誠待人。推:拿出;置:安放。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光武帝紀》:“蕭王推赤心置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
tuī sān āi sì推三挨四 | 推:推諉。形容一再推諉拖延。 | 茅盾《第一階段的故事》:“幾次叫你做個手腳,你總是推三挨四,還打官話。” |
liù wèn sān tuī六問三推 | 謂反復審訊。 | 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折:“我是個婦女家,怎熬這六問三推。” |
tuī sān tuī sì推三推四 | 同“推三阻四”。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27回:“你這家伙膽小怕死,還推三推四咧!你不敢去,我一個人也敢去!” |
qiáng dǎo zhòng rén tuī墻倒眾人推 | 墻已經倒了;大家還要再推一把。比喻當一個人失勢時;大家都攻擊他。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罷了!好奶奶們,‘墻倒眾人推’,那趙姨娘原有些顛倒。” |
tuī jǐ jí rén推己及人 | 用自己的意志去推想別人的心意。 指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 宋 朱熹《與范直閣書》:“學者之于忠恕,未免參校彼己,推己及人則宜。” |
tuī bō zhù lán推波助瀾 | 使水掀起波浪。比喻從旁鼓動;助長其聲勢;使事態擴大。瀾:大波浪。 | 隋 王通《文中子 問易》:“真君、建德之事,適足推波助瀾、縱風止燎爾!” |
yǔ shì tuī yí與世推移 | 隨著世道的變化而變化以合時宜。 | 《楚辭 漁父》:“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
xiào duǎn tuī cháng校短推長 | 見“校短量長”。 | 唐·馮宿《魏府狄梁公祠堂碑》:“樓伊侈謀,將易儲皇。公陳不可,校短推長。” |
tuī lóng zhuāng yǎ推聾妝啞 | 謂裝作不聞不問,什么都不知道。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3回:“三藏聞言,推聾妝啞,瞑目寧心,寂然不答。” |
sòng bào tuī jīn送抱推襟 | 真誠相待的意思。 | 清·陳康祺《燕下鄉脞錄》第16卷:“康祺獨怪容甫愛少宰曠代之知,復得儀征相國、鎮洋制府送抱推襟,殷殷以國土相期待。” |
yǒu qián shǐ dé guǐ tuī mò有錢使得鬼推磨 | 推磨:指辛苦勞累的工作。形容金錢萬能。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十卷:“常言道:‘有錢使得鬼推磨。’我們不少的是銀子,匡得將來買上買下。” |
tuī sān zǔ sì推三阻四 | 找各種借口推托、阻撓。 | 元 無名氏《鴛鴦被》第一折:“非是我推三、推三阻四;這事情應難、應難造次。” |
yī tuī liù èr wǔ一推六二五 | 原是珠算斤兩法口訣。比喻推卸干凈 | 浩然《艷陽天》第127章:“你想一推六二五地混過關去,辦不到!” |
pěng gǔ tuī lún捧轂推輪 | 扶著車轂推車前進。古代帝王任命將帥時的隆重禮遇。 | 《七國春秋平話》卷上:“燕王并大臣捧轂推輪,邀樂毅上黃金臺,受天子百官之禮,與樂毅掛印為帥。” |
tuī tiān qiǎng dì推天搶地 | 形容亂推亂搡。 | 元·無名氏《神奴兒》第一折:“大嫂你靠這壁,休推天搶地。” |
hù xiāng tuī wěi互相推諉 | 諉:也作“委”,推辭;推諉:把責任推給別人。彼此之間互相推托,誰也不愿承擔責任。 | 明·李贄《焚書·因記往事》:“甚至互相推托,以為能明哲。” |
tuī chéng ài wù推誠愛物 | 物:他人。拿出誠心去愛護他人。 | 唐·陳子昂《九隴縣獨孤丞遺愛碑》:“力行務仁,推誠愛物。” |
tuī kū shé fǔ推枯折腐 | 猶言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勢力極易打垮。 | 晉·袁宏《后漢紀·光武帝紀》:“今我至京師,陳上谷、漁陽兵馬之眾,還出太原、代郡,反復數十日,歸發突騎以奔烏合之眾,如推枯折腐耳。” |
tuī mén rù jiù推門入桕 | 桕:門上容納榫頭的槽。比喻兩相湊合。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0卷:“死了,兩個正是推門入桕。免不得買具棺木盛殮,把去燒了。” |
tuī wáng gù cún推亡固存 | 推翻行亡道之國,鞏固行存道之邦。 | 《尚書·湯誓》:“佑賢輔德,顯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
tuī jiū gēn yuán推究根源 | 推究:推求論究。推求根本,論究來源。 | 《北史·蘇綽傳》:“欲使察獄之官,精心悉意,推究根源。” |
huì bài tuī guò諱敗推過 | 諱:隱瞞。隱瞞失敗,推托過失。 | 晉·習鑿齒《司馬景王引過》:“若乃諱敗推過,歸咎萬物,常執其功,而隱其表,上下離心。” |
dōng tuī xī zǔ東推西阻 | 推:推諉;阻:阻撓。找各種借口推托、阻撓。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五回:“都氏只是揀精剔肥,東推西阻,媒婆說得丑些,又落得好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