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俗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jī xí chéng sú積習成俗 | 一種做法反復多次實施就成了習俗。 | 晉 申紹《上疏陳時務》:“宰相侯王,迭以侈麗相尚,風靡之化,積習成俗,臥薪之諭,未足甚焉。” |
gāo qíng mài sú高情邁俗 | 邁:超過,超逸。情致高雅脫俗。 | 元·夏文彥《圖繪寶鑒·唐》:“野逸不群,高情邁俗,張藻之亞也。” |
yī biǎo fēi sú一表非俗 | 形容人的儀表非比尋常。 |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他生在無憂愁太平時務,空生得貌堂堂一表非俗。”元·無名氏《鴛鴦被》第一折:“天生的一表非俗,匹配得你過。” |
yáng qīng lì sú揚清厲俗 | 發揚清操,激勵世俗。 | 《梁書·處士傳·諸葛璩》:“璩安貧守道,悅《禮》敦《詩》,未嘗投刺邦宰,曳裾府寺,如其簡退,可以揚清厲俗。” |
xǐng fāng guān sú省方觀俗 | 省:察看。觀察各地風俗民情。 | 《周書·竇熾傳》:“得一睹誅剪鯨鯢,廓清寰宇,省方觀俗,登岳告成,然后歸魂泉壤。” |
biàn gǔ yì sú變古易俗 | 改變傳統的法制和習俗。 | 《楚辭 九辯》:“變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舉肥。” |
hún sú hé guāng渾俗和光 | 渾俗:與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鋒芒,與世無爭。也比喻無能,不中用。 | 先秦 李耳《老子》:“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塵。” |
huǐ fēng bài sú毀風敗俗 | 敗壞良好的風俗。同“傷風敗俗”。 | 《晉書 劉毅傳》:“毀風敗俗,無益于化;古今之失,莫大于此。” |
qī shì huò sú欺世惑俗 | 欺騙世人,破壞習俗。 | 郭沫若《惠施的思想與性格》:“在思想革命的時期,一種學論初出世時,誰不受人非難,被詆為非圣無法,離經畔道,欺世惑俗,乃至處于極刑呢?” |
fán táo sú lǐ凡桃俗李 | 平凡、普通的桃花和李花。比喻庸俗的人或平常的事物。 | 明·王冕《題墨梅圖》:“凡桃俗李爭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 |
wéi shì jué sú違世絕俗 | 同“違時絕俗”。 | 宋·陳師道《上蘇公書》:“謝公江海之士,違世絕俗乃其常耳。” |
fēng yí sú yì風移俗易 | 移:改變。轉移風氣,改變習俗。 | 漢·班固《答賓戲》:“因勢合變,遇時之容,風移俗易,乖迕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
jué guó shū sú絕國殊俗 | 絕國:異國。殊俗:不同的風俗。指身在異國不同風俗的地方。 | 《文子·精誠》:“天下莫不仰上之德,象主之旨,絕國殊俗,莫不重譯而至,非家至而人見之也。” |
jīng shì zhèn sú驚世震俗 | 見“驚世駭俗”。 | 宋·王安石《余姚縣海塘記》:“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為,而其所謂能者,務出奇為聲威,以驚世震俗。” |
gǎi sú qiān fēng改俗遷風 | 遷:改。改變風俗習氣。 | 《梁書·何胤傳》:“兼以世道澆暮,爭詐繁起,改俗遷風,良有未易。” |
jiù shí lì sú救時厲俗 | 匡救時弊,糾正風氣。 | 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先秦學者生當亂世,目擊民艱,其立論大率以救時厲俗為主。” |
chāo rán jué sú超然絕俗 | 高超得完全不同凡俗。謂遠過于尋常之輩。漢·班固《為第五倫薦謝夷吾疏》:“方之古賢,實有倫序,采之于今,超然絕俗,誠社稷之蓍龜,大漢之棟甍。”宋·陸游《與姜特立書》:“《繭庵記》及《初營》、《落成》二詩,大老手筆,超然絕俗。” | 漢·班固《為第五倫薦謝夷吾疏》:“方之古賢,實有倫序,采之于今,超然絕俗,誠社稷之蓍龜,大漢之棟甍。” |
zuò zhèn yǎ sú坐鎮雅俗 | 坐鎮:安坐而以德威服人;雅俗:文雅和粗俗。安坐而可以威服風雅之士或流俗之人。 | 南朝·梁·任乧《為蕭揚州薦士表》:“暕坐鎮雅俗。弘益已多。” |
sú yàn kǒu bēi俗諺口碑 | 俗:通俗。諺:諺語。口碑:指流傳的口頭俗語。廣泛流傳的通俗的諺語和俗語。 | |
bù sēng bù sú不僧不俗 | 僧:指和尚。指不三不四,不倫不類。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張廷秀逃生救父》:“倘一時沒眼色,配著個不僧不俗如醉如癡蠢物,豈不誤了終身?” |
chāo sú jué wù逴俗絕物 | 猶言超世絕俗。 | 清·周亮工《書影》第五卷:“吾無務為逴俗絕物之行,而天下已不能不群然趨向。” |
xiāng yán chéng sú相沿成俗 | 因襲某種做法傳下來,形成風俗習慣。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93回:“又龍舟競渡之戲,亦因拯救屈原而起,至今自楚至吳,相沿成俗。” |
fán fū sú zǐ凡夫俗子 | 泛指平庸的人。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09回:“瞧我這凡夫俗子,不能交通神明,所以夢都沒有一個。” |
bài sú shāng huà敗俗傷化 | 指敗壞社會道德風氣。 | 《漢書 敘傳下》:“侯服玉食,敗俗傷化。” |
jué sú lí shì絕俗離世 | 絕俗:與世隔絕。遠離世俗塵世。 | 東漢·班固《漢書·王褒傳》:“何必偃卬詘信若彭祖,昫噓呼吸如僑、松,眇然絕俗離世哉!” |
kuāng miù zhèng sú匡謬正俗 | 糾正錯誤,矯正陋習。 | 唐·顏師古有《匡謬正俗》八卷。田北湖《與某生論韓文書》:“嗟呼!后人之于古人,人譽亦譽,人毀亦毀,因其一節之長,遺其全體之短,習非勝是,好惡不公,有起而匡謬正俗者,輒謂傷忠厚焉。” |
sú xià wén zì俗下文字 | 指為應付世事而寫的平庸的應酬文章。 | 唐·韓愈《與馮宿論文書》:“時時應事作俗下文字,下筆令人慚。” |
yí shì jué sú遺世絕俗 | 遺世:遺棄世間之事。脫離社會獨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來。 | 宋·蘇軾《前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
chāo sú jué shì超俗絕世 | 謂超出世俗,無人可比。 | 漢·趙壹《非草書》:“夫杜崔張之,皆有超俗絕世之才,博學余暇游手于斯。” |
bài sú shāng fēng敗俗傷風 | 指敗壞社會道德風氣。 | 參見“敗俗傷化”。 |
rù xiāng wèn sú入鄉問俗 | 進入一個地方,先要問清那里的習俗,以求適應當地的情況。 | 《解放日報》1944.4.5:“我們要吸收群眾的經驗,一定要‘入鄉問俗’。” |
xí sú yí xìng習俗移性 | 風俗習慣可以改變人的習性。 | 春秋 齊 晏嬰《晏子春秋 雜上》:“晏聞:汩常移質,習俗移性。” |
fēng sú rén qíng風俗人情 | 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 | 唐 杜牧《唐故范陽盧秀才墓志》:“因言燕趙間山川夷險,教令風俗人情之所短長。” |
cóng sú jiù jiǎ從俗就簡 | 依照通俗的做法,以求簡易。 | 宋 周輝《清波別志》卷下:“今士人有作一二十字簡帖,必旋檢本,模仿筆畫,從俗就簡。 |
biān yōng zhēn sú砭庸針俗 | 砭:古代治病用的石針,治療。救治凡庸鄙陋。 | 清 龔煒《巢林筆談 雙忠寺碑文》:“其論足以扶教維風,其文足以砭庸針俗,卓識大力,一空當世作者。” |
fèn shì jí sú憤世疾俗 | 見“憤世嫉俗”。 | 魯迅《熱風·隨感錄三十八》:“他們必定自己覺得思想見識高出庸眾之上,又為庸眾所不懂,所以憤世疾俗,漸漸變成厭世家,或‘國民之敵’。” |
huà mín chéng sú化民成俗 | 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風尚。 | 西漢·戴圣《禮記·學記》:“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
cū sú zhī bèi粗俗之輩 | 指莊稼人或佃農,現指缺乏文化教養、行為、意識粗野庸俗的人。 | |
yǎ sú gòng shǎng雅俗共賞 | 雅俗:文雅和粗俗。舊時把文化高的人稱“雅人”;把沒文化的人稱“俗人”;賞:欣賞。無論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賞。形容藝術水平既高雅又通俗;能為各種人所接受。 | 明 孫仁儒《東郭記 綿駒》:“聞得有綿駒善歌,雅俗共賞。” |
shāng jiào bài sú傷教敗俗 | 見“傷化敗俗”。 | 明·馬中錫《罪言》:“今諸小道家淺陋無理,葬得善地,雖殺人巨盜,亦可獲福;課得美占,雖弒父與君,亦無大害。傷教敗俗,莫過于此。” |
wèi néng miǎn sú未能免俗 | 沒能夠擺脫開自己不以為然的風俗習慣。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任誕》:“未能免俗,聊復爾耳。” |
jī tān lì sú激貪厲俗 | 謂抑制貪婪之風,勸勉良好的世俗。 | 《梁書·蕭穎達傳》:“在于布衣,窮居介然之行,尚可以激貪厲俗,惇此薄夫。” |
bái dīng sú kè白丁俗客 | 白丁:沒有功名的平民。泛指粗俗之輩。 | 明 無名氏《龐掠四郡》第一折:“往來無白丁俗客,談笑有上士高賓。” |
gāo shì hài sú高世駭俗 | 高世:超出世人;駭:驚嚇,震驚。具有令一般人吃驚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 |
jū sú shǒu cháng拘俗守常 | 指受世俗平庸見解的束縛。 | 晉 葛洪《抱樸子 論仙》:“而淺識之徒,拘俗守常,咸曰世間不見仙人,便云天下必有此事。” |
ē shí qū sú阿時趨俗 | 阿:迎合。迎合時尚和世俗。 | 惲代英《再復畢幾庵書》:“故辦雜志者,當研究社會心理(然此決非阿時趨俗,只以順其勢而利導之耳)。” |
bì sú qū xīn避俗趨新 | 避:舍棄;趨:奔赴,趨向。指舍棄舊俗而追求新潮。 | 葉圣陶《未厭集 苦辛》:“‘拜年’有什么意義呢?無非是崇尚虛文的陋俗罷了。于是相率不‘拜年’,表示避俗趨新。” |
yī mín tóng sú一民同俗 | 謂使人民的思想風俗齊同。 | 語出《晏子春秋·問上十八》:“古者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
biàn fēng yì sú變風易俗 | 指改變舊的風氣和習俗。 | 《史記 平津侯主父列傳》:“向使秦緩其刑罰,薄賦倒斂……變風易俗,化于海內,則世世必安矣。” |
mǐn shí bìng sú憫時病俗 | 指憂慮時俗。 | 宋 曾鞏《答李訟書》:“足下自稱有憫時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 |
jīng shì hài sú驚世駭俗 | 世、俗:指一般人。使一般人感到驚駭。 | 明 劉基《賈性之市德齋記》:“是皆為驚世駭俗,而有害于道。” |
suí sú yǎ huà隨俗雅化 | 隨著時俗風尚恰到好處地改變裝飾。 | |
sú bù kě nài俗不可耐 | 庸俗得使人受不了。俗:庸俗;耐:忍受。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鋌,可三四兩許,秀才掇內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 |
jīng shì jué sú驚世絕俗 | 謂卓絕特異,使世人震動。 | 宋·蘇軾《王元之畫像贊》:“公之所為,必將驚世絕俗,使斗筲穿窬之流心破膽裂。” |
shāng huà bài sú傷化敗俗 | 敗壞教化和風俗。 | 《漢書·貨殖傳》:“又況掘冢搏掩,犯奸成富,曲叔、稽發、雍樂成之徒,猶夏齒列,傷化敗俗,大亂之道也。” |
xǐng sú guān fēng省俗觀風 | 省:察看。觀察各地風俗民情。 | 《隋書·煬帝紀》:“省俗觀風,爰屆幽朔。” |
dūn fēng lì sú敦風厲俗 | 使民風純樸敦厚。 | 《魏書 郭祚傳》:“是以先王沿物之情,為之軌法,故八刑備于昔典,奸律炳于來制,皆所以謀其始跡,訪厥成罪,敦風厲俗,永資世范者也。” |
tōng sú yì dǒng通俗易懂 | 廣大人民群眾都能懂得。 | 鄧小平《躍進中原的勝利形勢與今后的政策策略》:“這十六個字,通俗易懂。” |
bù tóng liú sú不同流俗 | 流俗:流行的習俗。與世俗習氣不同。形容品德高尚。 | 《禮記 射義》:“不從流俗。 |
chāo chén chū sú超塵出俗 | 塵、俗:指塵世、人間;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后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劉孝標注引謝承《后漢書》:“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 |
rù guó wèn sú入國問俗 | 國:原指都城,后多指國家。到別的國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風俗習慣。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
zhēng tiān kàng sú爭天抗俗 | 與大自然斗爭,同落后的風俗習慣抗衡。 | |
wéi shí jué sú違時絕俗 | 違背世俗常情,與眾不同。 | 《后漢書·獨行傳·范冉》:“冉好違時絕俗,為激詭之行。” |
fèn shì jí sú忿世嫉俗 | 同“憤世嫉俗”。 |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自尊至者,不平恒繼之,忿世嫉俗,發為巨震,與對跖之徒爭衡。” |
yí fēng gǎi sú移風改俗 | 改變舊的風俗習慣。同“移風易俗”。 | 《宋書 樂志一》:“移風改俗,致和樂之極。” |
liú fēng yú sú流風馀俗 | 遺留的風氣、習俗。 | |
fán tāi sú gǔ凡胎俗骨 | 凡:平庸,尋常。指人間普通平庸的人。 | 明·無名氏《蕉帕記》第三出:“向來偏覓多人,皆系凡胎俗骨,無可下手。” |
fēng yí sú gǎi風移俗改 | 移:改變。轉移風氣,改變習俗。 | 晉·李氏《先賢行狀》:“遷濟陰太守,以德讓為政,風移俗改。” |
xí fēi chéng sú習非成俗 | 指習慣于不好的東西而成風尚。 | 晉·葛洪《抱樸子·疾謬》:“杯觴路酌,弦歌行奏,轉相高尚,習非成俗。” |
cǎi fēng wèn sú采風問俗 | 風:歌謠;俗:風俗。采集歌謠,訪問風俗。 | 清 俞蛟《夢廠雜著 潮嘉風月》:“采風問俗,紀載宜詳;品翠題紅,篇章爭麗。” |
dá shì bá sú達士拔俗 | 達士:達觀的人;拔俗:不同凡俗。達觀的人總是超凡脫俗。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仲長統傳》:“至人能變,達士拔俗。” |
fèn shì jí sú憤世嫉俗 | 憤:憎惡;不滿;世、俗:指當時的社會現狀;嫉:仇恨。指對不合理的社會現狀和各種習俗表示憤恨與憎惡。 | 唐 韓愈《雜說》:“然吾觀于人,其能盡其性而不類于禽獸異物者,希矣。將憤世嫉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為乎?” |
bì shì lí sú避世離俗 | 逃避濁世,超脫凡俗。 | 東漢 王充《論衡 定賢》:“以清節自守,不降志辱身為賢乎?是則避世離俗,長沮、桀溺之類也。” |
fèn shí jí sú憤時疾俗 | 同“憤世嫉俗”。 | 《明史·姜士昌傳》:“居恒憤時疾俗,欲以身挽之。” |
suí sú fú chén隨俗浮沉 | 自己沒有一定的想法,隨著潮流走。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 |
shāng fēng bài sú傷風敗俗 | 傷:損傷;敗:敗壞。敗壞社會風氣。多用來譴責道德敗壞的行為。 | 《魏書 游明根傳附肇》:“肇,儒者,動存名教,直繩所舉,莫非傷風敗俗。” |
rù bāng wèn sú入邦問俗 | 見“入國問俗”。 | 葉圣陶《席間》:“‘入邦問俗,古之道也。’主人唱著古人的調子。” |
liú fēng yú sú流風余俗 | 指遺留的風氣、習俗。 | 宋·王安石《虔州學記》:“同四海于一堂之上,而流風余俗,詠嘆之不息,凡以此也。” |
huà mín yì sú化民易俗 | 教化百姓,改變風俗。 | 西漢·戴圣《禮記·學記》:“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而遠者懷之。” |
diào fēng biàn sú調風變俗 | 猶言移風易俗。 | 《南齊書·崔祖思傳》:“詳察朝士,有柴車蓬館,高以殊等;雕墻華輪,卑其稱謂。馳禽荒色,長違清編,嗜音酣酒,守官不徙,物識義方,且懼且勸,則調風變俗,不俟終日。” |
dùn shì jué sú遁世絕俗 | 見“遁世離俗”。 |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一:“能使人有孤臣孽子擯棄而不容之感,遁世絕俗之悲,泥而不滓,蟬蛻污濁之外者,詩也。” |
rù xiāng suí sú入鄉隨俗 | 到一個地方;就順從當地習俗。常用以形容隨遇而安。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大寧道寬禪師》:“雖然如是,‘且道入鄉隨俗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西天梵語,此土唐言。’” |
yí fēng yú sú遺風余俗 |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 | 漢 賈誼《治安策》:“曩之為秦者,今轉而為漢矣,然其遺風余俗,猶尚未改。” |
kuāng shí jì sú匡時濟俗 | 匡:糾正;濟:救助。拯救社會時局和風氣,使之歸于正道。 | 唐 元稹《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策一道》:“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漢征極諫而文學稍進,匡時濟俗,罔不率繇。” |
shí yí sú yì時移俗易 | 移:變動;易:改換。時代變了,社會風氣也變了。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齊俗訓》:“是故世異則事變,時移則俗易。” |
qì sú chū jiā棄俗出家 | 棄:放棄;俗:塵俗。放棄世俗出家為僧尼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回:“今有這個表弟姓魯,是關西軍漢出身,因見塵世艱辛,情愿棄俗出家。” |
wéi shì guāi sú違世乖俗 | 同“違時絕俗”。 | 清·管同《餓鄉記》:“故非違世乖俗,廉恥禮義之士,不得至是鄉。” |
fēi dùn lí sú飛遁離俗 | 飛遁:指隱退。指隱退而遠離塵俗。 | 三國 魏 曹植《七啟》:“隱居大荒之庭,飛遁離俗。” |
wéi xiāng fù sú違鄉負俗 | 離別家鄉,違背世俗。 | 南朝·陳·徐陵《勸進梁元帝表》:“昔蘇季、張儀違鄉負俗,尚復招三方以事趙,請六國以尊秦。” |
qiān fēng yí sú遷風移俗 | 猶言移風易俗。 | 《孔子家語·六本》:“擇君所以求仕,擇方所以修道;遷風移俗者嗜欲移性,可不慎乎?” |
yí fēng zhèn sú移風振俗 | 改變風氣,振興習俗。 | 《新唐書 劉祥道傳》:“以去就之官,臨茍且之民,欲移風振俗,烏可得乎?” |
biàn róng gǎi sú變容改俗 | 指改變風貌習俗。 | 《呂氏春秋 上德》:“教變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謂順情。” |
fěi yù zài sú誹譽在俗 | 誹:指誹謗;譽:贊揚;俗:風氣、習慣。誹謗或贊揚在于當時的風習。后來引申指風氣、習慣的作用非常大。 | 漢·劉安《淮南子·齊俗訓》:“故趨舍同,誹譽在俗;意行鈞,窮達在時。” |
zhēn gāo jué sú貞高絕俗 | 高尚堅貞的節操超出普通人。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劉陶列傳》:“竊見故冀州刺史南陽朱穆,前烏桓校尉臣同郡李膺,皆履正清平,貞高絕俗。” |
bù luò sú tào不落俗套 | 落:停留,定正。不因襲陳舊的格式。 | 臧克家《京華練筆三十年》:“我學習寫點評論性質的文章,給自己立兩個標準。一個是獨立思考,另一個是不落俗套。” |
wéi shì yì sú違世異俗 | 同“違時絕俗”。 | 《宣和書譜·宣召紀》:“米芾性好潔,世號‘水淫’,違世異俗,每與物迕,人又名米顛。” |
yí shì yuè sú遺世越俗 | 超脫世俗。 | 三國·魏·曹植《七啟》:“亦將有才人妙妓,遺世越俗,揚《北里》之流聲,紹《陽阿》之妙曲。” |
rù jìng wèn sú入境問俗 | 進入別的國家;先問明有哪些禁止的事;以免違犯。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
qí fēng yì sú奇風異俗 | 奇特的習慣和風俗。 | 郭沫若《蘇聯紀行·七月十二日》:“街頭每見奇風異俗。每有女子頭頂一件大罩袍,臉前垂一黑色厚紗幔。” |
yì sú yí fēng易俗移風 | 改變習俗,轉移風氣。 | 晉·常璩《華陽國志·梓童士女》:“其高者,則嚴君味道,易俗移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