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罪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zuì bù jí nú罪不及孥 | 孥:妻子與兒女的統稱。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0卷:“雖然罪不及孥,只是我死之后,無路可投。” |
gāi dāng hé zuì該當何罪 | 當:承擔。應該承擔什么罪。 | 曾樸《孽海花》第二回:“你還想引誘良家子弟,該當何罪?” |
zuò jiān fàn zuì作奸犯罪 | 作奸犯科。 | 司馬紫煙《荒野游龍》第二章:“她不禁一嘆道:‘月黑風高,正是作奸犯罪的好時刻,老天爺好象在幫壞人的忙呢!’” |
zuì jǐ zé gōng罪己責躬 | 罪己:歸罪于己;躬:自己。責備并歸罪于自己。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29卷:“罪己責躬不可無,然亦不當長留在心胸為悔。” |
huǐ zuì zì xīn悔罪自新 | 悔改罪行,重新做人。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2回:“陳穆公亦有使命至晉,代衛鄭致悔罪自新之意。” |
zì qǔ zuì lì自取罪戾 | 指自招罪過。亦作“自取咎戾”。 | 清 陳忱《水滸后傳》第十二回:“豈不知元帥虎威,馬到成功?焉敢復生貳心,自取罪戾。” |
xīng shī wèn zuì興師問罪 | 宣布對方罪狀;發兵討伐。形容群起而嚴厲斥責對方的過失。興、動:發動;師:軍隊;眾:大隊人馬。 | 宋 沈括《夢溪筆談》:“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禮樂,下令國中,悉用蕃書、胡禮,自稱大夏。朝廷興師問罪。” |
zuì gāi wàn sǐ罪該萬死 | 罪孽深重;判一次死刑還不足以抵罪。(萬死:死一萬次)。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娘娘道此怪物,不可容留,隨命侍者領去,棄之溝瀆。婢子罪該萬死。” |
wěi zuì yú rén委罪于人 | 委:推委。把罪責推卸給別人。 | |
fù zuì yǐn tè負罪引慝 | 謂引咎自責。 | 《書·大禹謨》:“[舜]負罪引慝,祇載見瞽螋。”蔡沈集傳:“負罪,自負其罪,不敢以為父母之罪;引慝,自引其慝,不敢以為父母之慝也。” |
qiān gǔ zuì rén千古罪人 | 形容犯的罪永遠被人記著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三回:“不獨老楊禽獸,作千古罪人,即弟輩以小人之心推測君子,亦應抱愧。” |
yù jiā zhī zuì欲加之罪 | 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十年》:“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
hú sù fú zuì觳觫伏罪 | 觳觫:恐懼得發抖的樣子。指惶恐認罪。 | 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
zuì yǐ gōng chú罪以功除 | 所犯的罪行可以用功勞來抵除。指將功折罪。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臣聞《春秋》之義,罪以功除;圣王之祀,臣有五義。” |
zuì bù kě huàn罪不可逭 | 罪責不可逃避。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97回:“某等不能速來歸順,罪不可逭。” |
sǐ yǒu yú zuì死有余罪 | 猶死有余辜。 | 東漢·班固《漢書·平當傳》:“吾居大位,已負素餐之責矣,起受侯印,還臥而死,死有余罪。” |
zuì niè shēn zhòng罪孽深重 | 孽:惡事;罪過。罪惡極重。也作“罪惡深重”。 | 明 朱國禎《涌幢小品 流賊》:“上以其罪惡深重,非他盜比,磔于西市。” |
huái bì wéi zuì懷璧為罪 | 璧:寶玉。身藏寶玉,因此獲罪。比喻有才能而遭忌妒、迫害。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華歆傳》:“本無拒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單車遠行,將以懷璧為罪,愿賓客為之計。” |
wáng zǐ fàn fǎ,shù mín tóng zuì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 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樣處以罪刑。指王法對于王子、平民是一樣的。 | 《野叟曝言》第六七回:“眾人都道說那里話,王子犯法,庶民同罪,這是因奸殺命的事,既犯到官,還有活命的嗎。” |
chū rù rén zuì出入人罪 | 指法庭裁判錯誤,把有罪的人認為無罪,把無罪的人認為有罪。 | 宋 王禹偁《用刑論》:“然見其用刑與古相戾,何者?今法吏所禁之切者曰:‘故出入人罪而已。’” |
tāo tiān zuì xíng滔天罪行 | 滔天:漫天。比喻罪惡極大。 | 毛澤東《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除對親日派破壞抗日、襲擊人民軍隊、發動內戰之滔天罪行,另有處置外……” |
yán zhī wú zuì,wén zhī zú jiè言之無罪,聞之足戒 | 言:說話;聞:聽話;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進言的人沒有罪過,聽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 清·汪琬《詩說序》:“詩獨主志,所為主文譎諫,與言之無罪,聞之足戒者,其詞則隱,其旨則微。” |
gōng shǒu zuì kuí功首罪魁 | 魁:為首的。功最高,罪最重。 | 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朱熹注:“有功者,未有大于五霸;有過者,亦未有大于五霸,故五霸者功之首,罪之魁也。” |
xīng shī jiàn zuì興師見罪 | 興師:起兵。發動軍隊,聲討罪過。形容群起而嚴厲斥責對方的過失。 | 明·無名氏《衣錦還鄉》第一折:“今有沛公無禮,他先入關中,封秦府庫,改秦苛法,某欲興師見罪。” |
fù jīng xiè zuì負荊謝罪 | 見“負荊請罪”。 | 金·馬鈺《滿庭芳·謝咸陽王法師》詞:“追悔無由,不免放效廉頗。專專負荊謝罪,望吾師、痛撻則個。” |
shǎng láo fá zuì賞勞罰罪 | 見“賞功罰罪”。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4回:“吾人奉命討之,諸君幸皆努力向前。大軍到處,不得擾民。賞勞罰罪,并不徇縱。” |
yǐ gōng shú zuì以功贖罪 | 贖:抵償。用功勞抵消罪過。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凌統傳》:“以功贖罪。” |
tì zuì yáng替罪羊 | 古代猶太教祭禮是替人承擔罪過的羊。比喻代人受過。 | 張平《抉擇》:“你豈不是隨時都會做替罪羊?” |
yǎn zuì shì fēi掩罪飾非 | 掩:遮蓋。掩飾錯誤和罪過。 | 《明史·徐學詩傳》:“蓋嵩權力足以假手下石……文詞便給足以掩罪飾非。” |
zuì zé nán táo罪責難逃 | 因為犯罪,在法律上應承擔的責任是難以逃卻的。 | 明·王守仁《批右江道移置鳳化縣南丹衛事宜呈》:“若其因循玩愒,隳績廢事,非獨自敗壞,抑且罪責難逃。” |
zuì nì shēn zhòng罪逆深重 | 指做了很大的壞事,犯了很大的罪。同“罪孽深重”。 | 宋 歐陽修《與十四弟書》:“某罪逆深重,不自死滅。” |
zuì yè shēn zhòng罪業深重 | 指做了很大的壞事,犯了很大的罪。 | 宋 歐陽修《與十四弟書》:“某罪逆深重,不自死滅。” |
zhī wǒ zuì wǒ知我罪我 | 形容別人對自己的毀譽。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
pǐ fū wú zuì,huái bì qí zuì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 百姓本沒有罪,因身藏璧玉而獲罪。原指財寶能致禍。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桓公十年》:“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
wèi zuì qián táo畏罪潛逃 | 潛:暗中。犯了罪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走。 | 郭沫若《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方士侯生、盧生等騙了始皇幾年,畏罪潛逃。” |
fá bù dāng zuì罰不當罪 | 罰:處罰;當:相當;相稱。所作的處罰與所犯的罪行不相稱。 | 先秦 荀況《荀子 正論》:“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 |
fá zuì diào mín伐罪吊民 | 伐:討伐。吊:慰問。討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為發動戰爭的口號。 | 南朝(梁)任方《百辟勸進今上箋》:“伐罪吊民,一匡靖亂。” |
mí tiān dà zuì迷天大罪 | 形容極大的罪惡。 | 元 無名氏《謝金吾》第四折:“縱有那彌天罪,也難贖。” |
zuì kuí huò shǒu罪魁禍首 | 作惡犯罪的頭子(魁、首:頭目)。指壞事的根子。 | 明 鄭若庸《玉玦記 索命》:“雖是虔婆殺我,娟奴是禍首罪魁,追了他去。” |
luó zhī zuì míng羅織罪名 | 指捏造罪名,陷害無辜的人。 | 《舊唐書·來俊臣傳》:“招集無賴數百人,令其告事,共為羅織,千里響應。” |
zuì rén bù nú罪人不孥 | 孥:妻與子女的統稱。謂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 《孟子 梁惠王》:“澤梁無禁,罪人不孥。” |
zuì yǒu yīng dé罪有應得 | 犯了這樣的罪;就應得到這樣的處罰。指罰當其罪。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今日卑職故違大人禁令,自知罪有應得。” |
zuì è guàn yíng罪惡貫盈 | 猶言惡貫滿盈。 | 語出《書 泰誓上》:“商罪貫盈,天命誅之。”宋 孔平仲《續世說 黜免》:“李義府作相。罪惡貫盈。” |
fēng liú zuì guò風流罪過 | 風流:原為封建士大夫的所謂風雅。原指因為風雅而致的過錯。后也指因搞男女關系而犯下的罪。 | 《北齊書 循吏傳 郎基》:“潘子義曾遺之書曰:‘在官寫書,亦是風流罪過。’” |
yán zhī zhě wú zuì,wén zhī zhě zú yǐ jiè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言者:說話的人;聞者:聽話的人;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進言的人沒有罪過,聽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 《詩經·大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zuì yí cóng qīng罪疑從輕 | 疑:不能確定。罪行輕重有可疑之處,只應從輕判處。 | 東漢·班固《漢書·于定國傳》:“其決疑平法,務在哀鰥寡,罪疑從輕,加審慎之心。” |
zuì è rú shān罪惡如山 | 形容罪惡多而重。 | 《新唐書·吉項傳》:“俊臣誣殺忠良,罪惡如山,國蟊賊也,尚何惜?” |
gù rù rén zuì故入人罪 | 故意把罪名加于人。 | 宋·王禹偁《用刑論》:“然見其用刑與古相戾,何者?今法吏所禁之切者曰:‘故出入人罪而已。’” |
sǐ yào miàn zǐ huó shòu zuì死要面子活受罪 | 指因愛面子而遭受痛苦。 | 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阿巧姐卻是有點如俗語說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硬記三家出張,頗以為苦。” |
bū màn zhī zuì逋慢之罪 | 不遵守法令的罪過。宋·王安石《再辭同修起居注第五狀》:“臣之區區,辭說已窮,然不敢避逋慢之罪而茍止者,非特欲守前言之信,亦不敢上累朝廷。” | 宋·王安石《再辭同修起居注第五狀》:“臣之區區,辭說已窮,然不敢避逋慢之罪而茍止者,非特欲守前言之信,亦不敢上累朝廷。” |
zuì jiā yī děng罪加一等 | 指對罪犯加重處罰。 | 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五回:“你為著吃煙,這才犯法,我們來拿你,倒來吃你的煙,本官知道,辦起來罪加一等。” |
zuì bù shèng zhū罪不勝誅 | 指罪大惡極,處死猶不足抵償。 | 明 沈德符《野獲編 詞林 鼎甲常為庶常》:“以上見各家記述中者,什僅得一二。修史之鹵莽,罪不勝誅矣。” |
tāo tiān dà zuì滔天大罪 | 形容罪惡極大。 | 毛澤東《質問國民黨》:“這兩種錯誤,都是滔天大罪的性質,都是和敵人漢奸毫無區別的,你們必須糾正這些錯誤。” |
gōng yě fēi zuì公冶非罪 | 形容無辜蒙冤或入獄。 | 春秋·魯·孔丘《論語·公冶長》:“公冶長非罪也。” |
zé gōng zuì jǐ責躬罪己 | 躬:自身。責備自身并歸罪于自己。 | 《周書·武帝紀》:“集百僚于大德殿,帝責躬罪己,問以論政得失。” |
diào mín fá zuì吊民伐罪 | 吊:慰問;伐:討伐。慰問受苦的人民,討伐有罪的統治者。 | 《宋書 索虜傳》:“興云散雨,慰大旱之思;吊民伐罪,積后己之情。” |
dài zuì lì gōng戴罪立功 | 身負罪責;爭取立下功勞;借以贖罪。 | 《明史 史可法傳》:“以平賊逾期,戴罪立功。” |
xǐ shàn yuǎn zuì徙善遠罪 | 趨向善良,遠離罪惡。 | 西漢·戴圣《禮記·經解》:“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 |
huò shǒu zuì kuí禍首罪魁 | 首:頭目;魁:首領。犯罪作惡的首罪者。 | 明·鄭若庸《玉玦記·索命》:“雖是虔婆殺我,娟奴是禍首罪魁,追了他去。” |
zuì mò dà yān罪莫大焉 | 罪惡之大無過于此。形容罪大惡極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五年》:“昭子即位,朝其家眾曰:‘豎牛禍叔孫氏,使亂大從,殺適立庶,又披其色,將以赦罪,罪莫大焉。’” |
zuì zài bù shè罪在不赦 | 赦:赦免。指罪行極重,不能得到赦免。 | 蕭綱《答張灒謝示集書》:“論之科刑,罪在不赦。” |
jiāng gōng dǐ zuì將功抵罪 | 用功勞來抵罪。 | |
èr zuì jù fá二罪俱罰 | 罰:處罰。前后兩樁罪過一并處罰。 | 元 無名氏《飛刀對箭》第二折:“贏了將功折過,輸了二罪俱罰。” |
fá zuì diào rén伐罪吊人 | 見“伐罪吊民”。 | 《南史·檀道濟傳》:“道濟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釋而遣之。” |
qī jūn zhī zuì欺君之罪 | 欺騙君主的罪行。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且煌煌天語,誰敢有違,以自取欺君之罪。” |
pǐ fū wú zuì匹夫無罪 | 匹夫:古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泛指一般人。一般人是沒有罪過的。 | 《左傳·桓公十年》:“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
yù jiā zhī zuì,hé huàn wú cí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 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年》:“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
zuì yīng wàn sǐ罪應萬死 | 形容罪惡極大。 | 《晉書 苻堅載記下》:“弟沖不識義方,孤背國恩,臣罪應萬死。” |
zuì bù róng sǐ罪不容死 | 罪惡極大,處死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惡。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
bù zhī zhě bù zuì不知者不罪 | 罪:責備,怪罪。因事先不知道而有所冒犯,就不加怪罪。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六十三回:“起鳳道:‘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牛通道:‘不知者不罪。’” |
shēng zuì zhì tǎo聲罪致討 | 宣布罪狀,并加討伐。 | 《國語 晉語五》:“是故伐備鐘鼓,聲其罪也。” |
qiān shàn yuǎn zuì遷善遠罪 | 猶言向善而遠離罪惡。 | 漢·賈誼《治安策》:“然而曰禮云禮云者,貴絕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 |
zuì è tāo tiān罪惡滔天 | 滔天:漫天,彌天。形容罪惡極大。 | 宋 周密《齊東野語 景定慧星》:“開慶誤國之人,罪惡滔天。” |
nì tiān dà zuì逆天大罪 | 逆:違背。形容極大的罪惡。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1回:“二則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眾當竭力捐軀,盡忠報國,死而后已。” |
shù zuì bìng fá數罪并罰 | 對前犯數罪的犯人并合處罰。 | |
zuì è shēn zhòng罪惡深重 | 指做了很大的壞事,犯了很大的罪。 | 宋 歐陽修《與十四弟書》:“某罪逆深重,不自死滅。” |
fù jīng qǐng zuì負荊請罪 | 負:背著;荊:荊條;古時用來抽打犯人的刑具。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主動向人認錯賠罪;請求責罰。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
hé zuì zhī yǒu何罪之有 | 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清白無辜,沒有過錯。 | 《墨子·公輸》:“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
kǔ xíng shú zuì苦行贖罪 | 執行懺悔神父所要求的苦行以補償罪行。 | |
fēi zhàn zhī zuì非戰之罪 | 罪:罪過。不是戰爭本身的過失。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
dài zuì lì gōng帶罪立功 | 讓犯罪的人立功贖罪。 | 清 李漁《蜃中樓 獻壽》:“正要議俺的罪刑,恰好西北地方又報亢旱,上帝就著俺去帶罪立功。” |
lùn xīn dìng zuì論心定罪 | 根據犯罪人的動機和情節來判定其罪行。 | 漢·桓寬《鹽鐵論·刑德》:“故《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 |
dī tóu rèn zuì低頭認罪 | 低下頭承認自己的罪行。 | 鄧小平《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才使得大量的反革命分子沒有藏身之所,而不得不低頭認罪、接受改造和重新做人嗎?” |
yīng lín huò zuì嬰鱗獲罪 | 嬰:通“攖”,觸犯。觸犯龍的逆鱗就會被殺。比喻臣子進諫而招禍。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說難》:“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有嬰之者,則必殺人。” |
tāo tiān zhī zuì滔天之罪 | 形容罪惡極大。 | 宋 蘇軾《呂惠卿責授建寧軍節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稍正滔天之罪,永為垂世之規。” |
zuì è mí tiān罪惡迷天 | 迷:迷漫。形容罪惡極大。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5回:“文面小吏,罪惡迷天,曲辱貴人到此,接待不及,望乞恕罪。” |
zuì hé wàn sǐ罪合萬死 | 萬死:死一萬次。形容罪惡極大。 | 《魏書·房法壽傳》:“臣既小人,備荷驅使,緣百口在南,致拒皇略,罪合萬死。” |
lì gōng shú zuì立功贖罪 | 立功:建立功績;贖:補償。建立功績來補償罪行或過失。 | 《舊唐書 王孝杰傳》:“遣使斬宏暉以徇。使未至幽州,而宏暉已立功贖罪,竟免誅。” |
fèng cí fá zuì奉辭罰罪 | 奉:敬受;罰:處罰,懲罰。遵奉嚴正之辭討伐有罪者。 | 《尚書·大禹謨》:“肆予以爾眾士,奉辭伐罪。”蔡沈集傳:“奉帝之辭,罰苗之罪。” |
yán zhě wú zuì言者無罪 | 言者:說話的人。指進言的人沒有罪過。 | 《詩經·大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yán zhě wú zuì,wén zhě zú jiè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 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 《詩經 大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yù shuí guī zhuì欲誰歸罪 | 將要歸罪于誰呢? | |
xià chē qì zuì下車泣罪 | 舊時稱君主對人民表示關切。 | 西漢 劉向《說苑 君道》:“禹出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 |
fēng liú zuì fàn風流罪犯 | 指輕微的過失。 | 元·楊顯之《酷寒亭》第三折:“把孩兒風流罪犯尋些個,吊著腳腕又不敢將腳尖那。” |
fèng cí fá zuì奉辭伐罪 | 謂奉嚴正之辭而討有罪。 | 《書·大禹謨》;“肆予以爾眾士,奉辭伐罪。”伐,一本作“罰”。 |
jiāng gōng shú zuì將功贖罪 | 將:用;拿;贖:抵嘗;彌補。拿功勞來抵償罪過。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1回:“今云長雖犯法,不忍違卻前盟。望權記過,容將功贖罪。” |
shè guò yòu zuì赦過宥罪 | 指赦免過錯,寬恕罪行。 | 《易 解》:“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
zuì è zhāo zhāng罪惡昭彰 | 昭彰:明顯。罪惡非常明顯,人所共見。 | |
zuì dāng wàn sǐ罪當萬死 | 形容罪惡極大。 | 《漢書 東方朔傳》:“糞土愚臣,忘生觸死,逆盛意,犯隆指,罪當萬死。” |
fá dāng qí zuì罰當其罪 | 罰:處罰,懲罰。所作處罰和所犯罪行相當。 | 唐·王方慶《魏鄭公諫錄·對百官應有堪用者》:“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戒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