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大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dà làng táo shā大浪淘沙 | 淘:用水沖洗。去掉雜質。在大浪中洗凈沙石。比喻在激烈的斗爭中經受考驗、篩選。 | 粟裕《激流歸大海》:“這支隊伍經過嚴峻的鍛煉和考驗,質量更高了,是大浪淘沙保留下來的精華。” |
bǐ dà rú chuán筆大如椽 | 椽:房椽;放在檀上架屋頂的木桿。筆大得好像椽子。多形容大毛筆。 | 《晉書 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 |
kuáng wàng zì dà狂妄自大 | 狂妄:極端的自高自大。狂妄傲慢;自以為了不起。 | 《舊唐書 皇甫镈傳》:“執誼,叔文乘時多僻,而欲斡運六合,斟酌萬幾;……何狂妄之甚也。” |
dà míng dǐng dǐng大名鼎鼎 | 鼎鼎:聲威盛大的樣子。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4回:“你一到京打聽人家,像他這樣大名鼎鼎,還怕有不曉得的。” |
yáng yáng dà guān洋洋大觀 | 洋洋:盛大、眾多的樣子;大觀:豐富多彩的景象。形容事物繁多;豐富多彩;氣象宏大;非常可觀。 | 先秦 莊周《莊子 天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
dà mèng fāng xǐng大夢方醒 | 象做了一場大夢才醒。比喻從長期的錯誤、蒙蔽或迷茫中開始醒悟過來。同“大夢初醒”。 |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 俄侵外蒙、英侵西藏》:“跪讀之下,伏查現在時勢既至如此,而活佛指示詳明,譬如大夢方醒,群疑盡釋,欣感無已。” |
dà dāi dà hé大開大合 | 形容文思跌蕩,放得開,收得攏。 | 清·趙翼《憂旱》:“今年天作奇文章,大開大合為弛張。” |
rén xiǎo guǐ dà人小鬼大 | 指年紀小而頭腦卻很精明,為人調皮,鬼主意多。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1回:“人小鬼大,你竟敢弄這樣的戲法。” |
cháng piān dà tào長篇大套 | 大段的議論、言論或長篇的文章。 | 《紅樓夢》第七回:“見王夫人正和薛姨媽長篇大套的說些家務人情話。” |
xīn xiǎo zhì dà心小志大 | 辦事小心,抱負遠大。 | 《淮南子·主術訓》:“凡人之論,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鮮。” |
dà rén jūn zǐ大人君子 | 大人:古代尊稱;君子:指品行好的人。指才德兼備的人。 |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唐中宗》:“庸人視之,如推車于太行之險,大人君子視之,一葦可杭之淺者也。” |
shēn shān dà zé深山大澤 | 澤:湖泊。深邃的山野和廣闊的湖澤。引申為窮鄉僻壤。比喻詩文境界深遠恢弘。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23年》:“深山大澤,實生龍蛇。” |
pí fú hàn dà mù蚍蜉撼大木 | 撼:搖動。螞蟻想搖動大樹。比喻不自量力。 | 宋·趙與時《賓退錄》第二卷:“蚍蜉撼大木,多見不知量也。” |
dà chǎo dà nào大吵大鬧 | 激烈地爭吵。指爭論各方并無嚴重分歧而進行毫無秩序的爭吵騷動。 | 曾樸《孽海花》第五回:“正吃得香甜時,忽聽得門口大吵大鬧起來,倉樵臉上忽紅忽白。” |
dà qiān shì jiè大千世界 | 佛教用語。世界的千倍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為大千世界。后泛指廣大無邊紛紜復雜的世界。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希運禪師》:“長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師云:‘雖然如此大千世界總在里許。’” |
dà dǒu xiǎo chèng大斗小秤 | 秤:稱重的器皿。使用超出標準的斗收進,小于標準的秤出,進行盤剝克扣。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11回:“大斗小秤、奸盜詐偽、淫邪欺罔之徒,受那些磨燒舂銼之苦。” |
dà shù jiāng jūn大樹將軍 | 原指東漢馮異。后常指不居功自傲的將領。 | 《后漢書·馮異傳》:“諸將軍并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 |
yī bǐng dà gōng一秉大公 | 謂言論行事全秉公心。 | 明·張居正《答工部郎中劉公伯燮言用人毀譽》:“仆近來用人處事,一秉大公。” |
tài bú bù wán大璞不完 | 指玉既經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態。舊時比喻讀書人做了官,喪失了原來的志向。 | 《戰國策·齊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富貴矣,然大璞不完。” |
lā dà qí zuò hǔ pí拉大旗作虎皮 | 比喻打著革命的旗號來嚇唬人、蒙騙人。 |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首先應該掃蕩的,倒是拉大旗作虎皮,包著自己,去嚇唬別人。” |
xiǎo qū dà shēn小屈大伸 | 屈:委屈。伸:展開,發揮出來。先能夠受點委屈,而后會大有作為的。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绤正傳》:“云合霧集,量時揆宜,用取世資,小屈大申,存公忽私。” |
yǐ xiǎo jiàn dà以小見大 | 從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過小事可以看出大節;或通過一小部分看出整體。 | 老舍《趙子曰》:“這樣的事實不能算他的重要建設,可是以小見大,這幾件小事不是沒有完全了解新思潮的意義的人們所能辦到的。” |
gāo lóu dà shà高樓大廈 | 指高大豪華的房屋建筑。 | 元 無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親戚同高樓大廈,朋友共肥馬輕車。” |
dú lǎn dà quán獨攬大權 | 攬:把持。一個人把持著權力,獨斷專行。 | 歐陽山《三家巷》:“不是我小弟看中這份官職,貪戀這份錢財,可總不能讓那些赤化分子獨攬大權,為所欲為。” |
tōng qú dà yì通衢大邑 | 同“通都大邑”。 | 清·王瑬《鈔幣議》:“又令通衢大邑設立官局,民以他省鈔至者,驗明準其換本省鈔行用。” |
dà bǐ yī huī大筆一揮 | 揮:揮寫。形容善于寫作者運筆神速或任意簽字、涂改。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43回:“老賊看了,連說:‘妥當結實,就勞賢契大筆一揮。” |
zhèng dà gāo míng正大高明 | 形容為人正直,學識高超。 | 春秋·魯·孔丘《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集解:“言子路之學,已造乎正大高明之域,特未深入精微之實耳。” |
rén xīn dà kuài人心大快 | 快:痛快。指壞人壞事受到懲罰或打擊,使大家非常痛快。 | 明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 立枷》:“東山受恩反噬,其罪蓋浮于諸龍光。當時人心大快,佐以此得縉紳聞聲,然亦不云立枷。” |
dà nàn lín tóu大難臨頭 | 難:災禍;臨:到來。大災大禍降臨頭上。 | 莊周《莊子 秋水》:“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 |
dà hǎi lāo zhēn大海撈針 | 在大海里撈一枚針。比喻范圍大;沒有線索;事情很難辦成。含有白費力氣之意。 | 明 王錂《春蕪記 定計》:“覓利如大海撈針,攪禍似干柴引火。” |
dà dào qiè guó大盜竊國 | 竊:盜取。形容壞人竊取國家政權。 | 戰國·宋·莊周《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
gāo mén dà wū高門大屋 | 高門:指富貴之家;大屋:高大的房屋。指豪門之家。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孟子荀卿列傳》:“皆命曰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 |
jí shēng dà hū疾聲大呼 | 疾:急速。急促而大聲的呼喊,以引起注意。 | 《宋史·辛棄疾傳》:“咸淳間史館校勘謝坊得過棄疾墓旁僧舍,有疾聲大呼于堂上,若呼其不平。” |
qī dà yā xiǎo欺大壓小 | 欺騙強大的,壓迫弱小的。 | 元 馬致遠《漢宮秋》楔子:“為人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壓小,全憑諂佞奸貪。” |
kuā gōng zì dà夸功自大 | 夸:夸耀。夸耀功勞,自以為了不起。 | 《新編五代史評話·唐史》:“可惜著志小氣驕,夸功自大。” |
yáng guān dà dào陽關大道 | 陽關:古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市南。原指經過陽關通往西域的官道。后泛指通過便利交通大道和光明的道路。也比喻好的出路、辦法。 | 唐 王維《送劉司直赴安西》詩:“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 |
zhèng dà táng huáng正大堂煌 | 亦作“正大堂皇”。猶言堂堂正正。 | 太平天國·洪仁玕《英杰歸真》:“其名銜之正大堂煌,尊榮已極,何謂名銜太新,實爾等聽聞未久,覺以為新耳。” |
dà tíng guǎng zhòng大廷廣眾 | 見“大庭廣眾”。 | 清·龔自珍《上大學士書》:“大廷廣眾,茍且安之,夢覺獨居,胸弗謂是。” |
yī yuán dà wǔ一元大武 | 指古時祭祀用的牛。 | 《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 |
dà jiàng yùn jīn大匠運斤 | 語出《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后以“大匠運斤”稱人技藝精湛或文筆嫻熟高超。 | 語出《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 |
dà zhǎn hóng tú大展宏圖 | 大規模地實施宏偉遠大的計劃或抱負(展:把卷著的畫軸舒張開來;比喻實現;宏圖:比喻宏偉遠大的謀略或計劃)。 | 唐 韓愈《為裴相公讓官表》:“啟中興之宏圖,當太平之昌歷。” |
jiǔ wén dà míng久聞大名 | 聞:聽到。早就聽到對方的盛名。多用作初見面時的客套話。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1回:“朱仝道:‘久聞大名。’連忙下拜。” |
dà jiān sì zhōng大奸似忠 | 奸:邪惡,詐偽。內心奸惡,貌似忠厚。 | 宋·邵博《聞見后錄》第23卷:“大奸似忠,外視樸野,中藏巧詐。” |
mào sì qiáng dà貌似強大 | 表面好象強大,實際卻很虛弱。 | 羅廣斌《紅巖》第27章:“我相信,幾天之內,這個貌似強大的敵人必然要土崩瓦解,你說我們該不該這樣來估計形勢?” |
fāng miàn dà ěr方面大耳 | 方臉盤,大耳朵。舊指富貴相。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你不看見城里張府上那些老爺,都有萬貫家私,一個個方面大耳。” |
dà hóng dà lǜ大紅大綠 | 謂顏色濃艷。 | 老舍《新時代的舊悲劇》七:“各處都是新油飾的,大紅大綠,象個鄉下的新娘子,盡力打扮而怪難受的。” |
dà yǎ hóng dá大雅宏達 | 大雅:宏達雅正;宏達:才識廣博通達。指宏達雅正才德高尚的人。 | 東漢·班固《西都賦》:“又有承明金馬,著作之庭,大雅宏達,于茲為群。” |
dà chē yǐ zài大車以載 | 大車材堅,能載重物。比喻人有大材,能夠勝重任。 | 《易經·大有》:“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 |
yùn dà hán shēn孕大含深 | 孕:包涵。包含著博大精深的道理。 |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于是乎孕大含深,貫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氣泰。” |
liū zhī dà jí溜之大吉 | 溜:趁人不注意偷偷地跑掉。吉:吉利;吉祥。偷偷地跑掉為妙。指溜掉了事。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8回:“幫他幾個,其中一班勢利小人,早已溜之大吉。” |
xiǎo dào dà chéng小道大成 | 小道:儒家稱禮樂外的學說或技藝。雖是小技藝,卻能取得大成就。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 |
nán dà dāng hūn男大當婚 | 指男子成年后要娶親成家。 | 明 朱鼎《玉鏡臺記 議婚》:“自古道:男大當婚,女長須嫁。” |
yǐ dà è xì以大惡細 | 用大的罪名來責備人微小的過失。 | |
zhái zhōng tú dà宅中圖大 | 居于中心,謀劃四方。指得地勢之利。 | 《文選 張衡<東京賦>》:“彼偏居而規小,豈如宅中而圖大。”薛綜注:“東京居天地之中,所圖者四海這外。” |
tiān tā yā dà jiā天塌壓大家 | 比喻普遍性的災難或壓力,每人都得承擔。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03回:“真正火到咱店里,那時開開后門,咱大家逃命,行李付之一燼,這叫‘天塌壓大家’。” |
dà yǒu bì yì大有裨益 | 裨益:益處、好處。形容益處很大。 | 《北齊書·唐邕傳》:“比及武平之末,府藏漸虛,邕度支取金,大有裨益。” |
dà qì wǎn chéng大器晚成 | 大器:大的材料;比喻人才。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后指能擔當大事的人要經過長期鍛煉;成名往往較晚;也用作對長期不得意的人的一種安慰。 | 先秦 李耳《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
wěi dà nán diào尾大難掉 | 猶言尾大不掉。 | 三國·魏·曹冏《六代論》:“所謂末大必折,尾大難掉。尾同于體,猶或不從,況乎非體之尾,其可掉哉!” |
zì gāo zì dà自高自大 | 認為自己又高又大。形容自以為了不起。 | 三國 韋昭《國語》集解:“求掩蓋人以自高大,則其抑退而下益甚也。” |
huō rán dà wù豁然大悟 | 形容徹底曉悟。 | 唐·慧能《壇經·宣詔品》:“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奏師語。” |
dà chè dà wù大徹大悟 | 徹:明白;貫通;悟:領會;領悟。最徹底的了解和最深刻的覺悟。佛教或道教指識破本來面目。 | 元 鄭德輝《立成湯伊尹耕萃》:“蓋凡升天之時,先參貧道,授與仙訣,大徹大悟以后,方得升九天朝真而觀元始。” |
huǎng rán dà wù恍然大悟 | 恍然:猛然醒悟的樣子;悟:理解、明白。指忽然一下子明白;覺悟過來。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五卷:“簡蒙指教,豁然大悟。” |
màn tiān dà huǎng漫天大謊 | 彌天大謊,沒有邊際的假話 | 魯迅《南腔北調集 諺語》:“古之秀才,自以為無所不曉,于是有‘秀才不出門,而知天下事’這自負的漫天大謊,小百姓信以為真,也就漸漸的成了諺語,流行開來。” |
fú rán dà nù艴然大怒 | 艴然:惱怒地。形容人十分惱怒。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四卷:“荊公看罷,艴然大怒。” |
dà tóng jìng yù大同境域 | 大同:所有地方都這樣。古代指人人為公的理想社會,現指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 | 西漢·戴圣《禮記·禮運》:“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fú yī dà páo浮一大瓟 | 浮:違反酒令被罰飲酒;瓟:同“匏”,匏瓜。原指罰飲一大杯酒。后指滿飲一大杯酒。 | 清·朱彝尊《黃征君壽序》:“目擊其先公之大節,具書于國史,先生之心,足以自慰,于介壽日,宜浮一大瓟者也。” |
xiǎo chī dà xiá小癡大黠 | 黠:聰慧。指小事糊涂,大事卻很精明。 | 宋·陸游《出游》:“小癡大黠君無笑,買斷秋光不用錢。” |
gāo xìng dà míng高姓大名 | 詢問人家姓名時的客氣用語。同“高名大姓”。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五回:“宋江、花榮慌忙下馬,扶起那兩位壯士道:‘且請問二位壯士高姓大名?’” |
kuān rén dà dù寬仁大度 | 大度:氣量大,能容人。為人寬厚,心胸豁達。 | 漢·班固《漢書·高帝記》:“寬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
kuān hóng dà liàng寬洪大量 | 見“寬宏大量”。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5回:“丞相寬洪大量,何所不容。” |
kuān dà wéi huái寬大為懷 | 寬大:對人寬宏大量;懷:胸懷。對別人抱有寬大的胸懷。 | 馮玉祥《我所認識的蔣介石》第71章:“我們最好是寬大為懷,不為己甚。” |
kuān hóng dà dù寬洪大度 | 見“寬宏大度”。 | 元·戴善夫《風光好》第三折:“學士寬洪大度,何所不容,便喚幾個來唱于俺聽,學士休聽便了。” |
gāo tóu dà mǎ高頭大馬 | 指體形高大的馬。也比喻人的體形高大。 | 清 禇人獲《隋唐演義》第十一回:“這個人渾身都是新衣服,鋪蓋齊整,隨身有兵器,騎的是高頭大馬。” |
dà chèng xiǎo dǒu大秤小斗 | 秤:稱重的器皿。使用超出標準的秤進,小于標準的斗出,進行盤剝克扣。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37卷:“不用大秤小斗,不違例克剝人財,坑人陷人。” |
qióng dà shī jū窮大失居 | 形容多而不適用。 | 《周易 序卦》:“窮大者必失其居。”高亨注:“極大者則驕奢淫暴,必覆敗而失其所。” |
wāng yáng dà sì汪洋大肆 | 形容文章、言論書法等氣勢豪放,瀟灑自如。同“汪洋自肆”。 | 《新唐書 韓愈傳贊》:“當其所得,粹然一出于正,刊落陳言,橫騖別驅,汪洋大肆,要之無抵捂圣人者。” |
gāo tíng dà xiè高亭大榭 | 榭:建筑在高臺上的房屋。指園林中休息和觀覽四周的高大建筑物。 | 宋·李恪非《書洛陽名園記后》:“高亭大榭,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 |
gāo chē dà mǎ高車大馬 | 高車:車蓋很高的車。四匹馬駕駛的、車蓋很高的車。形容高官顯貴的闊綽。 | 唐·李商隱《偶成贈四同舍》:“詰旦天門傳奏章,高車大馬來煌煌。” |
gāo zhú dà nián高躅大年 | 躅:足跡,引申為行為,品行。品德高尚而年紀高邁。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17章:“雖高躅大年,不復勞以朝請,而國有大故,當就咨詢。” |
shēng shì hào dà聲勢浩大 | 浩:廣大。聲威和氣勢非常浩大。 | 明 施耐庵《水滸傳》:“如今宋江領兵圍城,聲勢浩大,不可抵敵。” |
dà dòng gān huǒ大動肝火 | 大怒。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一回:“毛虎聽了,不覺大動肝火。” |
dà jié bù duó大節不奪 | 大節:臨難不茍的節操;奪:喪失。指面臨生死關頭,仍不改變其原來志向。 | 《論語·泰伯》:“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
kuān hóng dà dù寬宏大度 | 指待人寬厚,度量大。 | 宋 張齊賢《洛陽搢紳舊聞記 安中令大度》:“中令寬宏大度,不妄喜怒。” |
tiǎo dà liáng挑大梁 | 承擔關鍵的任務,承擔對全局有主要作用的工作。比喻起骨干作用。 | 金玉舟《趙匡胤》第19章:“他不再是惹事生非的公子哥,而是個有戰略思想,能挑大梁的好漢了。” |
qiān qiū dà yè千秋大業 | 長久的、偉大的功業或事業。 | 歐陽山《苦斗》:“可是如今謀慮萬利進出口公司的千秋大業,謀慮東昌行目前對于東洋貨物該采取什么方針這些大事,已經招架不來。” |
dà hū xiǎo jiào大呼小叫 | 高一聲低一聲地亂喊亂叫。形容呼喊吵嚷。 | 元 無名氏《謝金吾》:“是什么人在門口大呼小叫,我去看咱。” |
dà jiāng nán běi大江南北 | 指靠臨長江中下游兩岸的廣大地區。 | 明·郭勛《英烈傳》第25回:“目今大江南北,盜賊蜂起,江淮之地,十去其五;河南、河北,或復或失,不得安寧。” |
dà nán xiǎo nǚ大男小女 | 長男幼女。指兒女。 | 明·無名氏《東平府》第二折:“謝天謝地好收成,大男小女笑欣欣。” |
cháng jiāng dà hé長江大河 | 指長江和黃河。形容氣勢磅礴,奔騰不息。 | 宋·蘇洵《上歐陽內翰書》:“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 |
jiāng yáng dà dào江洋大盜 | 在江海上搶劫行兇的大盜。也泛指極為兇狠的強盜。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9卷:“小婦人父及夫,俱為江洋大盜所殺。” |
shuǐ dà yú duō水大魚多 | 水面寬廣,魚就很多。比喻事物環境寬松就能豐盛。 | 漢·王充《論衡·自紀篇》:“夫形大,衣不得褊。事眾文饒,水大魚多。” |
gāo míng dà xìng高名大姓 | 詢問人家姓名時的客氣用語。 | 元·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一折:“請問仙鄉何處,高名大姓,因甚到此?” |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dà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 讓:推辭,拒絕。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秦·李斯《上書秦始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
dà biàn ruò nè大辯若訥 | 訥:語言遲鈍,不善于講話。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辯的人發言持重,不露鋒芒。 |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
dà jié bù kě duó大節不可奪 | 大節:臨難不茍的節操;奪:強取。指立身處世的節操不能被改變。 | 春秋·魯·孔丘《論語·泰伯》:“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
dà jīng xiǎo guài大驚小怪 | 指對不足為奇的事情過分驚訝、奇怪。 | 宋 朱熹《答林擇之書》:“要須把此事來做一平常事看,樸實頭做將去,久之自然見效,不必如此大驚小怪,起模畫樣也。” |
dà rén bù jiàn xiǎo rén guài大人不見小人怪 | 怪:責備,埋怨。指地位高對地位低的過錯不見怪,加以原諒。 | 陳蔭榮《興唐傳·鬧花燈》第12回:“常言道:大人不見小人怪,宰相肚里能行船。一為他們無知,二看卑職面上,您就恕過他們吧。” |
huàn hàn dà hào渙汗大號 | ①謂帝王號令,如人之汗,一出不復收。②謂帝王發布號令。 | 《易·渙》:“九五,渙汗其大號。”孔穎達疏:“人遇險厄驚怖而勞,則汗從體出,故以汗喻險厄也。九五處尊履正,在號令之中,能行號令以散險厄者也。” |
tān dà qiú quán貪大求全 | 過分地貪圖規模大而全面。 | |
kuān huō dà dù寬豁大度 | 胸懷寬闊,度量大。 | 水運憲《禍起蕭墻》七:“他們總算保持住了寬豁大度的神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