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士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qīng cái jìng shì輕財敬士 | 見“輕財重士”。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甘寧傳》:“寧雖粗猛好殺,然開爽有計略,輕財敬士,能厚養健兒。” |
zhì shì rén rén志士仁人 | 志向宏偉、道德高尚的人。指熱愛祖國獻身事業的人士。(仁:仁愛;高尚)。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qīng cái hǎo shì輕財好士 | 見“輕財重士”。 | 《清史稿·蘇元春傳》:“元春軀干雄碩,不治生產,然輕財好士,能得人死力。” |
tuī gǔ jiàn shì推轂薦士 | 轂:車輪中心;推轂:比喻推薦人才;薦:舉薦。推舉人才,引薦賢士。 | 唐·權德輿《齊成公神道碑銘序》:“其他推轂薦士,為廷臣,成天下重名碩望者,不可勝書。” |
míng shì fēng liú名士風流 | 名士的風度和習氣。指有才學而不拘禮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方術傳論》:“漢世之所謂名士者,其風流可知矣。” |
shì bié sān rì,dāng guā mù xiāng dài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 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 《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ài cái hǎo shì愛才好士 | 好:喜愛。愛護、重視人才。 | 《晉書 殷仲文傳》:“劉毅愛才好士,深相禮接,臨當之郡。” |
shí shì zhī yì,bì yǒu zhōng shì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 邑:指小城市。即使是十戶人家的小城鎮,也有忠信的人。指處處都有賢人。 | 漢·劉向《說苑·談叢》:“十步之澤,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
qiān fū nuò nuò,bù rú yī shì è è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 指眾多唯唯諾諾之人,不如一名諍諫之士可貴。同“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 宋 蘇軾《講田友直字序》:“韓城田益,字遷之。黃庭堅以謂不足以配名,更之曰友直……何獨取諸此?某曰:夫直者,剛者之長也。千夫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
gōng xiān shì zú躬先士卒 | 猶身先士卒。 | 唐·張說《為河內郡王武懿宗平冀州賊契丹等露布》:“誓將首冒鋒刀,躬先士卒,上假神兵之威,下定鬼方之罪。” |
zhé jié xià shì折節下士 | 折節:屈己下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見識有能力的人。 | 《三國志·魏志·袁紹傳》:“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與交焉。” |
yóu xiá qí shì游俠騎士 | 漫無目的浪游四方,尋求冒險以顯示武功、勇敢、寬仁俠義的人。 | |
bái yī xiù shì白衣秀士 | 指未曾獲得功名的書生。 | 元 馬致遠《岳陽樓》第二折:“休道是他,至如呂巖,當初是個白衣秀士、未遇書生,上朝求官。” |
wén fáng sì shì文房四士 | 見“文房四寶”。 | 宋·陸游《閑居無客所與度日筆硯紙墨而已戲作長句》詩:“水復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獨相依。” |
èr táo sān shì二桃三士 | 士:武士。春秋時齊景公將兩個桃子賜給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論功而食,三人棄桃自殺。比喻借刀殺人。 | 三國 蜀 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
zhuàng shì duàn wàn壯士斷腕 | 見“壯士解腕”。 | 唐·竇皐《述書賦下》:“君子棄瑕以拔才,壯士斷腕以全質。” |
lǐ xián xià shì禮賢下士 | 禮:以禮相待;對待有禮貌;賢:指賢士;有美德、有才能的人;下:謙居于別人之下;以示對人尊敬;士:舊指有知識學問的人。對賢者以禮相待;對學者非常尊敬。舊時形容封建君主或官員尊敬和 重視人才。 | 《新唐書 李勉傳》:“其在朝廷,鯁亮謙介,為宗臣表,禮賢下士有終始,嘗引李巡、張參在幕府。” |
lǐ xián jiē shì禮賢接士 | 禮:表示敬意;接:接納。對有才有德的人以禮相待去結交或接納。 | 宋·王讜《唐語林·政事》:“三年為蜀帥,惠化大行,不事威儀,禮賢接士。” |
lǐ shì qīn xián禮士親賢 | 禮:表示敬意。尊敬有知識的人,親近有才德的人。 | 明·無名氏《東籬賞菊》第三折:“禮士親賢急訪求,卑辭枉駕會儒流。” |
zhāo xián lǐ shì招賢禮士 | 招:招收;賢:有才德的人;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廣泛網羅人才。 | 宋·陳亮《酌古論·曹公》:“……光輔漢帝,招賢禮士,修明庶政,以宰天下。” |
zhé jié lǐ shì折節禮士 | 屈己待人,尊重有見識有才能的人。 | 《明史·張居正傳》:“時徐階以宿老居首輔,與李春芳皆折節禮士。” |
ài rén hào shì愛人好士 | 愛護、重視人才。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先主傳》:“圣姿碩茂,神武在躬,仁覆積德,愛人好士,是以四方歸心焉。” |
jìng xián lǐ shì敬賢禮士 | 禮:以禮相待,尊重。士:古時稱有學問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學識出眾的人。 | 《晉書·張軌傳》:“實子安遜,學尚明察,敬賢愛士,以秀才為郎中。” |
jiāng hǎi shì江海士 | 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隱士。 | 唐·韓愈《孟生詩》:“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 |
jiāng hǎi zhī shì江海之士 | 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隱士。 | 戰國·宋·莊周《莊子·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 |
guò jiāng míng shì duō rú zéi過江名士多如鲗 | 鲗:烏賊,墨魚。形容多而紛亂。 | 清·吳趼人《俏皮話·烏龜雅名》:“古人有言曰:‘過江名士多如鲗’,我就叫過江名士罷。” |
zhēng xiān shì zú爭先士卒 | 士卒:士兵。指作戰勇敢,都爭先在前。 | 戰國·楚·屈原《楚辭·九歌·國殤》:“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
měng shì rú yún猛士如云 | 形容猛將非常多。 | 朱德《贈友人》:“華北收復賴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風。” |
zhòng rén guó shì眾人國士 | 眾人:普通人;國士:國中杰出的人物。指一般人和國中杰出的人才。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一》:“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眾人遇臣,臣故眾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 |
qiān gōng xià shì謙躬下士 | 猶言謙恭下士。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一章:“聽說李闖王謙躬下士,對讀書人十分珍重。” |
yī mù zhī shì一目之士 | 指見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體的人。 |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志雅堂雜抄》:“此書成于元代,道學之風甚盛,而能為是言,此是非之公也。近世一目之士,動以詆斥宋儒為莫逭之罪,亦愚甚矣。” |
kū gǎo zhī shì枯槁之士 | 枯槁:瘦瘠。指隱居山林的隱士。 | 戰國·宋·莊周《莊子·徐無鬼》:“招士之士興朝,中民之士榮官,筋力之士矜雅,勇敢之士奮患,兵革之士樂戰,枯槁之士宿名。” |
pí xiàng zhī shì皮相之士 | 皮相:從表面看。指僅看外表不察內情、見識膚淺的人。 | 西漢·韓嬰《韓詩外傳》第一卷:“牧者曰:‘子乃皮相之士,何足語姓字哉!’” |
qīng cái zhòng shì輕財重士 | 謂輕視錢財,重視士人。 | 西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輕財重士,辯于心而詘于口。” |
jìng xián zhòng shì敬賢重士 | 見“敬賢愛士”。 | 明·無名氏《四馬投唐》第四折:“元帥寬仁厚德,敬賢重士,豈肯記舊仇,并不挾冤。” |
xī jūn yǎng shì息軍養士 | 息:休息,修整。修整軍隊,積蓄力量,準備再戰。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6回:“按甲寢兵,息軍養士,待時而動。” |
qīng lí xué shì青藜學士 | 指博學之士。 | 《三輔黃圖·閣》:“劉向于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黃衣,直青藜杖,叩閣而進。見向暗中獨坐誦書,老父乃吹杖端,煙然,因以見向,授《五行洪范》之文。至曙而來,請問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聞卯金之子有博學者,下而觀焉。” |
zhāo xián xià shì招賢下士 | 招:招收;賢:有才德的人;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廣泛網羅人才。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89回:“于是宣王招賢下士,疏遠嬖佞……齊國大治。” |
nán guō chǔ shì南郭處士 | 《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氵昬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后用以比喻無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數的人。參見“濫竽充數”。 | 《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
bù bīn zhī shì不賓之士 | 賓:客人。不以客人自居的人士。指敢于以主人翁出面提意見和建議。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周黨傳》:“天子以示公卿,詔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賓之士。’” |
wén rén yǎ shì文人雅士 | 有學問和處事修養的孤高的人。 | |
sāo rén yǎ shì騷人雅士 | 同“騷人墨客”。 | 老舍《駱駝祥子》:“公園里的牡丹芍藥,邀來騷人雅士,緩步徘徊,搖著名貴的紙扇。” |
shì bié sān rì,guā mù xiāng dài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 指別人已有進步,當另眼相看。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呂蒙傳》:“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南朝 宋 裴松之注:“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yī jiè zhī shì一介之士 | ①一個微末的士人。②忠心正直的人。 |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彼越王者一節之人,范蠡一介之士。” |
chǔ shì héng yì處士橫議 | 處士:有才德不愿做官的人;橫議:隨便議論。指不做官的隱士可以無所顧忌妄加評論政治。 | 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 |
fù shé shì shǒu,zhuàng shì jiě wàn蝮蛇螫手,壯士解腕 | 手腕被腹蛇咬傷,便立即截斷,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緊要關頭,必須下決心當機立斷。也比喻犧牲局部,照顧全局。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梁武帝中大通二年》:“蝮蛇螫手,壯士解腕。割指亦是其類,乃吉祥也。” |
juàn jiè zhī shì狷介之士 | 狷介:孤僻高傲,潔身自好。指孤僻高傲,不肯同流合污之人。 | 《晉書 向秀傳》:“以為巢許狷介之士,未達堯心,豈足多慕。” |
jí xián ào shì嫉賢傲士 | 嫉妒和輕慢有才德的人。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9回:“獨據梁山志可羞,嫉賢傲士少寬柔。” |
tuò chí zhī shì跅馳之士 | 跅馳:放蕩。指行為放蕩不受約束的人。 | 東漢·班固《漢書·武帝紀》:“夫泛駕之馬,跅馳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
tuī xián jìn shì推賢進士 | 推:舉薦。推薦賢人,引進學者。 | 唐·姚崇《答張九齡書》:“近蒙獎擢,倍勵駑庸,每以推賢進士為務,欲使公卿大夫稱職。” |
dá shì bá sú達士拔俗 | 達士:達觀的人;拔俗:不同凡俗。達觀的人總是超凡脫俗。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仲長統傳》:“至人能變,達士拔俗。” |
shēn xiān shì zhòng身先士眾 | 見“身先士卒”。 | 《舊唐書·李密傳》:“公當身先士眾,早定關中,乃欲急自尊崇,何示人不廣也!” |
rén rén yì shì仁人義士 | 有德行并信守節義的人。 | 明·方孝孺《云敝贊》:“古之仁人義士,視刀鋸如飲食。” |
bù zhì jìn shì不櫛進士 | 櫛:梳頭。不綰髻插簪的進士。舊指有文采的女人。 | 唐 朱揆《諧噱錄 不櫛進士》:“關圖有妹能文,每語人曰:‘有一進士,所恨不櫛耳。’” |
shéng shū zhī shì繩樞之士 | 樞:門上的轉軸;繩樞:用繩子系樞軸。形容生活貧窮的人或指貧苦人家子弟 | 南朝·梁·劉峻《廣絕交論》:“則有窮巷之賓,繩樞之士。” |
qīng xián màn shì輕賢慢士 | 輕:輕視;慢:傲慢。輕視有才能的,不尊敬讀書人。形容輕狂傲慢,狂妄無知。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3回:“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 |
lù lín háo shì綠林豪士 | 指綠林中本領出眾的人物。 | 陶成章《浙案紀略》上卷第四章第二節:“其同鄉許振鵬……去之寧波,由王金發介紹,因得入大嵐山,連結綠林豪士。” |
wén rén xué shì文人學士 | 泛指文人、文士。 | 明·胡應麟《詩藪·遺逸中》:“昔之文人學士,平生精力,咸萃茲途。” |
yǒu zhì zhī shì有志之士 | 指有抱負有理想的人。 | 宋·陸九淵《與曾宅之書》:“惟其生于后世,學絕道喪,異端邪說充塞彌滿,遂使有志之士罹此患害,乃與世間凡庸恣情縱欲之人均其陷溺,此豈非以學術殺天下哉。” |
zhī rén dài shì知人待士 | 指對待人的態度好。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5回:“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 |
zhuì wén zhī shì綴文之士 | 綴文:連綴辭句成為文章。稱著述者。 | 東漢·班固《漢書·劉向傳》:“自孔子后,綴文之士眾矣。” |
jìng xián ài shì敬賢愛士 | 尊重和愛護有才德的人。 | 《晉書·張軌傳》:“實字安遜,學尚明察,敬賢愛士,以秀才為郎中。” |
qīng qián xué shì青錢學士 | 《新唐書·張薦傳》:“員外郎員半千數為公卿稱‘鷟(張鷟)文辭猶青銅錢,萬選萬中’,時號鷟‘青錢學士’。”后因以“青錢學士”譽稱才學之士。 | 《新唐書·張薦傳》:“員外郎員半千數為公卿稱‘鷟(張鷟)文辭猶青銅錢,萬選萬中’,時號鷟‘青錢學士’。” |
bǎo xué zhī shì飽學之士 | 飽學:學識淵博。指學識淵博的人。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6回:“公等皆飽學之士,登此高臺,可不進佳章以紀一時之勝事乎?” |
jìn shēn zhī shì搢紳之士 | 搢:插;紳:大帶;搢紳:宦官的代稱。指做過官的大人先生 | 《晉書·輿服志》:“所謂搢紳之士者,搢芴而垂紳帶也。” |
hǎi dài qīng shì海岱清士 | 海岱:東海與泰山之間的地方,引申為海內。海內的清廉之士。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人所應有,其不必有;人所應無,己不必無,真海岱清士。” |
zhǎo yá zhī shì爪牙之士 | 爪牙:比喻輔佐的人。指勇敢的衛士或得力的助手。 |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越語上》:“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 |
xióng hǔ zhī shì熊虎之士 | 熊虎:猛獸。指勇猛之士。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杜畿傳》:“方今二賊未滅,戎車亟駕,此自熊虎之士展力之秋也。” |
fāng wài zhī shì方外之士 | 方外:世外。指言行超脫于世俗禮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等出家人。 | 《晉書·阮籍傳》:“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禮典。” |
qiú xián yòng shì求賢用士 | 訪求并任用賢能的人才。 | 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二折:“兄弟,俺求賢用士哩,你依著師父出去。” |
liè shì xùn míng烈士徇名 | 忠貞義烈之士為保全名譽而獻出生命。 | 西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貪夫徇財,烈士徇名,夸者死權,眾庶馮生。” |
cái shì liàn bīng材士練兵 | 猶言勇士精兵。 | 銀雀山 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十問》:“擊此者,必將三分我兵,練我死士,二者延陣張翼,一者材士練兵,期其中極。” |
qiān rén nuò nuò,bù rú yī shì è è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 指眾多唯唯諾諾之人,不如一名諍諫之士可貴。 | 《史記 商君列傳》:“趙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
tuī xián xià shì推賢下士 | 推:贊許。指有地位的人能降格與有賢德的人交往 | 《梁書·徐勉傳》:“當應推賢下士,先物后身,然后可以報恩明主,克保元吉。” |
wén rén mò shì文人墨士 | 泛指文人、文士。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百回:“那知百花仙子忽然命他把那泣紅亭的碑記付給文人墨士去做稗官野史;他捧了這碑記日日尋訪,何能湊巧?” |
qiān lǐ kuì liáng,shì yǒu jī sè千里饋糧,士有饑色 | 饋:贈送。缺糧時從千里之外送來,難免士兵挨餓。比喻遠糧不解近饑,遠水不解近渴。 | 鄭觀應《盛世危言·懇荒》:“千里饋糧,士有饑色,雖有精兵名將,又豈能不飲不食。” |
nà shì zhāo xián納士招賢 | 招:招收;賢:有德有才的人;納:接受;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網羅人才。 | 《戰國策 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元 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二折:“早則是澤及黎民,又待要招賢納士禮殷勤,幣帛降玄纁。” |
zhāo xián nà shì招賢納士 | 招:招收;賢:有德有才的人;納:接受;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網羅人才。 | 《戰國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二折:“早則是澤及黎民,又待要招賢納士禮殷勤,幣帛降玄纁。” |
fāng wén zhī shì方聞之士 | 方聞:有道而博聞。有道而博聞的人。 | 東漢·班固《漢書·武帝紀》:“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薦諸朝。” |
zhuāng zhuāng qí shì莊莊其士 | 莊莊:端莊正直的樣子。指品行端正的人。 | 春秋·齊·管仲《管子·小問》:“至其壯也,莊莊乎何其士也。” |
qiān qiān xià shì謙謙下士 | 下:屈己尊人。指謙虛恭敬地對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 | 明·葉憲祖《鸞鎞記·挫權》:“縱是當朝元宰,也須要謙謙下士為嘉。” |
qiān yǐ xià shì謙以下士 | 下:屈己尊人。指謙虛恭敬地對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 | 唐·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豈不由重諾好賢、謙以下士得也。” |
shì bǎo mǎ téng士飽馬騰 | 軍糧充足,士氣旺盛。 | 唐 韓愈《平淮西碑》:“士飽而歌,馬騰于槽。” |
yǒu shí zhī shì有識之士 | 具有才能和遠見卓識的人。 | 漢 劉向《說苑 善說》:“天下有識之士,無不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萬歲之后,廟堂必不血食矣。” |
jìng xián xià shì敬賢下士 | 尊敬賢者,屈身交接士人。舊時謂封建帝王或官員重視人才。 | 東漢·班固《漢書·谷永傳》:“敬賢下士,樂善不倦。” |
jīn guī guó shì金閨國士 | 指朝廷的杰出才士。 | 清·龔自珍《已亥雜詩》之二六○:“勉求玉體長生訣,留報金閨國士知。” |
shì shēn míng liú士紳名流 | 指有錢有勢的人或杰出的人士。 | 鄧小平《黨與抗日民主政權》:“特別對于中間分子士紳名流,尤為重要,過去我們同志對進步分子都團結不好,對他們更差了。” |
dǒu jiǔ xué shì斗酒學士 | 指酒量大的文士或名臣。 | 《新唐書·王績傳》:“以前官待詔門下省,故事,官給酒三升。或問:‘待詔何樂邪?’答曰:‘良醞可戀耳。’侍中陳叔達聞之,日給一斗,時稱‘斗酒學士’。” |
qiú xián xià shì求賢下士 | 訪求賢士且禮遇之。 | 明·陳汝元《金蓮記·構釁》:“每勸圣上誠意正心,求賢下士,圣上為之改容。” |
gāo rén yì shì高人逸士 | 清高灑脫不慕名利的人。 | 宋·陸九淵《黃氏墓志銘》:“梁君去年嘗游廬阜,其談山水之勝,誦高人逸士之文。” |
xióng pí zhī shì熊羆之士 | 比喻勇士。 | 《尚書·康王之誥》:“則亦有熊羆之士,不二心之臣。” |
jiě jiǎ xiū shì解甲休士 | 卸下盔甲讓士兵休息。謂不再戰斗。 | 漢·張昶《西岳華山堂闕碑銘》:“昔蕭相輔佐之功,功冠群后,弗以加之,遂解甲休士,陣而不戰。” |
shì kě shā bù kě rǔ士可殺不可辱 | 指士子寧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 語出《禮記 儒行》:“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 |
èr táo shā sān shì二桃殺三士 | ||
zhōng chén liè shì忠臣烈士 | 指忠義剛烈的臣子。 | 《隋書·李文博傳》:“每讀書至治亂得失、忠臣烈士,未嘗不反復吟玩。” |
zhé jié xià móu shì折節下謀士 | 折節:屈己下人;下:屈己尊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見識有能力的人。 | 唐·儲光羲《貽鼓吹李丞》:“折節下謀士,深心論客卿。” |
zhù tái mù shì筑臺募士 | 募:招寡。比喻廣泛招納賢士。 | 宋·范仲淹《帝王好尚論》:“湯五聘伊尹,文王躬迎呂望,周公握發吐哺以待白屋之士,鄭武公好賢而詩雅歌之,燕昭王筑臺募士而智者歸之。” |
gěng jiè zhī shì耿介之士 | 耿介:正直、不同于流俗。指正直的人。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五蠹》:“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養耿介之士,則海內雖有破亡之國,削滅之朝,亦勿怪矣。” |
néng shì nì móu能士匿謀 | 匿:藏匿。有才能者得不到重用就藏匿其計謀。 | 《孔叢子·對魏王》:“故賢愚共貫,則能士匿謀。” |
qīng chē jiè shì輕車介士 | 輕車:古代的一種戰車。古時的戰車和甲士。 | 東漢·班固《漢書·張安世傳》:“安世復強起視事,至秋薨。天子贈印綬,送以輕車介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