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亡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wáng bù xuán kuǐ亡不旋跬 | 猶亡不旋踵。 | 《新唐書·蕭瑀傳》:“漢分王子弟,享國四百年。魏晉廢之,亡不旋跬。” |
zhuī wáng zhú běi追亡逐北 | 追擊敗走的敵軍。 | 漢·賈誼《過秦論》:“追亡逐北,伏尸百萬。” |
pò guó wáng zōng破國亡宗 | 國家毀滅,宗族消亡。 | 宋·蘇軾《東坡志林》第五卷:“用商鞅桑宏羊之術,破國亡宗者皆是也。” |
wáng yáng bǔ láo亡羊補牢 | 羊丟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后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亡:逃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
qióng wáng jiě jǔ窮亡解沮 | 困窘逃亡,瓦解喪敗。 | |
yú làn qǔ wáng魚爛取亡 | 見“魚爛而亡”。 | 梁啟超《中國國債史》:“即微外國債主之干涉,而魚爛取亡之氣象,猶岌岌不可終日也。” |
wáng qín sān hù亡秦三戶 |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后因以“亡秦三戶”指不畏強暴,奮起推翻黑暗統治之事。 |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
zhì luàn xīng wáng治亂興亡 | 安定、禍亂、興盛、滅亡,指國運的各種情況。 | 《周書·蘇綽傳》:“衰弊則禍亂交興,淳和則天下自治。治亂興亡,無不皆由所化也。” |
sǐ wáng zhěn jiè死亡枕藉 | 枕藉:縱橫相枕而臥。形容死的很多。 | 朱自清《執政大屠殺記》:“那時前后都有槍彈,人多門狹,前面的槍又極近,死亡枕藉。” |
chū sǐ duàn wáng出死斷亡 | 謂效死捐生。 | 《荀子·富國》:“故仁人在上,百姓貴之如帝,親之如父母,為之出死斷亡而愉者,無它故焉;其所是焉誠美,其所得焉誠大,其所利焉誠多。” |
wáng kě nài hé亡可奈何 | 無可奈何。謂只能如此,沒有別的辦法。 | |
rén wèi cái sǐ,niǎo wèi shí wáng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 舊時俗語。意思是為了追求金錢,連生命都可以不要。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3回:“俗話說得好:‘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當時袁伯珍聽得這些說話,便要從此發一宗洋財。” |
chǐ wáng shé cún齒亡舌存 | 亡:脫落,不存在。牙齒都掉了,舌頭還存在。比喻剛硬的容易折斷,柔軟的常能保全。 | 漢·劉向《說苑·敬慎》:“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 |
cún wáng ān wēi存亡安危 | 使將要滅亡的保存下來,使極其危險的安定下來。形容在關鍵時刻起了決定作用。 | 《荀子·王制》:“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墮,必將于愉殷赤心之所。” |
zāng gǔ wáng yáng臧谷亡羊 | 《莊子·駢拇》載,臧、谷二人牧羊,臧挾策讀書,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為典,喻事不同而實則一。 | 宋 蘇軾《和劉道原〈詠史〉》:“仲尼憂世接輿狂,藏谷雖殊竟兩亡。” |
wáng yuán zāi mù亡猿災木 | 見“亡猿禍木”。 | 清·王闿運《<桂陽州志>序》:“覆鹿遺蕉,亡猿災木,非敵非寇,自傾自覆。” |
shùn zhī zhě chāng,nì zhī zhě wáng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 順:順從;昌:昌盛;逆:違背;亡:滅亡。順從他的就可以存在和發展,違抗他的就叫你滅亡。形容剝削階級的獨裁統治。 | 《史記 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 |
rén wáng wù zài人亡物在 | 人死了,東西還在。指因看見遺物而引起對死者的懷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 明 胡文煥《犀珮記 勢逼改嫁》:“問何方得來,教我好疑猜,人亡物猶在。” |
wáng guó zhī qì亡國之器 | 指象箸、玉杯之類的器皿,古代作為驕奢亡國的象征。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貴直》:“亡國之器陳于廷,所以為戒。” |
tiān xià xīng wáng,pǐ fū yǒu z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 國家的興盛或衰亡,每個普通人都有一份責任。 | 清 顧炎武《日知錄 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
wáng guó dà fū亡國大夫 | 《禮記·射義》:“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孔穎達疏:“亡國之大夫者,謂亡君之國,言不忠且無智也。”后因以“亡國大夫”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遺臣。 | 《禮記·射義》:“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孔穎達疏:“亡國之大夫者,謂亡君之國,言不忠且無智也。” |
zāng gǔ wáng yáng臧穀亡羊 | 《莊子·駢拇》載,臧、穀二人牧羊,臧挾策讀書,穀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為典,喻事不同而實則一。 | 宋 蘇軾《和劉道原〈詠史〉》:“仲尼憂世接輿狂,藏穀雖殊竟兩亡。” |
jiā pò shēn wáng家破身亡 | 家庭毀滅,自身死亡。 | 《晉書 溫嶠傳》:“會琨為段匹磾所害,嶠表琨忠誠,雖勛業不遂,然家破身亡,宜在褒崇,以慰海內之望,” |
kàn wáng wǎng bài瞰亡往拜 | 瞰:窺看;亡:外出。看到對方不在家時前去拜訪。形容本來不想拜見,卻又要走一趟拜訪的過場。 | 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
chǔ suī sān hù,wáng qín bì chǔ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 三戶:幾戶人家;亡:滅;秦:秦國。雖只幾戶人家,也能滅掉秦國。比喻雖小,決心大也能成功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
wáng guó miè zhǒng亡國滅種 | 國家滅亡,種族滅絕。謂一個國家被徹底毀滅。 | 清·嚴復《論世變之亟》:“故其端起于大夫士之怙私,而其禍可至于亡國滅種,四分五裂,而不可收拾。” |
wáng guó zhī shēng亡國之聲 | 指淫靡的音樂。 | 《韓非子·十過》:“此亡國之聲,不可遂也。” |
jiā pò rén wáng家破人亡 | 家園被毀;親人死亡。形容家庭慘遭不幸。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元安禪師》:“師曰:‘家破人亡,子歸何處?’” |
rén qín liǎng wáng人琴兩亡 | 見“人琴俱亡”。 | 唐·張說《為人作祭弟文》:“予羸老矣,傷心幾何。人琴兩亡,命也命也。” |
qīn nì wú jiàn親昵亡間 | 親昵:很親近;亡:通“無”。形容關系十分密切,沒有絲毫隔閡 | 東漢·班固《漢書·蕭望之傳贊》:“蕭望之歷位將相,藉師傅之恩,可謂親昵亡間。及至謀泄隙開,讒邪構之,卒為便嬖宦豎所圖,哀哉!” |
zì qǔ miè wáng自取滅亡 | 自己的所作所為導致自己的覆滅。 | 《陰符經》下卷:“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
sǐ shēng cún wáng死生存亡 | 生存或者死亡。常用比喻事態已經到了決定前途命運的關鍵時刻。亦作“生死存亡”。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十五年》:“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 |
cún wáng jì jué存亡繼絕 | 恢復滅亡的國家,延續斷絕了的貴族世家。 | 《穀梁傳 僖公十七年》:“桓公嘗有存亡繼絕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 |
wáng bù xuán zhǒng亡不旋踵 | 謂迅速滅亡。不旋踵,來不及轉腳跟。形容時間極短。 | 宋·蘇轍《<元佑會計錄>序》:“晉武帝削平吳蜀,任賢使能,容受直言,有明主之風,然而亡不旋踵。” |
wáng guó bài jiā亡國敗家 | 指國家覆滅、家人離散。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安其危而利其葘,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 |
shùn tiān zhě chāng,nì tiān zhě wáng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 指順從天道的就生存,違背天道的則滅亡。同“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 元·楊梓《豫讓吞炭》第四折:“豈不聞順天者昌,逆天者亡,趙氏既昌,合當順人應天,不宜苦苦直要報仇。” |
shùn dé zhě chāng,nì dé zhě wáng順德者昌,逆德者亡 | 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違逆道德的就遭到滅亡。 | 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山無名,事故不成’。” |
qiān gǔ xīng wáng千古興亡 | 千年的興盛衰亡。 | 宋·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
qǐng yóu cǐ wáng請由此亡 | 請允許我從此離開您。 | |
jiā sàn rén wáng家散人亡 | 同“家破人亡”。 | 明·華陽散人《鴛鴦針》第四回:“謀為舉人急些也罷,若進士就遲一科也得,何必恁急急傾一家、補一家的?蕭掌科被他弄得家散人亡,我卻比他還便宜兩個人。” |
shùn wǒ zhě chāng,nì wǒ zhě wáng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 順從我的就可以存在,違背我的就叫你滅亡。形容獨裁統治。 | 先秦 莊周《莊子 盜跖》:“順吾意則生,逆吾意則死。” |
wáng hún sàng pò亡魂喪魄 | 形容非常驚慌恐懼或心神不寧。 | 《孤本元明雜居 打董達》第二折:“哥哥你寬肺腑,休間阻,我教他亡魂喪魄,認個賢。” |
wáng guó zhī shè亡國之社 | 已亡國家的祠社。古代天子將其作為亡國的象征,以自儆戒。 | 《谷梁傳·哀公四年》:“亡國之社,以為廟屏,戒也。” |
ruò cún ruò wáng若存若亡 | 有時記在心里,有時則忘記掉。用以形容若有若無,難以捉摸。 | 先秦 李耳《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
xīng wáng chéng bài興亡成敗 | 興盛、衰亡、成功、失敗。泛指世事變遷 | 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二折:“隋江山扭做唐世界,也則是興亡成敗。” |
tóng shēng sǐ gòng cún wáng同生死共存亡 | 形容彼此間利害一致,生死與共。 | 毛澤東《開展根據地的減租、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我黨在根據地內細心地認真地徹底地爭取群眾、和群眾同生死共存亡的任務,較之過去六年有更加迫切的意義。” |
hún wáng dǎn luò魂亡膽落 | 同“魂飛魄散”。 | 《三國演義》第四二回:“魯肅曰:‘聞皇叔用諸葛孔明之謀,兩場火燒得曹操魂亡膽落。” |
duō cáng hòu wáng多藏厚亡 | 厚:大;亡:損失。指積聚很多財物而不能周濟別人,引起眾人的怨恨,最后會損失更大。 | 先秦 李耳《老子》:“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
míng cún shí wáng名存實亡 | 名義上還有;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 | 先秦 韓非《韓非子》:“惑主不然,計其入不計其出,出雖倍其入,不知其害,則是名得而實亡。” |
bīng bài jiàng wáng兵敗將亡 | 兵:軍隊。軍隊打敗仗,將官陣亡。形容作戰失敗。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3回:“今袁熙、袁尚兵敗將亡,無處依棲,來此相投,是鳩奪鵲巢之意也。” |
hún wáng pò shī魂亡魄失 | 魂、魄:即迷信所說的靈魂。形容萬分驚恐,不知所措;有時也指受到了極大誘惑而不能自持。 | 漢·楊雄《羽獵賦》:“魂亡魄失。” |
zhuī wáng zhú dùn追亡逐遁 | 見“追亡逐北”。 | 《管子·兵法》:“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飄風,擊刺若雷電。” |
guó jiā xīng wáng,pǐ fū yǒu zé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 匹夫:平民男子。指國家興亡大事,每個平民都有責任。 | 周作人《楊柳》:“大抵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一類的大題目,文章又照例是空泛的。” |
jiā bài rén wáng家敗人亡 | 家庭敗落,家人死亡。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十回:“你既來投托蔣太太,你在蔣府里靜坐罷了,你卻遙地里去串人家,致得人家敗人亡。” |
fù wáng wú rì覆亡無日 | 馬上就會滅亡,已經沒有可以推延的時間了。 | 《清史稿·康有為傳》:“四夷交侵,覆亡無日,非維新變舊,不能自強。” |
qí dào wáng yáo其道亡繇 | 亦作“其道無由”。找不到門徑;無法辦到。 | 東漢·班固《漢書·刑法志》:“雖后欲改過自新,其道亡繇也。” |
shùn zhī zhě xīng,nì zhī zhě wáng順之者興,逆之者亡 | 指順從天道的就生存,違背天道的則滅亡。同“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 梁啟超《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以萬丈之氣焰,磅礴沖擊于全世界人人之腦中,順之者興,逆之者亡。” |
cún wáng jué xù存亡絕續 | 絕:完結;續:延續。事物處在生存或滅亡、斷絕或延續的關鍵時刻。形容局勢萬分危急。 | 清 劉大櫆《金節母傳》:“嗚呼,太恭人以一女子,當金氏存亡絕續之交,一心惟鞠子為事。” |
shēng sǐ cún wáng生死存亡 | 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勢或斗爭的發展已到最后關頭。 | 五代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我婿離家不歸,數歲蔑有音耗,生死存亡,弗可知也。” |
sǐ wáng wú rì死亡無日 | 無日:沒有多少日子。死期將近。 | 《舊唐書·李密傳》:“今兵眾既多,糧無所出,若曠日持久,則人馬困弊,大敵一臨,死亡無日矣!” |
yú làn ér wáng魚爛而亡 | 魚腐爛從內臟起。比喻因內部禍亂而自取滅亡。 | 《公羊傳 僖公十九年》:“梁亡,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魚爛而亡也。” |
rén wáng zhèng xī人亡政息 | 亡:失去,死亡;息:廢,滅。舊指一個掌握政權的人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著停頓下來。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
guó zhī jiāng wáng,bì yǒu yāo niè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 妖孽:妖魔鬼怪。國家將要滅亡必定有某種征兆。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
cún wáng wèi bǔ存亡未卜 | 卜:猜測,估計。或是活著,或是死了,不能預測。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七卷:“況宗族遠離,夫家存亡未卜,隨緣快活,亦足了一生矣。” |
niǎo wéi shí wáng鳥為食亡 | 鳥兒為了吃食而死。比喻人為了名利而喪失生命。 |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13回:“‘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當時袁伯珍聽得這些話,便要從此發一宗洋財。” |
wēi wáng guān tóu危亡關頭 | 突如其來的、不可預見的緊急關頭或困境,要求立即采取行動以避免造成災難。 | |
wáng guó zhī yīn亡國之音 | 原指國家將亡,人民困苦,因此音樂也多表現為哀思的曲調,后多指頹靡淫蕩的歌曲。 | 西漢 戴圣《禮記 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rì yǐn wáng hé日飲亡何 | 每天飲酒,不過問其它的事情。語出《漢書·爰盎傳》:“南方卑濕,絲能日飲,亡何,說王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脫”。顏師古注:“無何,言更無馀事”。 | 語出《漢書·爰盎傳》:“南方卑濕,絲能日飲,亡何,說王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脫”。顏師古注:“無何,言更無馀事”。 |
pò guó wáng jiā破國亡家 | 國家覆滅、家庭毀滅。 | 唐 汪遵《詠酒二首》詩:“后人不識前賢意,破國亡家事甚多。” |
bài guó wáng jiā敗國亡家 | 使國家淪亡,家庭敗落。 | 參見“敗國喪家”。 |
xīng wáng huò fú興亡禍福 | 興盛和滅亡,災禍和幸福。泛指一切遭遇。 | 元·關漢卿《玉鏡臺》第二折:“這七條弦興亡禍福都相應,端的個圣賢可對,神鬼堪驚,俗懷頓爽,塵慮皆清。” |
wáng mìng zhī tú亡命之徒 | 指逃亡的人。也稱冒險犯法;不顧性命的人。亡:無;命:名;亡命:逃匿則削除名籍;故以逃亡為亡命;即逃亡;流亡;徒:一類人(含貶義)。 | 《周書 郭彥傳》:“亡命之徒,咸從賦役。” |
pò jiā wáng guó破家亡國 | 國家覆滅、家庭毀滅。 | 唐 杜牧《隋苑(紅霞一抹廣陵春)》詩:“卻笑丘墟隋煬帝,破家亡國謄誰人?” |
xīng wáng jì jué興亡繼絕 | 同“興滅繼絕”。 | 《周書·蕭詧傳》:“朝廷興亡繼絕,理宜資瞻,豈使齊桓、楚莊獨擅救衛復陳之美。” |
wáng yáng dé niú亡羊得牛 | 丟掉羊,得到牛。比喻損失小而收獲大。 | 《淮南子·說山訓》:“亡羊而得牛,則莫不利失也。” |
jiā wáng guó pò家亡國破 | 國家覆滅、家庭毀滅。 | 晉 劉琨《答盧諶書》:“國破家亡,親友雕殘。” |
jìn tuì wáng jù進退亡據 | 同“進退無據”。 | 《魏書·袁翻傳》:“且三雍異所,復乖盧蔡之義;進退亡據,何用經通?” |
wēi jí cún wáng危急存亡 | 危急:危險而緊急。指關系到生存滅亡的緊急關頭。 |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rén wáng jiā pò人亡家破 | 家庭破產,人口死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慘相。 | 《晉書 溫嶠傳》:“會琨為段匹磾所害,嶠表琨忠誠,雖勛業不遂,然家破人亡,宜在褒崇,以慰海內之望。” |
wù zài rén wáng物在人亡 | 人死了,東西還在。指因看見遺物而引起對死者的懷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 宋·曾會《重登瀟湘樓》詩:“物在人亡空有淚,時殊事變獨傷心。” |
shī mǎ wáng yáng失馬亡羊 | 泛指禍福得失。 | 明·單本《蕉帕記·揭柬》:“耳不聞斬蛇逐鹿,口不言失馬亡羊,一任他桑田變海,海變桑田。” |
sān hù wáng qín三戶亡秦 | 三戶:幾戶人家;亡:滅。雖只幾戶人家,也能滅掉秦國。比喻正義而暫時弱小的力量,有暴力的必勝信心。 | 《史記·項羽本紀》:“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
qí lù wáng yáng歧路亡羊 | 亡:丟失。在岔道上跑丟了羊。比喻人生道路復雜;掌握不好方向會誤入歧途;以致難以達到預期目的。 | 《列子 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
zhì luàn cún wáng治亂存亡 | 安定、禍亂、存續、滅亡,指國運的各種情況。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察微》:“治亂存亡,則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見,如可不見。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 |
wáng hún shī pò亡魂失魄 | 魂、魄:舊指人身中離開形體能存在的精神為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為魄。形容驚慌憂慮、心神不定、行動失常的樣子。 |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餓的我肚里饑失魂喪魄,凍的我身上冷無顏落色。” |
cún wáng wēi jí zhī qiū存亡危急之秋 | 指生存、滅亡、危險、緊急的關鍵時刻。 | 毛澤東《國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務》:“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應計較過去的一切,而當與全國國民徹底更始,力謀團結,以保國家之生命與生存。” |
wáng hún sàng dǎn亡魂喪膽 | 形容驚慌恐懼到極點。 | 明 無名氏《破天陣》:“殺匈奴亡魂喪膽,保家邦萬載咸寧。” |
shùn tiān zhě cún,nì tiān zhě wáng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 指順從天道的就生存,違背天道的則滅亡。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
wáng guó pò jiā亡國破家 | 國家覆滅、家庭毀滅。 | 漢 桓寬《鹽鐵論 相刺》:“屈原行吟澤畔,曰:‘安得皋陶而察之!’夫人君莫不欲求賢以自輔,任能以治國,然牽于流說,惑于道諛,是以賢圣蔽掩,而讒佞用事,以此亡國破家,而賢士饑于巖穴也。” |
wáng jǐ dé máo亡戟得矛 | 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當,或有失有得。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離俗》:“亡戟得矛,可以歸乎?” |
rén wáng bāng cuì人亡邦瘁 | 《詩·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國殄瘁。”毛傳:“殄,盡;瘁,病也。”鄭玄箋:“賢人皆言奔亡,則天下邦國,將盡困窮。”后因以“人亡邦瘁”謂賢者不在位,國家因而衰敗。 | 《詩·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國殄瘁。”毛傳:“殄,盡;瘁,病也。”鄭玄箋:“賢人皆言奔亡,則天下邦國,將盡困窮。” |
sàng dǎn wáng hún喪膽亡魂 | 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 元 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斯,面不改色。” |
jiē huǐ wáng jí嗟悔亡及 | 嗟:感嘆,嘆息;亡及:來不及。后悔也來不及。 | 東漢·班固《漢書·晁錯傳》:“夫以人之死爭勝,跌而不振,則悔之亡及矣。” |
chún wáng chǐ hán唇亡齒寒 | 亡:沒有。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兩者關系密切;相互依存;利害相關。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
gāng kè xiāo wáng剛克消亡 | 剛正的人就不能存在了。 | |
guó jiā jiāng wáng,bì yǒu yāo niè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 妖孽:妖魔鬼怪。國家將要滅亡必定有某種征兆。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
qǔ luàn wǔ wáng取亂侮亡 | 古代國家的一種自視正義的對外策略。謂奪取政治荒亂的國家,侵侮將亡的國家。 | |
wáng yuán huò mù亡猿禍木 | 《淵鑒類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歷中,有猴數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殺之。中一老猴忽躍去近鄰一家縱火焚屋。里人懼,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脫去。”后因以“亡猿禍木”喻欲損人反而害己的行為。 | 《淵鑒類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歷中,有猴數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殺之。中一老猴忽躍去近鄰一家縱火焚屋。里人懼,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脫去。” |
qǔ luàn cún wáng取亂存亡 | 古代國家的一種自視正義的對外策略。謂奪取政治荒亂的國家,保全將亡的國家。 | |
tóng shēng sǐ,gòng cún wáng同生死,共存亡 | 形容彼此間利害一致,生死與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