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去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zéi qù guān mén賊去關門 | 賊偷了東西走后才云關門。比喻事故發生之后才采取防范措施。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法瑫宗一禪師》:“僧曰:‘若不遇于師,幾成走作。’師曰:‘賊去后關門。’” |
hé zé liú,bù hé zé qù合則留,不合則去 | 合:投契,融洽。意見相合就留下共事,不合就離開 | 宋·蘇軾《范增論》:“增年已七十,合則留,不合則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項羽以成功名,陋矣。” |
yàn qù yú lái雁去魚來 | 書信往來。雁、魚均喻書信。 | 元·湯式《湘妃引·有所贈》曲:“鶯煎燕聒惹相思,雁去魚來傳恨詞。” |
fù qù fān lái覆去翻來 | 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來回翻動身體。 | 宋 趙長卿《減字木蘭花》詞:“終宵無寐。覆去翻來真個是。屈指歸期。” |
qù tiān chǐ wǔ去天尺五 | ①謂與宮廷相近。②極言地勢之高。 | 宋·黃庭堅《醉蓬萊》詞:“盡道黔南,去天尺五。” |
guā dì yǐ qù刮地以去 | 刮:搜刮。形容貪官污吏大肆搜刮民財。 | 《新唐書·程鏵傳》:“軍中怒曰:‘馬瘠士饑死,刺史不棄毫發恤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 |
zhāo zhī bù lái,huī zhī bù qù招之不來,麾之不去 | 麾:同“揮”,揮手。形容為人剛正不阿,堅定不移,不輕易聽命于人。 | 西漢·司馬遷《史記·汲黯列傳》:“使黯任職居官,無以逾人,然至其輔少主,守城深堅,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賁育亦不能奪之矣。” |
yī lái èr qù一來二去 | 指一回又一回,經過一段時間。表示逐漸的意思。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8回:“一來二去,眼大心肥,那里還能夠有長進呢?” |
qù jiù zhī fēn去就之分 | 去就;進退或取舍。分:分寸。引申為應持的態度。比喻進取、取舍的分寸。亦作“去就之際”。 | 西漢·司馬遷《報任安書》:“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 |
shì jiāng qù rǔ逝將去汝 | 訣別之辭。 | |
wú kě nài hé huā luò qù無可奈何花落去 | 對春花的凋落感到沒有辦法。形容留戀春景而又無法挽留的心情。后來泛指懷念已經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悵心情。 | 宋 晏殊《浣溪沙》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
qián mén qù hǔ,hòu mén jìn láng前門去虎,后門進狼 | 比喻趕走了一個敵人,又來了一個敵人。同“前門拒虎,后門進狼”。 |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二篇:“你想,那樣多的草莽英雄又闖進了成都城,這不正是‘前門去虎,后門進狼’?” |
zhāo zhī jí lái,huī zhī jí qù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 揮:擺手。手一招就來,手一揮就去。形容非常聽從指揮。指用人時非常隨意。 | 宋·蘇軾《王仲儀真贊序》:“至于緩急之際,決大策,安大眾,呼之則來,揮之則散者,唯世臣巨室為能。” |
hū zhī jí zhì,huī zhī jí qù呼之即至,揮之即去 | 呼:召喚;即:就,立刻;揮:揮手。叫他來就來,叫他走就走。形容任意使喚支使。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9回:“潘金蓮房中,養著一只白獅子貓兒……呼之即至,揮之即去,婦人常叫他雪賊。” |
nán lái běi qù南來北去 | 泛指來來往往 | 元·賈仲名《對玉梳》第三折:“這里是大道官塘,怎沒個行人南來北去。” |
yǐ xíng qù xíng以刑去刑 | 用刑罰遏止刑罰,意謂從重量刑,使百姓畏懼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 | 《商君書·靳令》:“行罰,重其輕者,輕其重者,輕者不至,重者不來,此謂以刑去刑,刑去事成。”高亨注:“‘輕其重者’一句是衍文,《韓非子·飭令篇》無,是其證。”又《去強》:“以刑去刑,國治。” |
qù tī zhī yán去梯之言 | 除去梯子后說的話。比喻絕密的話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劉表傳》:“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 |
pǐ qù tai lái否去泰來 | 指厄運過去,好運到來。 | 前蜀·韋莊《湘中作》詩:“否去泰來終可待,寒夜休唱《飯牛歌》。” |
dēng gāo qù tī登高去梯 | 攀登到高處后把梯子拿掉。表示已無退路。 | 《孫子 九地》:“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
guà guān ér qù掛冠而去 | 冠:官帽。指辭去官職。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逢萌傳》:“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東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于遼東。” |
qǔ qí jīng huá,qù qí zāo p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糟粕:酒糟,比喻無用的東西。把有用的東西留下,把無用的東西丟掉。 | 馬南邨《不要秘訣的秘訣》:“我們現在提倡讀書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個主張古代讀書人卻沒有膽量提出。” |
qù qí zāo pò,cún qí jīng huá去其糟粕,存其精華 | 糟粕:酒糟,比喻無用的東西。把有用的東西留下,把無用的東西丟掉。 | 李銳《毛澤東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動·學生時代》:“他們對于中國的舊東西和外國的新東西……是‘去其糟粕,存其精華’,是‘斟酌國情,兩無所偏’。” |
wù shí qù huá務實去華 | 華:浮華。講究實際,去掉浮華。 | 宋·范仲淹《蒙以養正賦》:“務實去華,育德之方斯在;反所收視,養恬之義相應。” |
zhuō jiāng guān lǐ qù捉將官里去 | 指被朝廷、官府捉去。 | 宋·趙令榁《侯鯖錄》第六卷:“樸言:‘獨臣妻有詩一首云:更休落魄貪杯酒,亦莫猖狂愛詠詩。今朝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山。” |
fú yī yuǎn qù拂衣遠去 | 拂衣:振衣而去。振衣遠遠離去。指歸隱。 | 《新五代史·一行·鄭遨傳》:“見天下已亂,有拂衣遠去之意。” |
lín qù qiū bō臨去秋波 | 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臨走時的回眸一盼。形容別情依依。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 |
diān lái dǎo qù顛來倒去 | 翻過來倒過去,來回重復。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64卷:“圣人做出許多文章制度禮樂,顛來倒去,都只是這一個道理做出來。” |
guò qù wèi lái過去未來 | 已往的和今后的。 | 明·周楫《西湖二集·壽禪師兩生符宿愿》:“那時天臺韶國師是個得道的祖師,能知過去未來之事。” |
qù tai qù shèn去太去甚 | 見“去泰去甚”。 | 唐·劉知幾《史通·世家》:“梁主敕撰《通史》,定為吳蜀世家,持彼僭君,比諸列國,去太去甚,其得折中之規乎。” |
lái huí lái qù來回來去 | 指動作或說話來回不斷地重復。 | |
lái qù cōng cōng來去匆匆 | 形容來和去迅速 | 王朔《許爺》:“也許他們在那條街就曾見過面,但來去匆匆,或淡然一瞥或偶一回眸。” |
qù shí cún xìn去食存信 | 比喻寧可失去糧食而餓死,也要堅持信義。 | 春秋·魯·孔丘《論語·顏淵》:“曰:‘去食。自古下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
qù běn qū mò去本趨末 | 見“去本就末”。 | 西漢·劉安《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漢·高誘注:“……詐偽萌生則去本趨末,棄耕作之業而務錐刀之利。” |
dà jiāng dōng qù大江東去 | 長江的水往東奔流而去。后借用為詞牌名。多表示陳跡消逝,歷史向前發展。 | 宋·蘇軾《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jiě nián qù fù解粘去縛 | 解:消除;縛:拘束。解除粘著和拘束 | 明·袁宗道《真正英雄從戰戰兢兢來》:“而竹林諸子,箕踞嘯傲于醉鄉,見以為能解粘去縛。” |
guò yì bù qù過意不去 | 心里感到不安。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那婦人頓羹頓飯,歡天喜地伏侍武松,武松倒過意不去。” |
yī qù bù fǎn一去不返 | 返:回來。一去就不再回來了。 | 梁遇春《寄給一個失戀人的信(二)》:“看著青春的易逝,才覺得青春的可貴,因此也更想能夠在這一去不返的瞬間里得到無窮的快樂。” |
bù rú guī qù不如歸去 | 杜鵑鳥的叫聲很象“不如歸去”。舊時常用以作思歸或催人歸去之辭。也表示消極求退。 | 宋 梅堯臣《杜鵑》詩:“蜀帝何年魄,千春化杜鵑;不如歸去語,亦自古來傳。” |
nǐ lái wǒ qù你來我去 | 指親朋好友之間交往頻繁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5回:“見這李虞侯、張干辦在宋江前面指手劃腳,你來我去,都有心要殺這廝,只是礙著宋江一個,不敢下手。” |
sòng qù yíng lái送去迎來 | 見“送往迎來”。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郎顗傳》:“公府門巷,賓客填集,送去迎來,財貨無已。” |
gāo jǔ yuǎn qù高舉遠去 | 舉:起飛。指遠離官場,隱居起來。 | 宋·蘇舜欽《上范希文書》:“閣下居長安,統二于人,不能明白立功名,不如高舉遠去。” |
xiāng qù zhǐ chǐ相去咫尺 | 咫:1咫=8寸;咫尺:距離很近。形容距離很短或相差很小。 | 宋·洪邁《夷堅丙志·饒氏婦》:“相去咫尺,而莫見其形貌。” |
lái zōng qù jì來蹤去跡 | 蹤、跡:腳印。來去的蹤跡;指人、物的來歷或事物的前因后果。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6卷:“陸婆向來也曉得兒子些來蹤去跡,今番殺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問他,卻也懷著鬼胎。” |
dà shì yǐ qù大勢已去 | 大勢:指有利的局勢。有利的形勢已經失去;前途沒有希望。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程子說天命之改,莫是大勢已去。” |
lái qù wú zōng來去無蹤 | 蹤:腳印。來時去時都看不見蹤影。形容出沒極為迅速或隱秘。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八十一回:“拿著一條不短不長的金箍棒,來無影,去無蹤。” |
yī qù bù fù huán一去不復還 | 復:再;還:回來。一去就不再回來了。比喻事情已成為過去,再不能重現。 | 《史記·刺客列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yī qù bù fù fǎn一去不復返 | 復:重復。返:回來。一去就不再回來了。也形容事物已成過去;不再重現。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刺客列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chén yán wù qù陳言務去 | 陳舊的言辭一定要去掉。指寫作時務必要去掉陳舊的言辭。 | 唐 韓愈《答李翊書》:“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 |
sī lái xiàn qù絲來線去 | 比喻糾纏連掛。 | 《朱子全書·論語》:“但顏子得圣人說一句,直是傾腸倒肚是了,更無許多廉纖纏繞,絲來線去。” |
zhāo lái mù qù朝來暮去 | 朝:早晨;暮:傍晚。黃昏過去清晨來臨。形容時光流逝 | 元·馬致遠《青衫淚》楔子:“妾身裴興奴,自從與白侍郎相伴,朝來暮去,又早半年光景。” |
qù gù jiù xīn去故就新 | 就:歸于,留下。除去舊的,留下新的。 | 《史記 律書》:“三月也,律中姑洗。”張守節正義:“《白虎通》云:‘沽者,故也。洗者,鮮也。’言萬物去故就新,莫不鮮明也。” |
dài zhe líng dāng qù zuò zéi帶著鈴鐺去做賊 | 比喻要干隱秘的事而自己先聲張出去。 | 《新中國未來記》第五回:“既是一點兒把握都沒有,卻天天在那里叫囂狂擲,豈不是俗語說的‘帶著鈴鐺去做賊’嗎?” |
jiù de bù qù xīn de bù lái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 舊的沒有了,只好被迫去買新的,壞事變成了好事。 | 洪放《秘書長·二》:“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總要發展的啊。” |
xiāng qù tiān yuān相去天淵 | 天淵:天與深淵。比喻二者相差太遠,差別極大。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9回:“一敬一肆,相去天淵;一圣一狂,亦判若黑白也。” |
zhǎn tóu qù wěi斬頭去尾 | 斬掉頭部,除去尾部。指將整體分割。也指剩下中間部分。 | 葉劍英《偉大的戰略決戰》:“由于我軍執行了上述方針,華北敵人即被我軍斬頭去尾,一截一截地被各個殲滅。” |
yí míng qù lì遺名去利 | 謂丟棄名位和利益。 | 唐·盧肇《宜州新興寺碑銘》:“但學者不能窒欲攘貪,遺名去利。” |
bǎ bì xú qù把臂徐去 | 互相挽著胳膊慢慢離開。 | |
xiāng qù jǐ hé相去幾何 | 去:距離。相差有多少呢?形容差距不大。 | 《老子》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 |
fú xiù ér qù拂袖而去 | 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氣。一甩袖子就走了。形容因言語不合很生氣。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12卷:“師云:‘侍者收取。’明拂袖而去。” |
fú yī ér qù拂衣而去 | 形容很生氣,一甩袖子就走了。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子敬瞋目曰:‘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遂拂衣而去。” |
lái hóng qù yàn來鴻去燕 | 比喻行蹤漂泊不定的人。 | 清 黃景仁《稚存從新安歸作此寄之》詩:“來鴻去燕江干路,露宿風飛各朝暮。” |
wù bù qù shàn惡不去善 | 不因為厭惡某人而否定他的優點。 | 左丘明《左傳 哀公五年》:“私仇不及公,好不廢過,惡不去善,義之經也。” |
lóng qù dǐng hú龍去鼎湖 | 指帝王去世。 | 典出《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龍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涘,龍涘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涘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 |
yǎng yīng zǒu qù養鷹飏去 | 比喻懷有野心的人不易控制,當其得意之時就不再為主人所用。語本《后漢書·呂布傳》:“譬如養鷹,饑即為用,飽則飏去。”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呂布傳》:“譬如養鷹,饑即為用,飽則飏去。” |
dōng lái xī qù東來西去 | 謂行人來來往往。 | 唐·李商隱《關門柳》詩:“永定河邊一行柳,依依長發故年春。東來西去人情薄,不為清陰減路塵。” |
qù jiù zhī jì去就之際 | 就:接近。指進退的分寸。 |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尋君去就之際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以至于此。” |
yáng cháng ér qù揚長而去 | 揚長:大模大樣的樣子。丟下別人;大模大樣地離去。也作“徉長而去”。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說罷,深深一揖,揚長而去。” |
tāng lǐ lái,shuǐ lǐ qù湯里來,水里去 | 指銀錢隨手來隨手去,留不住。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61回:“這正是俗語云:‘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湯里來,水里去’。” |
qù wú cún jīng去蕪存菁 | 蕪:蕪雜。除去粗糙的部分,留取其精華。 | |
hǎo lái hǎo qù好來好去 | 善始善終。 | |
huī zhī jí qù麾之即去 | 命令他走就離開。形容服從指揮,聽候調遣。 | 宋 辛棄疾《沁園春 將止酒戒酒杯勿使近》詞:“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之須來。’” |
xiāng qù xuán shū相去懸殊 | 比喻相差很遠。 | |
qù mò guī běn去末歸本 | 去:棄;末:非根本的,古時稱工商等業為末業;本:根本的,古稱農業為本業。使人民離棄工商業,從事農業,以發展農業生產。 | 《后漢書·章帝本紀》:“比年陰陽不調,饑饉屢臻。深惟先帝憂人之本,……誠欲元元去末歸本。” |
kè rán ér qù溘然而去 | 溘然:突然。指人忽然死去。 |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92首:“則一旦溘然而去,將一生心血,付之茫茫,豈不大可惜也。” |
shuō bù guò qù說不過去 | 不合情理,無法交代。 | |
jué jū ér qù絕裾而去 | 絕裾:扯斷衣襟。形容離去的態度十分堅決。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尤悔》:“溫公初受,劉司空使勸進,母崔氏固駐之,嶠絕裾而去。” |
qiān shàn qù è遷善去惡 | 見“遷善黜惡”。 | 清·馮桂芬《<窺天鏡>序》:“《易》、《詩》、《書》、《禮》著其理,《春秋傳》兼言征驗,而四子書教人遷善去惡之道大備。” |
méi lái yǎn qù眉來眼去 | 形容以眉目傳情。多用于男女情愛。也比喻壞人之間勾勾搭搭。 | 宋 辛棄疾《滿江紅 贛州席上呈太守陳季陵侍郎》:“落日蒼茫,風才定,片帆無力。還記得,眉來眼去,水光山色。” |
qù shèn qù tài去甚去泰 | 指做事不能太過分。 | 語出《老子》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韓非子 揚權》:“故去甚去泰,身乃無害。” |
zhì yán qù yán至言去言 | 至言:至理明言。至理明言,不以平常的語言表達。 | 戰國·宋·莊周《莊子·知北游》:“至言去言,至為去為,齊知之所知,則淺矣。” |
chú xié qù hài除邪去害 | 邪:邪惡。鏟除邪惡,去掉禍害。 |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四折:“長國姑除邪去害,保忠良重鎮關津。” |
fú lái zàn qù浮來暫去 | 喻來去無定。 | 《紅樓夢》第八八回:“姨太太這幾天浮來暫去,不能過來回老太太,今日飯后家去了。” |
qiū qù dōng lái秋去冬來 | 秋天過去,冬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 劉玉民《騷動之秋》第七章:“秋去冬來,新年一過春節眨眼就到。” |
chūn qù qiū lái春去秋來 | 春天過去,秋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 明 劉基《大堤曲》:“春去秋來年復年,生歌死哭長相守。” |
qù ér zhī tā去而之他 | 去:離開;之:往。離開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去。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去而之他。” |
lái lái qù qù來來去去 | 來和去。指往來不斷的樣子。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5回:“這里接連著親戚族中的人來來去去,鬧鬧穰穰,車馬填門,貂蟬滿座,真是:花到正開蜂蝶鬧,月逢十足海天寬。” |
chūn lái qiū qù春來秋去 | 秋天過去,春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清腔類·山坡羊》:“春來秋去泉東瀉,芳顏不似前瀟灑。” |
lái yīn qù guǒ來因去果 | 指事情的來龍去脈。 | 謝覺哉《不惑集 領會》:“領會是‘心領神會’,不僅懂得文件的意義,而且懂得文件的來因去果。” |
juān cán qù shā捐殘去殺 | 謂放棄殘暴和屠殺的行為。 | 東漢·班固《漢書·李廣傳》:“夫報忿除害,捐殘去殺,朕之所圖于將軍也。” |
tóu zhuàn ér qù投傳而去 | 傳:符信。指棄官而去。 | 《后漢書·陳蕃傳》:“以諫爭不合,投傳而去。” |
guī qù lái xī歸去來兮 | 回去吧! | 晉 陶潛《歸去來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
qù běn jiù mò去本就末 | 謂棄農經商。 | 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郡國輻湊,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 |
qù tài qù shèn去泰去甚 | 泰、甚:過分。適可而止,不可過分。 | 《老子》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韓非子·揚權》:“故去甚去泰,身乃無害。” |
nán qù běi lái南去北來 | 指來來往往 | 唐 杜牧《漢江》:“南去北來人自老,夕陽長送釣船歸。” |
yǐ shā qù shā以殺去殺 | 用嚴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 先秦 商鞅《商君書 畫策》:“以殺去殺,雖殺可也。以刑去刑,雖重刑可也。” |
shuō lái dào qù說來道去 | 指眾說紛紜。 | 周立波《桐花沒有開》:“一大伙人,你一句,我一句,說來道去,搞得好幾個生產組長也五心不定,都不開口了。” |
rén lái kè qù人來客去 | 指禮節性的應酬往來。也指來往客人很多。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零回:“媽媽睡罷,一天到晚人來客去的也乏了,歇歇罷。” |
lái lóng qù mài來龍去脈 | 來龍:龍頭之所在。過去看風水的人把山脈比作一條龍;認為從頭到尾都像血脈似的連貫著;可以看出從哪兒來;到哪兒去。比喻事情前后關聯的線索或事情的前因后果。 | 明 吾丘瑞《運壁記 牛眠指穴》:“此間前岡有好地,來龍去脈,靠嶺朝山,處處合格。” |
shuō lái shuō qù說來說去 | ①反復闡說。②猶言總而言之。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116卷:“說來說去,只是一個道理。” |
shěng yù qù shē省欲去奢 | 省:減少;奢:奢侈。免掉過分的欲念,去除奢侈。 | 漢·襄楷《復上書》:“又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死,省欲去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