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信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hú wéi luàn xìn胡為亂信 | 為:做,干。胡亂地做事,盲目地迷信。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47回:“向后來,再不可胡為亂信,望你把三教歸一。” |
xìn kǒu hú zhōu信口胡謅 | 信口:隨便開口。毫無根據、不負責任的亂說。比喻不負責任隨口亂說。 |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一折:“誓今番潑水難收,到那里問緣由,怎敢便信口胡謅?” |
kēng kēng zhī xìn硁硁之信 | 硁硁:淺陋而又固執的樣子。固執的信念。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6回:“主公猶執硁硁之信,隱忍不言。” |
yán ér yǒu xìn言而有信 | 說出話來算數;有信用。 | 先秦 孔子《論語 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
piān tīng piān xìn偏聽偏信 | 偏:只注重一方面。只聽信一方面的話;就以為真;指處理問題態度不公正;方法不妥當。 | 漢 王符《潛夫論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
xìn yù zhuó zhù信譽卓著 | 卓著:突出顯著。信用與名譽特別好。 | |
yán xìn háng zhí言信行直 | 指言語信實,行為正直。 | |
nán yǐ zhì xìn難以置信 | 不容易相信。 | 馬克·吐溫《競選州長》:“當真把我的名字牽連到這個不名譽的嫌疑上面,一時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
áng shǒu shēn méi卬首信眉 | 信,通“伸”。昂首伸眉。形容意氣昂揚,不隨波逐流。 | 《漢書 司馬遷傳》:“今已專職形為埽除之隸,在阘茸之中,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 |
qǔ xìn yú mín取信于民 | 取得人民的信任。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文中指出了戰前的政治準備一一取信于民。” |
qīng nuò guǎ xìn輕諾寡信 | 輕:輕易;輕率;諾:許諾、應允;寡:少。輕易答應人家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 先秦 李耳《老子》:“夫輕諾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
xìn ér yǒu zhēng信而有征 | 確實可信而且有證據。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八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遠于其身。” |
wéi xìn bèi yuē違信背約 | 違:違背。失信于人,背棄約定,毫無信義可言 | 《周書·武帝紀下》:“偽齊違信背約,惡稔禍盈。” |
bèi xìn qì yì背信棄義 | 背:違背。信:信用;棄:丟棄;義:道義。不講信用。不講道義也作“棄信忘義”。 | 《北史 周紀下 高祖武帝》:“背惠怒鄰,棄信忘義。” |
yán ér wú xìn言而無信 | 信:信用。說話不算數;沒有信用。原作“言而不信”。 | 《穀梁傳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
wěi shēng zhī xìn尾生之信 | 尾生:古代傳說中堅守信約的人,他為守約而甘心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約,而不懂得權衡利害關系。 |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
xìn jí tún yú信及豚魚 | 及:達到;豚:小豬。信用及于小豬和魚那樣微賤的東西。比喻信用非常好。 | 《周易 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
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盡信書不如無書 | 泛指讀書不要拘泥于書上或迷信書本。 | 語出《孟子 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 陸九淵《政之寬猛孰先論》:“鳴呼,盡信書不如無書。” |
yīn xìn yǎo wú音信杳無 | 沒有一點消息。 | 明·吾邱瑞《運甓記·剪發延賓》:“盼前程音信杳無。” |
xìn shì dàn dàn信誓旦旦 | 誓言說的誠懇可信。信誓:表示真誠的誓言;旦旦:明白確實的樣子。 | 《詩經 衛風 氓》:“總角之宴,言笑晏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
xìn kǒu kāi hé信口開合 | 比喻隨口亂說一氣。 | 元 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開合,絮絮聒聒。” |
jiān tīng zé míng,piān xìn zé àn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 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 漢 王符《潛夫論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
lǒng tóu yīn xìn隴頭音信 | 指寄往或來自遠方的書信。 | 元 高明《琵琶記 伯喈行路》:“嘆路途千里,日日思親。青梅如豆,難寄隴頭音信。” |
guǒ yú zì xìn果于自信 | 果:果敢。形容過分自信。 | 《列子·湯問》:“皇子果于自信,果于誣理哉?” |
qù shí cún xìn去食存信 | 比喻寧可失去糧食而餓死,也要堅持信義。 | 春秋·魯·孔丘《論語·顏淵》:“曰:‘去食。自古下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
mín bǎo yú xìn民保于信 | 指執政的人有信還要有義,才能受到人民擁護。 | 《左傳·定公十四年》:“諺曰:‘民保于信。’吾以信義也。” |
bù lìng ér xìn不令而信 | 令:命令;信:信服。不用三令五申能使之遵守服從。 | 春秋·齊·孫武《孫子·九地》:“不約而親,不令而信。” |
hán xìn jiàng bīng韓信將兵 | 韓信:劉邦的將軍;將:統率,指揮。比喻越多越好。 |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
nìng kě xìn qí yǒu寧可信其有 | 寧:寧愿。寧愿相信它有。 | 元·無名氏《盆兒鬼》楔子:“那先生都叫他做賈半仙,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孩子去意已決。” |
xìn yǐ wéi zhēn信以為真 | 把假的當作真的。信:相信。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只因他平日冒稱是宰相房玄齡之后,在人前夸炫家世,同僚中不知他的來歷,信以為真,把他十分敬重。” |
xìn shǒu niān lái信手拈來 | 隨手拿來。多形容說話寫文章時詞匯或材料例證豐富;選用時顯得輕松自如;不必費心尋找。信手:隨手;拈:用指頭夾取東西。 | 宋 蘇軾《次韻孔毅甫集古人句見贈》詩:“前身子美只君是,信手拈來俱天成。” |
xìn kǒu kāi hé信口開河 | 隨口亂說一氣。指說話沒有根據;不可靠。信口:隨口;開河:指說話時嘴唇張合。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不當一個信口開合知。” |
huā xìn nián huá花信年華 | 花信:開花時期,花期。指女子的年齡到了二十四歲。也泛指女子正處年輕貌美之時。 |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上冊:“而且正當花信年華,就如秋月將滿,春花方盛,令人一見便覺不可錯過。” |
dūn xìn míng yì惇信明義 | 惇:重視;信:誠實。遵守信用,深明道義。 | 《尚書·武成》:“惇信明義,崇德報功。” |
xìn bù ér xíng信步而行 | 信:隨意。無目的地隨意行走。 | 宋 陸游《龜堂雜興》詩:“曳杖東岡信步行,夕陽偏向竹間明。” |
wèi yú bù xìn謂予不信 | 如果以為我的話不真實。 | 《詩經·王風·采葛》:“謂予不信,有如日。” |
yán xìn xíng guǒ言信行果 | 見“言必信,行必果。” | 梁啟超《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學說·發端及其略傳》:“正直謹嚴,言信行果。” |
hán xìn yòng bīng,duō duō yì bàn韓信用兵,多多益辦 | 比喻越多越好。同“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 明 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三:“韓信用兵,多多益辦。此是化工造物之妙,與文同用。” |
zì xìn bù yí自信不疑 | 相信自己,絕不懷疑。 | 宋·蘇軾《司馬溫公行狀》:“為政之日,自信而不疑。” |
bàn xìn bàn yí半信半疑 | 信:相信;疑:懷疑。有些相信;又有點懷疑。對真假不能肯定。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36卷:“若他們聽過了,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安得不惰?” |
yán ér bù xìn言而不信 | 見“言而無信”。 | 《淮南子·泰族訓》:“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為之者也。” |
xìn bù màn yóu信步漫游 | 信步:隨意行走。隨意走走逛逛。 | 宋·陸游《龜堂雜興》詩:“曳杖東岡信步行,夕陽偏向竹間明。” |
qǔ xìn yú rén取信于人 | 比喻取得別人的信賴。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4回:“大王猶自狐疑未定,安能取信于人?” |
xìn kǒu cí huáng信口雌黃 | 古時寫字用黃紙;寫錯了就用雌黃涂了重寫。比喻不顧事實;隨口亂說。雌黃:雞冠石;黃赤色。 | 南北朝 劉孝標《廣絕交論》:“雌黃出其唇吻,朱紫由其月旦。”李善注引晉 孫盛《晉陽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 |
piān xìn zé àn偏信則暗 | 偏信:只聽信一方面的話;暗:糊涂。只聽信一方面的話,就不能明辨是非。 | 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
yǎo wú xìn xī杳無信息 | 同“杳無音信”。 | 明·湯顯祖《邯鄲記》第十八出:“一從盧郎征西,杳無信息,不知彼中征戰若何。” |
hán xìn jiàng bīng,duō duō yì shàn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 將:統率,指揮。比喻越多越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
dàn dàn xìn shì旦旦信誓 | 旦旦:誠實的樣子;信誓:誠摯可信的誓言。誓言說得極為誠懇可信。 | 《南齊書·王融傳》:“將旦旦信誓,有時而爽,駉駉之牧,不能復嗣。” |
tuī chéng xiāng xìn推誠相信 | 誠:真心。以誠心相待,互相信任。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5回:“臣與蜀主,推誠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殺臣之家小也。” |
xìn yán bù měi信言不美 | 信:真實。美:美妙,漂亮。真實的話未經加工,所以不美妙動聽。 |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8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xìn ér hào gǔ信而好古 | 信:相信;好:愛好。相信并愛好古代的東西。 | 《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nìng kě xìn qí yǒu,bù kě xìn qí w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 寧:寧愿。寧愿相信它有,不可相信它沒有。指做事要有充分的準備。 | 元·無名氏《盆兒鬼》楔子:“那先生都叫他做賈半仙,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孩子去意已決。” |
xìn yǐ wéi shí信以為實 | 信:相信。指把虛無的當作真實存在的。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5卷:“況且窩盜為事,聲名揚開去不好聽,別人不管好歹,信以為實,就怕來纏帳。” |
xìn shòu fèng xíng信受奉行 | 信:信仰;奉:執行。接受教誨,虔敬奉行。比喻堅信不移,奉行不悖。 | 《仁王經·末》:“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
jiǎng xìn xiū mù講信修睦 | 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講究信用,謀求和睦。 | 西漢 戴圣《禮記 禮運》:“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
dà xìn bù yuē大信不約 | 信:誠實;約:盟約,條約。指真正講信義的不在于訂約盟誓。 | 西漢·戴圣《禮記·學記》:“大道你器,大信不約。” |
xìn wài qīng máo信外輕毛 | 佛教語。信心動搖不定,像鴻毛輕飄浮動。 | 《觀經玄義分》:“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 |
tuī chéng bù xìn推誠布信 | 誠:真心,誠意;信:誠實,信義。指以誠心待人,坦白無私 | 《周書·于翼傳》:“翼又推誠布信,事存寬簡,夷夏感悅,比之大小馮君焉。” |
shǎng xìn fá bì賞信罰必 | 謂該賞一定賞,該罰一定罰。 | 《六韜·賞罰》:“凡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賞信罰必,于耳目之所見聞,則所不見聞者莫不陰化矣。” |
xìn mǎ yóu jiāng信馬游韁 | 信:聽憑。騎著馬隨意游蕩。指沒主意,受外力左右。指不受約束,任意游蕩。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4回:“這四五年來,每日信馬游韁,如在醉夢中一般。” |
mò xìn zhí zhōng zhí,xū fáng rén bù rén莫信直中直,須防人不仁 | 直:公正,正直。不能簡單地相信別人很正直,而應當提防他存心不良。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5回:“石秀自肚里暗忖道:‘莫信直中直,須防人不仁。’我幾番見那婆娘常常的只顧對我說些風話,我只以親嫂嫂一般相待。” |
bèi xìn fù yì背信負義 | 信:信用;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 郭沫若《笑早者,禍哉》:“我根本就沒有料到,希特勒竟發狂到這樣的地步,在一年以前就背信負義,開始去侵犯蘇聯。” |
yán xíng xìn guǒ言行信果 | 見“言必信,行必果”。 | 郭沫若《沁園春·祝中日恢復邦交》詞:“從今后,望言行信果,和睦萬邦。” |
shēn xìn bù yí深信不疑 | 非常相信;毫不懷疑。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夢狼》:“慰藉翁者,咸以為道路訛傳,惟翁則深信不疑。” |
xìn bù yóu zhōng信不由衷 | 信:誠實;衷:內心。誠實不是出于內心。比喻假意敷衍。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三年》:“信不由衷,質無益也。” |
yīn xī xìn yǎo音稀信杳 | 杳:深遠,無影無聲。音信一點也得不到。 | 元·無名氏《字字錦》曲:“想殺人也天,盼殺人也天,短命冤家,音稀信杳,莫不誤約盟言。” |
wú zhēng bù xìn無征不信 | 沒有驗證的事不可相信。 | 《禮記·中庸》:“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 |
qì xìn wàng yì棄信忘義 | 棄:丟棄;信:信用;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 《北史·周紀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鄰,棄信忘義。” |
shàn nán xìn nǚ善男信女 | 原指皈依佛教的人。后泛指虔誠信奉佛教的男女。 | 清 錢泳《履園叢話 臆論 拒客》:“釋道寺院,有客堂,有主客師,使四方游人,善男信女,咸可小憩,有來禮佛者,有來布施者,從不拒客之禮。” |
yǎo wú yīn xìn杳無音信 | 杳:不見蹤影;沒有跡象;音信:消息;回信。形容信息斷絕;了解不到對方的情況。 | 宋 黃孝邁《詠水仙》詞:“警鴻去后,輕拋素襪,杳無音信。” |
dá chéng shēn xìn達誠申信 | 達:表達;申:申明;信:誠實。表達忠誠信實的心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8回:“怡紅院濁玉謹以群花之蕊,冰鮫之榖,沁芳之泉,楓露之茗:四者雖微,聊以達誠申信。” |
pò chú mí xìn破除迷信 | 原指從宗教迷信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現也指解放思想,掃除自卑感,樹立敢想、敢說、敢干的新風格。 | 毛澤東《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要破除迷信。不論古代的也好,現代的也好。” |
zhàng mò rú xìn杖莫如信 | 杖:通“仗”,憑借。可仗恃的莫過于守信用。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八年》:“舍之聞之:‘杖莫如信’。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晉,不亦可乎。” |
miǎo wú yīn xìn渺無音信 | 指毫無消息。 | 巴金《發的故事 窗下》:“你不能就這樣渺無音信地丟開了我,讓我孤零零地住在這個陌生的大城市里。” |
dǔ xìn hào xué篤信好學 | 篤信:忠實地信仰。指對道德和事業抱有堅定的信心,勤學好問。 | 《論語·泰伯》:“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
xìn kǒu hú yán信口胡言 | 隨口亂說。指毫無根據、不負責任地瞎說。 | 清 吳璿《飛龍全傳》第一回:“這里什么去處,你敢信口胡言!” |
qì yì bèi xìn棄義倍信 | 背離信義。謂不講道義,不守信用。倍,通“背”。 | 戰國·趙·荀況《荀子·強國》:“古者禹湯本義務信而天下治,桀紂棄義倍信而天下亂。” |
xìn kǒu kāi hē信口開呵 | 見“信口開合”。 | 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你待要著死撞活,將功折過,你休那里信口開呵。” |
zhì bīng yǐ xìn治兵以信 | 治兵:管理軍隊,訓練軍隊。指要用信義來統馭軍隊 | 《握奇經·八陣總述》:“治兵以信,求勝以奇;信不可易,戰無常規。” |
bàn yí bàn xìn半疑半信 | 有點懷疑,又有點相信。表示對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 唐 元稹《古筑城曲》:“因茲請休和,虜往騎來過。半疑兼半信,筑城猶嵯峨。” |
yí xìn cān bàn疑信參半 | 懷疑相信各占一半。 | 宋 魏了翁《江陵別安撫書》:“少之時,有言人之簠簋不飾者,輒咎其誣人;迨稍涉世,疑信參半,今則信其有是人也。” |
xìn shǒu bù yú信守不渝 | 堅守信用不變。 | 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五章:“她還像許多年前那樣信守不渝,石湖女人只要真的愛上誰,連命都舍得豁出去的。” |
tōng fēng tǎo xìn通風討信 | 猶言通風報信。 | 明·沈鯨《雙珠記·京邸敘親》:“宮城中不比民家,雖皇后貴妃,難與父母往來,況宮女禁閉在內,誰能通風討信。” |
lǚ xìn sī shùn履信思順 | 篤守信用,思念和順。 | 《周易·系辭》:“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 |
luán yīn hè xìn鸞音鶴信 | 比喻仙界的音信。 | 唐·羅隱《淮南高駢所造迎仙樓》詩:“鸞音鶴信杳難回,鳳駕龍車早晚來。” |
xìn shǎng bì fá信賞必罰 | 有功勞的一定獎賞,有罪過的一定懲罰。形容賞罰嚴明。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右上》:“信賞必罰,其足以戰。” |
xìn ér yǒu zhèng信而有證 | 真實而有根據。 | 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證,稽撰其說,將以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旨。” |
xìn shǐ wǎng lái信使往來 | 信使:傳遞消息或承擔使命的使者。使者來來往往 |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陳宣帝》:“信使往來,禮文相匹。” |
xiǎo zhōng xiǎo xìn小忠小信 | 小表忠心,小講信用。多指借此所采取的手段。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24回:“在獻公前,小忠小信,貢媚取憐。” |
yú shū yàn xìn魚書雁信 | 見“魚書雁帖”。 | 《雍熙樂府·古調石榴花·閨思》:“總是傷情別離,則這魚書雁信,冷清清杳無蹤跡。” |
shí shì zhī yì,bì yǒu zhōng xìn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 邑:指小城市。即使是十戶人家的小城鎮,也有忠信的人。指處處都有賢人。 | 春秋·魯·孔丘《論語·公冶長》:“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
xiào tì zhōng xìn孝悌忠信 | 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此指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標準。 | 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統制顯靈救駕》:“凡遇人,只勸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
dǔ xìn hào gǔ篤信好古 | 篤:誠篤;信:誠實;好:熱愛。堅持自己的信仰,喜愛古代的典籍。 | 明·劉基《陳司戶墓志銘》:“情貫經史,蜚聲癢序,而弗競弗求,篤信好古。” |
xìn shǐ wǎng huán信使往還 | 信使:傳遞消息或承擔使命的使者。使者來來往往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32章:“我景仰中山先生幾己二十年,信使往還者已多年,但我一直沒有得著見他面的機會。” |
xìn bǐ tú yā信筆涂鴉 | 信:聽憑,隨意;信筆:隨意書寫;涂鴉:比喻字寫得很拙劣,隨便亂涂亂畫。形容字寫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謙之詞。 | 唐 盧仝《示添丁》詩:“不知四體正困憊,泥人啼哭聲呀呀。忽來案上翻墨汁,涂抹詩書如老鴉。” |
nà zhōng xiào xìn納忠效信 | 納;獻納;效:獻出。獻出忠心和諍言 | 西漢·司馬遷《報任安書》:“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譽,自結明主。” |
měi yán bù xìn美言不信 | 信:信實,真實。詞藻華美的言辭、文章,內容往往不真實。 | 春秋·楚·李耳《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xìn yǐ wéi běn信以為本 | 信:誠實。以誠實可信作為處世的根本。指言行要遵守信用。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九年》:“武將信以為本,循而行之。” |
zhōng xìn lè yì忠信樂易 | 忠信:忠誠信實;樂易:和樂,平易。待人誠實、和藹,平易近人。 | 《周易·乾》:“忠信,所以進德也。” |
mǎn huái xìn xīn滿懷信心 | 心中充滿自信心。 | 曲波《林海雪原》:“戰士們滿懷信心地要走這條三關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