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肩接踵的成語故事
拼音jià jiān jiē zhǒng
基本解釋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擁擠。
出處宋·無名氏《燈下鬧談·升斗得仙》:“李相公砡鎮(zhèn)揚(yáng)日,夜夢長衢而行,見一金字牌屹于路左,觀者架肩接踵而至,遂詣看焉。”
暫未找到成語架肩接踵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架肩接踵)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疾如旋踵 | 唐·馮用之《機(jī)論上》:“一得一失,易于反掌,一興一亡,疾如旋踵,為國家者可不務(wù)乎?” |
上氣不接下氣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七回:“一霎時漂流數(shù)百里外,直把一個好義急公的老鼠淹得上氣不接下氣。” |
擦肩而過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32回:“后來彼此又擦肩而過。” |
迭床架屋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序致》:“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複,遞相模學(xué),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
踵武前賢 | 戰(zhàn)國·楚·屈原《離騷》:“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
戰(zhàn)不旋踵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zhàn)不旋踵,遂死于敵。’” |
山陰道上,應(yīng)接不暇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yīng)接不暇。” |
踵趾相接 | 楊天石《黃遵憲》:“黃遵憲盛贊他們‘前仆后起,踵趾相接,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 |
踵武相接 | 宋·陳亮《跋焦伯強(qiáng)帖》:“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發(fā)絲粟之才,皆得以牽連成就,況且伯強(qiáng)之卓然能自見者乎!” |
踵事增華 | 南朝 梁 蕭統(tǒng)《<文選>序》:“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
水光接天 | 宋·蘇軾《前赤壁賦》:“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
比肩疊踵 | 清 陳康棋《郎潛紀(jì)聞》卷一:“遼沈舊人,勝朝遺耈,比肩疊踵,同掌絲綸。” |
應(yīng)接不暇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yīng)接不暇。” |
目不暇接 | 清 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墨之二》:“見其揚(yáng)翬振彩,倏來倏往,目不暇給。” |
移花接木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同窗友認(rèn)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
短兵接戰(zhàn) | 《三國志 魏志 典韋傳》:“韋被數(shù)十創(chuàng),短兵接戰(zhàn),賊前搏之。” |
交頭接耳 | 元 關(guān)漢卿《單刀會》第三折:“大小三軍,聽吾將令,甲馬不許馳驟,金鼓不許亂鳴,不許交頭接耳,不許笑語喧嘩。” |
接踵而至 | 《新編五代史平話 唐史下》:“是日唐主大軍接踵而至。” |
擺架子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25回:“林之洋道:‘他果另眼相看,俺更要擺架子說大話了。’” |
屋下架屋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文學(xué)》:“不得爾,此是屋下架屋耳。” |
接續(xù)香煙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37回:“官人既然作了官,總以接續(xù)香煙為重,從此要早畢婚姻,成家立業(yè)要緊。” |
接三連四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9回:“我又沒逃了,這么接三連四的叫人來找。” |
比肩并起 | 先秦 荀況《荀子 非相》:“處女莫不愿得以為士,棄其親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
連三接四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原來平兒出去,有賴林諸家送了禮來,連三接四,上中下三等家人來拜壽送禮的不少。” |
飯囊衣架 | 元 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一折:“空一帶江山,江山如畫;止不過飯囊,飯囊衣架,塞滿長安亂似麻。” |
架謊鑿空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2回:“這楊大朗名喚楊光彥,綽號鐵指甲,專一糶風(fēng)賣雨,架謊鑿空,撾著人家本錢就使。” |
機(jī)不旋踵 | 唐·皇甫枚《三水小牘·宋柔》:“機(jī)不旋踵,時不再來。必發(fā)今宵,無貽后悔。” |
再接再厲 | 唐 韓愈《斗雞聯(lián)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