怠惰因循的成語故事
拼音dài duò yīn xún
基本解釋怠惰:懈怠、懶惰。因循:拖延。形容懶散拖沓。
出處唐·韓愈《答殷侍御書》:“愿盡其學,職事羈纏,未得繼清,怠惰因循,不能自疆(強)。”
暫未找到成語怠惰因循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怠惰因循)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因小失大 | 漢 劉晝《新論》:“滅國亡身為天下笑,以貪小利失其大利也。” |
因循守舊 | 東漢 班固《漢書 循吏傳序》:“光因循守職,無所改作。” |
倒果為因 | 民意《告非難民生主義者》:“曾不問資本所以群趨于都會之故,是所謂倒果為因者耳。” |
因材施教 | 《論語 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
前因后果 | 梁 蕭子顯《南齊書 高逸傳論》:“史臣曰:‘今樹以前因,報以后果,業行交酬,連瑣相襲。’” |
因噎廢食 | 漢 劉向《說苑》:“一噎之故,絕谷不食。” |
來因去果 | 謝覺哉《不惑集 領會》:“領會是‘心領神會’,不僅懂得文件的意義,而且懂得文件的來因去果。” |
因人成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
事出有因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回:“郭道臺就替他洗刷清楚,說了些\'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的話頭,稟復了制臺。” |
因陋就簡 | 漢 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茍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煩言碎辭,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 |
因循茍且 | 宋 呂祖謙《答潘叔度》:“以此等語言自恕,則因循茍且,無一事可為矣!” |
因勢利導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
循序漸進 | 《論語 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進耳。” |
循循善誘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
因地制宜 | 漢 趙曄《吳越春秋 闔閭內傳》:“夫筑城郭,立倉庫,因地制宜,豈有天氣之數以威鄰國者乎?” |
因果報應 | 唐 慧立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第七卷:“唯談玄論道,問因果報應。” |
香火因緣 | 《北史·陸法和傳》:“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釋梵天王坐處,豈規王位?但于空王佛所,與主上有香火因緣,且主上應有報至,故救援耳。” |
蘭因絮果 | 清 龔自珍《丑奴兒令》:“蘭因絮果從頭問,吟也凄迷,掐也凄迷,夢向樓心燈火歸。” |
有章可循 | 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第四章:“那里是怎么解決的,這兒也就有章可循了。” |
循環往復 | 唐 李華《祭亡友故揚州功曹蕭公文》:“古稱管鮑,今則蕭李,有過必須,無文不講,知名當世,實賴吾人。循環往復,何日亡此。” |
因人而異 | 魯迅《準風月談·難得糊涂》:“然而風格和情緒、傾向之類,不但因人而異,而且因事而異,因時而異。” |
循規蹈矩 | 宋 朱熹《答方賓王書》:“循涂守轍,猶言循規蹈矩云爾。” |
責實循名 | 唐·元稹《戒勵風俗德音》:“自非責實循名,不能彰善癉惡。” |
造因結果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世人造因結果的這場公案,原是上天給眾生開得一個公共道場。” |
因禍為福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蘇秦列傳》:“智者舉事,因禍為福,轉敗為功。” |
循循誘人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一卷:“壯年勵志苦學,屢科不第,遂隱居教學,循循誘人。” |
因陋就寡 | 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茍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煩言碎辭,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 |
茍且因循 | 宋·王安石《讓仁宗皇帝言事書》:“臣愿陛下鑒漢、唐、五代之所以亂亡,懲晉武茍且因循之禍,明詔大臣,思所以陶成天下之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