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唇鼓喙的成語故事
拼音yáo chún gǔ huì
基本解釋猶言搖唇鼓舌。
出處明·宋濂《送徐大年還淳安序》:“世之好議論者,見其辭祿而歸,搖唇鼓喙,詡詡相夸獎?!?/p>
暫未找到成語搖唇鼓喙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搖唇鼓喙)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重整旗鼓 | 宋 克勤《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第17卷:“法燈重整槍旗,再裝甲胄?!?/td> |
反唇相稽 | 漢 賈誼《治安策》:“婦姑不相說(悅),則反唇而相稽。” |
掉舌鼓唇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79回:“妝女的呈嬌獻媚,令人消魂;耍丑的掉舌鼓唇,令人捧腹。” |
斗唇合舌 | 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上:“韓三十五老大漢向同年覓得一副使,而更學斗唇合舌?!?/td> |
揚幡擂鼓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8回:“如今是揚幡擂鼓,弄至大家都知道了,都看見了。” |
偃旗息鼓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趙云傳》:“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迸崴芍⒁囤w云別傳》:“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云有伏兵,引去。” |
扶搖直上 | 先秦 莊周《莊子 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td> |
大張旗鼓 | 清 張春帆《宦?!罚骸袄顓⑷謳е@些人陸續出了鎮南關,便大張旗鼓,排齊隊伍,浩浩蕩蕩地向前進發?!?/td> |
一鼓作氣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td> |
共為唇齒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鄧芝傳》:“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td> |
唇槍舌劍 | 元 高文秀《澠池會》一折:“憑著我唇槍舌劍定江山?!?/td> |
打退堂鼓 | 元 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左右,打散堂鼓,將馬來,回私宅去也。” |
密鑼緊鼓 | 陳殘云《山谷風煙》第18章:“如今村子上在密鑼緊鼓地查什么陰謀,你走路也得當心呵,要帶眼識人。” |
收鑼罷鼓 |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格局》:“骨肉團聚,不過歡笑一場,以此收鑼罷鼓,有何趣味。” |
驢唇不對馬嘴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19卷:“驢唇馬嘴夸我解問,十轉五繞你從朝?!?/td> |
搖尾乞憐 | 唐 韓愈《應科目與時人書》:“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 |
搖尾涂中 | 戰國時,楚王派大夫去請莊子做官,莊子對楚大夫說:聽說楚國有神龜,死去已三千年,現在把它用匣子裝起來藏在廟堂之上。你看此龜是留下骨頭讓人珍藏好呢,還是活著曳尾于泥涂中好?大夫說:當然是活著曳尾于涂中好。莊子說:那末我將曳尾于涂中。見 |
鼓噪而進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七年》:“越子為左右句舉,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進?!?/td> |
風雨飄搖 | 《詩經 豳風 鴟鸮》:“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td> |
緊鑼密鼓 | 劉紹棠《狼煙》:“綠樹蔥蘢的太子鎮里,傳出一陣陣緊鑼密鼓的喧響?!?/td> |
唇亡齒寒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td> |
商羊鼓舞 | 《孔子家語·辨政》:“且謠曰:‘天將大雨,商羊鼓舞?!?/td> |
搖身一變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回:“悟空捻著訣,念動咒語,搖身一變,就變做一科(棵)松樹?!?/td> |
蒙在鼓里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12回:“只可憐同秀如蒙在鼓里?!?/td> |
搖頭晃腦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至乾禪師》第四十八卷:“教渠拽耙牽犁,直是搖頭擺腦。” |
搖錢樹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只是你的娘,把你當個搖錢之樹,等閑也不輕放你出去?!?/td> |
扯鼓奪旗 | 元 鄭光祖《伊尹耕莘》第三折:“統雄兵劈面相持,驅貔虎扯鼓奪旗?!?/td> |
百喙一詞 | 清 龔自珍《大誓答問第一》:“儒者百喙一詞,言伏生《尚書》二十八篇?!?/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