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袂輯屨的成語故事
拼音méng mèi jí jù
基本解釋用袖子蒙著臉,腳上拖著鞋。形容十分困乏的樣子。
出處《禮記·檀弓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p>
暫未找到成語蒙袂輯屨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蒙袂輯屨)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吳下阿蒙 | 晉 虞溥《江表傳》:“至于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td> |
屨及劍及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四年》:“投袂而起,屨及于窒皇,劍及于寢門之外,車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圍宋?!?/td> |
蒙在鼓里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12回:“只可憐同秀如蒙在鼓里?!?/td> |
掎裳連袂 | 宋·劉從義《重修開元寺行廊功德碑》:“服靚妝,繼日以掎裳連袂?!?/td> |
發蒙振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汲鄭列傳》:“好直諫,守節死義,難惑以非。至如說丞相弘,如發蒙振落耳?!?/td> |
劍及屨及 |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屨及于窒皇,劍及于寢門之外,車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圍宋。” |
納屨踵決 | 《莊子·讓王》:“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td> |
狐裘蒙戎 | 《詩·邶風·旄丘》:“狐裘蒙戎,匪車不東。叔兮伯兮,靡所與同?!?/td> |
發蒙解惑 | 漢·枚乘《七發》:“故曰發蒙解惑,不足以言也?!?/td> |
曠若發蒙 | 三國 魏 應璩《與從弟君苗君胄書》:“閑者此游,喜歡無量,登芒濟河,曠若發蒙?!?/td> |
遺簪墜屨 | 《北史 韋瓊傳》:“昔人不棄遺簪墜屨者,惡與之同出,不與同歸。吾之操行,雖有不逮前烈,然舍舊錄新,亦非吾志也?!?/td> |
云霧迷蒙 | |
蒙混過關 | 林予《雁飛塞北》第34章:“你是想靠這場大水來蒙混過關!不行,這一關你過不了?!?/td> |
攘袂切齒 | 宋·秦觀《進策·邊防》:“吏士攘袂切齒,皆欲犁其庭而掃其閭?!?/td> |
蒙以養正 | 《易·蒙》:“蒙以養正,圣功也?!?/td> |
削趾適屨 |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董如彪》:“姊妹作奇想,便強人削趾適屨?!?/td> |
發蒙振聵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4回:“先生,你這一番議論,真可謂之發蒙振聵?!?/td> |
蒙面喪心 | 清·孔尚任《桃花扇·哄丁》:“你的罪過,朝野俱知,蒙面喪心,還敢入廟!” |
聯袂而至 | |
刻足適屨 | 宋·陸游《讀何斯舉黃州秋居雜詠次其韻》:“昔人亦有言,刻足以適屨?!?/td> |
天冠地屨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日者列傳》:“夫卜而有不審,不見奪糈;為人主計而不審,身無所處。此相去遠矣,猶天冠地屨也。” |
奮袂攘襟 | 晉·劉伶《酒德頌》:“聞吾風聲,議其所以,乃奮袂攘襟,怒目切齒?!?/td> |
投袂而起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td> |
截趾適屨 | 《后漢書·荀爽傳》:“截趾適屨,敦云其愚?!?/td> |
刖趾適屨 |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刖趾適屨,刻肌傷骨,反更稱說,自以為能?!?/td> |
輯志協力 | |
發蒙振槁 | 《明史·楊乃郭詹等傳論》:“蓋天速其禍,如發蒙振槁,無煩驅除矣。” |
葛屨履霜 | 《詩經 魏風 葛屨》:“糾糾葛屨,可以履霜?”《幼學瓊林 卷二 衣服類》:“葛屨履霜,誚儉嗇之過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