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怨蛩凄的成語故事
拼音dié yuàn qióng qī
基本解釋蛩:蟋蟀;凄:悲傷。比喻哀怨凄涼的思念之情。
出處清·孫麟趾《金縷曲·定庵將歸托寄家書賦此送別》詞:“蝶怨蛩凄書不盡,只封將淚點教君寄。”
暫未找到成語蝶怨蛩凄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蝶怨蛩凄)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自怨自艾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 |
蝶粉蜂黃 | 唐·李商隱《酬崔八早梅有贈兼示之作》:“何處拂胸資蝶粉,幾時涂額藉蜂黃。” |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春秋·魯·孔丘《論語·憲問》:“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市怨結(jié)禍 | 西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己之求,此所謂市怨結(jié)禍者也。” |
凄風(fēng)苦雨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四年》:“春無凄風(fēng),秋無苦雨。” |
以直報怨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怨府禍梯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趙世家》:“毋為怨府,毋為禍梯。” |
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怨 | 戰(zhàn)國·魯·尸佼《尸子》上卷:“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怨,仁者之于善也,無擇也,無惡也,唯善之所在。” |
任勞任怨 | 清 顏光敏《顏氏家藏尺牘》:“惟存一矢公矢慎之心,無愧屋漏,而闈中任勞任怨,種種非筆所能盡。” |
怨離惜別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兩下里怨離惜別,分外恩情,一言難盡。” |
敵惠敵怨 | 《左傳·文公六年》:“夷之蒐,賈季戮臾駢,臾駢之人欲盡殺賈氏以報焉,臾駢曰:‘不可,吾聞前志有之曰:敵惠敵怨,不在后嗣,忠之道也。’” |
滿目凄涼 | 陳毅《過黃泛區(qū)書所見》:“三過黃泛區(qū),走蹌踉。川原水洗,城社荒落,滿目凄涼。” |
任怨任勞 | 漢·桓寬《鹽鐵論·刺權(quán)》:“夫食萬人之力者,蒙其憂,任其怨勞。”《漢書·石顯傳》:“誠不能以一軀稱快萬眾,任天下之怨。” |
市恩嫁怨 | 《宋史·呂大防傳》:“不市恩嫁怨,以邀聲譽(yù),凡八年,始終如一。” |
柳啼花怨 | 宋 盧祖皋《夜行船 暖入新梢風(fēng)又起》詞:卻說當(dāng)時,柳啼花怨,魂夢為君迢遞。 |
恩恩怨怨 | 王朔《我是“狼”》:“當(dāng)你認(rèn)定十年韜晦已足以使人們忘卻你和你下決心干掉的那個人之間的恩恩怨怨,你便開始行動了。” |
無怨無德 | 《左傳·成公三年》:“無怨無德,不知所報。” |
以怨報德 | 《國語 周語中》:“以怨報德,不仁。” |
怨家債主 | 唐 孔思義《造像題記》:“業(yè)道受苦及怨家債主,悉愿布施歡喜,速得神生凈土。” |
寒蟬凄切 | 晉·陸云《陸清河集·寒蟬賦》:“于是貧居之士,喟爾相與而俱嘆曰:‘寒蟬哀鳴,其聲也悲;四時去暮,臨河徘徊。’” |
怨氣滿腹 | 《后漢書 祭祀志上》:“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 |
以德報怨 | 《論語 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斂怨求媚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代宗大歷元年》:“節(jié)度使非能男耕女織,必取之于人,斂怨求媚,不可長也。” |
恩甚怨生 | 《亢倉子·用道》:“恩甚則怨生,愛多則憎至。” |
敢怨而不敢言 | 宋 鄧牧《伯牙琴 吏道》:“吏無避忌,白晝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誅。” |
民怨沸騰 | 清 袁枚《隨園詩話補(bǔ)遺》第十卷:“王荊公行新法,自知民怨沸騰。” |
怨聲載道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李固傳》:“前孝安皇帝內(nèi)任伯榮、樊豐之屬,外委固廣、謝惲之徒,開門受賂,署用非次,天下紛然,怨聲載道。” |
猿悲鶴怨 | 宋 朱熹《送籍溪胡丈赴館供職》詩之二:“猿悲鶴怨因何事?只恐先生袖手歸。” |